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金斯伯格:和圣杯一样,《大宪章》只是个传说

在英语世界里,800年前由约翰王盖上印玺的《大宪章》是基本权利和法治的同义词。在美国,从“茶党”(观察者网注:茶党运动可以追溯到1773年的“波士顿倾茶事件”,是革命的代名词。当代茶叶党在2009年获得重生,主要针对奥巴马政府的社会改革政策)到说唱歌手Jay-Z:每个人都在颂扬它,每个人都在借用它。Jay-Z最新的一张专辑,就被命名为《大宪章圣杯》。

然而支撑起《大宪章》声名的,不过是许许多多的人云亦云。首先,它没有收到实效。事实上《大宪章》并未取得成功。约翰是个软弱的国王,把国库里的钱浪费在徒劳无益的对法战争中:为负担起这场在欧洲大陆上的争战,约翰王一次次地加税,终于激化了地方领主的叛乱。他们强迫他签署下《大宪章》。然而约翰转身便宣布废弃这份墨迹未干的文件,领主们则计划将他逐下王座。死亡及时到来,让他逃过了这一劫。

约翰死后第二年,其幼子(观察者网注:亨利三世其时只有9岁)重颁《大宪章》,但这次的版本删掉了一些条款。13世纪,《大宪章》被重颁了许多次——如今英国国家档案馆展示的是1297年的版本,它也是英国法律所体现的版本。在最原始的那版《大宪章》里,君权几乎没有受到限制。

第二个说法是,《大宪章》是第一部立宪文本。在成为美国总统之前,伍德罗·威尔逊于1908年写道,《大宪章》是立宪制政府的基石。但事实上,那个时期不论是英格兰还是其它地区,都出现了类似文件,把对政府权力的限制要求汇集成了法典,《大宪章》不过是其中的一份。

第三种说法认为,《大宪章》敲响了自由的钟声。但随便翻一翻这份文件,就能发现许多可疑的地方。在某项条款里,如果债务落到了未成年继承者的头上,放债的犹太人就不能再收取利息;而另一条则写着,在一些谋杀案里,女人不能作为目击证人;还有个条文规定泰晤士河里不准设渔栅。

那么,《大宪章》为何会受到如此的尊崇?这还要回溯到17世纪早期。当时,下议院众人及著名法学家爱德华·柯克爵士(观察者网注:柯克大法官,1628年《权利请愿书》起草者之一)正同斯图尔特王朝的君主们展开权力争夺,是他们复活了这份文件。他们争辩说,直到1066年诺曼底征服以前,自由的英格兰人还享受着一系列的权利与特权,而《大宪章》正是它们的载体。如此一来,作为昔日荣耀的表征,古老宪政的组成,《大宪章》被捧上了神坛。

事实上,《大宪章》是精英阶级内部斗争的产物。贵族们首先要维护的,是自己的特权。比方说,当他们提到同侪审判时,他们指的并不是陪审团审判。实际上,在1215年时,当代人概念中的陪审团审判尚未出现,人们常常通过“神判”来决定嫌疑人的命运(观察者网注:physical ordeal,指通过考验嫌疑人的身体,让神灵判断其是否有罪。比如让嫌疑犯手捧炽热的铁块行走一段距离,之后将手当众包扎起来,三天后再当众拆除:如果手上完好无损,就是无罪,如果有水泡或者溃烂,就是有罪)。所谓同侪审判,意味着贵族们可以不必接受平民的审判,而平民当中,也许就有国王指定的法官。

在整个嚣乱的17世纪,各路政治反对派都热衷于抬出《大宪章》来,奥利弗·克伦威尔因此才把《大宪章》谑称为“大屁章”(观察者网注:Carta 与 Farta,只相差一个首字母)。到18世纪,议会主权替代了君主专制,但改革者们仍然言必称《大宪章》,不过这时是把原本指住国王的矛头,转向议会罢了。

得益于柯克的阐释,《大宪章》穿越了大西洋。早在1687年,威廉·潘恩就发行了一版《大宪章》;而在17世纪,许多殖民地把它纳入了当地的法律体系。随1765年《印花税法案》的颁布(观察者网注:英国议会通过的这项法案规定美洲殖民地所有出版物、法律和商务文件加贴印花税票,这是引起殖民地动乱的一个原因),约翰·亚当斯和本杰明·富兰克林同时发现了一个可供利用的意象:横暴的专制政府正侵犯着古老的权利——他们也因此引用《大宪章》里的不同条款,号召人们起义。开国之父们以为自己在起草美利坚合众国宪法时借鉴了《大宪章》,——比如说“正当法律程序”这一项条款。实际上,这个词组要到14世纪才被增补入英国法的《大宪章》。

自此以后,美国人对《大宪章》的热衷就超过了英国人。富兰克林·罗斯福在第三次就职演说里称《大宪章》是“民主愿望”的体现。二战时,温斯顿·丘吉尔为了争取美国加入欧洲战场,提出要送给美国人一份《大宪章》的原始版本,到头来却发现英国政府手里并没有这份文件(观察者网注:1215年约翰签署的第一份大宪章并未被保存下来,四份同时期的抄本现分别存放在英国国家图书馆、林肯大教堂和索尔兹伯里大教堂)。1957年在《大宪章》签署地兰尼米德竖起纪念碑的,是美国律师协会,而非英国人。(但在今年,英国人开始着手补救,他们炒起了一系列的庆祝活动。比如说,伊丽莎白二世亲往兰尼米德。同《大宪章》有关的商业活动亦如火如荼:有只橡皮鸭子名叫Magna Quacka,正同《大宪章》谐音。)

对美国人而言,《大宪章》具备了所有值得尊崇的条件:它很古老,它充满了英国味儿,再说,也没人真正读过它,用它来解决燃眉之急再趁手不过。一个世纪以前,塞缪尔·冈珀斯把《克莱顿法案》称为劳工界的《大宪章》;而不久前《国家环境保护法案》还被叫做“环保大宪章”;法官们在断案时也频频引用这份文件,从宝拉·琼斯控告比尔·克林顿性骚扰案,到关塔那摩监狱被扣押者的请愿案,概莫能外;在反抗奥巴马医改时,“茶党”更时不时要在官网上提一提《大宪章》。

尊捧《大宪章》的现象并不只在美国。莫罕达斯·甘地就南非种族平等问题展开辩论时就引用过它;在导致其被囚27年的那场审判上,纳尔逊·曼德拉也抬出了这份文件。看来,死抓着这份古老法律文本的封壳,却罔顾其原意的,并不只有美国人。和圣杯传说如出一辙,《大宪章》神话的分量,亦远远超过了现实。

(原文载《纽约时报》,观察者网刘旭爽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宪章:塑造美国的灵感来源
自由的基因(解读版)
《大宪章》:最伟大的自由协议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是怎么来的?
《纽约客》:大宪章神话八百年
费孝通: 四 宪章·历史·教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