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非职业译员的特点

(本文转载自姚斌的个人博客,具体出处可点击底部“阅读原文”)

在一个强调职业化的时代,我们总在强调professional的重要性。但各行各业在职业化之前往往都经历了非职业的过程。而且即便是在实现职业化之后,也仍然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而有不少非职业的人士从事该行业。

西方口译的职业化实际是从一、二战之间开始的。在中国,虽然元代以来就已经有译人培训机构,但古代译员一般都有其他政治头衔,往往承担着外交使命。直到民国时期,由于抗战的需要,国民政府实施了五千军事译员计划,可以说是中国口译有意识、有规模培养的发端。建国后60年代的外交高级翻译训练班、70年代联合国译训班,推动了口译职业化训练的逐步机制化。因此可以说,在数千年人类交往史上,在口译职业化之前,多数担任译员者都是非职业译员。

非职业译员并没有因为口译职业化而消失,在现今的口译活动中,常常能见到他们的身影。以下想就个人在会议现场观察到的一些非职业译员在进行口译工作时的一些特征加以概括和思考:



1、 在场和隐身

口译员的“在场和隐身”是近年来翻译理论中的热门话题。Venutti的一本《译者的隐身》让大家关注到了译者的隐身问题。译者是文化之间的沟通媒介,他们的地位并不是由自身决定的,而是受到不同文化之间的权力关系制约。Venutti谈的主要是笔译。在口译中,很多行规和习惯都要求译员隐身。有一种说法叫着,最好的译员应该是透明的,最好的翻译表现应该是让全场都感觉不到译员存在。然而,近年来由于社会学视角的引入,尤其是对社区口译的大量研究,人们开始发现原来译员并非总是隐身,许多情况下,他们对交流的过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我们这里主要关心的是非职业译员,如果说职业译员对“在场或隐身”的问题总有些纠缠的话,那么对于非职业译员来讲,他们就没有那么多的顾虑了。因为他们本来就非职业译员,他们也不需要遵循什么“行规”,而且往往是被临时抓来的,所以他们更多让人感觉到他们的在场,而非隐身。举一个例子:有个国际知名培训机构的年会,轮到该机构的成都分部负责人分享他们的成功经验。虽然现场有同传,但是担任主持人的总公司人力资源部的老总却想表现一下自己的翻译能力,主动承担了交传任务。成都负责人首先为了表示谦虚,开口就说:“我们做得也不怎么好,还在努力。”如果是职业译员翻译,一般会说:We are not as good as you might have imagined. We will work hard to improve ourselves. 这样的译文是没有问题的,而且也是职业译员比较倾向的一种翻译方式。因为有的时候,虽然知道发言人是在用中国方式表示谦虚,但译员仍会选择根据原文译出,因为这样的译文是不容易被挑错的。而如果译员试图引申或加入自己的理解,有时结果反而会出错。我们再来看看现场主持人客串的翻译:I’m still trying, that’s the Chinese way. 这样的翻译方法,很少有职业译员愿意尝试的。而非职业译员就敢这么大刀阔斧地翻译。不仅简化了原文中的各种谦虚语汇,而且还加上了自己的解释和理解,甚至把Chinese way都给加上了。很显然,这位客串译员没有想到要隐身,而是要在场,甚至大有超越发言人之势!由此可见,明显“在场”乃非职业译员的特点之一。


2、 控制

职业译员的身份比较单一,而非职业译员的身份就比较复杂。从权力关系角度来说,他们的社会地位有可能低于、等于或高于发言人。因此他们在处理发言翻译的时候也就因其地位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来说,非职业译员的地位越高,他对翻译过程,甚至发言过程的控制力就越明显。即便其地位低于发言人,但由于其往往本身就是该领域的专家或知情人,因此也往往会在对发言的翻译过程中显示出对沟通过程的控制。例如,还是在刚才提到的会议上,主持人的地位比发言人高,她对成都负责人的翻译有一种自上而下的感觉。为了便于翻译,甚至表达她个人的想法,她会随时打断发言人。在负责人提到:“需要长期与其他公司的人才保持联系,(以便招揽好的人才)”时,主持人在翻译之前,首先说了一句:Then he mentioned something that is very important。这样一句话,职业译员是不太可能说的,因为,译员的职责就是让发言人的信息能够传递到听众那里,一般不会主动对发言人进行评论。


再举一例,在一家国际知名IT公司的创新发布会上,主持人是负责亚洲地区研究的,他临时客串Q&A阶段的交传。在翻译记者提问时,他会加上“this is a personal question for you. ”或“the first question is related to basic science”的句子。显然,他也在翻译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理解。他在充任译员角色过程中,并不是将自己完全视为普通的译者,而是融入了他作为公司一员,作为行业专家的其他社会角色。由此可见,因为自身对翻译涉及领域的了解,非职业译员往往通过评论或总结的方式展现出对发言内容的自我理解和控制。


3、 重意义对等,轻形式对等

笔译强调,形式与内容的对等。但在口译中,往往强调的是内容或意义对等。因为在有限的处理时间中,译员几乎无法同时顾及到形式与内容。在此种情况下,通常的建议都是要以意义为主,形式为辅。这一点在非职业译员的工作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举例说明,还是在刚才提到的那次IT公司会议上,记者提问中问及该公司的云技术和google, IBM的有什么区别?主持人在翻译的时候,径直将两家对比公司变成了googleamazon。这样的译文对职业译员来说,可能已经要算是信息传递的失误了。但主持人凭借他对行业信息充分了解,偷换了一个公司名称,却没有损害信息的传递,同样达到了沟通的效果。在这一点上,非职业译员显然更为重视的是意义的对等,而非具体词汇层面的对等。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职业和非职业译员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他们之间往往会出现角色的转换。职业译员在长期的口译实践后,在地位和特定领域知识积累的方面可能会逐渐接近非职业译员,由此他们也会表现出非职业译员对发言的总结、评论和控制的特征来。曾经听说,有些老翻译甚至会站出来直接指出发言人的错误。而非职业译员也有可能转化为职业译员。有不少非职业译员在离开供职的公司后,可能会转而从事口译工作,由于他们丰富的领域知识和领域内的人脉,他们很有机会成为特定领域的知名译员。一位同事告诉我,她曾遇到一位学生物出身的口译,在美国读了生化博士,曾经在实验室里工作过。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做了一次行业内的交传,发现原来做翻译比做生物实验挣钱。于是,决定改行作口译,现在也在生物医药行业逐渐打开了局面。

说了这么多,还有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那就是对非职业译员的定义问题。职业译员的定义比较简单,而非职业译员的定义比较复杂。由于非职业译员来源特别复杂,几乎无法对他们进行统一的定义。如果一定要定义,恐怕也只能从他们和职业译员的区别入手。例如,他们不是以口译工作为职业的;他们在口译工作中比职业译员更为“在场”;他们更倾向于加入自己对发言的理解;他们更有可能试图控制发言内容等。

非职业译员与职业译员并存都是丰富多层的口译市场的现状,他们之间应该是相互学习和相互借鉴的关系。非职业译员应该向职业译员学习尊重发言人、遵守职业道德的原则,而职业译员则应向非职业译员学习系统掌握领域知识的能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翻译理论也可以不枯燥。(十一)
一个合格译员应该具备的素质
2020语言专业学生,路在何方?
人工翻译的职业会在未来消亡吗
自由译者与全职译者的区别——写给一名大二的英专生
观察 | 职业翻译的十大误区!赶紧看看有没有中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