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故事│北京胡同与台北眷村(上)


文│小不点(北京清华大学交换生)


身为一个老北京是一个什么样的体验?记忆里停留的北京印象,已是上个时代的事情。


依着故宫,弯弯绕绕的北京胡同,在追求现代化的政策下拆拆建建,只留下少数的名人故居,还能在这样的风潮中保有一份安然。原来低调的当地生活圈渐渐发展成白日的观光市集,大批的外地人涌入,彷佛衬着灰砖灰瓦,喝碗路边的酸奶,就能够走入老北京的生活。


皇城子民骄傲身分


北京是个文化交融,新旧并立的城市。遇过为数不少的北京人,都很骄傲自己的身分,有些不是北京户口的朋友,自我介绍时往往也会说离北京很近,也许皇城子民,在中国仍是多了些与众不同。要想区分祖祖辈辈都是在北京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可以观察他们与长辈讲话的方式,是尊敬带着一些疏离的,包含跟父母也是。地道的老北京人跟长辈讲话都是用您,而后来迁进来的外地人,即便在北京出生,也多半不会如此。


北京人有个特别厉害的绝活,不管他们身在北京城里的何方,都能够迅速的辨认出东西南北并以此判断位置。身为一个看地图跟看谜题一样的路痴,倘若你拿着地图向一个北京人问路,他会告诉你要往北方前进几公里,再往东走,甚至会加题考你现在面对的是北方还是南方;而南方人就不同了,假如向一个南方人问路,他会告诉你前方一直走再左拐,看到某样建筑后右拐……。北京的朋友说是因为城区规画的很完善,东西南北非常清楚,认得后就不会迷路。但对于一个常穿梭于宽窄巷弄的人而言,记忆的架构是由高低起伏的色块所组成。在北京,尽管拿着地图,依然找不着回家的路。


食在北京常人难忍


对于一般观光客而言,纯正的老北京的食物,不是普通人可以忍受的。


每回提到北京特色时,耳熟能详的豆汁是很多人打赌时的梦魇,一口气喝下一碗热腾腾的发酵绿豆,每每回忆起其味道,总让人肠胃纠结,我常觉得那是一碗墨绿色会发泡的巫婆汤汁,享受它的人会像人鱼公主一样从鱼尾化成两条腿,但应该绝大多数的人,都会化成一团泡泡沉底;糖蒜在许多人眼中,是来北京不可以错过的小点心。将大蒜用红糖、盐、醋混着腌渍起来,放两个礼拜。常是半透明的被呈在碟子上,散发甜甜的味道,看起来十分诱人。


但对于蒜味十分反感的人而言,这味道就是一场灾难,一口咬下弥漫口腔的蒜味,比拌炒的蒜香威力可怕了十成。而灌肠是普遍大家比较偏好的食物了,跟台湾的米肠概念有些类似,但吃法差挺多,是用猪大肠里头添加了淀粉,将其切成一片片的,炸得酥脆了趁烫沾盐水蒜汁一起吃,是少数北京特色的食物里,相当平易近人的。


地道的北京早餐吃法,是豆汁焦圈儿、炒肝、面茶跟卤煮,而我最喜欢的吃法,是棒茶搭配油饼,配个鸡蛋,沾着腐乳混着吃。


简单生活渐渐消失


棒茶的原料是用金黄色的老玉米制作而成,以前食物保存不易,为了能让食物保存得更久,农家会将收割下的玉米晒干,将玉米粒搓成很细很细的渣,混着水一起煮。金黄色的一碗腾腾的冒着热气,尝起来味道很像小米粥,玉米渣基本是细到吃不出口感的,是早餐的主食,搭配榨菜跟豆腐乳,确实是寒冬里的享受。


每到了玉米收割季,许多农家外头总会有一捆又一捆跟人一般高的玉米,远远看过去黄澄澄的一片特别漂亮。圆滚滚的一筒筒并排着。这边的人总管玉米为玉米棒子,我们会说那样糊糊的一碗是粥,但这边的人都讲茶汤,由于是用玉米棒子做的茶汤,就被喊作棒茶。而油饼其实跟我们平常习惯吃的油条是一样的,老天津叫做果头。将油条做成饼状的样子,大小大概是四个成人手掌合起来一般大,在上头戳几个洞,抹上食用油入锅油炸,要吃时就要用手一片片的撕开,早上常是好几个人围着桌撕着油饼,沾着红色的腐乳,配上碗热腾腾的棒茶,悠哉悠哉地晃过晨光。




胡同眷村也差不多


要想在一般的店面中看到这些食物,感受老北京的生活,基本是不太可能了。只能赶早的在胡同附近,坐在摊贩边上跟着老北京人一起享受,比较年轻点的北京人也许是逢年过节时会应景的吃一些,在未来可能会更少。为了保存这样的饮食文化,越来越多的餐饮店以经营地道的北京小吃出发,更显精致化,却也在过程中抹去了早期食用粗粮,那样简单的生活模样。


胡同本是一个独立的生活圈,住在大杂院里边人各司其职,生活圈内的各种供需,都在同个胡同内被满足,住在胡同里的多是社会阶级的底层,胡同的存在,某一部分给快速变迁的城市一些缓冲。但随着城市新风貌的建设与对旧有的破坏,这样的文化风貌,渐渐的找不着了。某次与朋友聊到北京值得探索的地方时,朋友响应了一句:「我不懂那些弯弯绕绕的巷子有甚么好看的,除了房子跟人不一样,台湾的眷村不也差不多吗?」



觉得不错,点个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北京风情,胡同里的膀爷
况晗:留住胡同——胡同铅笔画
张儒刚《老北京胡同》国画(一)
70年前的罕见照片:战乱年代北京人的胡同生活,跟想象的不一样
老舍与闫肃笔下,被数次赞美的北京胡同,你知道在哪里吗!
白塔寺,老北京胡同的最后回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