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今天,让我们聊聊恐惧这回事


我的恐惧


2015年10月24日,我在美联航UA88北京飞纽约的班机上。夜航西飞,起飞25分钟后,飞机遇到气流中度颠簸。我已经感到恐惧,握紧扶手,手心冒汗,眼泪快下来了。我一边试图接纳情绪以获平复,对自己说“我真挺害怕的”; 一边笑话自己,还别提生死,连怕死这一关都没过去。


恐惧缘于2014年8月,全家去呼伦贝尔,回程飞机遇到意外气流,15秒内剧烈升起又失重下落。下落时,未扣安全带的乘客从座位飞起头撞到行李架,正在走动的空乘全部摔倒。那时开始,这份恐惧似乎就在心里生了根。


我爸的恐惧


1976年7月唐山大地震时,我爸正在唐山念书。他学校的76届毕业生因某些原因推迟暑期离校,地震时4层宿舍楼瞬间夷为平地,而大半葬身废墟。我爸刚好在部队参加军训,因住的平房而逃过一劫。


当时是半夜,地震居然没把他老人家给震醒,反而上铺掉东西砸头上砸醒了。于是他走到门口开灯,灯不亮;转头开门发现门打不开。后来几个人合力把门撞开,看到外面的情景,所有人都傻了:部队营房原本是一排一排纵向排列,地震横波过后,一三五排还在,二四六排塌了,里面的人全部被埋。协助救援的过程中,他也亲眼目睹了,因震后有人当街打劫店铺,士兵荷枪实弹出发维持秩序,子弹打光再回营地来拉...


这段故事来自我妈转述,我爸从没提过。这段惨痛的记忆,令他留下终生心理阴影,估计面积不小。他睡觉始终溜着床边儿,我妈曰“像黄花儿鱼一样”,为的是避免被别人碰到。一个轻微的接触,他就会像触电般弹起来。有一次小小和他们一起睡,我去看她,发现我爸溜边儿,问原因我妈说如此这般,我于是用脚尖轻轻踢了踢他,果然马上弹了起来。


后续是,他翻个身继续睡了,我试验成功心满意足的回屋了,剩我妈一个还醒着,足足笑了一个小时才睡着。好吧,只能承认我们这一家子都不怎么靠谱。


终极恐惧



大约这样的恐惧属终极恐惧,即哲学层面的我还能否存在的问题。当一个情境令我们觉得离死亡如此之近,之后只要类似情境出现,恐惧就会滋生蔓延。定义什么是“类似情境”则完全靠私人逻辑:也许有人因此不敢乘坐飞行器了,而我还好,除了再遇颠簸。我爸则将“类似情境”定义为睡眠中的一切惊扰,包括很轻的声音或触动。


有恐惧感实属正常,那是我们继承自人类祖先的中脑保留的远古记忆,它保护我们的祖先逃开猛兽的追捕,使族群得以生存和发展。然而,如果一个人积累太多无以言表的恐惧,甚至终极恐惧,这个人对应恐惧体验的神经通路过度发达,反而阻碍了其他情绪的体验,可以想象他的状态应当是对很多事畏缩逃避的。


孩子的恐惧



引发孩子恐惧的东西就更多了,原因不难理解:心理能力是生理能力和生存能力决定的,孩子们的生理和生存能力太弱了,几乎所有的存在感都是抚养者赋予的。另根据脑科学,孩子们负责理性思考的大脑皮质和负责情绪控制的前额叶皮质发育尚不完善,更兼缺乏生活经验,分析与判断能力弱。


5岁孩子的私人逻辑是怎样的呢?我来举2个例子。一次小小说:“我觉得YJ妈妈喜欢我。”我启发式提问:“你觉得阿姨为什么喜欢你呀?”小小:“因为她想要一个我这么小的孩子。”另一次和贝贝一起乘地铁,贝贝兴高采烈在座位上跳得正欢,小小说:“你别淘气了,再淘气你的妈妈就去做别人的妈妈了。”我们大人正笑时,贝贝哇一声就哭了,她妈妈赶紧安抚说无论如何妈妈都是你的妈妈。


小孩子们的逻辑是,如果我们不喜欢他们所做的,就意味着我们不喜欢他们了,甚至不想要他们了。离开了成年人的孩子是无法生存的,因此对孩子来说,被抛弃就意味着不存在,属终级恐惧。


另外,孩子的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弱。4、5岁孩子幼儿园放学回到家,家长问:刚才晚饭都吃什么啦?孩子小脑袋开始飞速运转,刚吃的南瓜粥油麦菜红糖馒头全部搅合在一起,只好回答:没吃什么…


在不是非常友善的环境中,弱的心理能力导致他们很容易因某事产生不安全感,弱的理性导致很多事都能引发不安全感,弱的语言能力又导致这些不安全感积累而得不到表达。事实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事实是如何被诠释。在我们,只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在他们则可能是飞机颠簸,地震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引发终极恐惧。


我看过一个故事:一个孩子爸妈的工作需要长期出海。每次知道爸妈要回来孩子都非常高兴,跑到码头迎接。偏有好事者爱逗孩子,每当爸妈离家,他们就对孩子说:你爸妈不要你了,他们走了再也不回来了。孩子一听就哭了,说不可能,然后哭着跑上码头去等爸妈。大人们开始还觉得很好玩儿。这样几次之后有人发觉不对——孩子已经精神失常了。


所以我们做父母的,知道了这些,你们还忍心在自己心情不好的时候吼孩子么?还忍心说“你再淘气妈妈不要你”了么?还忍心把孩子放寄宿小学寄宿幼儿园,甚至放回老家全权交给老人么?你真的确定在缺乏你监管的生活环境中,没有平庸之恶对孩子说“你爸妈不要你”了么?



张爱玲曾说过,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让我们都学着读懂孩子的内心,再用爱,且只需用爱,给他们克服恐惧的安全感,进而帮他们找到归属感与价值感;再以行动示范给他们,如何将勇气赋予他们自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只有父母在,我们的人生才精彩
那些恐婚的人都经历过什么?
地震后收到的第一条微信,我永远舍不得删除
口述 | 我是男读者,讲讲我远嫁的心路历程
看完这13个小故事,我发现人生根本不会完蛋
观点| 暴打孩子只是父母的无能与迁怒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