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清华珍贵史料首次露面!这个展你还没看吗?

你知道吗——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

从平面图到立体模型

这中间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毛主席为“清华大学”题写校名

为何写了六个版本?

杨绛为何会将一杯红色的泥土

珍藏数十年?

......

隔着悠长的历史径流遇见往昔

与那些清华故事

在阑珊灯火处静默邂逅

快和我们一起寻找答案

「清华寻宝」第一站

探秘清华校史馆

“右下草书似较好些”

毛主席为清华大学题写的校名

校史馆中有一面红色墙壁,墙上玻璃展柜中展示着一份珍贵的手迹,这是毛泽东主席为清华大学亲笔题写的校名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清华大学进入新的发展阶段。1950年6月,毛主席应张奚若教授转呈的清华师生员工的请求,为清华大学题写了校名。毛主席是书法大家,但为了便于选择,他一连题写下6条“清华大学”,并谦虚地自注“右下草书似较好些”。

原件右下角的字样已被剪下,在当时用于制作校名的模版。由毛主席题写的校名字样清秀飘逸、笔力遒劲,如今已成为清华标识的核心内容

每年的开学典礼上,新生们郑重地佩戴上“清华大学”徽章,不仅代表着清华人的身份,更承载着清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承载着清华人的使命与荣光。

最庄严的塑造

高庄制作的国徽石膏模型  

校史馆的展柜中,有一枚雪白的国徽石膏模型,在灯光下静静流淌出细腻庄严的光泽。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第一枚立体石膏模型,也是一代清华建筑学人的赤诚丹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周围是谷穗和齿轮。国徽方案的诞生凝聚着清华大学营建学系国徽设计组梁思成和林徽因、国立北平艺专国徽设计组张仃等共同的智慧和辛勤劳动。张仃教授后来担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中央工艺美院后并入清华大学。因此,国徽的设计也是清华人的骄傲

国徽图案通过之后,梁思成向中央推荐本系的高庄教授来完成国徽立体浮雕模型设计塑造任务

高庄不顾盛夏酷暑,精雕细刻,常常凝思几个小时才动一下刀。使国徽更庄严、更明朗、更符合于应用条件,高对国徽图案的细部进行了修改,并为此专门给毛主席写信陈述修改理由,得到了中央的批准。

1950年国庆前夕,高庄和徐沛贞等老师带领营建学系学生,完成了第一批各种规格的国徽模型的制作任务

物理之梦的打开方式

杨振宁西南联大学籍卡

不久前,杨振宁迎来了百岁生日。他在清华度过了难忘的童年,后来叶落归根回归清华园。他对清华情深意厚,一直关心、支持和投身学校的发展。

校史馆中也展有杨振宁西南联大时期的学生履历片

1938年的秋天,因躲避战乱全家搬迁至昆明的杨振宁,以高二学历参加统一招生考试,被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录取。刚入学时杨振宁遵父命报的是化学系,到了入学考试开始自学物理的时候,杨振宁发现自己对物理更感兴趣,于是申请转入物理系学习。

在联大读书时,尽管条件艰苦,杨振宁依然求知若渴。他曾在文章里回忆到,有一次与好友黄昆和张守廉争论量子力学中“测量”的准确意义,从下午开始喝茶辩论到晚上,睡下后又从床上爬起来,点亮蜡烛,翻看海森堡的《量子理论的物理原理》来调解辩论。“西南联大奠定我一切成就的基础”,这是杨振宁关于那段求学经历深情的回忆。

这张泛黄的履历片,见证了16岁的杨振宁开启探索物理学的漫漫征途在履历片的最下端还注明了:“三十二年度在清华大学研究院理科研究所物理学部毕业”

无数次演算之一

邓稼先手稿  

每一位清华新生,入校后都要看一部话剧——《马兰花开》,这部话剧讲述的是“两弹元勋”、清华校友邓稼先,为祖国核武器事业呕心沥血、忘我奋斗的不平凡人生。在校史馆的展柜中,珍藏着一份邓稼先手稿,清晰工整的字迹、一丝不苟的演算,瞬间把我们带入对邓稼先的怀念。

邓稼先从小就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立下强国兴邦的志向1941年,他考入西南联大物理系。19508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他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

为了放一个“中国人的大炮仗”,他隐姓埋名、无私奉献从1958年参加原子弹的设计工作,到1986年因病去世,28年的时间里,邓稼先带领一群刚毕业的大学生,从零摸索、自主研发,孜孜不倦、呕心沥血缺乏高端的科研设备,他们就用算盘、计算尺、手摇计算机计算。一日三班,日复一日,计算用的纸装进麻袋,堆满了几个仓库。

邓稼先不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从原子弹到氢弹再到中子弹,从1958年到1986年,我国共进行32次核试验,邓稼先就曾现场主持过15次

凝视着展柜里微微泛黄的手稿,那上面的字迹,是被定格的心血马兰花的清香,将永远播散在这片热土之上。

“先进的时代捕捉器”

马约翰使用过的摄像机

上个世纪20年代的清华园中,就曾出现过手掌大小的摄像机,它的主人是马约翰。1914年马约翰来清华任教,最初教化学和英语,出于对体育的热爱,后来他改任专职体育教师

1919年、1925年,马约翰两度赴美,在以培养体育人才而著称的春田学院进修。第二次春田之行,他攻读体育教育专业硕士学位,完成了在我国体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硕士论文《体育的迁移价值》,其观点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体育思想的里程碑

到1966年逝世,马约翰在清华大学工作了52年。在学生眼中,他可爱可敬而又严厉。当时学校有“非体育及格者,不得与毕业考试”的规定,马约翰严格照章办事,绝不通融。我国比较文学的先驱吴宓毕业时因五项测验中的跳远一项不及格,被扣留半年,直到补考通过才毕业。

马约翰毕生致力于发展祖国体育事业,其先进的体育思想成为清华体育的旗帜。毛泽东主席曾称赞他是“中国最健康的人”。蒋南翔校长号召清华师生向马约翰学习,争取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这句脍炙人口的口号,也成为清华人的奋斗目标,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清华学子。

温和庄重的文人气质

朱自清的眼镜、笔筒和镇纸

1925年,朱自清受聘清华,担任国文系教授。

1927年7月的一个夏夜,朱自清踱步在清华近春园的荷塘。莲叶田田,在这静谧如水的月色下,朱自清却“心里颇不平静”。

此时的中国社会正被白色恐怖笼罩,朱自清深深憎恨黑暗的现实,但又无法超脱,于是回家后落笔写下了《荷塘月色》这篇经典散文,让后人看到正直的知识分子在苦难中郁郁徘徊前进的足迹

在反饥饿、反内战的斗争中,朱自清身患重病。1948年时,他每月薪水仅够买3袋面粉,全家人吃饭都不够,更无钱治病,仍毅然在《拒绝领取美援面粉的宣言》上签名。当年8月12日,朱自清因病重去世,年仅五十岁。

校史馆展出的这组文物,仿佛让我们与朱自清隔空对视。感受他追求真理、向往光明的真挚神色,感受他笔下韵味悠长的文字和爱国忧民的情怀

滇南的记忆

杨绛保存的西南联大泥土 

一个普通的双层玻璃保温杯,一杯棕红色颗粒状的泥土,一行娟秀的笔迹“西南联大的泥土”。这杯泥土的主人是杨绛

1937年“七七事变”后,清华大学迁到湖南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后来南京沦陷,战火逼近长沙。长沙临时大学常委会议决议西迁昆明,师生分三路赴滇。1938年,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并在5月4日开学。此时的昆明仍在战火中动荡,师生们在草顶泥墙的平房里学习,还要时常躲避日军的轰炸。在这样的环境下,西南联大涌现出一大批卓越学子,创造了战时高等教育的奇迹

1938年,钱钟书、杨绛夫妇携女儿回到灾难深重的祖国后,钱书到西南联大外文系任教,杨绛则带着女儿回到上海。西南联大在战火硝烟中弦歌不辍的精神杨绛留下了深刻印象。

凝视这瓶西南联大的泥土,仿佛能听见昆明的雨水滴落在它上面的簌簌声音,这是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刚毅坚卓

命运深井的书写

曹禺关于《雷雨》创作过程的回忆手稿

曹禺是中国现代戏剧的泰斗,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1929年,曹禺进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学习,潜心钻研戏剧。在清华图书馆,曹禺开始了《雷雨》的创作。

他每每构思到头痛之时,便走出图书馆,“觉出春风、杨柳、浅溪、白石、水波上浮荡的黄嘴雏鸭,感到韶华青春,自由的气息迎面而来”。1933年的暑期,《雷雨》终于诞生,那一年曹禺23岁。

校史馆中珍藏的这份《“水木清华”与〈雷雨〉》手稿,是1984年曹禺应《清华校友通讯》之约撰写的。他在文中叙述了《雷雨》的创作经过和就读清华时的回忆,抒发了对母校的深厚感情,如“写《雷雨》这段历程是艰苦的,可也充分享受了创作的愉快”等等。辗转光阴,彼时曹禺已74岁,他在文末这样铿然落笔:“我们不愧是炎黄祖国的子孙”

 “最强婚书”

1933年周先庚与郑芳的婚书

这一纸婚书上出现的名字,个个都是大名鼎鼎。

周先庚从事心理学研究近60年,是汉字心理学和中国实验及应用心理学的奠基人,更是中国工业心理学和中国军事心理学的先驱。1931年,留学归来的他回到北平,任清华大学理学院心理学系教授。1933年,周先庚与毕业于燕京大学的妻子郑芳结婚。

他们的证婚人是当时清华大学的校长梅贻琦。介绍人之一是杨振宁的父亲、数学家、清华大学教授杨武之,还有在清华大学建立中国第一个近代物理学实验室的物理学家吴有训。主婚人中的郑之蕃是新娘郑芳的叔叔,也是清华大学数学系的创办人之一,他是最早在清华园讲授数学的中国教授,另一位主婚人是周先庚的哥哥周先孚

这张婚书,不仅是一段美好姻缘的见证,更让我们看到那个“名师云集”年代的熠熠缩影,在历史长河中永恒生辉

一件文物

一个动人心弦的故事

物虽无声,然岁月惊鸿

君子气度,恰如兰之猗猗

其芳不散,亦可雕镂时间

今年是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

清华校史馆进行了全面提升改造

推出了全新的110年校史展览

改造后的校史馆

展览形式和手段更加多样

呈现了近400件档案史料和实物精品

其中很多都是第一次与观众见面

除此之外

还有许多全新的亮点和特色设计

比如

启超《君子》演讲的场景再现

名师印章展台

西南联大教室复原

1958年毛主席视察密云水库沙盘的情景

学术名家长廊

手工编织的巨幅“荷塘月色”壁毯

......

这些设计串联在一起

编织出历史长河广阔的图幅

为参观者带来了立体而丰富的体验

无愧为清华园“宝藏打卡点”

历史越过历历风雪来

与我们相遇

我们带着肃穆敬重之心

去细细倾听

最后

就让我们跟上两位小伙伴的步伐

去开启这段寻宝之旅吧

联合出品|新闻中心 校史馆

策划&统筹|卢小兵 苑洁

撰稿|张馨 苑洁

摄影|郭熙睿

封面图|杜京玉

视频拍摄&剪辑|赵禹衡 葛鹏巍

志愿讲解|张羿晨

主持|郭熙睿

校史顾问|范宝龙 卢小兵

档案顾问|李运峰

制图&排版|张馨

校对|赵姝婧 李婧

责编|苑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清华新校史馆(下篇)
他来自安徽第一家族,生个儿子被数十亿华人敬仰
杨振宁:我的中学与大学经历
他82岁娶28岁女学生,却是世界前20的科学家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杨振宁
百年探索路,半生家国情——首位华人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98岁寿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