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类智商出现“隔代下降”:警惕屏幕一代不可逆的大脑损伤|头条

每逢假期,对是否让孩子使用电子产品,每天使用多长,如何建立边界的两难选择,又摆在了我们面前。电子产品是孩子们学习、社交、娱乐的重要工具,也是让父母偶尔从育儿重担里解放出来的救星。完全不用,就是选择在电子时代成为“山顶洞人”,不现实,也不可行。

然而,越来越多的屏幕时间,正在对这代孩子产生了不可逆的影响——

许多研究表明,撇开电子产品成瘾外,其大脑、视力、语言、成绩、专注力、自控力全面受损。

2022年底出版的新书《制造白痴》,以严谨的科学研究结论告诉我们:

“过度的电子产品使用,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脑切除术实验’”,以及“人类智商首次出现隔代下降”。

那么,这个触目惊心时代教育难题,背后藏着什么原理,又该如何解题?

01

 硅谷开发儿童 APP 的从业者

成立了「屏幕废除者」联盟 

前不久,一夜爆红Tiktok(抖音海外版)CEO周受资多次在采访中提到,自己“不让孩子刷短视频”,让不少家长惊醒:

原来短视频制造商都知道短视频有害,不能让自家孩子看。

不止周受资,乔布斯、比尔盖茨,也都对自家孩子的屏幕时间有着近乎严苛的管控。

比尔盖茨在孩子14岁前禁止使用手机, 14岁后对手机也有着严格的限制,哪怕孩子抗议过多次也没有动摇。乔布斯也曾在采访中表示,不会让年幼的孩子靠近Ipad。

这样的风气也在硅谷不少见。

越是技术公司高层,对电子产品的担忧越是强烈,硅谷科技业的家长们争相效仿,结成了一个有坚实壁垒的圈子——“屏幕废除者”联盟

身为技术人员,他们在工作中和心理学家和神经科学家一起,研究如何将青少年尽可能长时间吸引在屏幕上,开发相关APP;

而身为父母,他们摇身一变,建立“无技术住宅社区”,一到假期就隐居起来,退出社交网络。他们认为禁止孩子使用电子产品,才是懂教育、负责任且高知的家长。

在日常中,孩子玩古早的木制玩具,去一些接触自然的学校,12岁前不让孩子使用电子产品,而是辅以大量的纸质阅读、艺术和运动、户外活动。

有些家长还聘请了“无屏幕育儿教练”,来监督自己远离屏幕,从而带着孩子远离屏幕。这类新型职业的教练的治疗方法很简单,带着孩子和家长运动、玩积木、绘画,做手工等等。

硅谷还盛行一种“屏幕管理保姆”

他们要求保姆随时关闭和隐藏电子产品,签约严格的禁止手机合同,保证不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让雇主的孩子暴露在电子产品之下。

与这些科技从业者家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更多普通孩子,可能正在被屏幕抚养长大。

根据媒体非营利组织 Common Sense 的最新数据,来自年收入低于3.5万美元的家庭的青少年,每天花在屏幕媒体上的时间比年收入超过10万美元的同龄人多近两个小时。

来自马德里卡洛斯三世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

更高的教育水平和购买力,与更多的传统在线媒体、新闻媒体使用率相关;而更高Facebook使用率,与更低的教育水平和购买力相关。

也就是说,中高收入家庭和中低收入的家庭之间,正在产生“电子鸿沟”。

这种情况在国内也如出一辙。

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发布了《农村留守儿童手机沉迷问题调查与对策建议》,提到:

“中高收入课余时间基本上被家长管控,而农村留守儿童则会把手机当做电子保姆,孩子一看就是一天”。

电子屏幕,正在成为让无数孩子沉沦的“垃圾食品”。

02

短视频不仅伤害专注力,

还影响智商表现

而在中产家庭里,这场跟电子屏幕的战争,已经越演越烈了。

因为对手越来越强大。

2021年,为了防止青少年游戏成瘾,最严「限游令」发布,游戏企业只能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的20-21点向未成年人提供服务。一年之后,效果如何呢?

《2022中国游戏产业未成年人保护进展报告》揭晓了结果——

  -  2022年,我国19岁以下网民规模已达1.86亿人,其中9岁及以上未成年人手机持有率达到了97.6%;

  -  玩游戏的时间大多在3小时以内,“游戏沉迷问题已经得到进一步解决”;

  -  但是,不玩游戏的空闲时间,大多用来看短视频。

正所谓“按下葫芦浮起瓢”,继游戏之后,短视频又成为了当代儿童青少年的“电子奶嘴”。

而这种“奶嘴”,毒性可能更大——便宜,易得,量大,管饱,只要刷刷手指,永远更有更新鲜刺激的内容填饱大脑。

神经科学的研究发现,当低龄幼儿坐着不动,长时间无意识地刷短视频时,大脑不会有太多活动。

0到12岁是人类大脑的黄金窗口期,0-5岁之间,大脑的发展速度最快、可塑性最高,对周围环境、生活经历带来的各类信息,大脑的吸收能力最强,所以受影响也最大。

对于青少年,看Youtube短视频等行为会增加患强迫症的风险。

原因可能是,平台算法精准推送用户喜好的内容,这种沉浸式观感让孩子停不下来,养成强迫性观看的习惯。以及,如果一个孩子正在观看有影响力的网红,并对其产生强烈的迷恋、钦佩行为,可能会对自己的能力、价值形成消极的思维模式,引发更多的强迫性思维。

以及,对孩子未来学术成功至关重要的专注力。

虽然孩子在刷短视频的时候,看起来无比专注、不会分心,但已经有一项针对5岁儿童的研究证明:

和每天玩游戏、刷短视频少于30分钟的人相比,每天在这些活动上花费超过2小时的人,出现注意力障碍的风险比前者高出6倍。

最值得警惕的,是那些节奏快、声光刺激强的短视频,不仅伤害专注力,还影响智商表现。

来看一项经典研究,让一组4-5岁的孩子看了9分钟快节奏的《海绵宝宝》,另一组孩子则画了9分钟的画,或者看了9分钟节奏缓慢的教育动画片。

看完以后,所有孩子立刻接受了一系列认知测试。结果发现,《海绵宝宝》组的孩子得分20分,而另一组的孩子分数高达32分。

所以,人脑根本不是为了如此密集的感官刺激而设计的,不断变换音乐和场景的短视频,只会让孩子的大脑受损,影响智商。

正如Facebook前任总裁所承认的:

“社交网络的设计正是利用了人类心理的弱点。我们的诀窍在于,如何尽可能多地消耗你们的时间和注意力,如何让你们频繁释放多巴胺。”

是的,魔鬼就住在孩子们的智能手机里,他们的注意力正在迅速衰减到金鱼的水平。

我们正在经历一场真正的认知浩劫。

03

屏幕不会消失,孩子需要

学会驾驭复杂多变的世界

但是下一步怎么办?难道再把短视频禁了吗?

一个很容易预料的结果是,必然会有下一个「电子奶嘴」的出现。屏幕不会消失,我们的孩子需要学会独立驾驭这复杂而多变的世界。

悉尼心理学家 Jocelyn Brewer提供了一个思路——把屏幕时间分为两种,「电子奶嘴」和「电子西兰花」。

前者是短视频、网络游戏等容易上瘾,对大脑有高度刺激的形式;

而后者,是在屏幕上阅读、在B站学编程、在物理APP上做模拟实验等学习类行为,以及可以互动的视频游戏。

可以令老师家长放心的是,已经有研究发现,适合年龄、高质量的「电子西兰花」可以促进孩子的认知、社交能力发展。

比如,当幼儿通过屏幕与自己认识的人交流时,大脑会产生大量的活动;有些游戏可以教孩子坚韧、资源管理、合作、战略思维、空间思维和推理。

也有的孩子,通过借阅电子书让自己的阅读能力从6年级升至大学水平。

下面这个研究,可以让为屏幕时间焦虑的家长松一口气。

2021年发表在PLoS ONE期刊上的一项研究,更可以对美国24个城市的近1.2万名9-10岁儿童做了调研,发现:

花更多时间在屏幕上的孩子,有更多亲密的朋友。尤其男孩子,当他们和同龄人一起玩电子游戏,可以促进社交技能的发展,而一个人刷视频、看电视,则会产生负面影响。

更加反直觉的是,他们还发现:屏幕时间的负面影响被高估了。

那么,这些不讨喜行为,什么因素比屏幕时间的影响更大?

答案是:父母对教育有怎样的认知,我们有什么经济、社会、文化资本提供给孩子,我们给孩子营造了怎样一个物质、精神世界。

以及最重要的,我们和孩子的亲子关系如何。


同样是在《2022中国游戏产业未成年人保护进展报告》中,有2张图表(如上图),其实诠释了孩子沉迷网络游戏的部分原因

90%以上的未成年人,最爱的课外活动是网络游戏,而“家长互动”、“户外活动”甚至排不进前三;94%以上的未成年人,最偏好的游戏场所是家里,可以把自己关起来玩游戏、刷视频的“安全小角落”。

这个数据也提醒我们,电子产品本身,永远不是罪魁祸首。千万别忘了,如何使用电子产品的掌控权,在我们和孩子手上。


注:本文授权转载自【谷雨星球】,中产妈妈不焦虑俱乐部,以真实故事对抗焦虑,用专业判断规划升学,以战略思维探索志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MIT神经学家:人类智商首次出现隔代下降 , 罪魁祸首是它——6岁以下儿童严禁接触电子产品
你的孩子“变笨”了吗?警惕“屏幕一代”不可逆的大脑损伤
【家长助手】电子产品挡不住!应该怎么引导孩子正确使用呢?
沉迷短视频,容易伤大脑!迷上抖音后,孩子不会写作业了
孩子多大可以看手机电脑?看早了会有哪些影响
迷恋手机,孩子大脑会发生什么变化?3张图让人过目不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