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民风住宅系列篇

 民风住宅系列篇

                                             ◇阮长胜


                                     农家风采聚门楼
在通山农村,到处可见风格各异的门楼。这种古风相遗的门楼,或秀丽,或典雅,或雄浑,或端庄,成了传统的地方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门楼,也叫门楣,写在门楣上的字,叫门楼字。它从古到今,世代传承,绵延不断,精彩纷呈。
乡野之民聚族而居,门楼也就成了族脉门第家声的标志。门楣题字同族源、族史、族风、族训有密切关系。人们以醒目的大字题写门楼字,一是标扬望族家声,二是昭示和启迪后人。
门楼与民居相辅相成,珠连璧合,犹如画龙点睛,熠熠生辉。俗语云:“字是门楼书是屋”。因此,人们把门楼字的书写看得非常重要,一般请本地擅长书法的人执笔,也有少数请外地文人写的。字体多以行书、草书、楷书,隶书居多。写得好的门楼字是一件不可多得的书法作品,令人赏心悦目。而大户人家,更见隆重,在选好的青石板或花岗石块上题好字后,再由名石匠精心雕刻。在一些老屋和祠堂的门楼上,至今还可见阴刻、阳刻的石板门楼字。
门楼所书内容,大致有五个方面,姓氏、家训、郡名、典故、封号。稍有见识的人,到一个村庄,只要看看门楼字,就会知道这个村庄或这户人家姓什么。这种独特的形式自报家门,还有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姓氏门楼:直接将姓写在门楼字中;在通山境内主要有涂姓的“涂山族”;孟姓的“孟子遗风”;慕容姓的“慕德继容”;桂姓的“兰桂芳”等。
家训门楼:这类门楼字是用祖传家风昭告子孙,以求世代继承发扬。陈姓的“忠义家风”;张姓的“百忍流芳”;关姓的“仁义家风”;董姓的“孝子遗风”;朱姓的“修身齐家”;王姓的“卧冰求鲤”;舒姓的“忠勤仁愿”;周姓的“礼义世家”;孔姓的“书香门第”;金姓的“四美传家”等等。
郡名门楼:以祖先的居住地的都名作门楼,用以表明其祖先的发迹之源。这类的有:许姓的“颖川遗风”;赵姓的“天水世第”,吴姓的“延陵世第”;华姓的“武陵门第”;张姓的“清河遗风”;曹姓的“谯国遗风”;朱姓的“陇西世第”;金姓的“彭城遗第”;夏姓的“会稽遗风”;卓姓的“西河世家”等。
典故门楼:依据该姓氏名人的典故而得名的门楼字比较多;王姓的“三槐世第”源于王祜“手植三槐于庭”的典故;周姓的“爱莲遗韵”源于北宋哲学家周敦颐的千古名篇《爱莲说》;黄姓的“诗祖名家”源于北宋江西诗词鼻祖黄廷坚;阮姓的“咏怀遣第”源于祖人阮籍写的咏怀诗八十首;朱姓的“紫阳世家”源于朱熹的父亲朱松读书于紫阳山;范姓的“已任流芳”源于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名句;石姓的“六顺长荣”源于汉代石奋与其五子同在朝中做事的典故;李姓的“太白遗风”源于诗仙李白。
封赐门楼;过去皇帝对有功绩的人赐封,后人以此为荣,便以封号为门楼字。战国时燕国名将乐毅封昌国公,乐姓就以“昌国世家”为门楼字;蜀汉名将廖化官拜车骑将军,廖姓就以“车骑门第”为门楼字;唐朝名将郭子仪封汾阳王,郭姓就以“汾阳世家”为门楼字;魏晋时阮咸、阮籍父子为“竹林七贤”之中的两人,阮姓就以“竹林贤声”为门楼字;唐代名相狄仁杰官封凤阁弯台侍郎,狄姓就以“凤阁弯台”为门楼字,明代通山进士朱廷立官封礼部侍郎,俗称宗伯,朱姓就以“宗伯德庭”为门楼字;明朝通山进士舒宏绪任翰林院庶吉士,舒姓就以“翰林遗风”为门楼字;明朝进士通山人徐纲官至工部左、右侍郎,徐姓就以“侍郎世家”为门楼字。
门楼字一个姓氏中有多种,既可共用,也可专用。因同一姓氏后来又迁徙多处,所以又可独创一些。朱姓的门楼字就有用“紫阳世家”、“理学家声”、“白鹿书看”、“槐里高风”的,也有用“玉姿金山”、“宗伯德庭”。
农村的门楼反映了农民对文化生活的一种追求,它与日益发展的农村经济和群众生活密不可分。它在建筑、书法、风俗、文学艺术诸方面表现出来的内涵,记载了历史,表露了追求,体现了时代风貌。一个小门楼,是一个大窗口,值得研究和考察。

                                     楚风融入民宅中
走进通山,到处可见傍山而建的新型住宅,这些依地势而建的民间建筑,均含有更深层次的文化追求。门楼牌匾多以姓氏的郡头、堂名或祖辈的名人典故为内容,以四字或三字书其上,以壮观瞻。
自北宋沿平元年(1064),首次记载通山有人口15135人以来,遍布山头岭尾、泉边溪旁的自然村落便多了起来,他们多以单门独姓,多则百余户,少则三五户,择向阳处,凿山建宅。现在全县2615个自然湾就有2133个建在山坡上,故有无山不宅之说。
县内高湖、山界、三源、港路、万家、沙店等地,多以木结构为主。筑土为墙,架木为梁,石板树皮当瓦,门楼窗户木框,依山建成独户,大多堂屋连三房。大路、横石、杨芳等地多以砖木结构,上盖青瓦。村庄房屋集中,形成有一至七重,有连三、连五、连七,也有明三暗五,明六暗八的。慈口、燕厦、大畈等地为库区移民后靠,房屋大多数建大山顶山腰处,泥砖青瓦,有土墙盖茅,一般连三的多,居住条件较差。
明清时期,通山富户的住宅大都建得富丽堂皇。厦铺翠屏藕圹的郑家大屋,有四十八个天井,有楼房、大厅数百间。内有廊、亭、阁、池圹、花园,四周筑以高墙,成为一组较完整的园林式建筑。1938年10月,日本飞机发现国民党一个师的军队驻扎该屋,便狂轰烂炸,只留下了厢房。现在仍居住40多户人家。明进土舒宏绪兴建的宝石舒家大屋,一进五重,屋内装饰堪称一流,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精巧雅观,图文并茂。从第一重的戏台,第二重的中厅立柱,顶棚鼓壁,第三重的书房厢房,第四重的卧室客厅到第五重的祖堂神龛,大都分别雕塑着各种优美的装饰图案。木制内墙的鼓壁上刻有许多整版精雕细刻的山水人物和历史典故图案。横梁、穿梁和立柱上,多雕塑着“龙飞凤舞”、“登科耀祖”、渔樵耕读以及花草虫鸟和历史名人典故图案。作为墙脚的大理石、花岗石上雕刻有许多名人诗词、书法。仿佛就是一个和谐统一的美术、书法展览大厅。原屋虽已不复存在,但残壁上现在仍可见不完整的艺术塑造精品。
通山的老式村庄中,都设有公用的碓屋、磨房、牛栏。几个村庄共用一个油榨房。每个姓氏都有一个祖祠堂。每村有祖堂、福神庙、吴主庙。这些公用设施一般都建在屋场下首。房屋选址都注意到坐北朝南,阳光透光条件好。
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建房的结构水平有了变化。但依山而建、伴水而修的老传统仍保留至今。农民现在新建房屋,都要求前有空场,好晒粮食,建花园;后有余基,好建猪圈,栽果木。钢筋水泥结构正在逐步代替砖木结构,门面装修也正在由过去的白色变成了五颜六色,有的还安上了瓷砖和大理石,即美观大方,又实用舒适。
                                        精美石头会唱歌
“通山山多石头多,精美石头会唱歌,石头雕出龙和凤,狮子守住财和富”。这是流传通山民间的一首山歌。在乡间,许多殷富之家,祠堂寺庙门口都有一对狮子摆在两边,一来祈求神灵祛除邪怪,二来显示威严。
通山石雕历史可追溯到汉代,以后逐步发展。始建于南宋嘉定三年(1210)的九宫山真君石殿,雕刻精犷古朴,至今受到人们的称赞,向人们展示古老文化艺术的辉煌。
通山石雕技艺留传至今,雕技灿烂多采。位于九宫山下的闯王镇舒家村的舒家大屋,现存的石雕,有园雕,浮雕、浅雕、平雕四种。雕刻从龙亭、龙柱,琼楼玉阁、飞禽走兽,人物花草及仿古器皿为长。现在梅田乡石马村聂家宗祠中,明朝时的大理石雕人物图像,精致优良,栩栩如生。太平山炼丹亭的石雕,上刻八仙图和八卦图,雕刻十分细腻,人物性格特点突出,被视为罕见珍宝。九宫山万寿宫石匾、石龙头,铁塔顶的石雕,每块重达一吨,雕刻的横梁,立柱、飞檐、斗脊连接之处凹凸结合天衣无缝,为惊世之作。特别是浮雕拦板,宽1.2米,高0.9米,镌有百戏图一幅,中为“杂技走索”,下为戏曲“打花鼓”,左为幻术,共雕刻人物六个,背景有楼宇、树木及百戏道具等,层次分明,有棱有角。足见当时民间石雕水平之高。
石雕顾名思义要有石,通山石多,也就为石雕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全县13个乡镇蕴藏有大理石、天青石、燕子石、花岗石一亿五千多立方米。分为四个矿带,石雕原料大部分可就地取材。闯王陵的门楼、牌匾。县中行门口的狮子均为近代雕塑,也都为本地大理石、花岗石的石雕之作。
长期与石头打交道的通山人,住石头房,用石头桌,坐石头凳、走石头路。石头成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特别是进入90年代的今天,通山石雕也作为人们室内外装饰品进入了千家万户。勤劳智慧的山里人对传统的石雕进行了补充、发展和创新、制作出了一批批人物类、动物类、植物类、字画类造型,由过去传统的石狮、石像发展到了四类一千多个花色品种。在全国工艺品行业中独树一帜。在山界、高湖等地,现在的大理石做门坎、门框、门楹、砖砖瓦瓦屡见不鲜。雕刻狮、象、龙、凤、虎、豹的艺师大有人在。这些民间艺人雕刻的麒麟送子、八仙过海,天女散花,福寿双星等作品,既保持了古老艺术的魅力,有明快典雅的现代艺术风格。

                                  多姿多彩说木雕

通山木雕如同晶莹璀璨的珍珠,多姿多彩美不胜收。“南国多嘉木”丰富的木材资源造就了一代能工巧匠。
通山木雕家具古朴典雅,光彩夺目,经久耐用。1985年11月在通山民间美术展览会上被行家们誉为“木雕珍品”、“记载着通山历史灿烂文化和古老纯朴的民情风俗”,“具有很高研究价值”的清代看橱,体高192cm,宽104cm,深45.7cm。共分上中下三层,中心部位向内凹成“八”字形,每层有多姿多彩的栏杆,梁柱垂檐滴水,以不同的楼台亭阁和图案作衬景,布局多组不同的神话传说、戏剧故事。共有98组图案,其中39组反映神话传说,戏剧故事的场面。如《黛玉葬花》、《文王访贤》、《三顾茅庐》、《太白醉酒》等。每组戏剧木雕都把握住了剧情的重要情节和人物瞬间的感情变化,让人一眼看出所表现的内容。这些雕师的艺术水平和表现形式都造诣很深。画面结构的布局处理和人物形象的造型设计都独具匠心。每个“戏子”的“行头”,都有强烈的舞台艺术效果。86个人物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呼之欲出。26组花鸟中有梅兰竹菊、牡丹荷花以及鸟鸣狮吼、清溪流云等。33组几何图案各具特色,有变幻莫测的几何图形,也有夸张修饰的图案花纹。整个看橱不仅精工雕镂,刻意表现各种戏剧场面,而且十分讲究装璜,除繁缛的边框装饰,所有的雕刻都刷漆贴金。看上去布局更加玲珑剔透,富丽堂皇,看橱采取逐步雕刻,集中组装的方法,整体布局合理,繁而不杂,达到了整体和谐统一的效果。民间喜欢通山木雕的雕花床,脸盆架,穿衣橱,嫁椅等,主要是雕刻形象生动,艺术感染力强。
建筑上的木雕应用也很多,现在宝石舒家大屋的雕窗、雕梁、雕门、雕檐等,花纹图案丰富多彩,装饰图案纹样众多,雕饰疏密相宜,剔透玲珑。是保存较好的建筑雕刻。

                                      民居建筑四大怪
“做房不用挖屋基,砌墙不要砖和泥,房顶不需盖上瓦,一个大门关万家”。这是旧时通山民居建筑的四大怪。之所以称之怪,就因为它的与众不同。哪有做屋不用屋基的?没有屋基岂不成了空中楼阁吗?
在通山县的富水河畔,还真有许多建在水面上的空中楼阁。这种空气流通,减少潮湿,南向或东南向的架空的干阑式构造,多是在水面上打几个桩,用楠竹或大树做支架,在上面铺上木板做成房子。隔远望去,就像水面上竖起一排排空中楼阁。在边远的山区为了防御野兽的侵害,也有这种类似于土家吊脚楼式的房子,大多是依山而建,房屋下面三面悬空,一面着地,根据坡度用长短不一的木材支衬,再以地为准,用木板铺平,成为一层后,又用木料作柱,继续盖第二层,顶上再盖上芭茅。这种因地制宜,因材施用而创造的空中楼阁,至今还有不少,成为民宅建筑的一大特点。
砌墙不要砖和泥。是指山区农村冬暖夏凉的土墙房。土墙顾各思义就是用土做墙。不要砖和泥。旧时山大人稀,运输不便,砖瓦石料搬运非常困难,当地群众便就地取材,利用取之不尽的黄土来砌墙。既省工又省料,成本非常低。这种大墙筑法简单,首先备好一个活动的木制架子,放在墙基上,倒进黄土,用筑墙槌筑紧,再移动架子,又倒土,架子长六尺,宽一尺二寸,高两尺,筑一次就形成了长六尺,高两尺的墙体,在墙体上还加进竹片,起拉衬作用。做一间土墙房,成本仅砖瓦房的五分之一,因此山头岭尾的村庄,土墙房比比皆是。这种房子冬暖夏凉,深受群众喜爱。
“房顶当瓦不需盖上瓦”在通山见怪不怪。国家级风景中胜区九宫山的东西港等地,到处是用石板盖的房子。薄薄的青石板,盖在房顶上,既不怕风吹,又不怕雨打,任你冰冻雪压,毫发无损。这种冬暖夏凉的石板房,高湖、集潭、三源、山界等地较多,成了大山深处的一道景观。茅屋草舍在通山可谓名副其实,山区群众就地取材,将芭茅割下,捆绑成把,盖成锥形房顶。平原地区将稻草当瓦,盖在房顶。为了不让腐烂,还发明了将油菜籽炒熟,粉碎后均匀洒在茅草盖的房顶,让它生青苔,能耐久不腐。“劈竹为瓦”也是通山的一大特色,在盛产竹子的黄沙、九宫、沙店等地,还有竹屋,把一尺围以上的竹子对劈,一仰一卧盖房顶上当瓦,去掉竹节的竹子编排有序,沟脊分明,特别好看,远远望去,就好象硫璃瓦金璧辉煌。
通山民居多是聚族而建,傍山而修,因此就出现了一进三重,一进五重,一进七重,甚至一进九重的连体房屋。这种房子的出入只一个大门,里面居住的人家少则十多户,多则四十多户,都从这一个大门出入,所以就出现了“一个大门关万家”的现象。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的大路乡吴田村的大夫第古宅,就是这种形式的代表作。古宅建于清朝中期,己有二百多年历史。坐南朝北,一字排开,由长廊将东西两套相同的建筑连接着,占地二千多平方米,共有大小房间六十多个。高高的门槛,宽敞的门厅,雕花的窗棂,高大的园柱组成了一个古色古香、优雅幽静的世界。两扇槠树做成的厚重大门将这个世界牢牢的关紧,形成了“一个大门关万家” 的独特景观。


                                     挡风遮日风水树
在鄂南农村,聚族而居的村庄,门前屋后庄左村右,大都有一片树林,面积有大有小,大的几亩十几亩,小的几棵十几棵。俗称风水树。这些高大苍劲的枫树、柏树、槠树、松树,被各种灌木拥簇着,形成一片绿色。有些大树的树冠部分枝桠虽然己经枯死,但爬满了寄生藤蔓类攀缘植物,仍然把它装扮的生机勃勃。
风水树一般栽在村庄的风口处。古老的风水术认为;村庄的西北或东南缺口处,如有河水流出,是人亡财破的“熬气”并不过分。而在村庄的风口处种植一片树林,无疑能挡大风,保住村庄的安全。也能产生“吉气” 来庇荫村庄的兴旺。
农村的古树、珍稀树,有不少就是风水树。因为风水树是严禁砍伐的,人们也都会自觉保护。在他们眼里,风水树和村庄兴旺有很大关系,是村庄的“龙脉”,是相依为命的“保护神”。1984年,我所在的小镇发生史无前例的风灾,狂风吹垮了110间房屋。在灾后调查中,我惊奇地发现,凡是栽有风水林的村庄,房屋都安然无恙,毫发无损。我从心里十分佩服前人,他们虽然没有今人的科学知识,但他们把生产、生活经验,再结合自身的体会和想象,制造出神秘、艰涩的理论服务于自己的生活。风水林便是理论的最好体现。
现在,人们对风水林的保护和培育己不如从前,也不大相信风水树的说法。但遍播通山农村的风水林在调节气侯、改善环境中,确实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凉亭折射古民风
通山山大人稀,崇山峻岭之间经常是“喊声听得见,相逢要半天”。淳朴敦厚的山里人,便在经常有人来往,马帮经常通过的道路上,建筑一种不同于山民住房的建筑,供来往行人牲畜歇息,称之为凉亭。这种折射好客传统的古朴民风,显示了山里人精巧设计的智慧和高超的建筑艺术。
凉亭多半建筑在山坳或横跨溪流上,有单间和两间的,也有三间长廊式的。各种凉亭的结构大致相同,每排有四根柱子,中间是过梁,以便马车、桥子,滑轩通过。各排亭柱之间都有长凳相连,供过往行人休息纳凉,避风遮雨。3间凉亭大部份建在能够通行木排、竹筏、小船的河流的三横木桥上,结构比较复杂。首尾两间有长凳和栏杆,中间下壁装着木板,供有“护桥”的斩龙将公牌位和桥神的神龛。用大板挡住,一船行人不知道。现存的杨芳乡郭城村的高桥头凉亭就是典型的三间凉亭,只不过现在仅存一长间了。
单间凉亭保存完好的,要数港路乡与杨芳乡交界处的芭蕉岭凉亭了。它之所以从明代一直完好地保存至今,是因为它设计合理,基础牢固,建筑稳妥,结构严密。整座凉亭高5米,宽3米,长8米。四根柱子上下左右连接,组成了一个整体,既坚固又大方。墙上诗词歌赋,虫鸟兽,相映成趣。行人到此,被一种浓厚的文化所陶醉,便有劳乏顿消之感。
被称为“九宫隘卡” 的吴楚雄关凉亭乃1852年,通山县令张书坤所建,凉亭建在山脊上,南北两边都是深渊峡谷,东西山脉在此降为一凹地,如同一个天然城堡。凉亭底层为拱圆形涵洞,顶层为凉亭,行人至此,既可歇息乘凉,又可欣赏九宫风光,自古就有“半山上下分晴雨,一岭东西判楚吴”的诗句。一条古道连接鄂赣两省。凉亭也自然交流两地人民。
凉亭也作送别之用,离别者依依惜别,互诉衷肠。所以旧时代也把凉亭称作“伤心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蔚为壮观的门楼文化
西方人物欧式凉亭石雕
桥东株桥:风雨飘摇的“尚书第”和“将军第”
农村入口使用石雕牌坊的用处
看图:福山门楼水库旁边有个解字崖村,依山傍水有古槐
藏在太行山的“世外桃源”,民风淳朴、依山傍水,却很少有人知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