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0mg骨粉能告诉我们什么?——文少卿博士古DNA研究学术讲座会议纪要

  2018年1月31日下午,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博士后、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INALCO)人类语言学博士文少卿受邀在中国社会考古研究所八层多媒体会议室做题为“200mg骨粉能告诉我们什么?”的讲座。讲座由社科院考古所袁靖研究员主持。

讲座现场

  文少卿博士首先对古DNA研究的发展简史进行了回顾。他将古DNA研究按时代和研究内容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4年至1997年,主要以分子克隆为主。国际上普遍认为1984年对斑驴的线粒体DNA研究是古DNA起始的标志,1988年对七千年前沼泽地的颅脑进行古DNA研究。值得一提的是,早期进行的古DNA研究材料为软组织,1991年突破性的进展是可以利用钙化遗骸,如牙齿、骨头等来进行古DNA研究。1996年首次利用古DNA进行性别鉴定,1997年做出了尼安德特人线粒体序列等一系列的成果;第二阶段是1998年至2008年,主要利用PCR技术来代替分子克隆进行古DNA研究;第三个阶段是从2010年开始,高通量测序技术正式进入古DNA研究中,至此,古DNA研究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2010年获得了尼安德特人和爱斯基摩人的全基因组数据。2013年获得冻土层40万年前马的全基因组数据。2014年出现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即表观遗传学,主要反映人与环境的关系,并发现了首个古代人的表观遗传组。2015年出现首个非洲群体规模的基因组数据,古DNA的研究由个体水平进入群体水平时期。2016年发现了最古老人类的基因数据。

  通过对古DNA研究的历史回顾,文少卿博士提出一个问题:古DNA能干什么呢?他通过自身一系列的实践指出:古DNA研究在灭绝动物、人类起源、人类历史及古病原菌进化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接着他提到自己近期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三个部分:首先是对群体历史的研究,其中西藏地区主要集中于高原藏族人群的混合与渗入,新疆地区则集中于东西方人群的基因交流,中原地区则主要集中于新石器时代转型时期以及华夏探源、历史名人与族群源流等方面;其次是在法医学方面的研究,主要是远征军、西路军遗骨鉴定,战长沙烈士遗骨鉴定及白银杀人案。最后是对颅骨表型组的研究,集中在古老表型与基因渗入、颅骨(牙齿)表型的遗传机制等方面。

  随后,文少卿博士介绍了古DNA的高通量技术平台。他对利用该平台所做的研究主要归纳为四部分:表型采集方面,主要研究了人骨表型与基因型的关系,如内耳迷路的群体差异,另外在古病理学和古毒理学方面也进行了一些研究;湿实验部分,主要对古DNA提取、富集方法进行优化创新,包括基于磁珠的古DNA提取,现代人DNA制备古基因组探针以及古DNA目标区域捕获panel的优化等;干实验部分,开发研究了一些软件,如基于古DNA片段特点的SNPcalling:AntCaller;群体历史部分,主要是新石器时代样本库的建立,文库粗筛,掌握不同区域古DNA保存状况,历史名人样本库的建立以及Y染色体父系谱系的梳理等。

  最后,文少卿博士用7个案例进一步向我们介绍了古DNA的研究与应用。

  第一个案例为北周武帝之死。利用法医毒理学和古DNA研究实验得出结论:北周武帝死于砷中毒,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武帝为慢性中毒,结合文献得知北周武帝经常与道士在一起吃丹药,所以武帝砷中毒应该与他长期吃丹药有关。

  第二个案为鄂西—三峡地区晚更新世人类化石样本的年代分析。文少卿博士指出东亚古人类化石有3个特点:分布不均匀、时间不连续、缺少直接测年证据,缺少直接测年证据是其中最重要的特点。这个案例主要是对杨家坡洞和三游洞的人类化石样本进行古DNA分析,发现这些人类化石全部为现代人,但是通过光释光或铀系测年等手段对人类化石的伴随物检测发现其年代约在10万年以上。他指出:利用光释光或铀系测年手段所检测的人类化石伴随物年代与人类化石的年代没有必然的联系,应利用古DNA等手段对人类化石进行直接测年。

  第三个案例为父系谱系快速鉴定法。在马鬃山早期游牧文化中存在着第二类早期游牧文化,该文化属于月氏文化还是匈奴文化尚不清楚。文少卿博士利用古DNA的分析方法将该文化两个人骨样本与其同一支系的现代人数据进行分析,认为该文化偏向于匈奴扩张之前到达该地区的原匈奴文化,但还需要更多月氏和匈奴文化的典型人骨样本进行确认。文少卿博士认为这个案例是现代人数据与古DNA数据的结合,通过古DNA对如此罕见的支系进行研究,不仅能了解历史谱系,更能进一步研究东亚历史,让历史更加鲜活。

  第四个案例为白银黄湾汉墓。该墓地的植物遗存分析、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及墓地风格均表现出明显的汉族特征,但在基因组数据上则反映出该墓地人群距阿尔泰语人群较近,与东亚人群较远。通过混合分析,文少卿博士认为该墓地人群应该是匈奴人融入汉族或者汉化的结果。同时他利用基因观察其体质特征发现该墓地人群基本上保留了游牧人的特点。

  第五个案例为西南呈墓地。利用全基因组测序研究得知该墓地母系来源丰富,父系集中在几个类型,是氏族墓地。且该墓地人群与汉藏人群关系密切。

  第六个案例为杨官寨遗址。通过古DNA对人骨样品分析发现该墓地女性多于男性,比例为1.5:1。同时发现母系来源多样而父系多样性低,说明该墓地以男性氏族为单位。文少卿博士计划对该遗址做进一步的工作以梳理全部的亲缘关系,并计划研究该遗址人群的体质特征、生理病理及口腔菌群等。

  第七个案例为血池马骨。文少卿博士详细向我们介绍了他的研究计划,他希望通过古DNA研究来解答“是否存在一直沿用的祭祀用马标准及是否存在养马机构”的问题。

  在互动环节中,文少卿博士同与会者就古DNA研究的方法与理论、古DNA检测人类化石的客观性、发掘采样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等方面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白倩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审稿:袁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王明辉:砥砺前行的中国人类骨骼考古
诺贝尔奖花落谁家 私生子的他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争议与瞩目:中科院在恐龙化石里发现了一段完整DNA
吸烟可在人类DNA上留下标记长达30年,改变超过7000个基因
甲醛
阿根廷发现恐龙“墓地” 出土2.2亿年前化石(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