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研究成果: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单元)教材分析
    

执笔:西岗小学    何露娟

一.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材基本分析

本册教材第六单元的主题关键词是“百折不挠”,围绕主题特点相机安排了《天火之谜》、《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诺贝尔》、《滴水穿石的启示》等四篇课文,另有看图想象、写故事的一篇习作,还有一个练习。

《天火之迷》向我们介绍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通过精确、细致地观察、研究和实验,揭开了雷暴的秘密,赞扬了他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态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是讲明末清初的史学家谈迁在艰难的困境中,两次撰写明史巨著——《国榷》的感人故事,表现了他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毅力;《诺贝尔》则记叙了诺贝尔发明炸药的艰难过程,表现了他热爱科学、热爱人类的无私奉献精神;《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感悟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学习这种持之以恒、“滴水穿石”的可贵精神。

《习作6》是看图想象作文,它能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想象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练习6》包括语文与生活、诵读与感悟、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和学写毛笔字这五项练习,其中语文与生活、口语交际是本次训练的重点。

本单元以一组主题相关的文章(包括“诵读与感悟”),由古今中外鲜活的名人事例,启迪学生明白:只有具有锲而不舍、坚持不懈、滴水穿石的精神,才能实现美好理想。这几篇文本,使学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从而涵养品德修养,提升审美情趣,丰富情感体验,充实精神世界,享受着一份丰盛的情感大餐。

 

(二)单元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分析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天火之谜》,尤其把“风筝实验”的经过讲具体、说生动。

2、学会本单元3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与积累本单元课文中出现的四字词语和成语,会运用“不足为奇”等词语造句。

3、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抓住重点段落和词句学习课文,感受“百折不挠”的单元主题。

4、加强读写结合的语言训练:在阅读感悟中,让学生明白数据使用的作用,体会谈迁治学的刻苦和信念的坚定;能利用课文提供的材料,为人物(诺贝尔)写一百多字的小传;体会《滴水穿石》中问句的不同用法,并在学文后练写读后感。

5、学会有序观察看图,了解图意,根据图意展开合理的想象,再编写故事。

6、训练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语文的意识和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健康意识。

(三)每篇课文的训练点

篇目名称

训练点

《天火之谜》

1、复述“风筝实验”的经过;

2、通过读文,体会文章烘托的表现手法的运用。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1、体会运用数据增强表达效果的写作方法;

2、想象孤灯著书的画面,描写当时的情景。

《诺贝尔》

1、有声有色地读好课文的第8——10自然段。

2、利用本课提供的材料,为人物写一篇一百多字的小传。

《滴水穿石的启示》

1、积累与“滴水穿石”意思相近的词语。

2、写一篇读后感。

《习作6》

1、观察要有顺序和重点;

2、想象要大胆合理而又有新意。

《练习6》

1、训练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语文的意识;

2、通过诵读与练字,深化“百折不挠”的主题精神;

3、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并培养他们的健康意识。

 

二.篇目教学分析

19   天火之谜

● 文本解读

《天火之谜》是小学语文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主要讲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进行“风筝试验”的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研究和试验,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课文第一部分写了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可怕的东西;第二部分写富兰克林通过亲自进行的“风筝试验”,终于揭开了“天火之谜”;最后一部分写富兰克林根据放电原理发明了避雷针。文章表现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坚持真理、百折不挠的精神。文章语言清晰、简约,细细读来,理性之中蕴含着丰富的感性。

 

● 教学目标分析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不足为奇”、“欣喜若狂”造句。

3、学习给课文分段,并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

4、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精神。

 

● 教学资源运用

1、课前自读《新补充读本》上的《天火之谜》助读,了解人物。

2、课件:《捕捉天火》

● 课时分配及目标设置

第一课时

1、学会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欣喜若狂”、“不足为奇”造句。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习给课文分段,并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

第二课时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3、关注语言的表达方式,体会用烘托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 教学构想或建议

五年级的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已经没有什么问题了。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高年级学生在学习课文时要关注文章的表达顺序和表达方式。这篇文章为了树立人物形象,采取了烘托的手法:写雷暴的可怕,是为了烘托富兰克林毫不畏惧的精神;写人们对富兰克林的嘲笑,也是为了烘托富兰克林坚持自己观点的勇气和决心。因此,在讲解课文时,要有意识地渗透这一点。

富兰克林是通过“风筝实验”才解开雷暴的秘密的。,因此,把第四自然段的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从比较实验风筝与一般风筝的不同来感受富兰克林为科学研究不顾自己的生命,再到富兰克林发现秘密的欣喜若狂的心情,逐层深入,环环相扣,既了解了“风筝实验”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又感受到了富兰克林善于观察、敢于尝试、勇于为科学研究奉献一切的精神。

第一板块:连接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1、与学生交流:打雷时的情景是怎样的?当时的心情如何?是什么原因导致雷电的?

2、现代人都了解了,可是古人却不知道,它成了一个谜,并且将雷电叫做“天火”,迅速揭题。

【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了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紧扣教材,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体验,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二板块:初读感知,整体把握文本

1、布置学生自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顺,

2、初读检查,教师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板书难读、易读错的词语,如:劈、毙伤、钥匙等

3、指名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4、再读课文,想想每一节写了什么内容?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5、提示段落划分的提示,选用课文中的语句概况段意。

【语文教学中,读是最基本的要求。为了能使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让学生初读课文时给予充足的时间,并设计了分层次朗读:第一层自由朗读,读准字词;第二层读通句子;第三层让学生朗读各自喜欢的自然段读给大家听。因为是自己喜欢的,学生一般也就读得比较流利,容易获得成功感;对于听的学生来说,学到的东西也更多一些,这样,读书活动就成了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

第三板块:目标定位,实现自主建构

这个板块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质疑,引起认知冲突:“天火之谜”指什么?这个谜解开了吗?谁解开的?是怎样解开的?从而诱发学生学习的需要。然后通过自读课文,使学生很快解决了前三个问题,把学习目标定位于最后一个问题:天火之谜是怎样解开的?可以分两步走。

   (一)学生自读课文,体会富兰克林勇于探索

首先通过设问:富兰克林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解开天火之谜的?从课文当中学生可以很容易找到三点:

1、人们的习惯性认知

2、他的推论“令人难以置信”

3、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也对他冷嘲热讽

面对人们的冷嘲热讽,富兰克林退缩了吗?他做了一个什么决定?

你觉得富兰克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到这里学生就很自然的回答出:勇于探索、大胆推测品质。

【这部分设计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让学生围绕“富兰克林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解开天火之谜的?”入手,大胆放手让学生寻找答案,自由品读、感悟,从而引导出富兰克林的品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二)通过风筝实验,感受富兰克林敢于试验的科学态度

1、富兰克林做了一个什么样的实验来解开天火之谜的呢?

学生很容易确定为第四自然段“风筝实验”。在学习“风筝实验”时,先组织学生观看课件“捕捉天火”。这一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初步感受了实验过程。

2、让学生围绕“风筝实验”自己来设计问题相互考一考。最后将实验过程定位在三个点上:实验这天,天气如何?(这是实验的条件);这次实验是怎么做的,需要哪些东西?(实验器具);当风筝飞上了天,富兰克林又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实验经过)

3、根据上述的问题引导,讲“风筝实验”的经过,鼓励讲具体,说生动。

4、课件出示:风筝越飞越高,远远望去,犹如云海里的一叶小舟,颠簸着、摇晃着。

看着摇晃的风筝,如果你是富兰克林,你会想些什么呢?

【这句话表面上看,它是写风筝在风雨中飞行的样子。如果放到课文中,放到富兰克林做实验那个特定的情景中,是不是会有一番特殊的含义,是不是这只摇曳的风筝就是此时富兰克林心情的真实写照。所以可以通过这一句的理解让学生对富兰克林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具有人性化的认识。他虽然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但也和许多普通的人一样有思想、有情感、有烦恼、有苦闷、有彷徨。只有对他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才有可能全面了解他的人生,他成功的艰辛之路。然后通过朗读让学生进一步的感悟】

5、实验成功了,富兰克林的心情怎样?从文中哪里可以体现出来呢?

指导朗读:富兰克林欣喜若狂地喊道:“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电了!”连用三个感叹句与学生共同分享富兰克林成功的喜悦。

6、想象:实验成功后的的人们会怎样说?

【这个问题与上面相互呼应,从以前的冷嘲热讽到现在对弗兰克林充满敬佩,感受本文烘托的表现手法,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出富兰克林对科学的执著。】

第四板块:抓住时机,重新回归生活

1、你想对富兰克林说些什么?

2、教师总结升华:成功之路从来都不是平坦的,只有具备如富兰克林般的不懈追求和执著追求才能够到达成功的彼岸。

 

●课时作业设计

1、把课文的故事讲给身边的人听。

2、读古今中外科学家发明创造的故事,开展班级故事交流会。

 

 

20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 文本解读

这篇课文叙写了谈迁确立信念,编成《国榷》,遭受厄运,竟至失落,又重新编写的经过。说明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

理解“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这一标题,可以分步进行:首先理解“信念”的内涵。信念,指自己认为正确而坚信不移的观点。在本文中指清初史学家谈迁立志要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这成为他毕生追求的目标。其次理解“厄运”。厄运,指困苦的遭遇,不幸的命运。在本文中指谈迁编成的明史原稿被小偷窃走,下落不明,二十多年心血化为乌有。而他此时已年近花甲,体弱多病,岂不是天大的厄运?再次理解“打不垮”。因为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是谈迁孜孜以求的目标,坚定不移的信念,然而遭受厄运,怎么办?从头来起!他不顾年老体衰,硬是完成了心愿,信念一旦确立,坚持不懈,即使遭受多大挫折也不作罢,岂不是厄运打不垮吗?

全文四个自然段,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第一自然段主要讲谈迁完成了《国榷》第一稿的编写。第二自然段,《国榷》书稿被偷,谈迁从痛苦中挣脱出来,决心重新撰写。第三自然段,经过几年的奋斗,一部新的《国榷》诞生了。第四自然段,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如果给课文分段,第一段(第1自然段):确立信念,编成《国榷》;第二段(第2-3自然段):遭受厄运,坚守信念,重编《国榷》,名垂青史;第三段(第4自然段)引发议论,揭示题旨。

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关键段。先承上写谈迁完成《国榷》,心中喜悦;接着写小偷光顾,偷走原稿,下落不明;继写谈迁遭受厄运,打击沉重,心中悲苦,以泪洗面,加上年近花甲,体弱多病,真有不堪重击之感;末写谈迁并未被厄运打垮,他从痛苦中挣脱出来,下决心重新撰写这部史书。

贯穿在这一语段中的是“信念”:史书完成,心中喜悦,原因是“立志”实现、信念未亏;原稿失落,信念遭创,自然痛苦万端;而直面厄运,挣脱痛苦,决心重写,这又是“立志”未变,信念支撑。写得有起有伏,一波三折,真是扣人心弦,十分感人。

 

● 教学目标分析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毅力,懂得在人生旅途中,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就会有希望。

 

● 教学资源运用

1、课件

2、拓展阅读:

半个世纪与一部小说

——记作家王火

第四届茅盾文学奖榜首得主王火,本名王洪溥,原籍江苏如东,1924年出生于上海。194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我与这位当代著名作家认识,先是读了他的许多作品,然后通信,神交多年之后,才得以有这一次长时间的访谈,从中了解到他荣获茅盾文学奖的这部163万字巨著《战争和人》三部曲,写作出版经历了半个世纪的艰辛。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那天,王火正在上海市总工会三楼的文教部办公室里,与几个同志一起听开国大典的实况广播。那时王火已凭他解放前后创作发表的作品,成为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上海分会(即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的前身)的会员。他总是手痒得想不断地写点作品。例如亲身经历的八年抗战中,王火具有独特的生活体验和感受,他决定利用业余时间写一部百万字以上的长篇小说,以反映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这就是《战争和人》的前身。1953年春天,王火由上海总工会调到北京中华全国总工会工作,先是在工人出版社当编辑组长,后在全总机关刊物《中国工人》任编委兼主编助理。王火利用了所有的节假日时间,坚持创作。可是在当时,搞写作被认为是“追求个人成名成家”,是“攫取个人名利”的“个人主义”勾当。他只能在一种无奈的心态下,写写停停,停停写写,悄悄地继续着这部长篇小说的创作。

1961年的一天,王火正式听到传达:《中国工人》停刊。王火暂时留下负责善后工作,然后被决定下放到山东。处理了未了事宜,他就用等待下放的这段时间,日夜兼程总算把这部动笔至此写作了十多年的小说突击完成了,这部“抗日三部曲”初稿共120万字。王火将厚重的书稿送到中国青年出版社审处,然后下放去了山东沂蒙山区支农。几个月后,接到出版社通知,让他到北京修改这部长篇小说。王火兴高采烈地从北京抱回原稿,在临沂花了几个月时间修改了又寄往北京。谁知,这时各地出版社均已停止出版长篇小说。

再后来,史无前例的“文革”来临,王火这部五十年代初开始动笔写成的长篇小说,竟成了“文艺黑线”的产物。王火被隔离批斗,16年心血写成的书稿被付之一炬。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久,王火在山东突然收到了中国青年出版社的一封挂号信,热情地要索取当年他的那部长篇小说。这时王火虽依然迷恋文学,但他觉得重写这部长篇小说是力不从心了。

不久,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于砚章,又来信询问这部长篇小说并鼓励王火重新把它写出来。1979年初,55岁的王火,开始酝酿重写这部小说。1983年完成了第一部《月落乌啼霜满天》后,王火由山东调到四川成都工作。开始写第二部《山在虚无缥缈间》时,又遇上意外;他当时为四川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后是四川文艺出版社社长、总编)。当时出版社正在建造大楼,他上班路经大楼工地,见一个小女孩跌入工地上的一个深坑里正在呼救,王火奋不顾身跳下深坑,救出小女孩。但他自己在跃出时用力过猛,头部撞上了一根钢管,严重受伤,导致脑外伤、颅内血肿、左眼外伤型视网膜脱落,他因此失去了左眼。

他决定用一只右眼坚持写作,一定要完成这部多难的“抗日三部曲”!

终于《战争和人》三部曲第一部《月落乌啼霜满天》在1987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第二部《山在虚无缥缈间》、第三部《枫叶荻花秋瑟瑟》分别在1989年、1992年出版。最后,人民文学出版社又将这三部曲并以《战争和人》于1993年集结成套书出版、发行,深受读者喜爱。

读过这部作品的人都说,“老作家王火的笔触新锐,字里行间随处都体现着中国人民英勇不屈的顽强战斗性格和浓郁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闪烁着人道主义的光辉。”

王火以后的情况是一帆风顺的。《战争和人》三部曲先后囊括了四项大奖:炎黄杯1986———1994年人民文学奖:第二届国家图书奖;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八五”期间优秀长篇小说奖。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回顾这部作品的创作、出版历程,王火不无感慨:一部书绵延了差不多半个世纪。1997年10月,王火率中国作家代表团访欧,在贝尔格莱德出席第三十四届国际作家会议时,他结识了一位瑞典诗人约翰·米洛斯。这位诗人比王火年轻得多,却已出版过67部诗集。而王火虽然勤奋刻苦写作,至今已出版长篇小说12部、中篇小说21部以及散文4部、电影剧本4个等共600多万字,可说是著作等身的大作家了,但与国外同时代的作家、诗人相比,他认为写得太少了。

● 课时分配及目标设置

第一课时:

1、学会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博览群书”等词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简单地讲述谈迁写成《国榷》的经过。

第二课时:

1、在充分理解、感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关段落。

2、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坚定不移的信念。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有信念,就会有希望。

3、学习运用数据增强表达效果的写作方法。

● 教学构想或建议(第二课时)

第一板块:围绕“厄运”,体会一写《国榷》的艰辛历程。

1、复习:什么叫厄运?文中又指什么呢?

2、这究竟是怎样的书稿呀,请从文中找出语句读一读。

出示:“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国榷》”

(1)好好读读这句话,你有怎样感受?(品味数字)

(2)指导朗读

(3)还有哪些地方你同样感受到原稿的来之不易呢?

第二板块:抓住“厄运”,体会《国榷》被偷后的悲伤与坚强。

1、合作探究:从文中哪些句段能感受到《国榷》书稿的丢失给谭迁带来的沉重打击?此时的谈迁会想些什么?

2、合作交流

(1)你从哪里读出厄运带给谈迁很大的打击?

出示:“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多媒体显示)

(2)他的心情怎样,(极其痛苦,甚至是绝望啊)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

(3)茶不思,思什么?什么叫夜难安寝?是啊,他夜难安寝,辗转反侧,又在想什么呢?

3、所谓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这种打击太致命了,可是谈迁)引读:“很多人以为他再也站不起来了,但厄运……撰写这部史书。

第三板块:品悟想象,感受二写《国榷》的艰辛及坚毅。

出示:快速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走近这50多岁体弱多病的老人,去看看他是如何从头编写这部史书的。边读边画出能够打动你心灵的词语,并在旁边写写你的感受。

1、合作探究

预设1:在北京的那段时间,他四处寻访,广泛搜集前朝的逸闻,并亲自到郊外去考察历史的遗迹。

预设2:他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

预设3: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2、出示情景,想象画面(音乐《二泉映月》)

过渡:虽然文章只用了短短的几句话来描述谈迁重写《国榷》的情景,但用心读来,那一幅幅图又清晰而又生动的展现在了我们眼前。那么就让我们用自己的笔把这一幅幅生动而又心碎的画面写出来吧!

3、过渡:“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再多的困难都压不倒谈迁,再大的厄运都打不垮谈迁。终于,经过几年的奋斗,新的《国榷》诞生了。

(1)引读:“新写的《国榷》共104卷,428万4字,内容……名垂青史。”

(2)什么叫“名垂青史”,谈迁为什么会名垂青史?

4、小结:是的,正是因为谈迁有了坚定不移的意志,他才从厄运中走来而名垂青史。

第四板块:内化情感,升华“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1、谈迁的故事学完了,但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迪却是永恒的,正如作者蒋永光在写这篇文章时,非常的感动,发自肺腑地说道: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绝望之云。”

2、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呢?(可以对谈迁说,可以对自己说,也可以对自己的亲人朋友说)

3、让我们再次深深地读这句朴素的话语,让他成为我们的座右铭,把他永远地记在心中。

 

附:板书设计

20.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翔实可信  鸿篇巨制

茶饭不思  夜难安寝

四处寻访  广泛搜集

终日奔波  奋笔疾书

名垂青史

 

● 课时作业设计

    小练笔:以《信念战胜一切》为题,写写身边的故事。

 

21诺贝尔

● 文本解读

诺贝尔在机械和化学方面有100多种发明。然而,他最突出的是发明炸药。在发明炸药的过程中,他投入的精力最多,遭受的危险最大,对人类的贡献也最为丰厚,这代表了他最伟大的成就。学习《诺贝尔》,尤其要学习他高尚的人格。他以渊博的知识让后世为之叹服,以毕生的不懈努力让后世敬仰,以勇敢的探索让后世折服,更以高尚的人格让后世缅怀。

本篇文章作者用质朴的语言,感人的笔触叙述了这个故事。从诺贝尔奖颁发的地点和时间说起,娓娓道来,使人们对这位科学巨匠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接着,文章以“诺贝尔一生在机械和化学方面有过许多发明,而他最突出的是发明炸药”一句统领全文,分别从“萌生欲望”、“发明爆炸油”、“制造固体炸药和雷管”、“发明威力更大的炸药”这几方面进行叙述。最后写诺贝尔将一生发明所得存入银行,以利息奖励成就突出之人。

● 教学目标分析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读懂课文,了解诺贝尔的辉煌业绩,感受诺贝尔热爱科学、无私奉献的精神。

4、初步掌握人物小传的写法。

 

● 教学资源运用

1、阅读《新补充读本》的课文助读。

2、了解诺贝尔奖金及获得的华裔科学家。

3、有关诺贝尔奖颁奖盛况的视频。

4、关于战争的影像资料。

 

● 课时分配及目标设置

第一课时: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概述诺贝尔发明炸药的经过。

第二课时: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尤其有声有色地读好课文的第8——10自然段。

2、读懂课文,了解诺贝尔的辉煌业绩,感受诺贝尔热爱科学、无私奉献的精神。

3、初步掌握人物小传的写法。

 

● 教学构想或建议

板块一:揭题导入,激发情感

1、观看诺贝尔奖颁奖典礼盛况。

这么隆重的典礼跟一个人联系起来。(齐读课题)

2、诺贝尔有哪些成就,值得人们这么隆重的纪念他呢?

板块二:初读感知,了解成就

1、学生轻声读课文,了解学生容易读错的生字,及时纠正。

2、对于诺贝尔的成就,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诺贝尔一生在机械和化学方面有过许多发明,而他最突出的发明是炸药。

具体描写诺贝尔发明炸药的是哪几个自然段?(第3至第9自然段)。请几位同学来读这一部分,看一看诺贝尔是怎么发明炸药的。

3、小结发明炸药的过程。(发明液体炸药——发明固体炸药和雷管——发明威力更大的炸药)从这个过程中大家体会到什么?

板块三:品读课文,感悟精神

1、通过初读课文,感受到了诺贝尔对科学追求的永不满足。在永不满足的奋斗中,他付出了怎样的努力,怎样的代价,他究竟凭什么获得了成功?默读课文第3——9自然段,画出让你感动的句子。

2、交流感悟:简单的语言文字背后是感人的内容,细细品读这些句子。

(1)1864年6月3日,诺贝尔实验室在一声巨响中化为灰烬。诺贝尔的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成残废,但诺贝尔毫不气馁。

你能体会到他当时的痛苦吗?

面对这一切,他也有悲痛、也有犹豫、但冷静下来后,他想的是——(交流)

所以,遭受这一切,他毫不气馁。学生齐读句子。

过渡:诺贝尔决心继续实验,可由于危险太大,政府不允许诺贝尔继续试验,怎么办?——租船。船上的工作怎么样呢?

(2)经过四个年头几百次的失败,到1867年的秋天,终于制造出能够安全运输的固体炸药——黄色炸药。

(1)你感受到什么?

(2)看着“四个年头几百次失败”,想到了哪些词语?(屡败屡战、坚持不懈、锲而不舍)从“终于”你读出了什么?(读出了炸药发明成功的不容易。读出了发明的过程是充满艰辛的。)

(3)当1867年的秋天,诺贝尔的实验成功了。后来,他又发明了雷管,从此(引读)

(3) 发明威力更大的炸药

有一次,他在实验室里亲自点燃了导火线,双眼紧紧盯着缓缓移动的火星。近了!近了!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诺贝尔的心怦怦直跳,但双眼仍然盯着炸药不放。

(1)两次写到诺贝尔“盯”,他在盯着什么?

(2)近了!近了!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这句话用了三个感叹号,

——火星接近炸药意味着(危险更近),所以他的心(怦怦直跳)

——火星接近炸药也意味着(成功更近)所以他的心(怦怦直跳)

(3)怦怦直跳的心是为即将到来的危险而紧张,更是为可能到来的成功而激动,有声有色地读这一段话。

(4)轰!巨大的爆炸声——(引读,感受当时的危险)人们为什么惊呼?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诺贝尔?(欣喜若狂)他为什么这么高兴?

把这个片段有声有色地读。

(4)小结:诺贝尔成功了,你觉得他的成功靠的是什么?(板书:锲而不舍)

板块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1896年,诺贝尔在意大利与世长辞。临终时,他把毕生发明所得的积蓄,全部奉献出来,以每年的利息作为诺贝尔奖的奖金。听一听诺贝尔临终前的遗言吧。(出示诺贝尔遗言:全世界爱好科学并愿意献身科学的朋友们,生命对于我来说已经快要走到尽头了。在科学这个神奇的世界里,我遨游了一辈子,发现里面的奥秘太多了。研究它,掌握它,将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恩惠。希望大家能够继续研究下去。区区200万英镑的利息,虽微不足道,但愿意为行走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之路上的你助上一臂之力。诺贝尔在九泉之下感谢你们。)

当听到这儿的时候,你心中一定有很多话要说,请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我敬佩诺贝尔的        ,更敬佩他         。

2、诺贝尔逝世以后,大量的炸药也被用于战争,在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灾难,也请同学们来看一段影像资料。

如果诺贝尔在泉下有知,会作何感想?

● 课时作业设计

利用本课提供的材料,为诺贝尔写一篇两百多字的小传。

 

 

 

22  滴水穿石的启示

● 文本解读

苏教版教材第九册第22课《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篇介绍事理的说明文。这篇课文的脉络清晰,由安徽广德太极洞内“滴水穿石”这一奇观的由来,告诉人们只有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 教学目标分析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

3、感悟滴水穿石给我们的启示,学习这种持之以恒、“滴水穿石”的可贵精神。

 

● 教学资源运用

1、多媒体课件

2、搜集古今中外具有滴水穿石的精神的名人。

 

● 课时分配及目标设置

第一课时: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2、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

3、积累与“滴水穿石”意思相近的词语。

第二课时: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文本内容的前后对比,知道滴水为何能够穿石。

3、与文本对话过程中,了解三位名人成功的事例,明白古今中

外成就事业的人,离不开滴水穿石的精神。

4、引入“贝多芬”,通过课内外联系,深化理解“滴水穿石”精神的精髓:

 

● 教学构想或建议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把“单一、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完成学习目标。学习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明白,要想做成一件事,得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这样才能实现美好理想。因此,教学中紧扣这一中心,通过朗读,感悟重点语句,领悟滴水穿石的启示。

学习板块(一):初识奇观,浅悟“启示”。

1、走近太极洞,去感受“滴水”的力量。自由读第一、二小节。

2、通过朗读把太极洞奇观介绍给大家

(设计意图:借此机会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谁来说说微不足道的水滴为何能够穿石?

(板书:目标专一  持之以恒)

3、那么,哪些词语能够表现出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呢?

交流展示:接连不断、锲而不舍、日雕月琢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读自悟,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抓词体会,注重学生阅读的引导。)

学习板块(二):

将雨水和“水滴”比较,感受水滴的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滴水穿石成就了太极洞的一大奇观,但是,雨水也是水滴,为什么却没有把石块滴穿呢?

(设计意图:段落教学中采用变序的方法,直奔文章的中心,让学生明确“滴水穿石”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

学习板块(三):

合作探究,解读名人,深悟滴水穿石“启示”。

是呀,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那什么事情都能做的成。古今中外,有许多像水滴这样的人,他们都成功了吗?(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读李时珍故事

李时珍从小立志学医,从哪些词语看出他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二十几年,从这二十几年你看到了什么?

2、学生学习老师讲李时珍的方法,自学爱迪生、齐白石的故事。

交流展示

(设计意图:三位名人的学习,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理解感悟,既避免了教学的单一、枯燥,又给了学生一个自我展示的机会。)

学习板块(四):联系实际,体悟“启示”。

1、古今中外,你还知道哪些名人具有滴水穿石的精神?

生交流展示

2、出示贝多芬,了解贝多芬音乐创作过程,这是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最好的证明。

(设计意图: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语文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上,还要注重课外的学习,即尝试着自己去搜集资料,以此帮助课堂的学习。在这里,教师的参与其实就是对学生这方面学习的一种引导。此外,教师的语言表达也为学生下面的表达作了示范,还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3、“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4、拓展延伸:根据启示谈感想

 

板书设计:        22  滴水穿石的启示

 

目标专一

                                 实现理想

持之以恒

 

● 课时作业设计

1.搜集一些诸如“不教一日闲过”的名人名言做成书签,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2.写一篇读后感

 

 

 

习作6

——根据插图张开想象的翅膀

● 设计意图:

《习作六——根据插图张开想象的翅膀》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习作内容。作为看图作文,它能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想象能力,从而提高写作能力。在本次习作训练中,将课本中的两幅插图剪开,分别出示,给学生创设想象的情景;根据想象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再将口头语言转化成书面语言,完成习作。

在本次习作设计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想象,对听、说、读、写都起到了训练作用。

● 教学目标:

1、能运用正确方法观察两幅图画,准确把握图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能围绕中心,抓住重点,展开合理而丰富的想象,把故事写具体,写完整,写生动。

● 教学准备:多媒体图片

● 教学课时:2课时

●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板书:燕(谁来介绍一下)

板书:雏

雏:幼小的鸟,生下不久的。~鸡、~燕、~儿、~凤、~形

那“雏燕”又是指怎样的燕子呢?

过渡: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一只刚出生不久的雏燕,在它身上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二、指导看图

1、(出示图1)观察要有重点,我们这幅图的重点在哪里?

小姑娘(衣着、表情、动作等),雏燕(跌下的原因、动作),环境

2、(出示图2)从图上,你知道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3、师点评:把这两幅图看懂了,也说的很清楚。但这个故事就这样说,你觉得吸引人吗?怎样把故事说得吸引人,说得大家都爱听呢?(要想把静止的画面写得吸引人,离不开丰富的想象。只有头脑中出现活动的画面,故事才会生动具体。)

板书:丰富的想象 合理而新奇

4、小燕子此时的处境怎样?(险)

想象:那只猫会怎样对待这只小燕子?小燕子在这样一个庞然大物面前有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

再来说说这个故事,让我们感受到小燕子危在旦夕。

三、大胆想象

1、小花猫逼近小燕子,小燕子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如果小燕子被小花猫吃掉了,这样生吞活剥的场面实在有点残忍。开动脑筋,帮小燕子寻一条生路吗?(你觉得下面会发生怎样的事情呢?)

讨论可能性:

A、小花猫被小姑娘用木棒赶走,小姑娘为小燕子疗伤。小姑娘救出小燕子。

B、母燕子与猫博斗,小姑娘乘机救燕子。(燕子妈妈用自己的勇敢吓退猫。)

C、猫向主人求救。猫去叫自己的主人来救燕子

D、燕子出生牛犊不怕虎,猫儿顽皮可爱,两者相互嬉戏和谐相处。

……………

四、自由表达

1、请闭上眼睛,让脑中的画面动起来,想想小姑娘是怎么撵猫的,她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母燕子又会怎样奋不顾身与猫博斗呢?小姑娘站在一旁又会怎么做呢?或者这只家猫又会怎样去叫自己的主人来救燕子呢?猫儿是怎样和小燕子和谐相处的?

2、请选择一个你喜欢的故事情节,由此展开想象(就在小燕子危在旦夕的时刻…….)

3、小组交流讨论:下面的情形具体会是什么样?注意谈论时的人称问题,为了清楚地叙述图意,确定好叙述的人称也很重要。有的用第一人称来叙述,把自己当作图中的人,便于抒发感情;有的用第三人称来叙述,自己作为旁观者,好作议论。(激起学生兴趣而不让写,先讨论)

4、讨论完毕,分类指名回答。(说完后,仍不让写,找同学表演)

5、根据自己的理解,将“小燕子得救”的这一部分内容快速地写下来。

五、习作指导

1、自己读自己的作文,遇到问题进行修改,达到“文通字顺”。

2、修改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请几个学生在黑板上写题目,从中选出合适的题目。(一颗善良的心、惊险瞬间、小燕子的命运、爱心……)

3、请两名学生读自己的作文,穿插进行点评。其他同学要做评委,请听:(听别人叙述,在自己头脑中出现画面;想如何增补,使画面内容丰富)

六、总结升华

感动,是因为我们知道生命的艰难,并愿意向在艰难中挣扎的生命致敬!咱们的小燕子在大伙的帮助下,终于化险为夷。在这一个感人的故事背后,老师看到一个大大的“爱”字,这里面包含了燕妈妈伟大的母爱:小姑娘对动物的关爱;还有动物之间的一种友爱……

“情”是想象的灵魂,它赋予想象无穷无尽的生命力,同学们,将整个故事完整地写下来,我相信你们丰富的想象一定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精彩,更多的感动!

● 板书设计

根据插图张开想象的翅膀

(雏)燕       险

 仔细观察           人物         背景

大胆想象          合理而新奇

自由表达           用心写作

《练习6》

●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理解人们说话的言外之意,学会在生活中学语文。

2、读背《浪花和礁石》,有声有色地诵读,体会“百折不挠”的单元主题。

● 教学过程:

一、教学“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1)自读第一部分,引导学生发现这段话中的知识点。

(2)学生说出读后所获。

(3)指名读哥哥的一句话演说,提出问题。

(4)学生思考、交流、讨论,教师相机点拨。

(5)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是否同意哥哥的观点并说出理由。

(6)师生小结“怎样理解别人的言外之意”。

2.教学第二部分。

(1)学生仔细看图和文字,将图和名称连线,找出这些物体的共同特点。

(2)师生归纳:这些都是航天器。

(3)要求学生回忆出:你们在哪见过?是实物还是影像图片?

(4)学生回忆并回答。(联系近期“神八”和“天宫”的对接)

(5)教师提问:在这些航天器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个?谈谈对它的了解。

(6)学生分组说。选出讲得好的代表小组参加班级的交流。

(7)每组派代表在讲台前讲。声音要响亮,举止要大方。

(8)全班评议。看谁对航天器了解得多,了解得详细。

(9)教师鼓励学生课外多学习,做学习的有心人。

二、教学“诵读与感悟”

1、讨论:怎么才能读得有声有色?

师生归纳:一边读一边体会“礁石、小浪花”思想情感的变化,就能读出各不相同的语气来。

2、练习。

●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写好钢笔字,注意整体布局。

2、学写毛笔字。

3、通过写字练习,培养“滴水穿石“的精神。

● 教学过程:

一、教学“写好钢笔字”

1.指导。

指出这是选自刚刚学过的课文《滴水穿石》。

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注意观察整体。

(2)学生临写,教师巡视、辅导。

(3)教师及时小结,再让学生仿写。

3.反馈。

二、教学“学写毛笔字”

1、明确本次学写的偏旁:建之旁、走之儿。两个例字是:建、这。

2、指导:观察偏旁和例字的写法以及在米字格中的位置。

3、练习。

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并请学生说说好在哪儿。

(2)纠正写得不够好的字。学生再次练习写。

● 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口语交际:学当健康小顾问。

●    教学目标:

让学生把收集到的有关健康的小常识介绍给大家,以锻炼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

● 教学准备:课前调查

● 教学过程:

1、结合口语交际话题“健康小顾问”,作启发谈话。

同学们,健康是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有了健康的身体,才能更好地学习和工作。可是,一些同学缺乏健康意识,养成了许多不良生活习惯。这时,你会为他做些什么呢?(板书:健康小顾问)

2.指导。

(1)教师引导学生将课前搜集的资料回忆并整理出来。

(2)要求学生介绍时要针对本班同学的情况,表达要清楚,回答咨询时要有针对性。

3.练习。

(1)分组推荐代表上讲台做健康小顾问,介绍健康小常识。

(2)同学提问题,“小顾问”接受咨询。

● 板书设计:

           健康小顾问

礼貌用语

符合身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苏教五文上第6单元
妙“ 比 ”生花—全脑理念指导下的比较阅读教学法
跟着荣辉来备课(五上):写首童谣给你看06
心随文动,读懂人物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诺贝尔》教学设计例谈
【教学设计】统编教材七下第一单元教学设计(1-2)
培养学生学习习惯 应从起始阶段抓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