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去国博看“老少通吃”的拍场赢家张大千

张大千先生是20世纪中国画坛的艺术巨匠,在拍卖场上也是“老少通吃”的大赢家。

自画像

张大千,1945年

纸本水墨,32.3cm×19.9cm

四川博物院藏

▌就在上个月结束的2017年中国嘉德秋拍“大观”夜场中,张大千就有2件作品过亿元成交。

张大千《江隄晚景》

2017年嘉德秋拍

成交价:1.32亿元

张大千《水月观音》(“默斋本”)

2017年嘉德秋拍

成交价:RMB 1.012亿元

▌自2010年5月17日在北京中国嘉德春拍,张大千泼彩山水巨制《爱痕湖》首次以1亿零80万元成交。至今,每年在艺术市场上张大千都有作品过亿元成交,且作品价位更是高中低什么层次都有粉丝追捧。

张大千《爱痕湖》

中国嘉德2010春拍

成交价:人民币1.008亿

张大千《密积金刚 》庚寅(1950年)作

成交价:3491万港元

为整个2017年香港嘉德秋季五周年庆典拍卖会中成交价最高之拍品

张大千《嘉藕图》

2011年香港苏富比春拍

成交价:1.9106亿港元

张大千《巨然晴峰图》

2016嘉德秋拍

成交价:1.035亿RMB

▌不仅是在画艺上十八般技艺样样精通,张大千不凡的人生经历与卓越的艺术创作也同样为世人所瞩目。最近,张大千的粉丝们有福利了。前日(1月16日)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四川博物院、荣宝斋共同举办了“张大千艺术展”,系统全面地展示了张大千一生的艺术历程。

龙泉寺检书图

张大千,1936年

纸本设色

32.3cm×92.8cm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本展览分为“集古得新”、“临摹敦煌”、“大风堂收藏”、“大千师友”、“大千用印”五个单元,展品共100余件套。其中既有张大千的代表作《龙泉寺检书图》《华山云海图》《临摹晚唐劳度叉斗圣变图轴》等精品佳作,也展出了张大千收藏的陈洪绶《右军笼鹅图》、石涛《长安雪霁图》等重要古代绘画珍品。通过本次展览,观众将对张大千先生的艺术成就形成更为深刻的认识和体悟。

右军笼鹅图轴

陈洪绶,明代

纸本设色,107cm×45.6cm

四川博物院藏

长安雪霁图轴

石涛,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

纸本设色,274.1cm×122.4cm

四川博物院藏

集古得新

▌1919年张大千拜曾熙、李瑞清为师,学习诗文、书画。二人同时也是著名的鉴赏家,并与上海著名收藏家狄平子、庞莱臣等人交往颇深,加之张大千本人亦热衷收藏书画名迹,因此他得以开阔眼界,长期近距离领会古代绘画中的奥妙。其早期作品以模仿石涛为门径,遍学王蒙、盛懋、吴镇、唐寅、仇英、徐渭、陈淳、陈洪绶、董其昌、弘仁、髡残、八大山人、梅清、任伯年等人。在追摹前人作品时,真正做到了学古、融古、化古,所作“临仿作品”许多都与原作难分真赝,足见他对古人作品的观察之细、领会之深。

看山图轴

张大千,1938年

纸本设色,131.5cm×55.2cm

四川博物院藏

华山云海图

张大千,1936年

纸本设色,46.3cm×590cm

荣宝斋藏

▌20世纪40年代之后,在山水画方面,张大千以学习元代王蒙为门径,继而开始追慕五代董源、巨然的画风。以体悟黄山、华山、雁荡山、峨眉山、青城山之自然变化为楔入点,以高远、平远的图式和独特的笔墨技法为手段,形成了一种崭新的、充满古意的山水画风格。在花鸟画中,他一方面追求宋代院体富丽金碧的风格,一方面也多作大写意泼墨荷花和“没骨”花卉。在人物、走兽作品中则兼取敦煌艺术与五代两宋绘画特点,以极富力量感的线条和惊艳的色彩塑造形象,与之前清新简淡的风格相比产生了很大变化。

仕女拥衾图轴

张大千,1946年

纸本设色

117cm×47.3cm

四川博物院藏

越山图轴

张大千,1942年

纸本设色,113.3cm×66cm

四川博物院藏

西园雅集图屏

张大千,1945年

纸本设色,146.8cm×82.1cm×4

四川博物院藏

▌张大千从文人绘画、宫廷绘画、宗教绘画甚至民间绘画中汲取营养广收博览,加之其个人的艺术领悟力和创造力,使得作品能够集古人之大成,并有所创新。因此到了20世纪60年代左右,张大千才能够开创出以泼墨、泼彩技法为特征的崭新画风。香港苏富比2016春拍中,张大千泼彩巨制《桃源图》以2.71亿港元成交,其余泼墨、泼彩作品也有多件过亿元成交。

张大千《桃源图》

香港苏富比2016春拍

成交价:2.71亿港元

张大千《瑞士雪山》

2016年北京保利秋拍

成交价:人民币1.64亿

张大千《云山古寺》

香港佳士得2017春拍

成交价:1.0246亿港元

临摹敦煌

▌敦煌石窟保存了4至14世纪间的700多个洞窟,有壁画4500多平方米,彩塑2000余身,是举世瞩目的世界文化遗产。它展现了1000多年间中国艺术的发展脉络,尤其以五代之前的艺术遗存最为珍贵。张大千正是对敦煌艺术进行全面整理、临抚、学习、继承和发扬的先驱之一。

临摹初唐涅槃像图轴

张大千,1941—1943年

绢本设色,65.9cm×163cm

四川博物院藏

▌1938年张大千居于成都时,友人严敬斋多次向其描述了敦煌石窟中所存的魏晋隋唐时期的珍贵壁画,这直接促使张大千产生了赴敦煌考察的愿望。探求高古艺术面貌,从中汲取创作的营养,以临摹的方式将千里之外的珍贵艺术展现于公众面前,皆是他此行的主要目的。1941年春末至1943年的两年零七个月时间,张大千首先为敦煌石窟编号,共编309窟,是第一位完成这一工作的中国人。

临摹维摩变图轴

张大千,1941—1943年

绢本设色,120.1cm×96.1cm

四川博物院藏

临摹隋文殊问疾图轴

张大千,1941—1943年

布本设色,124cm×89.3cm

四川博物院藏

▌临摹敦煌的经历,使得张大千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极大的转变,人物形象更加饱满生动,线条流畅而富于变化,赋色浓艳又不失端庄。作品带有了更多职业画家工细,富丽的风貌,与单纯的文人画风拉开了距离。这些作品分别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展出于兰州、成都、重庆、日本东京、法国巴黎等地,为世人了解敦煌艺术的伟大成就提供了契机。

临摹盛唐西方净土变图轴

张大千,1941—1943年

布本设色,315cm×261cm

四川博物院藏

大风堂收藏

▌张大千身兼书画家、鉴赏家、收藏家和作伪高手等多重身份,其书画收藏与创作有着紧密的联系。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张大千以唐寅、陈洪绶、石涛和八大山人等明清画家的作品为主要收藏对象。四十年代之后,则尤其关注五代宋元名迹,收藏了包括董源《潇湘图》、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赵佶《祥龙石图》、王居正《纺车图》、王蒙《夏日隐居图》等诸多名作。他自身的创作也明显受到这些藏品的影响,开始出现新的面貌。张大千与一般收藏家、鉴赏家的不同之处正在于,他不仅要了解古代书画的风格特征和传承源流,更要扩展自身的视野,扩大师承的对象,使历代名家、名作能为其创作所用。因此,要研究张大千的艺术源流和风格变化,就不能不研究他的收藏。

山水册

石涛,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

纸本或绢本设色,22.1-26.2cm×37.5cm×8

四川博物院藏

送春图轴

石涛,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

绢本设色,247.1cm×134.4cm

四川博物院藏

仿云林山水图轴

王原祁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

纸本水墨,103cm×43.3cm

四川博物院藏

秋林书屋图轴

龚贤,清代

纸本水墨,154.5cm×63.8cm

四川博物院藏

大千师友

▌张大千一生跌宕起伏,极富传奇色彩。在书画艺术方面,他拥有高超的笔墨技巧和卓越的艺术表现力,是二十世纪中国最重要的画家之一。同时,他与当时许多著名书画家交往密切,有些甚至成为一生挚友,他们互相交流艺术观点,品评、交换书画藏品,甚至一同合作作品。其艺术启蒙受二兄张善孖影响最大,之后拜曾熙、李瑞清二人为师,广泛接触“海派艺术”;经汪慎生、周肇祥、陈三立等人介绍结识溥心畲、齐白石、于非闇等北京画坛名家;经徐悲鸿、黄君璧等人介绍结识广东画坛高剑父、何丽甫等画家、收藏家。与此同时,张大千还积极参加了“寒之友”、“烂漫社”、“黄社”等艺术组织,不断丰富扩展其艺术交往范围。在旅居海外之后,张大千还在巴黎拜访常玉、赵无极、潘玉良等华裔艺术家,并与毕加索会面,接触西方艺术的发展状况。因此,了解张大千的画坛师友,是全面梳理他艺术观念、艺术风格发展脉络的前提,更是客观评价其艺术成就的基础。

菊石图轴

吴昌硕,1914年

纸本设色,153cm×82.4cm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花鸟图轴

谢稚柳,1945年

纸本设色,90cm×57cm

四川博物院藏

山水图轴

黄宾虹,近代

纸本设色,73.5cm×30.2cm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花卉图轴

曾熙,1924年

纸本设色,134cm×66cm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大千用印

▌篆刻艺术于方寸间写天地之无穷,与书法、绘画一同被视为中国书画艺术“三绝”。张大千一生用印之多,选印之精,钤印之规整,同时代的书画家无出其右者。张大千年少时便享誉艺坛,且能自运篆法,奏刀制印,可以说他对于篆刻艺术非常了解。他一生中所用印章多由陈巨来、方介堪、顿立夫、王壮为等名家所制。材质多为寿山石、青田石、象牙等,偶用昌化鸡血石。印文以姓名、斋馆、成语、诗词、收藏、鉴赏等内容为主,多出于其对某一阶段创作、经历或心境的体悟,且钤盖颇具章法,与画作相得益彰。张大千以画作抒发自己的心境所悟,画面或有不足之处则多以长题书法加以弥补,同时印章的内容亦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使鉴赏者观之能为之一振,有所感悟。因此可以说大千用印正是其艺术在精微处见精神的写照。

大风堂

楼辛壶,1929年

寿山石,高3.3cm×边长2.4cm

四川博物院藏

泰华峰头作重九

寿玺,1935年

芙蓉冻石,高3.7cm×长2.2cm×宽1.6cm

四川博物院藏

大风堂

陈巨来,1946年

寿山石,高11.4cm×长7.5cm×宽4.3cm

四川博物院藏

▌看到了这里,想必对这位拍场常青树——张大千一生的艺术历程有所了解。喜欢张大千的读者朋友不妨去国博现场看看原作,定会裨益良多。

更多展品

展期:2018/1/16 - 3/4

地点:北11展厅

主办:中国国家博物馆、四川博物院、荣宝斋

文/《艺术商业》李保兴整理

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网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珍藏集
国博开年大展讲述张大千的书画一生
国博开年大展 讲述张大千的书画一生【2】
张大千究竟是成就了敦煌莫高窟还是毁坏了它?
【字画】净玉容华
【写生啦】 张大千艺术展——中国国家博物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