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考地理知识点系统总结02
5、太阳高度就是太阳高度角,即太阳光线和地平面的交角,也就是太阳在当地的仰角。对于某一地点来说,太阳位于头顶时太阳高度为90°,而太阳位于地平线上时,太阳高度为0°。就全球而言,太阳直射点处,太阳高度为90°,从这里开始向两侧降低;在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正午太阳高度可用公式计算,如果出现负值说明在地平线以下(此处太阳还没有升起来)。
6、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列表如下:
日  期
3月21日和9月23日
6月22日
12月22日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直射在赤道上
直射在北回归线上
直射在南回归线上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降低
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降低
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降低
昼夜长短的变化
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南半球相反
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南半球相反
节气
北半球春分日(3月21日)
北半球秋分日(9月23日)
北半球夏至日
北半球冬至日
第二单元 地球上的大气
[知识要点]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大气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1)大气是地球的保护层,使地球表面的热量变化不至于过剧烈,并使地表少受外来天体的撞击。
(2)大气是天气变化的物质基础,同时大气对水的循环、地表形态等都起着重大影响。
(3)大气是生物和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地球上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都离不开大气。
2、大气的组成及其作用
成 分
含 量
作 用
干洁
空气
(N2)
约占78%
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O2)
约占21%
一切生物维持生命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
(CO2)
很少
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臭氧
(O3)
很少
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保护地面生物免受紫外线伤害。
水 汽
很少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也能吸收地面辐射,起保温作用。
固体杂质
很少
作为凝结核,促成水汽凝结
3、大气的垂直分层(见下面的图表)
层次
高度
特点
形成原因
对流层
①低纬17-18千米
②中纬10-12千米
③高纬度8-9千米
①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平均气温每上升100米,气温降低0.6℃
②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③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①对流层大气的热量直接来自地面,因此离地面愈高的大气,受热愈少,气温愈低
②对流层上部冷下部热,有利于空气的对流运动
平流层
从对流层顶到50-55千米高度的范围
①气温起初不随高度变化或变化很小,到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迅速上升
②上部热,下部冷,大气稳定,不易形成对流,大多以水平运动为主。水汽含量极少,能见度好,天气晴朗,对高空飞行有利
平流层气温基本上不受地面的影响,到30千米以上,平流层中的臭氧层中的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而使气温升高
中间层
从平流层顶到85千米高度的范围
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降低
②上部冷、下部暖,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相当强烈,又称高空对流层
因为这一层几乎没有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的缘故
电离层
从中间层顶到800千米高度的范围
①气温随高度增加上升很快
②大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
该层中的大气物质(主要是氧原子)吸收了所有波长小于0.175微米的太阳紫外线的缘故
散逸层
电离层顶以上的大气
一些高速度运动的空气质点,经常散逸到星际空间去,是地球大气向星际空间过渡的层次
受地球引力场的束缚很弱
二、大气的热状况
1、太阳辐射
(1)太阳辐射的概念: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称为太阳辐射。它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源泉。
(2)太阳辐射波长:太阳辐射的主要波长范围是0.15--4微米,包括红外线(大于0.76微米)、紫外线(小于0.4微米)和可见光(0.4-0.76微米)三部分。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因此太阳辐射又称为短波辐射。
(3)太阳辐射强度:1平方厘米的表面上,在1分钟内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叫太阳辐射强度。太阳高度角是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最主要因素。
2、大气的热力作用(见下面的图)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①吸收:臭氧吸收波长较短的太阳紫外线;水汽、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太阳红外线
②反射:云层和尘埃对太阳辐射进行反射。云层愈厚,云量愈多时,反射作用愈强
③散射:以空气中的分子、尘埃、云滴等质点为中心向四面八方散射开来。散射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方向,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①大气吸收太阳短波辐射能力很差,使大部分太阳辐射能透过大气射到地面。
②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能力很强,从而能把地面放出的热量保存在大气中。
③大气辐射除一部分射向宇宙空间外,大部分向下射回地面,称为大气逆辐射,这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
3、气温的时空分布
(1)气温的时间分布
①气温的日变化
时间
日出→正午
正午→14时左右
14时左右→日出前后
太阳辐射强度
不断增强
开始减弱
继续减弱
地面储存热量
不断增多
增多→盈余→亏损
继续亏损
地面温度
不断增强
升高→13时达最大值→降低
不断降低
地面辐射
不断增强
继续增强至13时达最大值→减弱
不断减弱
气温
不断上升
继续上升至14时达最高值
不断下降,日出前后达到最低值
②气温的年变化
太阳辐射最强月份
气温最高值月份
太阳辐射最弱月份
气温最低值月份
形成原因
大陆
6月(北半球)12月(南半球)
7月(北半球)1月(南半球)
12月(北半球)6月(南半球)
1月(北半球)7月(南半球)
地面储存热量
海洋
6月(北半球)12月(南半球)
8月(北半球)2月(南半球)
12月(北半球)6月(南半球)
2月(北半球)8月(南半球)
海洋热容量大,受热和放热都比陆地慢
(2)气温的水平分布
①一般情况下气温从低纬向两极递减,这是因为太阳辐射能量因纬度而异的缘故。由于气温的分布还与大气运动、地面状况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等温线并不完全与纬线平行。
②南半球的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这是因为南半球的海洋比北半球广阔得多,而海洋表面的物理性质比较均一的缘故。
③北半球1月份大陆上的等温线向南(低纬)凸出,海洋上则向北(高纬)凸出,7月份正好相反。这表明在同一纬度上,冬季大陆比海洋冷,夏季大陆比海洋热。
④7月份世界上最热的地方出现在北纬20°--30°的沙漠地区,撒哈拉沙漠是全球的炎热中心。1月份西伯利亚形成北半球的寒冷中心;世界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冰雪覆盖的南极洲大陆上。
三、大气的运动
1、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①大气运动的状况:大气运动包括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前者叫对流,后者叫风。
②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能。
③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由于太阳辐射对各纬度加热的不均匀,造成高低纬间的冷热差异,这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④大气运动的直接原因:冷热不均引起空气上升和下沉的垂直运动,空气的上升或下沉导致了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气压差异又是形成空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
2、大气的水平运动的三种力(见下图)
(1)水平气压梯度力: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而产生的一种力,如果没有其他外力的影响,风向应垂直于等压线,从高压指向低压。
(2)地转偏向力:由地球自转而产生的一种力,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受其影响使风逐渐偏离了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在没有摩擦力的情况下,风可以一直偏转到风向平行于等压线为止。
(3)摩擦力:实际大气中,特别是近地面的风,由于受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并不完全平行,而是有个角度。
3、大气运动的形成
(1)气旋和反气旋--最常见的运动形式
气旋
反气旋
概念
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低于四周气压的区域,叫低气压。在低气压区出现的大型空气旋涡叫气旋。
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高于四周气压的区域,叫高气压。在高气压区出现的大型空气旋涡叫反气旋。
形成
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低气压的气流由四周向中心流动,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北半球向右偏转成按逆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旋涡,在南半球形成顺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旋涡。中心的气流被迫上升运动。
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高气压的气流由中心向四周流动,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北半球向右偏转按顺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旋涡,在南半球形成逆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旋涡。红心形成下沉气流。
天气状况
中心空气在上升过程中容易成云致雨,因此气旋过境时,常出现阴雨天气。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就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特殊形式。
中心空气在下沉过程中,由于气温升高,水汽逐渐蒸发,不容易成云致雨,天气晴朗,夏季炎热干燥,冬季寒冷干燥。我国长江流域的伏旱,就是在副热带高气压反气旋控制下形成的。
(2)大气环流--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①意义: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称为大气环流。大气环流输送热量和水汽,从而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热量和水汽的分布;
②气压带和风带:不计海陆分布和地形的影响,引起大气环流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从而在地球表面形成了沿纬向带状分布的气压带和风带。
环流圈
气压带或风带
范围
形成
对气候的影响
低纬环流
中纬环流
赤道低气压带(赤道无风带)
南北纬5°之间
接受太阳辐射最多,气温很高,近地面空气层受热膨胀,气流上升,气压下降。
上升气流为主,全年高温多雨
信风带
副热带高压带与赤道低压带之间
从副热带高气压带吹向赤道低气压带的定向风,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北半球形成东北信风,南半球形成东南信风
一般少雨,但大陆东岸风从海上吹来,降水较多
副热带高气压带(回归高气压带)
南北纬30°附近
气流在高空堆积下沉,使低空空气密度增大,气压升高
下沉气流为主,降水少,气候干燥
中纬环流
高纬环流
西风带
南北纬40°--60°
从副热带高气压带吹向副极地低气压带的风,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偏转为偏西风
大陆西岸,风从海上吹来,降水丰富,向内陆逐渐减少
副极地低气压带
南北纬60°附近
西风气流与极地东风相遇,互相推动上升,近地面形成相对的低气压带。
气旋活动频繁,多阴雨天气
极地东风带
极地高气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
从极地高气压带吹向副极地低气压带的风,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偏转为东风
严寒,少雨烈风
极地高气压带
南、北极附近
接受太阳辐射量很少,气温很低,空气冷重下沉、气压高
气候严寒,降水稀少。
③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由于海陆之间热力性质的差异,使气压带和风带受到破坏,形成冬夏海陆气压活动中心,进而形成了季风环流(如下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新高考地理备考22:必背知识点之三《大气》
热力环流 专题学习
广东省惠阳高级中学2010-201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大气环流
高一地理上学期期末复习试卷1
高考二轮复习跟踪测试(地理):地球的大气环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