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爱孩子谁不会?但能给孩子高质量爱的父母,却没几个!

不是每个父母,都能做好父母

文|吕静贤

做了母亲之后,我才切身地感受到,孩子的一切,都与自己息息相关。

因为,你的孩子,就是你的作品。

没做母亲时,我知道“母亲是伟大的”,也仅仅是知道这句话;

做了母亲后,我切身体会到了为人父母身上的沉沉重任。

这沉沉重任,不仅是为人父母发自本能地对孩子的爱,更是一种对自己作为父母这个角色的要求与担当:

要求父母懂得爱孩子,担当起培养、教育好孩子的重任来。

所以,对待孩子,不仅仅只是表面上的养育孩子长大成人啊。

养育孩子长大成人,那是父母最基本的职责,但实际上,这仅仅还不够,仅仅还不够……

很多时,我们所知道的,与我们所能做到的,往往相差一段距离

01

没做母亲前,我相信自己将来一定会是一个爱孩子的好母亲,给孩子充足的爱。

做了母亲后,我才发现,自己的能力还远远不够。

哪怕仅仅在最简单、最本能的爱孩子方面。

表面上看,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一样的,但实际上,不同的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不同的。用一个词形容就是:千差万别。

尽管出发点都是一样。

因为,我们的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和塑造,我们获得爱的多少,获得爱的形式,对我们成为怎样的父母、怎么爱孩子,都有相当大的影响。

就如我。

虽然从小到大,因为身体的原因,不论在旁人眼里,还是自己的眼里,我总能得到父母过多的关注。

但是,长大后,我却不擅与他人建立起亲密的关系。而且,一直以来,看到别人父母对孩子亲昵的举止,我都很羡慕。而且常常忍不住去想、去回味。

这是怎么回事啊?

要知道,在旁人眼里,从小到大,我也是个很幸福的孩子啊!家庭和睦,父母对自己的爱也不少。

记忆犹深的一件事,是自己出来工作没几年的时候,有一次我身体不舒服。

那一天,一个下午,我都躺在床上,迷迷糊糊,半睡半醒。

而已到黄昏,家家吃晚饭时,还听到厨房里传来“噔噔”的声音,那是父亲为自己砸药的声音。这个声音响了一个下午。

晚上家人端药到跟前时,药已砸成细细的粉末。

父母难道不爱自己吗?!

可是,为什么,即使这样,我的内心还总是存在着一个缺口?而且是那么地明显。

学了心理学,我开始明白:一个人小的时候,与父母的关系,就形成了他(她)心理的最基本底色。

往深一步去想,我与妹妹年龄相差不大,不到三岁。那时都是母亲一个人,在家带我们俩个。而且母亲是她家里最小的,从小就受家人百般宠爱,没干过多少活。

母亲结婚也早。所以当抚养两个幼小孩子的重任,一下压到母亲身上时,母亲也不知所措,却又不得不硬着头皮扛起来。

我从小身体不好,而妹妹小时候又特别爱哭。当时母亲的压力可想而知。焦头烂额、无所适从,也许就是母亲那时的状态。

所以,当幼小的我哇哇大哭,闹着找妈妈时,母亲也许还在照顾着小妹妹,无暇顾及我。这样的情形,是常态也不出奇。

再接着,我到了上学的年龄。再慢慢地,我一天天长大,也早已过了找妈妈抱的年龄。而这遗憾,也只能成了永远的遗憾,再也弥补不回来。

我想,这就是我内心总是存在着缺口、总是羡慕他人得到父母爱的原因吧。

我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爱的不足,常常也会无意中传递给我们的下一代

02

因为自己对亲密关系感受的缺乏,所以即使做了母亲,我也不擅与孩子建立亲密的关系。

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是孩子一岁多的时候。

那时,从我休完产假开始,就大部分时间把孩子放在父母家。我也时不时回父母家看孩子。

那一次回去,推开门,看到小小的孩子,正嘴里吃着饼干,和姥爷一起并肩坐在沙发上看电视。他也扭头过来,看到我回来了。没什么反应,又继续吃着饼干,并转过头去看电视。

我坐到孩子的旁边,笑着看着孩子。不一会儿,孩子把头放在了我的腿上。可是嘴里依然含着饼干,眼睛看着电视。我轻轻抚摸着孩子的头。

而此刻再回想起来,觉得那时自己做得多么不合格。为什么不把孩子抱起来?好好地亲亲孩子?

孩子表面上,对我的到来无动于衷,但内心里一定在呼喊着:“妈妈,抱抱我!亲亲我!”

……

养孩子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不是有心,就能做好父母。

而且最重要的一点,如果自己没有的东西,那么也几乎给不了孩子。哪怕自己再有心。

于是就很容易产生相同境遇的循环。

就如我,小时候受到了母亲的疏忽,难以与人建立亲密关系;而长大成为母亲后,又不懂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无意中疏忽了孩子的情感需求。

从而开启了伤害的循环。

对孩子爱的不足,我们却很少意识到,尽管自己也曾经受过这伤害

03

而这无意给孩子带来的伤害,很多时候,身为父母的我们并没有发现和意识到。甚至看不到,自己能力的不足。

就如我如果不跟父母讲,父母永远都不会知道我内心里,还有这么一个不小的缺口。在他们眼里,一直以来,我都是被他们好好关爱与呵护的孩子。

而我的儿子,如果不是出现吃手、没安全感等情况,我也不会发现并反省自己对孩子爱的能力。

而我们生活中,很多父母都是没有发现,自己在抚育子女方面能力的不足和欠缺。

对大部分父母来说,把子女健康地抚养成人,就算是完成任务。尤其是子女还有一份好工作,那更是做父母的成功。

却很少有父母,去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情感需求。

而且,很多人做了父母后,往往都忘了自己曾经小时候,为获得父母的爱,受到的苦、伤痛和煎熬。而又对自己的下一代重蹈覆辙,当年父辈给自己的伤害。

很可悲,很盲目,也很无知。

缺爱,影响了我们的一辈子,也影响了我们对下一代爱的质量

04

而且,一个人童年时所受的伤害,基本上成了一个人人生的底色。

除非他有意识、有能力,去超越自己,让自己从伤害中挣脱出来。否则,大部分人,都是一辈子在这痛苦的泥沼里挣扎。

为什么说一个人童年的经历,构成一个人人生的底色呢?

因为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世上时,都是一张白纸。他最初生活的几年经历、感受,毫不例外地在他心理、情感世界中打上了烙印,使他对这个世界有了最基本的感受。而这感受,往往不自觉地影响一个人一辈子。

就如我认识的两个六、七十岁的老人。

一个在身边人眼里,特别地自私。干什么都要求身边人,围着自己转。小到每天的日常饮食,自己想吃什么就搞什么,而丝亳不理会旁边孩子、孙子的口味。而且还总是在一旁指挥家人。导致不要说孙子,就连儿子也不愿跟他住。

另一个,在旁人眼里,也是个幸福的女人。丈夫不嫖不赌,没有任何不良嗜好,而且又勤俭持家。可是,她总是觉得自己很惨、很惨。丈夫不嫖?不可能。男人没一个好东西!结婚几十年,她天天去跟踪丈夫,甚至剪烂丈夫的衣服。直到忍无可忍的丈夫,狠狠地手打到她身上的时候,她的心才会平静下来,甚至舒服起来。在她眼里,男人都是花心的,而女人则注定呆在角落里,不配得到男人的呵护与尊重。而这,也影响了她对待子女的态度:对待儿子,她百般宠溺;对待女儿,她不屑一顾。

第一个老人,我的想法是:这是一个从小缺爱的孩子。

这位老人是家中的老大,下面还有好几个弟妹。那时的大多数农村父母,忙于生计,对孩子都是以简单地喝斥、命令为主,听不到、也不去听孩子的任何声音。而且作为家中的老大,他也注定过早地失去父母的关注,更无法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想法、意见。所以长大后成了父母,对待晚辈,处处都以自己为中心,要求子女听自己的。期望弥补从小无人关注、倾听的缺撼。

而第二位老人呢?其实同第一位一样,也是一个从小缺爱的孩子。至少是一个没有得到过身边人平等爱的孩子。所以长大后,一辈子自轻自贱。连已来到身边、触手可及的幸福,也不敢相信,总是沉浸在当年被忽略、被轻待的不幸境遇里。而这,也成了她对待自己同样是女性的下一代的方式:对女儿,不屑一顾。

由此可见,我们很多人小时得不到的东西,长大成为父母后,也依然无法给予孩子。而且伤害,也因此一代代遗传。

父母的责任有多大?他(她),是孩子人生的画笔

05

做了母亲之后,我越来越感到自己身上承载的沉沉重任。

不夸张地讲,父母就是孩子人生的画笔。

孩子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人生,选择什么样的道路,基本上,与从小父母对自己爱的方式、爱的多少,有很大的联系。

所以父母身上的责任有多大啊!

但遗憾的是,很多人并不知道,或片面理解――以为只要对孩子严格要求,或百般依从,或帮孩子创造更好的条件……就是真的爱孩子、为孩子好。

但实际不然。

真正地为孩子好,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给孩子充足而合适的爱,理解和尊重孩子。

而不是,以自己的主观想法为主,想当然、自以为是地给孩子,自己所认为的“最好”的爱。

其实,两者最根本的区别,也是造成这种区别的最根本原因,就是:是否有一颗愿意去学习和成长的心。

所以,我愿去学、去成长。尤其当我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而这种不足给孩子带来的伤害时,更加促使我迫切地去学习和成长。

育儿路上,愿每一个父母,都能做更好的自己,给孩子更好的爱。

因为,你就是——你孩子人生的画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婚姻外遇,对子女造成的影响
谩骂也是家暴的的一种
父母不要太厉害!父母很厉害,下一代就很难厉害,父母越厉害,孩子就
有一种爱叫彼此尊重
父亲——莫成为孩子教育的“局外人”
有多少中国父母,肯向孩子示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