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弗洛伊德“死亡本能”理论
弗洛伊德“死亡本能”理论
2007年05月15日 星期二 10:29 P.M.
按照弗洛伊德的主张,死亡本能的学说是多数人特别难以接受或了解的。这种学说认为每个人的身上有一种趋向毁灭和侵略的本能冲动。而达冲动起初是朝着我们自己本身而发的。
      与这个冲动相对的是生命本能。后者的最初目标是自卫及自足,而且本质上是创造性的一股力量。
       弗洛伊德认为这个死亡的本能设法要使个人走向死亡,因为那里才有真正的平静。只有在死亡--这个最后的休息里,个人才有希望完全解除紧张和挣扎。
       这个自毁的冲动(还是按着弗洛伊德看法)受生命本能的压制而减弱,或改转了方向。不过有时候生命本能失去这种力量,这时死亡本能可能借着“自杀“方式表现出来了。
        莎士比亚盼《哈姆雷特》剧本里有段台词是以“生存或不生存(死亡)……“开头的。这里他提出了许多理由,说明为什么死亡对人类具有吸引力。他也提出了为什么结果也许又不那么吸引人的一些理由。哈姆雷特王子对“不想寻死“所提出的理由,是那紧护着生命并且保卫着它的生命本能。
       生命本能迫使死亡本能以各种形式伪装起来。例如:像前头得到的那自毁的愿望,是如此地无法抗拒而使得一个人不能不自杀。否则,这个人顶多只可能成为一个被虐待狂,一个享受自己身心痛警的人罢了。他或许也可能把所有“毁灭能的方向转向外界,而成为侵略性的人、虐待性的人,甚至也许是个谋杀者。
      在同样的压力下,其他的人可能就既溺于酒或药物,也可能变得时常容易发生意外。甚至于一个人的不能坚守工作,可能正是表现这种压力的巧妙形式呢!如果要提提较广泛而似乎无关的表现方式,咬指甲的习惯就是一个。
        一般人都承认死亡在某种环境状况下是诱人的。比如说在一个人有绝症缠身时;但若是要说服人们相信在普通情况下死亡也一样地吸引人(即使不是这样明显)可就不易了。不过在弗洛伊德提到死亡本能以前,早有一些人谈论到死亡的诱惑了。
       例如:
       莎士比亚。《安东尼和克利奥佩特拉》
       死的震击似爱人的技巧
       它是伤害者
       也被欲求着
       约翰.济慈:《夜的颂歌》
        我在黑暗中谛听多少次,
       几乎爱上了安逸的死亡;
       在诗思里,轻唤他的好名,
       求他把我一息带往天上,
       如今死去似乎最为富丽
       在午夜里溢然魂离人间…
       有些人活得够久了,知道生命是怎么一回拿。这种人知道我们欠了亚当先生一笔多么大的人情债。他这-位人类第一个伟大的恩人,把“死“带到世界上来了。《笨人威尔逊的日记》
       今日,多数的精神分析家鲜有涉及这个名词的。但是他们都偏于接受这个以“人有毁灭和侵略的本能冲动“为标题的理论之下的大部分含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人格理论
精神分析——无意识与压抑理论 -
心理学丨全面解读精神分析理论体系之精神层次
精神分析心理学派(转载)
资料
对弗洛伊德理论的认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