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邬斯宾斯基与他的《第三工具》

邬斯宾斯基与他的《第三工具》
译自
www.gurdjieff.org
译:G_Chen


  人类在此之前曾有过两种思考原理。第一是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第二是培根的“新方法论”。此书提示出第三原理,启示了人类思想领域的新时代的开始。但邬氏自己说,第三工具在第一工具产生前就已经存在。

  说起邬氏,他是葛吉夫的弟子或葛氏思想介绍者这一印象依然强烈,有关他的评价主要是指与葛氏工作时的记录——《探索奇迹》之後的工作。那确是一方面,但作为独立的思想家,他的深广智慧却往往被忽视。如果细心阅读1912年出版的邬氏的最初巨著—《第三工具》,其在人类思想史上的划时代意义就会一目了然!

  邬氏首先从“我们对世界一无所知”这一事实出发,将世界区分为外在客观世界和内在主观世界。他引用康德的“把世界与我们的知觉合起来认识”这一著名命题,以此为基深入,让康德哲学的核心——“现象与物自身”的命题真正发展下去。如邬氏指出,康德之后未有登场。费尔巴哈、黑格尔等不如说避开康德的命题而发展自己的理论。邬氏读了在《第三工具》常引用的英国数学家C.H.辛顿的著作《四元次》和《思考新纪元》之後,心被打动。辛顿在某种意义上是对“现象与物自身”这一康德命题进行发展性趋近的首位思想家。

  辛顿认为“空间与时间不是世界的特性,而是人类的知觉条件”,从而积极地解释了康德的命题。他主张由改变空间感来改变知觉的可能性,并建议考虑扩展空间感的训练。事实上,我们虽在二次元上感知三次元(例如看立方体时是把它作为二次元的平面用远近来看,立方体所有面不能一次被感知);因此如果把三次元的立体作为原状三次元形态去感知,则四次元的认识就变得可能。

  邬氏在辛顿的主张上提供了由独特视角而产生的新洞察,邬氏说,我们感知世界为三次元,是因为感觉器官能够认识三次元,而不是说三次元乃世界的属性。邬氏进一步推论,就像狗、猫、马等较高等动物的感觉世界是二次元,而蛇等动物则是一次元的。此处,意味深长的是根据邬氏洞察,二次元知觉的存在是把三次元的知觉存在看成“静止的”,也就是把“曲线、角度”作为“运动”来感知。对二次元来说,“立体”等概念是作为时间来认识的。对动物而言,立体不是静止的存在,而是那时展现的瞬间现象。这种现象的发生是因为动物没有“立体”这种概念!人类只把“世界”当作平面感知,而不是“立体”。虽然如此,人类却能把握三次元,因为人类具有“立体”这一概念。

  邬氏主张,时间是作为静止物而不能感知的“空间”,从四次元来看,把时间作为感知物成为静止空间的一支座标,那和我们作为“立体”认识的事物与从二次元观点看作为“时间”而感知的情形一样。依据这种观点,宇宙里不存在我们所设想的时间,而只有印度哲学提出的“永恒现在”!过去、现在、未来,从高等世界来看是一回事。在此之上,由上述考察显示出,不是有了运动才有时间,而是因为运动而感知时间。

  另外邬氏指出-“在三次元世界被看作‘运动’的东西,如果在四次元被看作静止,那么四次元世界的‘运动’又是什么呢?”这一问题由相应法则考察一下,邬氏指出三次元世界的“运动”在二次元是怎样被感知呢?是作为生命现象而被感知!也就是说,生命现象和简单的物理现象不同,不能定式化,可以认为其属于比单纯“运动”更高层的现象。二次元知觉的存在大概是把“物理运动”作为比运动更高层的生命现象来感知的。那样的话,对四次元来说的运动可以推测为我们称为的生命现象。诞生、成长、衰老、死亡,这一连串生涯,在四次元世界大概会被看作定式化,测定其为物理现象。

  邬氏说,在五次元只有我们称作的“思考活动”才被看作不静止的“运动”,这样经过深入思考,邬氏得到结论:我们认为的客观真实世界是基于错觉!我们无法如实认识世界,世界不是我们所以为的那样。世界的三次元性、时间等概念,是由我们的认识工具之局限而得的幻想,并非世界本来的属性。就如我们看着屏幕上的影像把它当作现实一样,我们没有觉察到自己背后有光源存在。为了解世界,无论怎样分析屏幕的幻影,还是得不到结果。必须调查生出幻影的光源,也就是生成屏幕幻影的光——我们的意识!

  在此论述中,乌氏展开本书要点之一:对实证哲学的批判!实证哲学与只专门分析三次元现象的科学一样,是在三次元内被限定下来的世界里展开理论。在超过三次元的永恒世界面前,它完全无力!通常的数学是在“一成定不变的事物——这个不可能的前提下构筑而成。但现实宇宙里不存在任何停止不变的事物。

  然而数学可以处理超过三次元的理论。比如“无限大”这一概念,在三次元理论里是不能被接受的。举个例子,直线是由无数的点所组成,1厘米的直线和1米的直线中都同样有无数的点,从三次元理论看,1米直线中所含点数应比1厘米直线所含点数多,然而哪个都一样,只能用(∞=∞)表示。同样,∞乘于∞=∞,就是说,三次元世界的理论在四次元里是有破绽的。因此,部分等于全体,全体与全部的部分一样。人类在此之前是根据亚里士多德和培根所提倡的理论来思考的。

  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化约如下:
    A is A
    A is not not-A
    Everything is A or not-A
  这些是面向观察的,不适于实验!

  培根的理论加入了“时间”要素:
    That which was A will be A
    That which was not-A will be not-A
    Everything will be either A or not-A
  这是作为西欧实证科学文明的基础理论!

  邬氏叙述的“第三工具(第三思考规范)”是与提升我们的世界知觉层次有关。因此用我们的语言去表现它是不可能的,勉强用语言表现就必然变成不合理的东西。把它公式化就是:
    A is both A and not-A
    Every thing is A and not-A
    All is A

  这个理论特征从三次元来看是完全不合理的,从低层次观点来看较高层次的理论完全是不合理的!然而从古代到现代的密义传统的文献,已提示这种理论存在的可能性。邬氏介绍了R.M白克博士的“宇宙意识”这一文献,谈及关于人类接下来应获得的意识阶段——这个“宇宙意识”!而且,他也叙述了自身体验过的“万物一体-统合感觉”。根据邬氏的说法,四次元的特性是统合一体性的。由低次元观点来看,相互找不到任何关系的事物间的关连性,在高次元的观点里是明确无疑的。

  邬氏在本书没有提示获得高等意识的具体方法,只示现了新的思考方式,他在最后的著书《第四道》里才揭示了新的生活方式。但他与葛氏相遇而变得更明确的洞察,在此书中已经有所包含了,从被最高度表现的意思来看,本书是他的最高杰作!(圆满)

……………………………………………

《第三工具——开启谜团的钥匙》目录

目录:
1、我们知道什么;
2、空间感觉的进化;
3、三次元与四次元的类推;
4、时间为何,运动为何?
5、作为时间体的四次元体;
6、二次元世界;
7、次元的问题和数学;
8、感觉、表象,概念;
9、动物心理学
10、时间的空间化;
11、科学与四次元问题;
12、现象与本质;
13、实证主义的界限;
14、石头的声音;
15、爱与死;
16、灵与物质;
17、作为生命宇宙;
18、生命与知识;
19、吞饮大海的水滴;
20、无限;
21、第三思考规范;
22、神秘主义;
23、宇宙意识和新人种

……………………………………………………

《第三工具·第三种思考范式 》摘录

  人类在此之前,曾有过两种思考原理,第一个是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第二个是培根的“新方法论”。此书提示出人类的第三原理,启示了人类思想领域的新时代的开始,但邬斯宾斯基说,第三原理在第一原理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说起邬斯宾斯基,既使到了今天,他作为“葛吉夫的弟子或葛氏思想的介绍者”的印象依然强烈,有关他的评价,主要指与葛氏工作时的记录——《探索奇迹》之後的工作,那确实是一方面,但作为独立的思想家,他之智慧的深奥与广阔却往往被忽视。如果细心阅读1912年出版的邬斯宾斯基最初巨著《第三工具(思考规范)》,那么其在人类思想史上的划时代的意义就会一目了然。

  邬斯宾斯基首先从我们对世界一无所知这一事实出发,之后将世界区分为外在客观世界和内在主观世界,并引用康德的"我们把世界与我们的知觉合起来认识"这一著名命题作为基础而深入,让康德哲学的核心——现象与物自身——的命题真正深入下去,如邬斯宾斯基所能指出的,在康德之后未有登场。费尔巴哈、黑格尔等不如说是避开了康德的命题而发展其独自的理论,邬斯宾斯基读了《第三工具》中经常引用的英国数学家C.H.
辛顿的著书《四元次》和《思考新纪元》之後,心被打动,辛顿在某种意义上,是对"现象与物自体"这一命题进行发展性接近的第一位思想家。辛顿认为,"空间与时间"不是世界的特性,只不过是人类的知觉条件,从而积极解释了康德的命题。他主张由改变空间感来改变知觉的可能性,并建议考虑扩展空间感的训练系统,我们虽在二元次上感知三元次(例如看立方体时是把它作为二次元的平面用远近法来看,立方体的所有面不能一次感知),因此若把三次元立体作为原状三次元形态感知的话,四次元的认识就会成为可能,邬斯宾斯基在辛顿的主张基础上,添加上其独特视角产生的新洞察,那就是,我们感知的世界为三次元,是因为我们感觉器官只能认识三次元,而三次元并非世界的属性。邬斯宾斯基进一步推论说,那个证据就类似于狗、猫、马等一些较高等动物的感觉世界是二元的,而蛇等动物的觉知世界是一元的。

  意味深长的是,根据邬斯宾斯基的洞察,二元知觉的存在是把我们三次元知觉存在看成"静止的",也就是把"曲线/角度"这类东西作为"运动"来知觉。对二元存在来说,"立体"这种概念是作为时间来认识的。明白地说,对动物来说立体不是静止的存在,只不过是那时展现的瞬间现象。这种现象的发生是因为动物不持有"立体"这种概念,人类也只把"世界"当作平面来感知,而不认为是"立体"的。虽然如此,人类能把握三次元性,是因为他具有"立体"这个概念。

  邬斯宾斯基主张,时间是静止而不能感知的"空间"。从四次元观点来看,把时间作为感知物成为静止空间的一支座标,那和我们作为"立体"认识的东西与从二元观点看作"时间"而感知的情形一样。依据这种观点,宇宙不存在我们所以为的时间里,只有印度哲学提出的"永恒现在"是实存的。过去、现在、未来,从高等世界来看是一回事。在此之上,由上述考察显示出,不是有了运动才有时间,是因为运动而感知时间。

  另一点,邬斯宾斯基指出:“在我们三次元世界里被看作‘运动’的东西,如果在四次元世界被看作静止,则四次元世界的‘运动'又是什么样子呢?”这问题由相应法则试着考察一下,邬斯宾斯基指出三次元世界的"运动"在二次元世界是怎样被感知的呢?它是作为生命现象而被感知的。也就是说,生命现象和简单物理现象不同,在不能被定式化的这种意思下,可以认为是比单纯的"运动"更高的现象。二次元知觉的存在大概是我们把"物理运动"作为比运动更高层的生命现象来感知的。那样考虑的话,对四次元世界来说的运动,可以推测为生命的现象。我们的诞生、成长、衰老、死亡这一连串生涯,在四次元世界大概会被看作是定式化或测定可能的物理现象吧。邬斯宾斯基说,在五次元世界里,只有我们称作的"思考活动",才被看作是非静止的"运动"。

  经过深入思考,邬斯宾斯基得出结论:我们认为的客观世界是基于错觉。我们不会如实的认识世界,也就是世界并非我们所认为的那样,世界的三次元性,时间等这类概念,是由我们的认识工具的局限而来的幻想。它并非世界本来的属性,如同我们看着映在屏幕上的影像,把它当作现实一样,我们没有觉察到自己背后有光源存在。为了能了解世界,无论怎样分析屏幕上的幻影,都是得不到结果的。必须调查生出幻影的光源,也就是必须调查生成屏幕上的幻影的光——我们的意识。

  在此论述中,邬斯宾斯基展开了本书的要点之一:对实证哲学的批判!实证哲学与只是专门分析三次元现象的科学一样,只在三次元内被限定的世界里展开理论,在超过三次元的永恒世界面前完全无力。通常的数学是依据在“停止的不变事物是存在的”——这个不可能的前提下构筑而成的。但现实宇宙里不存在任何一种停止不变的事物。然而数学可处理超过三次元世界的理论,比如“无穷大”这一概念,在三次元理论里是不能接受的。举例而言,直线是由无数的点所组成。1厘米的直线和1米的直线同样有无数的点存在,从三次元的理论来看,1米直线中所含点数应比1厘米的直线所含点数要多,然而它们是一样的,只能用(∞=∞)表示,同样∞乘于∞=∞。也就是说,三次元世界的理论在四次元世界里是有破绽的。

部分等于全体,全体与全部的部分一样,人类在此之前是根据亚里士多德和培根提倡的理论思考的,亚里士多德的理论要约如下:
A is A;
A is not not-A;
Everything is A or not-A
这些是面向观察而不适于实验的。

培根的理论加入了时间要素:
That which was A will be A;
That which was not-A will be not-A;
Everything will be either A or not-A
这是作为西欧实证科学文明的基础理论

在此邬斯宾斯基叙述的"第三种思考规范"则是:
1、与提升我们世界的知觉层次有关。因此用语言去表现它是不可能的。勉强用语言表现,就必然不得不变成不合理的。
把它公式化就是:A is both A and not-A Every thing is A and not-A All is A!

  这个理论特征从三次元的理论来看完全不合理,从低层观点来看较高层理论完全不合理。然而从古代到现代的神秘主义文献已提示这种理论存在的可能性。邬斯宾斯基在此介绍了R.M白克博士的"宇宙意识"这一文献,谈论了关于人类接下来应获得的意识阶段:宇宙意识。而且也叙述了自身体验过"万物一体的统合感"。依邬斯宾斯基的说法,四次元特性是统合一体性,由低次元观点来看,相互找不到任何关系的事物间的关连性,在高次元观点里是明确的。

  邬斯宾斯基在本书中,没有提示出具体获得高层次意识的方法,此书他示现了新的思考方式,他在最後著书《第四道》中揭示出新的生活方式,后来和葛杰夫相遇而变得更明确的洞察已包含在内,从被最高度表现的意义来看,这本著作是其最高杰作。


《第三工具》名言集

  * 最难的是,我们知道的是什么,我们知道我们不知道什么。

  * 由实验得来的知识,不是真实世界的粗杂表现,而是完全不真实世界的非常清晰的表现。

  * “眼见为实”这种断定是所有错觉的源泉,正确说法应为:“我看它则它不存在”或“我看它则它不是它”。

  * 动物不能理解今日的太阳与昨日的太阳是同一物,如同我们不能理解早晨与春天是同一物一般。

  * 物质基础不是原子、电子,而是错觉;换言之,是表象的形式。

  * 微生物的细胞比火山更有威力,而一个理念也比地壳变动更有威力。

  * 所有的暗号既使没有工具也能读解,但人们必须了解它是暗号。

  * 在梦中,自己处于睡眠状态。当觉察到自己看到的东西是梦时,人就醒了。灵魂也一样,当觉察到自己看到的所有生活都只是梦,就接近觉醒了。

  * “人类在所有自然的创造中属于最高级”这种想法是毫无根据的,人类只是在我们所知的范围内属最高等级罢了。

  * 季节的推移、转换、秋日的红叶与其带来的味道、记忆;野原落霜,给予大气特有的新鲜与寒意的初雪,春天的溪水、暖阳、刚冒芽的裸枝、从那中间可以看见的深蓝的天,北国白夜和洒落在热带漆黑夜空中的星星——这些全是大自然的思考、感情、氛围。更准确地说,是“大自然”——这一某种神秘存在的感情、思考和氛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人可能进化的心理学(1)
澄明之镜
西方哲学史之近代哲学第20章 康德
(4)李金辉?:?“身体”体现:一种触觉现象学的反思
康德自我学说的理论渊源
读书笔记-2020-33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