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新课标指导下的诗歌、文言文教学方法新探

新课标指导下的诗歌、文言文教学方法新探

摘要: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此方针指导下,本文主要探讨了如何采用自主、探究的方式对诗歌、文言文进行教学,最终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创新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古典诗词  文言文  自学探究

 

 

一、 实验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不难看出,修订后的《新课程标准》避免了以往过分强调思想性或文学性的倾向,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其中,有两点最为突出:实现教学上的主体性;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语文教学要坚持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智力开发的整体教育;要坚持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实现知识能力的不断迁移。

正是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我校自编第十三册《语文》课本对本学期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1、加大指导团结合作、自主自学的力度。2、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重视自主学习方法的培养。与第十一、十二册相比,本册把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基本习惯和初步能力放在了首位。

于是,在这种方针的指导下并结合本册书的授课内容,我主要进行了以下实验。

二、 实验内容:

第一:古典诗词赏读基本能力培养

本册第二单元是:“赏读中华古诗词”,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诵读、品味古人诗词,享受古诗词语言的美妙,提高朗读的兴趣和朗读的表现力。

众所周知,诗歌是一种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尤其是中国诗歌,更讲究语言的含蓄内敛,作者的内心感情,往往隐藏于其精心选择营造的意象之后。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机械式的背诵不成问题,难就难在如何透过表象去把握诗人寄托于其中的感情,作为教师,应该传授给学生一些具有相对普遍性的诗歌解读方法,让大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为了达到这种目的,结合小学至六年级背诵过的八十首左右的诗歌,我首先从写作内容出发,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分类进行了讲解。具体如下:

1、边塞诗: A:戍边报国   B:渴望安定   C:思念故乡

2、山水田园:A:赞美河山  B:热爱生活   C:闲适安逸 D:超脱避世

3、咏史诗: A:借古讽今  B:评价史实

4、羁旅赠答:A:互勉自慰  B:漂泊感伤   C:思念亲人

5、写景咏物:A:借景抒情  B:托物言志

以上分类虽然略有交叉,但大致看来,还是基本能够反映我国诗歌内容上的特点的。类别梳理完后,我留了一个作业,让大家预习本单元诗词(假期中已经要求背诵),并依据刚刚学过的知识,从写作内容角度对这些诗歌进行简单分类。作业交上来后,我发现结果比我预料的要好,多数同学比较成功的完成了作业,他们把诗歌分成以下几类:

1、边塞诗:   A:《使至塞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雁门太守行》、《从军行七首(其四)》

2、山水田园诗:B:《过故人庄》、

C:《题破山寺后禅院》

D:《归园田居》

3、咏史诗:    A:《泊秦淮》

4、羁旅赠答:  A:《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B:《黄鹤楼》

C:《渡荆门送别》、

5、写景咏物:  A:《钱塘湖春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B:《过零丁洋》、《望岳》、《登飞来峰》、《已亥杂诗》

类别既明,接下来就可以进行方法讲解了。中国诗歌,自古有“赋、比、兴”的说法:锺嵘认为:“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诗品》李仲蒙认为:“叙物以言情谓之赋,情物尽者也;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者也;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者也。”(胡寅《斐然集·与李叔易书》引)二人所言,不尽相同,但其中都涉及到了“物”在这三种手法中的重要作用。

那么,“物”是什么呢?在诗歌中,它又以什么样的方式出现呢?其实很简单,“物”就是景,在诗歌中,体现为作者对于景物的选取与营造。但写景并非是创作目的,而是以景衬情,以景显情。所以,清初的王夫之曾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会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斋诗话》)

所以,要想让学生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明白“景情”的关系应该是第一步。以《枫桥夜泊》为主要分析对象,并结合其他一些学生熟知的诗歌,我把“景情”二者的关系向学生进行了讲解。在此基础上,顺势推出诗歌赏析的纲领性方法——“披景以入情”,并要求每个学生熟记。

大的方向有了,接下来就涉及到细节问题了,对于变幻多姿的意象——景物,我们应该从哪些角度进行分析鉴赏呢?对此,我给学生设定了几个赏析步骤,并随时辅以相应的练习。具体如下:

1、看选景:先看诗人写了哪些景物?

练一练:下列诗歌分别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分别有何特点?

清晨入古寺

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

……

   通过教师引导,同学们很快就可以找到,就本诗而言,分别写了寺庙、太阳、小径、禅房、花木等景物。至于其特点,就采用“抠字”的方式,注意每种景物的修饰语,然后思考作者为什么会选取这个字?突出了景物什么特点?对突出全文清幽的意境有何作用?以“花木深”中一字“深”为例,可知,此禅房所处之幽僻,为其幽僻,少有人来,方得花木茂盛如斯,而惟草木茂盛,人迹罕至,方显房中人之情趣雅洁,故“深”字实是“字少意厚”,耐人咀嚼。

2、看角度:诗人是从哪些角度对景物进行观察描写的?

A:以感官分: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

B:以诗人观察位置分:仰望、俯视、远观、近看等

C:动与静

练一练: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诗人为了突出所写之景,往往会调动多种感官,从多个角度对景物进行描写。以以此诗为例,有声(听觉)有色(视觉),有仰视有俯视,有远观有近看,其乱花浅草、早莺新燕写出了西湖多层次、多种类的美景,这就有力突出了西湖春景之美的主题。

3、整体与局部(看大小,知多少)

A:景物描可大处落笔,可小处勾勒;可由面到点,由点到面。

B:景物描写可“以局部代整体”、“以少代多”,“以小见大”,“以微知著”。

练一练:说说你的观点: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处处早莺争暖树,家家新燕啄春泥

这两句诗,有人认为不如改为“处处早莺争暖树,家家新燕啄春泥。”殊不知,诗歌中正以“以小见大”“以微知著”取胜,因为写的是早晨,故惟“几处“,方显其早,贴切主题,如改成处处则离题万里,且无由得见诗人惊喜之意了。

4、看虚实:诗人所写之景是虚景还是实景,是实录写真与奇诞夸幻

说一说:下面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写景,可用衬托对比。景有虚实,实景衬托固然精彩,而虚景则更添无限想象空间,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韩愈此诗,前句为实,后句为虚,写实为主,写虚为辅,众人皆知烟柳满皇都之美,殊不知早春小雨之后,草色若有若无时更见风致,藉此衬托,则早春之美,固不待言矣。

5、看炼字:寻找一首诗中以及某一句中关键的字眼。

说一说:下面哪两个字用得好。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这两句前为近景,后为远景,景物描写极富层次感。除此之外,上句“合”字写出了绿树环抱的样子,显得村庄自成一统,别有天地;下句“斜”字,写出了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的样子,让村庄不显得孤独,并展示了一片开阔的远景。

6、看修辞:修辞在于意象营造中的作用。

说说: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妙处。

第一句采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互文有同句互文、异句互文,本句采用的是同句互文,更好的写出了当时水边夜色迷蒙冷寂的气氛。

经过以上讲解与练习,多数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赏析诗歌的基本步骤,接下来,就要随着课程的推进,进行具体的训练了。为了易于操作,也为了对同类诗歌体裁鉴赏练习的集中,我在授课中打乱了课本原有的编排顺序,而是按照写景咏物类——山水田园类——羁旅赠答类——边塞类——咏史类这样一条线索进行的讲解。在具体写作中为了让学生规范写作,我设定了“总(先说诗体)——分(逐联分析)——总(最后联系情感,小结全诗)的写作模式。

实验效果:

经过几次训练、修改,很多同学在面对一首陌生的诗歌时,不再是无话可说,相反,他们开始学会从各个角度对诗歌进行解读。多数同学变得“出手不凡”,写出了具有相当水平的诗歌鉴赏文字。

 

例文一:山水田园类

赏析《过故人庄》

——王旭阳

《过故人庄》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中,记叙了孟浩然应朋友之约去做客,受到了好友热情款待的事情,诗句中透漏出对于乡村生活的自然与和谐的喜爱与感叹,更能体现出诗人与好友间深厚的情谊,语言简单、清新且很朴实。
首联: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写了朋友准备好了丰盛的饭菜,邀请我去做客。写出了乡村生活的自然和朋友之间的情谊,开篇点题,简单又很明了。
颔联: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写了诗人在去朋友家的路上村外所见,描绘出了一副优美而安静的风景画:近景描写了村外有高大的绿树环绕,远景则是有苍翠的青山陪衬,搭配和谐、美好。诗人用巧妙的“合、斜”二字写出了绿树和青山与众不同的美丽,从诗人描写出的优美的自然景观,可以看出诗人期待这次做客和舒畅放松的心情和对山村景色的喜爱。
颈联: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写了诗人和朋友饮酒聊天的悠闲场面,点明了饮酒地点和谈话内容。“开轩”巧妙的将视线扩大,不只局限在房间里,也将窗外的景物:打谷场一笔带过,让人回味无穷。这句也可以让人感受到诗人和好朋友感情很深,虽然只是闲聊农事但诗人仍然很快乐,写出了乡村生活的悠哉和快乐,也体现了人情之美。
从尾联:“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可以看出,诗人受到了好朋友的盛情款待,十分快乐和朋友之间即将分开的不舍,还有诗人对于宁静的乡村生活的留恋,于是两人约定在重阳日再相聚饮酒聊天。表达了诗人对于这个小村庄的喜爱之情和与朋友的友谊,毫不矫揉造作。
整首诗给人以舒适温馨、悠闲的感觉,语言平淡但回味无穷,间接的写出了诗人生活中悠闲的生活美。

教师点评:总体掌握了教师讲授的鉴赏方法,点评的比较全面,尤其是能读出孟诗语言平淡但回味无穷的特点(前人评孟诗曰其能“寄至味于淡泊”),让老师深感惊喜。

例文二:羁旅赠答类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鉴赏

——孙雨熙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首联写出诗人悲愤的心情。“巴山楚水”写出作者被贬官所贬到的地方,凄凉地写出诗人被流放到的地方的荒凉,同时也写出诗人的难过的心情。诗人被流放的时间也是如此之长—–二十三年。这么长的时间也为诗人心中那种凄惨,伤心之感增添了一笔不可磨灭的痕迹。让我们更加能够感受得到诗人难过的情感。
颔联写到诗人想念自己的老朋友,表达出诗人孤独的心境。这句中诗人运用到两个典故“闻笛赋”和“烂柯人”。这两个典故都是在描写诗人自己;二十三年过去了,诗人好不容易回来了,思念自己的老朋友,但却不敢联系他们,怕会连累他们。二十三年之后,世事全非,自己认识的人不在了,一切都改变了,都是那么陌生。这里也能体现出作者悲愤、沉郁的心情。
这么凄惨、痛苦的遭遇,如果发生在我们身上,恐怕早已经把我们压得透不过气来了,但是这些,对于乐观的刘禹锡来说,还算不了什么。在颈联的描写中,他依旧保持乐观的心态待人处事。“一艘船沉了,但还有更多的船会经过它旁边;一棵病树前,还会有无限的春天在它前面。”虽然自己老了,但还会有更多的新人接替自己。这句话将诗人乐观的心态展现得淋漓尽致。
尾联写到作者对自己的理想还抱有希望,虽然目前遭遇悲惨,但他依旧怀有信心。这句也能体现出诗人的乐观心态。
总体来看,诗人运用了“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

教师点评:这首点评是本次作业中表现并不突出的作品,之所以选它是因为其虽然在细节上不无可商榷之处,但根本框架,以及对作者思乡情韵的把握却比较准确,一首诗歌,其表达技巧鉴赏固然重要,但“神”,也就是作者表达出的感情才更应该为我们所把握。一般同学如能在这一方面有所感悟,则这首诗歌的学习任务也算是基本完成了。

由此可见,通过多次练习,同学们已经基本养成了从景物入手,分析诗人所言之志、所抒之情的习惯。当然,这种鉴赏还是比较肤浅的,至于结构、句式、平仄等问题,在以后的学习中还需要他们予以掌握。但是,“合抱之木,起于毫末”,只要方法得当,相信在以后的学习当中,同学们还将为我们奉献出更好的鉴赏文章来。

第二: 文言文自学探究方法

本册第四单元是文言文单元,为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本单元所选文章都是一些寓意深刻、语言隽永、颇有情致的作品。然而,由于语言文字的障碍,多数同学都对文言文有些畏难情绪,那么,作为教师,应该如何有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如何让大家扎实掌握本阶段的教学内容就成了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了。

在这种指导方针的指导下,我自己设计了一条“文言文自学探究”的路径,具体如下:

第一步:“读书须质疑”——文言文学习首先要积累常用多义实词,这已经成为一条共识。但是,对于如何“明句词”,不同的人有不同做法。结合我校校本教材的特点,学生已经在六年级接触了相当数量的文言文,可以说,已经具有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虚词垫底,所以,这个“自查字词”的工作完全可以交给他们自己完成。我是这样做的:

提前把一篇即将学习的课文布置下去,要求头一天进行预习,主要是依靠《古汉语字典》,把一些自己不能解决或者留有疑惑的字词句写在“课堂笔记本”上,等到课堂上解决。

第二步:“疑义相与析”——对于学生不懂的字词,教师不要急着去解决,而是在课堂上发动学生互相提问,互相质疑。也就是说,你可以在全班任意挑选一人回答你的问题(注意是自己指定),如果你选定的人回答不上,那么他就可以向全班求援了。

事实证明,这种方法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基本解决文章当中的字词疑问,真可谓是一举两得。

第三步:“奇文共欣赏”——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搜集阅读资料,探究文章写作手法、寓意的妙处。

古人文章言简意赅,讲究“咫尺之中,蕴万里河山”。中间之起承转合,衔接照应,情意抒发,如不细细加以品味,实在是难以把握。但是,如果这些知识由教师讲解,学生往往会觉得枯燥乏味。基于此,我只推荐对解读本文有帮助的文章(包括一些传记资料、学者文章、批评鉴赏等等)并提示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带领大家去阅读。让大家在老师提供资料的基础上,分析比较,从而对文本解读提出自己的见解。

事实证明,以上方法的作用还是很明显的,一方面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同时也锻炼了分析阅读,乃至搜集资料的能力。下面就以《马说》为例,谈谈学生对于资料的选择和利用。

《马说》自学探究活动

自学流程及提示问题:

一、借助《古汉语字典》读懂文义——要求字字句句落实

二、结合千里马遭遇,思考文章表面寓意。

三、阅读创作背景资料,谈谈韩愈创作这篇文章的本意究竟是什么?

四、创作手法分析:文章是通过什么手法来表现作者意图的?

五、撰写研究结论,课堂展示汇报。评选“最佳研究者奖”

补充资料:《马说》创作背景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称郡望昌黎,出身于一个小官僚家庭。他的曾祖父韩泰,做过曹州司马;祖,父韩睿素,做过朝散大夫、桂州都督府长史;父亲韩仲卿,做过好些地方的县令。韩愈有三个叔父,其中以韩云卿为最能文章,做过监察御史。

韩愈三岁时父亲去世,抚育他的是他的长兄韩会。柳宗元《先君石表阴先友记》说韩会”善清言,有文章,名最高”。

大历十二年(777),韩会因受宰相元载被诛一案牵连,由起居舍人被贬为韶卅刺史;韩愈当时十岁,随着也到了韶州(今广东韶关)。两三年后韩会去世,韩愈的嫂嫂郑氏单独负起了教养他的责任。郑氏率全家回到故乡;不久藩镇李希烈、朱滔、王武俊谋叛,中原爆发战争,全家又避难到宣州(今安徽宣城)。在宣州的几年,韩愈苦学,为他日后的文学活动作了充分的准备。

贞元二年(786),韩愈十九岁,离别家庭去长安参加进士科考试。从此时到贞元八年(792),韩愈一共考了四次,才得登第。嗣后韩愈又去应吏部的博学宏词试,但三次都遭到失败,因而也就没有求得官职。韩愈这一段应举求官的经历是非常困苦的。当时,韩愈曾上书宰相,渴望得到重用,在《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中说:“三月十六日,前乡贡进士韩愈,谨再拜言相公阁下。……愈之待命,四十馀日矣。书再上,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惟其昏愚,不知逃遁……亦惟少垂察焉!渎冒威尊,惶恐无已。愈再拜。” 经此挫折后,他不得不到汴州依附宣武节度使董晋。董死后又去依附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就是在这种遭遇下,他大约于贞元十一一十六年(795—800年)间写出了《马说》。

后来已经身处高位的他在《与李翱书》中沉痛地回忆说:”仆在京城八九年,无所取资,日求于人,以度时月。当时行之不觉也;今而思之,如痛定之人,思当痛之时不知何能自处也。”

在上述问题的指领下,结合老师补充的资料,学生们开展了轰轰烈烈的质疑、讨论、辩驳活动。两节课下来,几乎所有同学都在教师设计的活动中完成了字词掌握、文章背诵、意蕴理解的任务,更重要的是,自始自终,学生们都是一副兴趣盎然的样子,可以说,他们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的。这不禁让我感到由衷的高兴。

实验效果:

 

学生研究结论

——郭劭婕

这篇“说”带有寓言的色彩。文章的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全文的中心。这个中心是从古代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中产生的,却又表现了作者的独特见解。

但本文绝对不是仅仅要为千里马鸣不平,而是以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以伯乐比喻圣明的君王,借千里马的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意。这种说法在《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中可以得到证实。文章说:“三月十六日,前乡贡进士韩愈,谨再拜言相公阁下。……愈之待命,四十馀日矣。书再上,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惟其昏愚,不知逃遁……亦惟少垂察焉!渎冒威尊,惶恐无已。愈再拜。”从文章中我们可以读出一代文豪韩愈早年郁郁不得志的遭遇,这种遭遇和《马说》当中被埋没“祗辱干奴隶人之手”的千里马的遭遇何其相似!

作为著名的“唐宋八大家”的领军人物,作者的写作手法也很值得我们学习。本文采用的是“托物寓意”的写法。文章论述的是识别人才的问题,但通篇却没有一句话直接提到人才。他对当时社会中人才埋没原因的揭示,是通过对千里马的“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的境遇的描述表现出来的。对封建社会中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人才埋没的现象,则分别用“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和“祗辱干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作了形象的概括,寄寓了作者很深的感慨。

这种感概是如此之深,以至于作者在自己的文章中不止一次表露出来。比如,他在《与李翱书》中曾沉痛地回忆说:“仆在京城八九年,无所取资,日求于人,以度时月。当时行之不觉也;今而思之,如痛定之人,思当痛之时不知何能自处也。”想一想,我真为作者早年悲惨的遭遇而心生感伤。

可以说,本文篇幅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全文围绕着“不知马”这个中心,反复进行论述。文字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可见,通过正确的引导,学生完全有能力读懂文章。在以后的学习中,我还分别在《黔之驴》、《陋室铭》、《爱莲说》等篇目中实践了这种方法,效果都还不错。

本文小结:

通过以上实验,我自己感觉我的语文教学起到了较大变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师生角色有了转变。

过去的教师既是导演也是演员,越俎代庖,包办一切,老师讲得眉飞色舞,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而现在学生成了教学主体和学习主体,他们利用现在发达的信息资源,学会了自己搜集、比较、分析资料,品尝到了自主学习、获得结论带来的巨大乐趣。

2、课堂教学形式有了转变。

以前的课堂教学往往呈现单一化的特点——一言堂、满堂问的现象比比皆是。现在,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的课堂开始变得活跃生动,“模拟答辩”、“实话实说”、“激扬文字”等活动层出不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

3、学生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原来的学生,在学习上往往是“被动接受,枯燥记忆,无奈考试”,根本谈不上什么自己见解。而今,学生们不再甘愿充当教师传声筒的角色,而是敢于结合资料,提出新问题,新观点。这无疑是一个可喜的进步。

总之,通过对《课程标准》的认真研读,通过和同事们的切磋琢磨,通过对一些前辈们宝贵经验的积极汲取,我或多或少有了一些个人经验的积累,但是我深知,学无止境,希望能得到专家学者的批评指正,让我的教学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语文渡渡·平心悟课】
高中语文“写景抒情”诗词赏析教学研究
打造诗歌教学的高效课堂
古诗文阅读
3*现代诗二首
人教版语文八下第五单元说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