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子与《道德经》皆源自《山海经》

   ——记《山海经探秘》一书作者芦鸣的最新发现

    编者按:据悉,八月中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发行了一部新书《山海经探秘》。此部新著除了获得海内外《山海经》研究者的关注之外,亦赢得海内外文化界及传媒界资深人士的青睐。

    《山海经》自从被西汉政府正式收编归档以来,时间已经过去两千多年。历朝历代及至当代的研究虽然数不胜数,却由于《山海经》古图的遗失,而至所有研究论文皆难以自圆其说,所以《山海经》古图自然是破解《山海经》密码不可或缺的一把钥匙,此其一。

    其二,研究《山海经》的终极目的,是为了能够对《山海经》的31000字的内容进行完整解读,然而,二千年以来的所有论著偏偏没有一部是全解《山海经》的,此一空白竟然一直延续到当代。

    其三,《山海经》由《山经》与《海经》这两部分组成,《山经》记录了460座山,《海经》至少记录了51个邦国,但历史上从来没有任何一个研究者将其中的山与国做一次能够自圆其说的完整界定。

    今天,《山海经探秘》作者芦鸣先生不仅将《山海经》古图及世界地理路线复原(书中已将460座山、51国的位置在世界地图上找到),而且还将整部书的内涵都作了系统阐释,填补了有史以来解读《山海经》的最大缺陷,并为《山海经》世界圈说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论据。由于作者所复原的古图不仅看起来完美无缺,而且其所能表达的含义简单明了,直指《山海经》的核心内容,以下是记者对作者的访谈实录,本报全文刊载,以飨读者。

    记者:《道德经》是中国道家思想的主要来源,也是世界上除《圣经》以外被翻译最多的经典,您怎么敢说老子与《道德经》皆源自《山海经》?

    芦鸣:首先从时间上看,《山海经》作为古史经籍之一,被西汉大学问家及史官刘歆认定为出自唐虞之际,也就是大禹治水的年代,其准确时间至今虽未得考据,然其所表示的时代自然远远早过老子诞生的年份。其次,从老子的名字来看,老子之名应是取自《山海经》的老童!老子即是老童的翻版,而老童在《山海经》里有非常明确的出处及定位。《大荒西经》有文:顓頊(一,代表木)生老童(二,代表火),老童(二,火)生祝融(三,代表土),祝融(三,土)生太子長琴(太字藏金,代表金),是处榣山(即风雨飘摇之山,代表水)始作乐风(寻欢作乐之风,也即生养万物之风)。其三,从《道德经》的原文里看,《道德经》似乎是为解读《山海经》的阴阳哲学体系而写的一部传世之作。

    记者:这听起来真是太新鲜了!原来《道德经》所谓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出处居然在《山海经》这里!你解答的头两点看来能成立,但第三点你能不能举出一些实证来说明一下?

    芦鸣:好!《道德经》开篇即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二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而《山海经》开篇则言:南山经之首曰鹊山。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其名曰祝余,食之不饥。有木焉,其状如谷而黑理,其华四照,其名曰迷榖,佩之不迷。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丽Jing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佩之无瘕疾。

    《道德经》开头的“道”若与《山海经》之《山经》的第二段开始的“三百里”直至《山经》结尾的多少多少“里”一联系,其中的“道里”实为“道理”已然不言而喻!而此处的“非常名”若冠在《山海经》开篇之言的“草、木”之名上,那第一草之名“祝余”与第一木之名“迷榖”虽与“祝欲”和“迷谷”相通,但它们的“非常名”其实是“阴之道”与“阳之根”,它们的虚相可为草木之道,而它们的实相则为阴阳之理,若将它们用更浅显的一个字来说明,那就只有“欲”可以来做代表。到此,《道德经》首文用欲的有无之论将《山海经》首段的金玉之缘和草木之谜一下就解开了。更绝的是,“无欲”和“有欲”所观万物的本质分别为“妙”和“徼”,一如无意和有意所测天地的本相分别为圆与方,皆乃二元意识之论、矛盾缘起之调。若欲将此二意的论调统一在不二的法门之下,即会产生玄之又玄的难定之象,也即招摇之态,此即为动静之说的开端,恰恰是《山海经》开宗明义所谈的“一静”为“鹊山”、“一动”为“招摇之山”,分别代表两种极端的意识形态。这两种同属极端的意识形态一旦冠上不同的名称而起争执,那么天下的至理从此就会陷入玄而又玄的对错轮回之中。结果,连草木也因“祝欲”不成而至“迷谷”之地;而代表两性之说的“狌狌”之动则被曲解成了猩猩之物;那口水多多的众妙之门,就像亚当与夏娃一样变得来历不明,哪像从也门港流入红海的“丽精之水”的流向那么确定无疑!

    记者:哇,你这样的实证一举,怎么把阿拉伯半岛那个“也门”当作“爷们”的“脚”,并像“徼”一样给亮了出来?咱们远的先不说,你能否将以上的玄妙之言再解释得清楚一些,以便让更多人容易明白?

    芦鸣:好的。咱们就先说思想吧。《道德经》一上来就将《山海经》第一经《南山经》的思想作了总结:人生第一难念的经为欲望之经!无欲观妙,有欲观“脚”,欲望之妙在无,欲望之“脚”在有。故西方人有欲观地,不见东方女人的落地小脚,独见伊甸园的一条诱惑亚当与夏娃的大蛇如水;而东方人有欲观天,不见西方女人的补天女娲,唯见迷谷道上的一根顶天立地的大木如火。结果,西方人梦里边就开始用诺亚方舟来御水,东方人一醒来就得将圆玉套在手上来避火。我们因此回头看看人类现在这一段所谓的文明史,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又有谁的主意超越了《道德经》开篇所论述的《山海经》之深邃思想内涵?

    记者:照您这么讲,《道德经》一开始的思想实际上与《山海经》如出一辙,难道您想说老子曾经剽窃了《山海经》的内容吗?

    芦鸣:这我就不敢言了!我虽曾认真地读过《道德经》方面的论著,但其时对《山海经》还一无所知,故从没有考证过。现在我对《山海经》有了深刻的认知,我自然有理由怀疑《道德经》里藏有许多《山海经》未解之谜的答案,它们恐怕可以两厢印证、互为表里。但不容否认的是,《道德经》的核心思想来自《山海经》!只是老子的署名可以让人轻易就想到,《道德经》应该是为解读《山海经》而衍生出的一部著作,一如邹衍从《山海经》里衍生出了五行、五德、及大九州之说!所以老子与邹衍之名皆是虚名,为的是暗示《道德经》与阴阳五行的理论不仅非原创之作,且与《山海经》的老童之名和大九州地理密切相关。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山海经》有刻意隐藏其真义之写法,以至于虚名老子的李耳不得不通过《道德经》来弘扬其内涵,或者说李耳有意将他听懂的《山海经》思想表达了出来。《道德经》的“无欲”和“有欲”、 “此二者,同出而异名”对照的恰是《山海经》“鹊山”与“招摇之山”、及其两个异名之“首”,一如《山海经》的“多桂、多金玉”之实相所映照出的“多分歧、多物欲”之虚相。

    记者:如此说来,那“无欲则刚”方得喜鹊之象,而“物欲横流”即使只有两河之水也可能将容纳百川的大海玷污得面目全非!

    芦鸣:一点不错!两河之流恰好可以用来比喻二意之念,而所谓的二意之念亦可用阴阳的概念来表达,其最简单与最巧妙的比喻就是草木,《山海经》通篇都是用草木的小名来掩人耳目,其实它们不过是隐藏欲望之一体两面的花招而已,故《道德经》文章必然要将《山海经》的“木”字所隐藏的大人之“大”名揭示出来以正视听。例如:《道德经》第34段经文有言:“常无欲,可名为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恰好对应了《山海经》开题有小欲之草名为“祝余”(实有祝小欲之念)以及有大主之木名为“迷榖”( 实有大欲之迷念)。这样一对,即明白所谓“常无欲”说的是“祝余”小草那样的自然之道,虽得小名,却常自在;而“万物归焉而不为主”恰如“迷榖”那样的大人之木,其即使可以像霸主一样口若悬河也“不为主”,意味着其既不会将“口”悬在头上而将其自由的“木”变成了“呆”,也不愿将其一翘即欲罢不能的“木”塞进一言九鼎的“口”中而成了“困”。所以《山海经》要将一旦坚挺起来即“光华四照”的迷谷之木圈住才能达至“佩之不迷”的效果。

    记者:听您这么一解释,我终于完全明白了您在《山海经探秘》一书中的解文逻辑,原来还与中文字的造字术相通,这也太令人难以想象了吧!如果按照您这样的思路,《道德经》这部已被公认的巨著与《山海经》相比就只能以“小道”著名于世了,原来真正能冠以大名或称为“大道”者,反而应该是《山海经》才对!

    芦鸣:那就不见“德”了!真道无所谓大小,一如真理无大小之分、真情无多寡之义!

    《山海经》比之《道德经》虽多了一道地理的风景线,然其中心思想说的还是道德。而《道德经》之所以用5000言写就,暗示的就是介于一(最小数)与九(最大数)之间的中间数是五,恰如《山海经》之《山经》最后一句所总结的《五藏山经》的五篇之数,及所有一万五千五百三字的单字数加到头得的还是五,暗示的即为五行之理、中“用”之道,冥冥之中与《道德经》之五千言遥相呼应。

    记者:您一说到数,就不禁让人发出“玄之又玄”的感叹! 《道德经》世上真读懂的历来不多,而《山海经》正式出版问世两千多年来,至今不知有谁看明白过。那么,您怎么就敢把它从数理、易理、地理、哲学、文学这五大方面都串通起来作系统的解构呢?

    芦鸣:俗话说“无巧不成书”!我大概因为在写第一本书《谷子鬼》和第二本书《上帝的影子》时碰巧站在了古人曾经站在的时空位置,并用可能相似的角度思考与总结有关天、地、人的真相而不期然进入了《山海经》的神秘世界,所以我之偶然发现或许隐藏着必然的因素。换句玄点的话来表达:尘封已久的真相亦如有生命的种子一样,自有其冲破黑暗、破土而出的时辰。人类作为旁观者之一,总有人会在特定的时间与特定的地点借助太阳的光辉来看清自然之物的虚实之象。尤其当我发现《山海经》的古图风貌时,我似乎找到了人类上古文明早已达至高峰的一个文字与思想并存的证据。

    记者:您是否想说《山海经》是上古文明所留下的证据?这又如何能证明呢?

    芦鸣:世界上很多神秘的事情一旦到了真相大白的时候,人们往往发现其中的道道其实并不复杂。就像《道德经》开篇的“道”与“名”之玄论一旦和《山海经》开头的虚实之言放在一起来解读,两边妙语连珠所表达的真情实意自然再无处躲藏。同样道理,当您将我复原的《山海经》古图与当今的世界地图放在一起来标出《山海经》之山与国的位置时,您也会像我一样赫然发现,原来远古的人类早就把地球的山山水水弄明白了。这样的结论一出,现代人自然会觉得人类所谓进化之说法似乎是个“非常名”的概念。换句话说,人类好像把自身的退化或变异冠上了进化之美名,其实根本是徒有虚名。所以老子开宗明义概括了人类这一轮文明之路并非“常道”,也即是说人类到了老子生存的年代所走过的社会之道都不是符合自然规律的大道,而只是为满足物欲所开辟的羊肠小道。那样的小道,人类事实上一直走到了今天。

    记者:您这么说可就有点耸人听闻了!您这样的认识虽然不违老子的思想,但似乎和现代世界的主流观念相去太远了吧?不过,我倒想知道,您又是如何会在系统解读了《山海经》之后产生了如此新奇的世界观。

    芦鸣:这样的世界观既不新也不奇!只是相对于中国千百年来的传统文化,尤其对《山海经》与《道德经》的理解角度而言,显得与众不同而已。

    记者:看来您的话里话外都不想离开今天访谈的主题,那您能否简述一下您对符合自然的大道是如何理解的?

    芦鸣:这就要从人类这一轮文明的两个重要转折点谈起了。今天人类社会的文明生态与社会组成形式的起点,西方人在不久前才终于作了一次完整的总结:即从种植开始!而中国人则在千年之前就说过一句千古名言:仓颉造字,鬼神哭泣!

    种植的出现,导致人类从游动迁徙的物种于大自然生物链的一环脱离出来,变成了居有定所的社群人种;文字的发明,使得科学与技术在理论数据的帮助下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因此,人类在过去三千年的所谓文明进程,似乎进入到了突飞猛进的状态。然而这短短三千年的历史,若放到人类过去几十万年与几百万年的长河中来检验的话,那个还未被最终确定的人类第一意识的起源点,才是界定人类智商、情商、慧根究竟是在进化还是在退化的一个关键点。换句话说,人类若从一开始就是生物链中一个相对独立之物种的话,那么所谓的进化之词,就必须改成异化之语才名符其实。这就像《山海经》开头的第一只动物被冠名为狌狌而非猩猩的道理一样,人类这个物种从一落地的样子应该就是人形,长的就是上天之地的模样。所以,西方人将上天之地误会成了上帝,从而认为人是上帝那种阳神用火灵之土造的;东方人则将上天之地理解成了阴地,故而人是由女娲那种阴神用水魂之泥捏的;后来,西方最西方位有个人物达尔文发现,物种跟大自然一样会千变万化,他因而弄出了一套比宗教更牛的进化理论,多数人类从此即武断地认同了人是从猿进化来的假说。幸亏中国人的“圆”所发的音与“猿”所发的声如出一辙,让我们还能从中发现里面藏了霍金绞尽脑汁才理出来的黑洞之论,其惊天动地的大爆炸之声发出的,仍然是中国古人早知道的滑滑之圆腔。可惜秦始皇之后的中国人没有把握好圆里面的科学之光,以至于《山海经》狌狌的哲学性质最终变形为孙悟空的超人造型,古人类的思想之光一路堕落至贾宝玉和林黛玉这两块不合的石头里,并躲在贾雨村的虚言里不敢见人,只留下中国京剧的唱腔还在舞台上将《霸王别姬》的原委细细道来。如此,天下只闻宇宙奇点在地球上遗传的爆炸之音,而不听《山海经》之“润物细无声”。结果,人类与人类之间、人类与大自然之间、人类和大宇宙之间想像《山海经》双人图那样,拉起手来拍拖的一种简单愿景与生活方式,到了今天还遥不可及。

   大道究竟在哪里?还只能在“非常道”的无间道里!在无欲和有欲之间、在无常与有常之时、在静止与招摇之中,有一个点,既不是大爆炸的起点,也不是黑洞的终点,其在人身的圆位,即是放下成见的那口气穴,是人理的根本出处;而其在地球的方位,则是坐落在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大裂谷头上的那座达尚峰,那是地理的首要门户。

    记者:哇,你这真是一通“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高谈阔论!讲起来头头是道,听起来却比“无间道”还无间道,比老子说的“玄之又玄”还玄之又玄。我这篇幅有限,你能否再简单地阐述一下来做个结尾呢?

    芦鸣:最简单与最妙不可言的大道可以冠上天理之名,此理还是《山海经》与《道德经》的两个开头!我到此再将其中的机关抖一抖,你再用微信来扫一扫,自然就一目了然,明心见性了。

    记者:不管您怎么说,只要别把我引诱到非洲去寻找大道的机关就行!

    芦鸣:听完后没准你会情不自禁地去攀登达尚峰呢?那可是天下修行之人的终了之地啊!《山海经》《南次二经》开头即将埃塞俄比亚高原上的达尚峰说成柜山,而“柜”实际上是规矩的代名词。巧的是基督教《圣经》中也有“柜”说,说的是“约柜”,其音听起来一如“越轨”之声。据传,《圣经》中的约柜被藏在了埃塞俄比亚,我怀疑他们谈的其实就是达尚峰。因为所谓约柜之名,要说的根本是规矩之实,它和《山海经》的柜山所要表达的思想也是如出一辙,意思是说,人类订立规矩的最终目的是要使人达到至善的境地。

    记者:等等,您这话不是在说西方《圣经》的思想也抄袭了《山海经》吧?

    芦鸣:有这种可能!但前提是要证明《山海经》的概念完成得比《圣经》还早才行。

    记者:那可不是比证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还更难的一道题吗?

    芦鸣:不见得!不过那是考古学家和有关专家的事。我倒没那么关心谁先谁后,或谁偷了谁的原创!如果天下人只想窃取道德之言而非奶酪的话,社会的道德风气无论如何坏也坏不到哪去!只是我觉得,凡事都要从头说起才能知道全像!那《山海经》的头实际上说了两座大山:鹊山与招摇之山。从人球的生理上,分别点的是男人的欲火之三角和女人的欲水之三角穴位,而从地球的地理上,则代表了赤道线上的肯尼亚火山与临海的阿拉伯半岛。两点成一线,生命的一线生机就从这两个象征性的地点开始,其上自然会生出有名有姓的草木,叫祝余和迷谷;其下自然藏着跨入也门的野兽名叫狌狌,其性非男非女、非雌非雄,表面看是个怪物,其实是红海边上的也门港古城之象征。从另一个层面说,港口城邦的兴起恐怕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转折点。相对于原始的欲望有限之生活形态,富饶的三角洲区域可能是人类最初圈地建国的开端,它自然就成了欲望无限的发源地。从这点看,《山海经》早在2000年前就已对人类文明的发端作了非常明确的界定,这和现代人的研究基本是一致的。可见古老《山海经》之伟大与高瞻远瞩,今人千万小看不得。

    《道德经》的头事实上解释了《山海经》的两个头是“无欲”和“有欲”这两座大山。其“万物之母,有名”恰好迎合祝余之草和迷谷之木这一对代表水火的阴阳。其“玄之又玄”的“众妙之门”正好应对“旋之又旋”(指地球之旋转)的“狌狌之门”(指也门港)。

    记者:我好像听明白了!您是说《山海经》至少在两千年前就已知道人类最初是从东非大裂谷开始的,而现代科学的考古发现则只能算后知后觉,是吗?

    芦鸣:准确地说,是《山海经》里收藏了我们老祖宗及人类文明起源的重要信息。若从《山海经》古图来分析,其中甚至包含了宇宙起源的认知。

    记者:您这一不留神,就又说得玄了!

    芦鸣:对,我说的就是宇宙螺旋,那才是 “旋之又旋”的真相。

    记者:听着就像你把“邹衍“之常名解读成“周演”之易象似的让人晕头转向,您能不能将您《山海经探秘》无处不在的谐音译法演示演示,作为您今天的结束语?

    芦鸣:好。《山海经》既然被刘歆裁定为出自唐虞之际,我们就从其谐音入手,看看能否发现什么玄妙。所谓“唐虞之际”无非“贪欲之际”;所谓“大禹治水”莫如“大欲致水”;

    所谓“李耳”之名贯通“理儿”;所谓“司马迁”的史记暗藏“伺马迁”之真“摇瞬”动荡迁徙野史,而非假“尧舜”之神话欲定故事,其“流向”直至《山海经》从西向东“留性”的正史,故西汉有人假借“刘向”“刘歆”父子之“非常名”,将《山海经》的欲根留在了无声无息的地方,以示“歆”这个欠缺音响而发不出“性欲”最强音的狌狌总是离不开全球历史的大视野。因此,历史上还有发出《九问》之想的屈原,其名也逃不出“曲圆”必方的宿命;其声始终带着《山海经》毕方鸟的大火之象,以至于他追寻终极答案之地皆充满了欲水!故《石头记》将红楼之梦用火一网打尽,为的只是求得“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之真语!自此我们即看到:“假欲蠢”化名“贾雨村”,“假抱欲”化身“贾宝玉”,“灵代欲”变作“林黛玉”,以上“三假”结的自然是泣不成声的“三哭”水果。与之相对,“三笑”唐伯虎实是“谈不腐”, 想的是得到秋香的“效果”,了的是“球香”丰收的圆梦。

    记者:能不能停一停啊!我微信扫一扫的速度哪追得上东非维多利亚大瀑布那“不抽泣”也“水更流”的落地风度啊!

    芦鸣:所以说“光阴似箭,逝者如斯乎”!施主既然明心见性,就让我用我第二本书结尾那首诗的开头两段来了一了今天的不了之音吧。

    白居易,黑住难,理白才懂夜的禅。

    居定间,谷不离,时光装着杯的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关于老子《道德经》的思考
山海经鉴赏辞典:老聃的先祖耆童
《道德经》第34章: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
谈老子与牛顿    山林子谈人类道德文明诗之一五零
老子李耳去太乙山,紫真说了6句话,概括了《道德经》所有思想!
老子新说 | 01 天地万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