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情商高的人,过年从不说这七句话
 

刚刚回家三天的我,意料之内陆收到了不少小伙伴的吐槽:


“什么时候才能废除‘过年走亲戚’的活动?”


“想在家门口贴张‘熊孩子禁入’的标识牌。”


“我每月挣多少、找没找对象关他们什么事啊啊啊!!”


“假笑笑得脸都僵了。”


“不懂为什么谁问年龄我爸妈都要报虚岁,活活让我老了两岁。”


……


知道你已经憋了一本十万字的《过年说话之道》想送给亲戚们,没关系,今天社长帮你礼貌“回怼”。



1


“你每月挣多少钱啊?”

 

无论是家庭聚会,还是同学相聚,似乎都能听到此类关于隐私的追问:


“你对象平时怎么对你的?”“你打算今年要孩子吗?”“你每个月花多少钱买衣服啊?”


往好处想,也许会觉得这是关心。


可对于隐私问题,当事人没有主动提起,则证明并不想展示。


非要打破砂锅问到底,最后尴尬的可能是提问者。

 

对于被提问者而言,关心不代表可以窥探一切。


尤其在长辈与孩子们之间,不少人会觉得“你是我看着长大的,我关心你,就要了解你的全部。”


习惯以爱之名,侵入对方的“私人领域”。


而实际上,真正的关心是不要让对方心生排斥与厌恶,给予充分的空间。


都市人似乎很难静下心来花很多时间去享受自己的独立空间


想对所有长辈们说一声:可以问“在外工作忙不忙累不累”、“有什么兴趣爱好”、“跟朋友同事相处如何”……


但千万不要问工资,问感情。


总是太“不把自己当外人”,后果只有引起对方厌烦。


交往需要距离感,不仅是外在,也包括内心。

 


2


“这么内向怎么在社会上混下去?”

 

年节聚会,是“社交恐惧症”患者们的一大“劫难”。


对着无数不认识的长辈,堆出笑脸问声好已经是极限,要自在地和他们谈笑风生、推杯换盏,实在是做不到。


这个时候,就免不了会被人指责:“没礼貌,不懂事”、“跟亲姑姑有什么好害羞的”、“这么害羞怎么在社会上混下去”。


然而,对内向的人来说,这些指责,其实是一种“社交骚扰”。


当“内向”被当成“性格缺陷”摆到台面上来评价、攻击,带给内向者的,很可能是惶恐和自我怀疑。


性格没有好坏之分,对这些孩子而言,社交是一种‘可以做,但我不想‘的活动。


5+3等于8,4+4也等于8,只要终点是一样的,方式的不同又何妨?


不要妄自猜测他人的生活,也不需要企图插足别人的人生。


适当的分寸感是每个成年人的必备素养。

 

年龄,似乎是这个年代最爱的关键词


《奇葩说》能够邀请无数行业大咖来作辩手、导师,与马东的高情商分不开。


在第三季辩手、编剧史航眼中,马东的高情商最重要的特质不是谦卑,而是“精确与分寸”。


“只说该说的,不评价可能令人厌恶的。”

 

如果不想被人从心里拉黑,请保留适当的分寸,有些玩笑和点评,出口之前,需要好好掂量。

 


3


“女孩子到这个年纪就应该结婚了” 


有读者说,每次被问到年龄,爸妈一口就报出虚岁,害她活活“老了”两岁。


而且,别人一听年龄,第一反应就是“该结婚了吧”、“有对象了吗”、“去相个亲吧”?


在长辈们眼中,18岁,上大学,22岁,找一份好工作,二十七八岁,就必须结婚生子了。


比如最近大火的综艺节目《我家那闺女》,就仿佛一个大型催婚现场:


处于适婚年龄的吴昕、袁姗姗,都没逃过父亲、亲友的催促。


袁姗姗说不想找男友,爸爸瞬间严肃:这个绝对不行,你必须要成个家,不然等年龄大了,你就后悔了。


朋友聚会的话题是“应该找个什么样的男朋友。”


袁姗姗的爸爸坚决反对女儿的择偶观 / 《我家那闺女》


无论孩子们事业有成还是学业有成,只要没结婚,就注定话题只有一个——催婚。


可年龄不该是“限定”一个人的标准,人生也不是只有一种答案。


《奇葩说》曾经有一期的辩题是“如果一项新技术,可以让全人类大脑一秒知识共享,你支持吗?”


有个选手反对:“如果发现你爷爷没有在泡茶,而是拿着天文望远镜研究宇宙;而奶奶没有做饭,在用显微镜研究细胞,你会觉得整个生活都乱了套。”


蔡康永回怼:"我们为什么会自私到,让老人家活在不同层次。


老人们可能在70年当中有50年,都是照着别人的意思扮演他所该扮演的社会角色。


剩下的20年,他或许可以试着,不一定按照社会指派给他的身份来生活。这是我真心相信的事情。”


这种理解,任何年龄的人都需要。


没有人有权利规定哪个年龄就该干什么事情


20岁的广场舞未必不可行。


30岁的远游留学并非任意妄为。


40岁的回归赤子之心并非荒谬。


抛弃掉一板一眼的“你这个年龄应该”,容纳不一样的声音,才是真正的高情商。

 


4


“你不喝就是不给我面子”


对很多人来说,上了餐桌,饭菜都是摆设,大口喝酒才是正事:


“你不喝就是不给我面子。"


“还当我是兄弟就干了。"


“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


于是被劝酒的人,要么搬出各种理由企图逃避,要么只能硬着头皮喝完一杯又一杯,内心祈祷着快散场吧。

 

酒,本来是拿来交朋友的道具,如今不仅成了拉黑朋友的关键,也成为了很多社会新闻的头条。

 

从文化来谈,其实以前物质匮乏,好肉好酒招待着,把酒给别人喝是最大的敬意。


只是如今,演变的劝酒文化,似乎越来越歪。


少给人一些痛苦,多给人一些快乐


一杯酒,成了双方暗暗较劲的角斗场:“不管你愿不愿意,都必须喝。”


有些人可怕,不让别人喝醉,感受不到别人的诚意;


有些人无奈,自己不喝醉,没法展现自己的诚意。


自残表心意,烂醉显真情。


人人都清楚,拼命喝的后果很有可能是真的“出人命”,但上了酒桌,谁都不能停下。


畸形的酒文化,让接受酒精带来的伤害,成了继续交往的基础。


可是,真正关心一个人,是舍不得让他喝得大醉、难受;真正知晓利害关系,绝不会非要劝人饮酒。


三两杯,小酌怡情;一二斤,大醉伤身。


想要过好年,恐怕人人都得牢记这一点。


 

5


“工作还是稳定点好”


过年回家,是一个“变身”的过程。


无论你是金融界的“明日之星”,还是互联网公司的“创意达人”,无论你一年完成过多少“业界传说”项目……


在亲戚眼里,都很有可能是“没编制、不稳定、又累又离家远”……


私企工作是“给人打工”,自己创业是“不务正业”,唯有老老实实考个一辈子的“铁饭碗”,才算是“有出息”。


可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不问兴趣爱好,不看工资水平,只用自己的经验来给别人的生活分出“三六九等”。


这是认知上的误区。


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他人身上,美其名曰“我这都是为你好,以后你就懂了”。


这不叫关心,叫冒犯。


 

6


“我们家孩子刚买了房”


“过年”这两个字,代表着很多东西,亲情、乡情、传统、团圆……


同时,也可能代表着一场大型攀比现场。


平时不怎么联系甚至都不认识的亲戚们,过年聚在一起,开始口沫横飞地互相夸耀:


上学的问成绩,上班的问工资,单身的问对象,恋爱的催婚,结婚的催生……


答案不是重点,炫耀自己才是最终目的:


“我家孩子今年光年终奖就拿了好几万。”


“我家孩子今年买了车,还买了套房子。”


见好就收的尚且算是“仁慈”,遇到情商更低的,吹嘘了自己还不满意,总会把话题再拐到其他人身上:“你看看你,也不小了,要加油呀!”


心理素质再好的人几轮下来都要内伤。


安徽的吴先生坦言:“越来越不喜欢过年了,除了花钱就是攀比,过年回老家,好多人都开着车,骑着摩托车都抬不起头来,就怕亲戚的眼光。”


原本全家团聚和乐融融的日子,亲情越来越少,反倒是硝烟味儿越来越重。


得不偿失。

 


7


“大过年的,他还是个孩子”


走亲访友的大日子里,见识到“熊孩子”的几率成倍上涨。


新闻里“放鞭炮炸窨井”、“炸油箱”的一桩接一桩。


自己走在路上,也很有可能遭遇不知会在哪里炸开的鞭炮。


更常见的则是给财产安全带来威胁的“熊孩子”。


忘了锁住卧室门,结果被亲戚家小孩一番“扫荡”:


珍藏的玩具、手办、书籍等被熊孩子搞得乱七八糟,装饰品被摔坏不说,遇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有些孩子还要发挥一哭二闹的本事,不拿到手绝不罢休……


而损失方还不能生气。


因为“大过年的,他还是个孩子”、“你一个大人,跟孩子计较什么”……


只能憋到自己内伤。


雪后松花江畔变身游乐场


可是,用“大过年的”、“还是孩子”这种无关痛痒的“道歉”话来掩饰熊孩子的错误和教养的缺失,这种人,不是蠢,就是坏。


每一个熊孩子背后,都有一个熊家长。


中国有句古语,叫“言多必失”,说话适当留白,不仅是为别人创造空间,更是为自己留有余地。


不该说的不说,不该问的不问。


善于倾听,求同存异,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在别人身上,充分理解并尊重别人的想法,才是正确的“说话之道”。

 

“国画最美之处在于留白,谈话最妙之处也在于点到即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外地亲戚来,不让住我家很过分?
【锦瑟流年】吃面
菜还没上齐,熊孩子就抓,又扔回去,我直接塞他嘴里,差点没噎死
到处都是人
亲戚来我家不允许我的孩子上桌,还欺负她,我发飙是对的吗?
别逗我家孩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