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谁会相信这栋不起眼的小洋楼 竟是日本天王送的

梓园(一) 从寒门书画神童 到海上画派领袖

位于乔家路上的一栋小洋楼,就是我们这次上海老城厢行走的第二站——梓园。乔家路一条上海老城厢里并不起眼的小马路,已经有些破败的梓园就在这里,假如你是偶然路过这里的话,也许会多看他一眼,但绝不会是因为他的颜值。而是因为,这个稍带巴洛克风格的欧式小门楼,与老城厢里随处可见的普通民居有种格格不入的违和感。


上海老城厢的乔家路113号梓园入口,二层半高的小门楼。




上海滩的三大传奇

但就是这么一个有些破旧,也没有得到什么保护的小洋楼,却隐藏着近代上海滩的三大传奇。

传奇一、

梓园曾是一座规模宏大,与老城隍庙的豫园齐名的江南园林。梓园原占地十亩,十亩地是什么概念呢?十亩等于6,667平米,一个标准足球场是7,140平米,对比下你就知道梓园有多大了。梓园内亭、台、楼、阁,假山,荷花池一样不少。今天我们在入口大门上方看到的“梓园”两字也是大有来头,出自海上画派领袖人物吴昌硕之手。


传奇二、

1922年,刚刚获得诺贝尔奖的爱因斯坦在去日本访问讲学的途中,经过上海时曾停留过不到一天的时间。爱因斯坦的来访在当年轰动整个上海滩,为爱因斯坦接风的晚宴就设在梓园,而且盘桓到后半夜才回到船上。因此爱因斯坦对上海的印象几乎就是对梓园和招待他的主人——王一亭的印象。

右二王一亭,右四爱因斯坦


传奇三、

更令人惊奇的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这座小洋楼竟然是日本天皇出资建造,送给梓园的主人王一亭的,整个中国只此一家,别无分店!

 


梓园的主人王一亭是谁,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来头?本期我们先来探索第一个传奇故事,“梓园”二字的来历。

 



周浦镇的书画神童

王一亭可以说是天生的书画神童,后来成为扬名海内外的海上画派的主要推动者和领袖级人物。他也是一名贫苦农民家庭出身,成功逆袭成为上海滩顶级富豪和顶级书画大家的传奇式人物。

王一亭是在上海浦东的三林塘,他的外祖父家出生的,后来因为躲避战乱搬到了周浦镇。他从小喜欢涂涂画画,十岁的时候就能把外祖父教他识字的孝经整本的插图描摹下来。但家里世代是务农的,虽然王一亭的爸爸开始经商,但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所以家境还是十分贫苦,也没条件为他请书画老师。于是外祖父就把他送到了一家裱画店做学徒,一方面能让他接触到书画,一方面还可以学门手艺,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十二、三岁的时候,他的画在周浦就已经小有名气了。


钱庄学徒  学习日语  练画不辍

外祖父为了让王一亭成年后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在他13岁的时候托了熟人关系,送到上海的慎余钱庄做学徒。以前旧上海的学徒是很辛苦的,除了白天要给掌柜打工,其它时间还要打扫店铺,甚至帮掌柜的一家做家务。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王一亭还是坚持练习画画。更令人钦佩的是,他居然还学有余力,晚上到广方言馆(我们现在叫“外国语学校”)学习日语,为什么要选择日语,我没找到相关的说明资料,我猜测可能是因为和慎余钱庄生意往来的日本客户有关吧。但这个选择为他今后的发迹奠定了基础,也因此造就了第三个传奇。


起初,钱庄掌柜很看不惯王一亭写写画画的,所以没少责骂王一亭。一个整天钻在钱眼里,精打细算每一笔盈亏的人,自然认为画画是一种性情散逸,消磨意志,不求上进的嗜好。但王一亭还是默默忍受着,始终没有放弃过画画。上天必定会眷顾那些意志坚强的人,终于在王一亭16岁时遇到了生命中的两位贵人。

 

人生第一位贵人  和“富二代”做朋友

命运有时候就是充满着神奇的巧合,这家慎余钱庄的老板就是我们此行的前一站,“小南门救火总会钟楼”的男主——李平书开办的。王一亭的第一位贵人就是李平书的侄子李云书,他与王一亭同年,16岁时也来到慎余钱庄学徒。不过这个学徒跟王一亭的性质完全不同,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富二代下基层锻炼”。因为家庭的熏陶,李氏家族历来喜好结交文人雅士,李平书自己的书画造诣就很高。

李云书在慎余钱庄碰到一个同龄的书画高手自然十分亲近。李云书慢慢发现王一亭不但画画厉害,而且勤奋好学,很有生意头脑,于是两人成为了好友,结成了终身的友谊。因为有了少东家这把保护伞,王一亭在钱庄的日子就好过多了。

 

人生第二位贵人 伯乐巧遇千里马

第二个贵人还要从他第一个正式拜师学艺的老师徐小仓说起。徐小仓当年已是上海滩成名的画家,大家可能对徐小仓不熟悉,但只要知道一件事就能掂量出这个人的分量了。徐小仓先拜师钱慧安,后拜师任伯年(熟悉海上画派的人就知道,这两位都是大神级的人物)。因为徐擅长人物和花鸟,又深得老师任伯年的精髓,风格和任伯年很像,于是有段时间,他为任伯年代过笔。所以,今天拍卖行里不知道哪一幅署名“伯年”的画作就有可能是出自徐小仓的手笔哦。

16岁时,王一亭还只是个贫苦的学徒,能被徐小仓收入门下,肯定是看中了王一亭的才华。在书画大家的指点下,王一亭的水平自然突飞猛进。有一次钱庄掌柜让王一亭画一幅画送到裱画店装裱,正巧被也来店里裱画的任伯年看到。任伯年大为赞赏,当得知出自一位少年之手后,更为赞叹,于是亲自找上门,收王一亭为学生。这回倒好,王一亭的辈分涨上去了,跟自己的老师徐小仓平起平坐,成为师兄弟了。任伯年就这样成为了王一亭人生中的第二位贵人。


海派书画大师的诞生

有了顶级大师的指点,王一亭日后果然成为了海上画派的大师级人物,其盛名不在老师任伯年之下。擅长画人物,特别是佛教人物。

1919年王一亭作流民图,为鄂、豫、皖、苏、浙五省洪灾,义卖赈灾。


落款为王震(一亭是字)我比较喜欢这幅,人物刻画看似寥寥数笔毫不经意,但表情和神态十分生动。特别是正对前方的人物脸部有种油画般的写实感。


而且王一亭日后发迹,成为上海滩商界的领袖之一,还投身政界,热心公益事业,他的影响力不局限于上海,而是遍布中国。因为跟日本商界、美术界的深厚渊源,他在日本的知名度甚至比在国内都要高,还受到过日本天皇的接见。举两个例子:

1921年11月,王一亭和吴昌硕作为主要发起人,在北平举办第一届中日联合美展。我们来看一下这次美展的其他几位赞助会员是谁:徐世昌(时任民国大总统)、黎元洪(1922年继徐世昌任民国大总统)、陈宝琛(太傅——宣统皇帝溥仪的老师)等8人。


1931年,王一亭作为中国艺术家访问团团长,访问日本。我们来看一下团员有谁:张大千、王个簃、郑曼青、吴仲熊、钱瘦铁等,随行的还有大收藏家庞莱臣、周湘云等。中日绘画展在东京上野展出,日本政界、商界、文艺界、新闻界、收藏界,各界人士云集,盛况空前,在日本引起轰动。

 

与吴昌硕的“同门之谊”

说到这里,你可能就看出点眉目了,吴昌硕与王一亭是同为海上画派的领军人物,而且还可以算是同门师兄弟了。吴昌硕(1844-1927)虽然年龄比王一亭(1867-1938)大了有23岁,但是入门却晚。吴昌硕最初成名于金石篆刻,40岁结识任伯年,后来才开始跟任伯年学习国画(未正式拜师),由此算来,吴昌硕是王一亭的师弟了。但两人的相识却要到任伯年过世好多年后了。

 

海上画派的重要组织  “豫园书画善会”

1909年,海上画派的书画家名家钱慧安(徐小仓初期的老师)、王一亭、杨逸、高邕、蒲华、张善孖等人,以豫园内的得月楼为基地,发起一个慈善组织“豫园书画善会”。当时,吴昌硕还住在苏州,但时常往来上海,他也是善会的发起人之一。王一亭和吴昌硕就是在豫园书画善会的筹备会上初次认识的。

 

书画善会——先进的商业模式  成功的慈善组织

这里要多说几句,这种书画善会的模式可谓非常先进。采用现代商业的运作模式,即实现了商业盈利,又起到社会公益的良好效果。书画善会经常举办各种公益慈善义卖的活动,每次活动会把旗下画家的书画报价(称为“润格”)公布在报纸上,会员每售出画作一幅就捐出一半的画款留存善会,善会则将这部分善款用于各种本地的公益事业或是捐赠给各地赈灾。

例如:1938年,全国抗战初起,海派书画家们在上海大新公司(现上海第一百货)四楼举办了名为《杯水画展》的义卖活动。结果上海市民纷纷抢购,把展品一扫而空,有的热门画家的作品还不断重画。由此不但可以看到上海市民的爱国热情,也可以看出上海书画收藏意识已经深植民间。

而且此次书画义卖的模式也十分商业化,展品无论是山水、花鸟还是书法,都是统一标价五元一张,书画家自留二元,二元捐献,一元留作善会的活动经费。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海上画派不但在书画技法上有重大突破创新,而且在商业模式上也十分先进。这种集群体力量,壮行业声势,谋商业利益,行公益善举,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也是为什么海上画派在那个年代充满活力,对整个中国产生广泛影响的原因。因此豫园书画善会的会员迅速发展到200多人,几乎囊括了当时上海书画界的主流群体。

  

王一亭(左)吴昌硕(右)


现在我们大家一说到吴昌硕,第一反应就是大名鼎鼎的海上画派的领袖人物。但在豫园书画善会成立之时,吴昌硕在上海滩还是籍籍无名之辈。这个“海派领袖”是日后王一亭一手极力推举出来的。吴昌硕当时定居苏州,他虽然和上海的书画家过从甚密,但始终未移居上海,是有其担心的。其一是担心上海的生活成本高(看来一百年前就已产生这个问题了),当时的吴昌硕在画坛的知名度并不高,主要是靠在教馆为师,和在官衙做个幕僚、小吏来维持一家的生计。其二,吴昌硕对自己这种画风比较奇险的“野逸派”作品,能否得到上海书画市场的认可毫无信心。而且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当时吴昌硕已经年近70,在此高龄是否还有必要去闯荡上海滩这个“十里洋场”呢?


“吴昌硕”这个落款是在1912年定居上海后才启用的,弃用了之前的落款“俊卿”,并自刻印章“吴昌硕壬子岁以字行”,以为纪念。 


然而王一亭却对吴昌硕高度评价。首先,吴昌硕的“诗、书、画、印”四绝,都达到了最高境界,而且相互之间融会贯通,从而取得了全方位的突破性创新,被称为“当朝艺坛四绝”。其次,吴昌硕学养深厚、为人友善、胸襟开阔,有家国情怀,具有领袖气质。因此王一亭对吴昌硕始终是倾心相交的。

 

时代的需要  历史的契机  贵人的推举

时间推进到了1912年,那一年中国正处于时代巨变之中,从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转向现代共和。而海上画派也正面临着重大的历史考验,第一代大师级的海派画家先后辞世,如任伯年1895年离世;胡公寿、虚谷1896年离世;蒲华、钱慧安1911年离世等等。这个时期,王一亭无论是书画造诣,还是在上海商界的影响力(时任上海总商会协理,后任两届会长),以及在政界的地位(上海军政府任交通部长,后改任商务部长,同时兼任同盟会驻沪机关的理财长),毫无疑问是海上画派当之无愧的“一哥”了。但王一亭敏锐地意识到海派艺坛在这一重大的历史转折期,迫切需要一位巨擘级的领袖人物来举旗引领。于是,他主动退让出自己的“领袖地位”,选择了吴昌硕。

1912年,王一亭力邀70岁的缶翁“移家海上”。果然,起初吴昌硕的作品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无人问津。为了推举这位新的领袖人物,王一亭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假借他人之名,收了一批吴的作品,让他能在上海安心地住下来。接着就是在上海的艺界、商界、社交界利用自己的人脉和影响力全力推介吴昌硕。

比如,1914年在虹口的“六三园”,王一亭为吴昌硕举办了生平第一次的个人书画展。“六三园”是日本人在上海经营的最大私人花园,是日本政要、商界接待贵宾的主要场所。1912年4月,孙中山来上海时,日本人宫崎滔天就在此设宴欢迎。正是这次展览,使吴昌硕的书画作品开始为日本艺界所推崇,不少日本名流、收藏家开始收藏缶翁的作品。

 

摄于虹口六三园


吴昌硕鼎定海上  王一亭甘当绿叶

在王一亭不遗余力的推介下,吴昌硕在上海的知名度逐渐打开,润格(身价)日高。1914年吴昌硕被推举为上海书画协会会长,1915年被推为“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会长,王一亭自任副会长。这标志着吴昌硕作为海上画派领袖地位已经奠定。王一亭始终甘当绿叶,执行帮衬,可见王一亭的气量、胸襟之宏阔!也足以见证这两位被誉为“海上双璧”的海派艺坛灵魂人物之间情谊之深厚。

  


我们再绕回本期的主题“梓园”。前文说过,豫园的得月楼是豫园书画善会的所在地,也就是海上画派的主要活动基地。而另一个主要活动基地就是1907年王一亭购置的梓园。1924年日本天皇在梓园内,出资建造一座欧式小洋楼赠送给王一亭,于是吴昌硕就挥毫写了“梓园”二字,被镌刻在了门楼的入口门额之上。因此,这两个字是海上画派发展历程的见证,梓园是海上画派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两位海派书画艺术大师真挚友谊的印证,如果没有梓园主人王一亭的鼎力举荐,吴昌硕就不可能成为海上画派的领袖人物,历史很可能就会重新书写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杂志集粹】工商业大亨的双重身份——写意画巨匠王一亭
杨逸(清末民初海上画派重要画家)
豫园——“藏”驻风华
逆境出英才——从钱庄走出来的国画大师
江西丰城.王梦白的花鸟画欣赏
豫园雅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