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山海经与现代世界地理的惊人吻合3

山海经与现代世界地理的惊人吻合


 

  奔跑的英雄

  《山海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桃)林。”

  这段记述是说:夸父追赶太阳,追至太阳身边,因炎热而口渴,喝干了江河仍嫌不足,于是,欲饮沼泽之水,未等喝到,不幸渴死。

手杖弃于路边,竞长成一片桃林。

  这是史诗般的奔跑,执着,悲壮,浩气长存。

  关于这一段记载,我有点瞎猜:

  夸父是个巨人,夸父国在聂耳东,其为人大,右手操青蛇,左手操黄蛇。邓林在其东,二树木,一曰博父。夸,不要望文生义,这个字古读为:sa,萨夫,斯拉夫,有点象吧,今天的俄罗斯人依然是高大人种吧,另外知道滑雪杖是怎么来的吗,是从古代极地人使用的手杖演变来的,斯拉夫人是夸父的后裔吗?首先你要颠覆一个概念,上古时代的中国可不是今天的中国概念,也不要被历史教科书欺骗认为中国文明就是发源于黄土高原,河套一带,那只是其中一支而已.

  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河、渭之北的大泽在哪里?据地理学家考证,万年之前的贝加尔湖可不是现在这么大。

  精卫填海的故事大家都知道的,不多说,据说精卫也是天津的象征呢,现在东站大厅上面的穹顶画就是精卫填海,炎帝的女儿叫女娃 女娃死后变成的鸟叫精卫

  精卫的后代,母的还叫精卫,公的就叫海燕了 精卫最后化成了青鸟 在渤海还能看到的,它的模样像乌鸦,长了一身黑羽毛;不同的是它的头顶带着花纹,口喙是白的,脚趾则是红的。

  这只鸟,飞翔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看起来只是一个小小的黑点。但是,当海潮轰隆隆地冲上岸时,几乎所有声音都给掩盖了,只有这只黑鸟的叫声,不但没有消失,反而可以传得很远,而且听得清楚,精卫每天做的事,和它的叫声一样特别。每天,它嘴里衔着石子、脚上还抓着根木屑,丢进咆哮的大海里去。丢完,它又飞到山里再捡,然后再丢;一天里很少有休息的时候。 象挑战风车巨人的堂吉诃德一样,我很钦佩这些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虽千万人吾往已的精神

  汉宣帝之时,在一次土木工程中从石室里挖出了一个人,‘跣踝被发,反缚,械一足。’估计是化石或者僵尸,在当时也算是考古界一件轰动的大事了,上报皇帝,皇帝很好奇,问一问怎么回事,群臣都不知道,刘向就说我知道,这是贰负之臣曰危的尸体.并说明是读了山海经得知的,当时宣帝大惊,于是朝廷上下人人争着学山海经。这是山海经第一次传世,尤其可见这本书在汉朝的时候已经是秘籍了,不是一般人可以经常看到的.从另一方面可见山海经是一部信史,其中许多记载都已经找到了考古证据.

  “贰负之臣曰危,危与贰负杀窫窳。帝乃梏之疏属之山,桎其右足,反缚两手与发,系之山上木。在开题西北。(海内西经)”

  阅读山海经是一件非常艰涩乏味的事情,书中经常出现这样大段的文字:

  小人国靖人 犁灵尸 为国 合虚山 中容国 君子国 司幽国 明星山 白民国 青丘国 柔仆民 黑齿国 北次三经

  太行山 龙侯山 马成山 咸山 天池山 阳山

  贲闻山 王屋山 教山 景山 孟门山 平山

  京山 虫尾山 彭匈比山 小侯山 泰头山 轩辕山

  毫无感情色彩,可以想象古人根本就不是在写,也没兴趣写文学小说,我推测它只是一本地图的说明书,山海经以前是有图的,所以叫山海图,陶令才有"流观山海图"一句流传.可惜图片都已经遗失了,后人再也看不到了.

  许多研究山海经的学者假设,五藏山经记载的是第四级冰河时代末期,当时的中原大地存在着大规模的新物种,如披毛犀象和各种无法解释的怪兽。看过探索频道<冰河世纪>那集吗?美国科学家用电脑复原的古代灭绝动物和山海经中记载的怪兽多么想象啊!在温暖间冰期来临的时候,地质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造山运动或火山爆发频繁,动植物大量灭绝,这就造成了五藏山经中大量记载‘山有水无草木’的怪现象。这种假设完全符合‘地球膨胀论’的四曲线图,古人想伪造出这样完全符合科学理论的现象,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但五藏山经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疑问,如河流西向、美洲独有的动物犰狳、大量记述的黑色人种,这是臆想根本作不到的事,必有所见所闻之后才能记载。如果说五藏山经记载的仅仅是中原地带,那么上述的问题根本无法解释,唯一的解释只能是‘世界圈’,五藏山经记载的是我们的伟大祖先所能远涉的每一个地区。

  从方言上面考证应该是个不错的方向,不过我这方面没有基础,只能简略的敷衍几句。在山海经中出现了大量的方言,如孽頵摇羝、壑明俊疾、丰沮玉门、鏖鏊钜、不廷胡余,这只能是译音,就像我们熟知的阿斯匹林一样。有一件历史趣事,当年西方探险家登上美洲大陆,见到了土人互相喊印地安就称他们为印地安人,一直沿用下来,后来才 明白那只是本地人的互相问候,相当于"你好,你早"之类.

  印地安=殷地安==家乡好,那是当年被西周战败后远赴美洲的殷人后裔对他们故土的缅怀,这不是猜想,印地安人是黄种人,是中国人后裔早有考古定论,而在他们之前到达美洲之前还有一批更古老的中国移民,那就是玛雅人,山海经中也有记载,他们创造了更伟大灿烂的文明,对于玛雅人是外星后裔的说法只是西方学者无法解释其文明后的自圆其说.不要什么现象都往外星人那扯,笔者坚信一切文明的都只有一个源头----华夏文明

  关于鼎说几句

  据《春秋左传》记载,夏朝初年,夏王大禹划分天下为九州,令九州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将全国九州的名山大川、奇异之物镌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并将九鼎集中于夏王朝都城。这样,九州就成为中国的代名词。九鼎成了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我在一科幻作品中看过作者把九鼎解释为具有多媒体功能的类似于带立体播放功能的信息存储器,也算超牛比的想象了.

  公元前606年,春秋五霸之一楚庄王势力日益强大,他野心勃勃,意欲取代周王而定天下。一日,周定王派人为他举行欢迎之礼,典礼之中,楚王公然蔑视周王,“问鼎大小轻重”,从此,人们把争夺政权称之为“问鼎”。

  后来,周更为衰弱,就有了秦武王举鼎的事件,秦武王算是世界历史上最早的举重爱好者,不过他挑战自我的欲望过于强烈,结果举过鼎之后,由于鼎非常之重,武王受了重伤估计是肋骨断了几根,回国就挂了.

  所谓“鼎在国在,鼎失国亡”。周朝后期,九鼎神秘失踪,从此失传。

  也有一派研究山海经的学者认为山海经就是九鼎的文字说明书,以前的山海经是有图的,那图就是九鼎所刻图象的拓本,而文字部分是注释,所以它才会那么言简意赅,如今图鼎俱失,且在浩浩典籍中在无提起,不啻是考古界以及人类文明史的一大憾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解密《山海经》背后的秘密
《山海经》的记载来自姆大陆文明?美洲考古发现了证据线索
《山海经》:揭开中国及世界文化之谜
《山海经》——改变人类历史的地理经象奇
《山海经》——改变人类历史的地理经象奇书
《山海经》读后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