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沈章明 数字变革与教研的未来
userphoto

2023.10.25 山东

关注

上海课程教学研究 2023-10-24 20:02 发表于上海

沈章明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研究方向为教育哲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中国古代文学等。

摘要

教育数字化是当代教育变革的显著特征之一。全国范围内,除少数教学点外,所有中小学均已接入互联网。上海、北京等发达地区教育数字化程度更高。《上海市教育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2021—2023)》明确要求,上海要“整体性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以信息技术全方位赋能教育治理和教育教学各环节,立足新时代发展要求,推进教育理念更新和教学变革”。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大中小学的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等正在转型升级。实践领域有了如此多的新变化,教研模式也要随之调整。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教育数字化,一起重新构想教育的未来。

一、教研人员要高度关注育人方式变革

经过三年多的实践,线上或者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已经被广泛接受。新的教学模式减少了突发事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智能通信终端在教学中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讲台上的多媒体电脑、学生手里的平板以及书包中的智能手表或手机、教室前后左右安装的摄像头,早就参与到学校教学的日常工作中。人机互动、课堂视频回放、电子设备应用等悄悄改变了传统育人模式,对教师、学生、教材和课堂教学产生重要影响,有利于开展差异化教学、个性化学习和精细化教学管理。

不少学校和教师正在主动利用这些新变化,开展相应的教育教学改革,甚至做了很多研究,积累下不少经验。教研员应及时关注、研究教育数字化带来的育人方式变革,关注这种变革对新课程改革的影响。

从实践层面看,教研员需要关注教育数字化带来的“新环境、新体系、新平台、新模式、新评价,关注人机互动对课堂教学、学生课余生活、教师专业发展、教学管理与评价等所产生的影响。仅就智能终端设备而论,我们需要全面了解智能设备在课堂学习、课后复习中的使用状况,探究防沉迷之道,以避免学生被智能设备控制;也需要探讨智能终端设备如何促进教、学、评一体化,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管理,如何优化专业成长路径和管理评价机制等问题。

这些是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也是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必须清除的障碍。相关问题的解决,不能单纯依靠引进域外先进经验和理论,还要依靠扎实的调查与研究,从具体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提炼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教学理论。

从理论层面看,教研工作者需要思考的是,人机互动会给现代课程理论带来什么样的冲击或影响。当下正在推行的是新课程改革,以现代课程理论为理论基础。这种理论关注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将知识与能力视作习得对象而非传递对象,因而主张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重视实时对话与交流互动,强调行动的即时性与在地化,很少考虑跨时空互动和延迟互动等复杂情况,也很少考虑这些互动对教与学的影响。

如今,随着教育装备的升级换代,课堂教学不再只是学生、教师和教材在教学场所的共时性互动,而是学生、教师、教材和智能终端设备之间的共时性互动和历时性互动。在这样的互动中,新课程理论追求的“生成”与“建构”不再只是即时的不容易复现的变化,而是可以回放并且能够进行多角度检视的记录。教研人员可以据此展开充分的教研,将课堂问题清晰化、可视化,从而打开知识生成和能力建构的“暗箱”,观察和描述相关学习机制和建构过程。

此外,新课程理论虽然鼓励交流,重视互动,但是没有充分考虑到人机互动中的自我约束与管控问题。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这个问题被不断放大,亟须解决。教研人员应该深入一线,发现典型问题,总结实践经验,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丰富甚至拓展相关理论。


二、教研人员要积极开展前瞻性研究

关注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教育教学,开展调查研究,更新课程理念,不能满足于回应现实需求,还应当着眼未来,开展积极主动的前瞻性研究。

前瞻性研究的典型比较多,贝拉·巴纳锡就是其中之一。1993年,在回应教育面临的窘境时,他就明确指出,人类已经走出工业时代,步入后工业信息时代。

后工业信息时代具有鲜明的特征。人类重点关注的是如何运用高科技拓展认知能力,依赖收集、组织、存储信息的技术,交流的技术,网络化以及系统规划和设计的技术,生产和买卖相关理论知识和信息,用以支持创新、设计政策和服务。在后工业信息时代,人们崇尚控制论、系统科学、新兴的相互因果关系,尊重动态复杂性,采取生态取向,强调民族意识和种族观念,也追求国际化和全球化视野。

相比之下,工业时代主要通过机器扩展物理能力,依赖发明、加工、制造、加热和工程技术,运用机械能生产各种材料,主要商品是能源、原材料、机械及制品。人们崇尚牛顿经典科学、决定论、还原论、单一因果关系和有组织的简单性,具有鲜明的民族意识和种族观念。

巴纳锡深受管理学者德鲁克和组织理论家阿可夫的影响,在具体分析和对比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认为这两个时代之间没有连续性,要想在新时代生存与发展下去,必须更新学习议程,转向高阶学习,培养出能够适应技术时代需求的能力,能够学会管理和塑造变革,具有合作能力、系统思考与行动能力

具体地说,就是在快速变化和不连续的时代,首先要发展对自我的理解,对我们生活的系统和环境的理解,以及对我们所经历的人和事的理解,再将这些知识和理解与实用的、道德的、伦理的、情感的问题联系起来,培养智慧。其次,重视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内容,特别重视学习知识获取和使用过程。第三,要学会管理和塑造变革,能够面对新的特别是意想不到的情况,从被动适应转变为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改变。第四,把合作当作一种学习方法,发展合作互动的技能,运用这种能力不断地扩大社会关系,以非暴力方式管理和解决冲突。最后,培养系统思考能力和行动力,即有能力理解和管理复杂性,应对歧义和不确定性,并掌握我们所属系统的连通性和相互依存性,获得对世界的系统观,并最终学会欣赏人类的统一性并提升到全球意识。

于今观之,巴纳锡的分析真是切中肯綮,既道出了当前时代的主要特征,也指出了当前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他的上述观点已经得到人们的高度认可。“新学习议程”所强调的各种能力大都被纳入“核心素养”框架,早就成为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改革的目标。他对未来的积极态度,与时下正在兴起的“未来素养”培育有很大关系。

这不是巧合,只能说明巴纳锡做出了精准的预判,他的前瞻性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功。教研人员应该向巴纳锡学习,从学习目的和模式、能力基础、主导范式、技术和社会意识等角度,准确把握时代脉络,深刻理解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本质,对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出科学预判。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人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过程性学习非常重要。要想保证在线学习或混合学习的效果,就必须推动过程性学习,思考激发与保持学习动机的问题,甚至思考新课程理论的转型升级问题。

毋庸讳言,基于标准的教学及其理论基石已经不能满足需求,需要做些改变。教研人员要深入反思新课程理论的局限性,反思古典管理理论对当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影响,认真关注当代西方管理学理论特别是行为学派和经验主义学派的理论,从中寻找开展前瞻性研究的灵感。


三、教研人员要重建教育研究伙伴关系

前瞻性研究不同于回应现实的教育研究,需要跳出传统研究范式。在传统研究范式中,教研人员与中小学教师之间,一般是观察与被观察、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看来,这种关系模式已经过时,教研人员和中小学师生间需要建立伙伴关系。套用行为学派管理理论来解释,中小学教师和学生不只是被研究、被告知、被指导的对象,而是有社会需求和心理需求的人,需要友情、安全感、归属感和尊重。

数字化时代,既有的各种扁平化结构和科层结构已经不再适用。数字化时代的教育,从宏观层面看,是发生于学生、教师、家庭和社群之间的关系性过程;从中观层面分析,是发生于学生、教师、教材、智能终端设备、网络或教室之间的关系性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相关各方形成的既不是扁平化结构,也不是等级化结构,而是关联性结构。教研人员应该研究这个关联性结构,努力探寻其中的关联性过程和关联性知识。这正是202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一起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报告中所强调的内容。

教研人员也是这个关联性结构中的一部分,应该与学生、教师、家长、社群建立伙伴关系,要多多听取他们的心声,以之作为重要的研究素材。同时,还要帮助他们提升表达能力,鼓励并帮助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升影响力。

这是一种新型的教研模式,有利于开展高品质的教育研究。诚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宣称的那样,这种伙伴关系“可以增强国家和地方的研究能力,也可以增强人们根据不同的环境、文化和语言,以特定的方式生产和表达知识的能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浅谈数字化环境下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
学校教科研工作总结
课题研究工作报告的撰写
2012综合教研组工作总结
教研:如何发挥作用
梳理中国微课研究现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