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詹丹“具体深入”地解读文本
一、
引言

“整体把握”“具体深入”和“主体建构”,是我近年来一直倡导的文本解读的“三体”理念。[1]虽然这“三体”理念,对于各类文本的解读或者说各类阅读任务群的教学实施具有普遍适用性,但是具体到各类文本阅读,会涉及一些相应的特殊教学路径来加以落实。

此前,我曾以《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为案例,谈了在落实“整体把握”理念方面一些有待商榷的问题。[2]这里接着以“具体深入”这个理念,结合教学案例来谈相关的一些问题。 

无论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还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两者以下简称新课标),都提出了真实情境对语文课程落实学习任务的重要性。而新课标提出的四个核心素养,又把其中的语言建构与运用作为重中之重凸显出来,这正是温儒敏教授强调的“以一带三”。 这样,在本文中,我尝试把真实情境和语言理解作为解读文本“具体深入”的两个抓手,或者说,借此考量文本的阅读教学是否深入,深入得是否到位,大概也就有了一定的依据。考虑到全国语文高考对于教学有实际的导向性,而在真实情境和语言运用方面则有不同程度的涉及,所以这里就以2022年高考语文试卷为例,作为讨论文本解读的一个立足点。

二、
情境辨析

新课标提出的“真实情境”,往往是针对学生而言的,有学者以此为对象,讨论了“真实”的具体内涵,或者“情境”的不同分类(当下的生活情境、学习情境以及未来可能面临的情境等),至于“情境”内部的要素解析,似乎还没有给予太多关注。而2022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的写作题,提供的有关《红楼梦》的一段材料,提及了贾宝玉题匾额的情境问题,正可以用来作为阅读教学分析情境的依据。为讨论方便,先把材料转引如下:


《红楼梦》写到“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有一个情节,为元妃(贾元春)省亲修建的大观园竣工后,众人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有人主张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一句中,取“翼然”二字;贾政认为“此亭压水而成”,题名“还须偏于水”,主张从“泻出于两峰之间”中拈出一个“泻”字,有人即附和题为“泻玉”;贾宝玉则觉得用“沁芳”更为新雅,贾政点头默许。“沁芳”二字,点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亲之事,蕴藉含蓄,思虑周全。

以上材料中,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整段材料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是对《红楼梦》段落的概述,第二层是命题者的解读和提出的写作要求。而恰恰是命题者的解读,提出了“情境”这一关键术语,所谓“或根据情境独创”。不过,引入“情境”,将“根据情境独创”与“直接移用”“借鉴化用”并列,容易导致学生乃至部分教师误解,以为题名“翼然”的 “移用”和化用的“泻玉”就无须根据情境,那就欠妥了。

题名“翼然”,是因为有建在桥上的亭子;题名“泻玉”,是因为桥下有水;而题名“沁芳”,则是顾及了花木映水。所有的题名,都考虑到了大观园中自然景观的元素(尽管这种自然包括了人工的第二自然)。虽然“沁芳”的题名,把“花木”和“水”结合在一起,显示的自然元素要“多”一些,但是毕竟“翼然”和“泻玉”,有《醉翁亭记》的文化记忆,这种文化传承的情境,似乎也显示了这两个题名内涵有特殊的“多”。

也许,从命题者角度看,正因为没有文化记忆因素的鲜明体现,所以贾宝玉题名的“沁芳”,才显示了一种根据情境的独创性。这样看当然有道理,命题者似乎也有意从这方面去引导学生写作,但从阅读理解的角度看,这倒不是关键。 关键在于,试卷中提供的材料,是远不能展示情境的复杂元素的。清客们之所以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选出词语来题名,是因为在前一次题名中,贾宝玉用了“曲径通幽处”来说明题名编新不如述古。就此而论,清客在接下来的题名中,套用《醉翁亭记》,其实是在迎合小主人贾宝玉之前的那种主张,折射出题名时的人际关系,是一种社会情境。而此时贾宝玉又提出应制体该有的蕴藉含蓄,提出贵妃省亲的特殊事件,是对社会情境的特殊性作了进一步分析。

想到贾宝玉作为传统的一个激烈叛逆者居然是以元妃省亲的应制作为他敢于反驳贾政的理由,这多少让人有些惊讶。但我们也必须看到,他固然强调了自己写作的应制策略以反驳贾政,有点狐假虎威的味道,但幸亏小说接下来还写了他对稻香村也就是浣葛山庄违背“天然图画”那种虚假性的激烈批判(后来又巧妙回避了咏叹稻香村的诗,免得写那样的应制诗自相矛盾),而这恰恰是贾政特别是元妃欣赏的地方,有了这样的批判,才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情境多元因素与人物的互动关系,可以达到多么深入而复杂的境界。

此外,考虑到大观园的一大部分就是在宁国府的后花园“会芳园”基础上改建的,而贾宝玉又向来在意女孩子,乃至对女孩子身上散发的香气特别敏感,小说多次提及了这一点,那么,在情境的元素中理解题名的“沁芳”,似乎也应该加入写作者贾宝玉的个人趣味。

就此而论,阅读理解提供的真实情境,是极为丰富和复杂的,引导学生具体深入这种理解,就是要梳理出这种情境因素的多元性,并在确立这种多元性的前提下,进一步揭示其间的主次关系,而不是用“根据情境”或者情境分析的阙如,来加以简单分类,尽管作为一种写作材料,因为用途不同,进行简化处理是不便加以诟病的。

三、
语言理解

具体深入需要回到复杂的真实情境,而文本的真实情境,又必然是语言构成的。

2022年高考语文试卷中,语言文字运用的试题,选用了文学类文本,所以有学者提出了“考查文学阅读能力还是语言应用能力”的讨论,[3]但这种讨论,有时候很难在两者间划清界限,而认为语用考查侧重于语言形式,文学阅读考查侧重于思想感情,则又显得过于机械。倒是对语言的共同重视,把文本阅读深入过程中的语言理解问题彰显了出来,一方面表征了阅读教学中的薄弱环节, 另一方面也反过来对教学起到了未必合理的导向作用,所以特别提出来予以讨论。

2022年新高考Ⅱ卷在语言文字运用部分,摘录了萧红名著《呼兰河传》的片段,并设计了3道阅读理解题。因为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出版了《高考试题分析及解题精选 语文分册》,所以我就可以依据其提供的参考答案和解题思路,来加以讨论。为方便计,先把阅读材料及题目转引下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这小城并不怎样繁华,只有两条大街,一条从南到北,一条从东到西,而最有名的算是十字街了。十字街口集中了全城的精华。十字街上有金银首饰店、 布庄、油盐店、茶庄、药店,也有拔牙的洋医生。

 这小城里面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八十,祖父就死了。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

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

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的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还落在花盆架上,那午间的太阳是不是还照着那大向日葵,那黄昏时候的红霞是不是还会一会儿工夫变出来一匹马来,一会儿工夫变出来一匹狗来,那么变着。

这一些不能想象了。

20.文中写到自己的祖父,没有一处使用“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1.文中画横线的部分,突出了“祖父”的衰老死亡和“我”的成长是一个同时发生的逐渐变化的过程,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的?

22.文中画波浪线(注:斜体)的部分,除了比拟以外还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4]

这里的阅读材料,是在小说的第一章和尾声各截取了一部分组合起来的。 那些没有读过整本书的考生,也能解答这几道阅读题。而从命题组提供的参考答案看,也没有把小说中的其他内容结合进来,这当然有其合理性,因为这毕竟不是在考整本书阅读。

先看第20题的参考答案:


① “他”通常指双方以外的第三方,文中用“祖父”而不用“他”,体现了作者对祖父的尊重,也表现了二人关系非常亲近;② 反复说“祖父”,给人心心念念的感觉,表达了作者对祖父的留恋。

虽然这样的回答从常理看似乎没问题,但是仅仅局限于这短小的片段材料,还是有瑕疵的。因为一方面,只是从称谓来比较“他”与“祖父”的区别,会流于抽象。比如,假设将这位祖父替换成高尔基长篇小说《童年》中的外祖父, “我”的长大充满被外祖父痛打的记忆,那么,如果结尾反复念叨外祖父,就未必 一定比称呼“他”有更多的尊敬和亲切,或许倒是记仇。另一方面,我们读此段文字能够产生尊敬与亲切的意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读过《呼兰河传》的第三章,关于“我”和祖父的那段温暖相处的描写充溢在书中,到结尾处水到渠成形成了浓郁的感情,就如同黑格尔说的,当老人说出一句小孩也会说的格言时,已经把自己的全部人生经验灌注其中,这才达成了感人的力量。于是,分析这样写称呼的好处,与其说是分析这一称呼本身的好处,倒不如说是需要分析其对隐含在其他部分的描写的强化,和对这一称呼与“我”关系内涵及情感理解的深化。

如果说,第20题的题目及其参考答案因为阅读材料片段难以顾及整本书的其他内容而形成了缺憾,那么就第21题和第22题来说,其材料本身的片段分析乃至提出问题的方式,都是值得再斟酌的。

对第21题来说,因为题干已经揭示了表达效果,所以就需要考生从语言形式来寻找原因。命题组给出的参考答案是:


① 多个句子都把“祖父”和“我”相对叙说,突出了变化是同时发生的;② 用相似句式再三叙说“祖父”和“我”的年龄变化,凸显了变化的过程。

由于题目把画线内容概括为“突出了'祖父’的衰老死亡和'我’的成长是 一个同时发生的逐渐变化的过程”,这样,答案就从称呼词和句子两方面入手来答:词是称呼对举叙说,句式是多处相似。这样归结到内容的相同,似乎也没问题。但恰恰是命题者给出的这一表达效果,是可以有不同理解的。

有学者从文学阅读考查和语言运用考查区分的角度,提出一种看法:


文学阅读题可能还会更加注重最后一个句子,即:“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为什么?因为这个句子发生了变化,相应的所谓“文气”也就出现了变化,甚至可以说,前面3 个“不变”的句式,都是为了这个“变”来做铺垫的:这个句子里只有“祖父”,没有了“我”,因为祖父死了,“我”的年龄增长再也无法同 “祖父”对举并置了,“祖父”不在了,只留下“我”孤零零地在这世上,那是多么大的哀愁与寂寞。这时,时光的流逝就不再仅仅是时光流逝,而变成了生死相继。这里面蕴藏的感情,就在思念之情、苍凉之感之外,又增加了孤独与哀恸之感。[5]

对此结论,我既认同,又不认同。

认同的是指出小说这段话里有孤独和哀恸之感。不认同的是:其一,针对文学阅读考查需要分析的情感,考查语言运用同样需要,因为这是构成语言运用的基本内容。其二,这不变中的变不是在结尾句才出现的。变是被不变的表象遮掩了,这种变在句式开头就已经呈现。由于论者太注意句式形式上的呈现,而忽视了在开头句中,在相似的句式中,就有实质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在情感意义方面倒是跟结尾紧密相关的。即当“我”刚来到世界时,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当“我”长大成人时,祖父已经去世了。“我”和祖父同在这个世界的相处的幸福时光,何其之短!为了强调这一点,文中涉及祖父的词语,除开“已经”外,还连用了三个“就”:“就快七十了”“就七八十岁了”“就死了”。如果说副词“就”涉及时间表达的一个功能就是以某个时间为参照点,以说明时间变化之快,那么这里是以“我”的成长为时间参照点,强调祖父的衰老和去世是何其之快!这才是以表面的两人变化同时的同步中,所要表现的深刻的不同步。如果理解了小说描写的这一点,那么题目中“表达效果”的概括连同参考答案,都需要重新思考了。而这种重新思考,也关联到下一题参考答案的拟制。

关于第22题,命题组提供的参考答案是:


修辞手法:排比(1分)。表达效果(4分):① 按顺序写了从早到晚三个时间的三种景色,在铺叙堆叠中突出作者对小城满满的回忆;② 通过细数露珠、向日葵、红霞等记忆深刻的事物,渲染了自己的怀念之情。

由于修辞手法的辨认被认为没有多少思考容量,所以命题组只给出了1分的赋分。但耐人寻味的是,怎么从大段语句中把排比句式离析出来,可以检验命题组对语言运用理解的精准度。恰好,考试院提供的解题思路提供了命题者的理解路径,他们所揭示的排比句式是“那……是不是……”。遗憾的是,我认为这样的揭示,似乎把一个很重要的词遗漏了,那就是“还”,以此构成“那…… 是不是还……”的句式。添加这个“还”,就表现出“我”不仅仅念叨这些景物, 也把景物可能的失落或者即使还在而自己又回不去的悲凉充分凸显了。于是, 说这里有“满满的回忆”,有“怀念之情”,都对。但失落的悲哀和回不去的伤感,也许是更为重要的一种情感,贯串小说始终,也是统一在试卷所选材料的整体中的。而小说结尾的落款“1940,12,20香港完稿”,就变得特别意味深长。那是作者作为主体所处当下的特定情境,也成为进入小说中“我”这一主体建构的心理动力(这是另一个话题,此不赘述)。

 要之,文本解读的具体深入,经由情境辨析,最终都需要落实在语言运用的理解上。

参考文献:

[1]詹丹.论整本书阅读理念的“整体”“具体”与“主体”[J].语文学习,2022(09):4-11.

[2]詹丹.论《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与教学的整体性问题[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0(04):107-114.(此文已收入此集子中)

[3]鲁小东,桑野.考查文学阅读能力还是语言应用能力——从2022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两道语用试题说起[J].中国考试,2022(11):30.

[4]教育部教育考试院.高考试题分析及解题精选 语文分册(2023年版)[M].北京:语文出版社,2022:103-104.

[5]鲁小东,桑野.考查文学阅读能力还是语言应用能力——从2022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两道语用试题说起[J].中国考试,2022(11):35.

詹丹《统编语文教材与文本解读(高中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文学类文本阅读简答题答题策略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计划
2020年高考语文的6个方向性预测
关注:2020年高考语文
专家说得都对,我说得“以读攻读”
语文满分答题技巧总结06——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的阅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