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题”中之义:学科建设——以中学语文学科为例 池国龙
我们知道,只要有教学,就必然会有考试;有考试,就必然需要命题。同样,只要有命题,就必然会有解题;有解题,当然就存在着析题。为此,不少学校、众多教师,都把“命题?析题?解题”当作师资培养、教师能力提高的重要抓手。其实,我们更应该作一点“上位”思考,从学科建设的高度来看待“命题?析题?解题”的重要性。因为,“命题?析题?解题”关乎日常教学的展开与评价,关系到教师个体和群体的发展与成长,涉及全体学生的学业水平与个性养育节点,它是学科建设的关键。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9/view-6280208.htm
  为此,我们在全区教师中,以“命题?析题?解题”为抓手,大力推动我区的学科建设,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就我区的做法“抛”出来就教于方家。 
  一、学科建设的内涵 
  学科建设这一概念,虽借之于高校,并且理论层面也存在着不同的阐释。但我们认为,就中学学科建设而言,其大致涵盖教师、学生与学科内涵三个层面,具体包含以下内容:一是教师个体专业素养的提高,二是教师群体的发展,三是学科特色创建,四是学生个性的发展与学业水平的整体提升。 
  二、“题”中之义:学科建设 
  如何进行学科建设,途径当然有很多,但“命题?析题?解题”绝对是一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路子。 
  (一)命题: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教师的专业素养,一般来说,包括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个方面,主要体现在能否备好课、上好课、命好题这三个教学环节。欲编制出高质量的试题,命题者需要去研究课程标准、研究教学要求、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试题等。在研究的过程中,教学观念得以不断更新,教学策略得以不断优化,教学的针对性得以加强。可见,命题,迫使教师学习、研究,从而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教师个体专业素养的提升,实际上也就加深了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明白如何在命题中体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加深了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明白命题时如何扣住学科核心知识;加深了教师对学生现状、接受基础的准确号脉,知道哪些是学生应知应会的,进而也就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和辅导,做到有的放矢。这相当于在实际层面上为学科建设“添砖加瓦”。 
  1.在命题中寄寓学科的价值 
  命题并非价值中立,它具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应该体现课程标准所追求的价值观。我们来看下面这一试题: 
  请参照上一句格式再拟一个句子,完成对事件二的概括,要求与上一句结构对称。 
  昔有青年扶老太吃官司, 
  事件一:2006年11月20日,彭宇在南京市某公共汽车站好心扶一名跌倒在地的老人,并送其去医院检查。不想,受伤的徐老太太及家人得知胫骨骨折,要花费数万元医药费时,一口咬定是彭宇撞了人,要其承担数万元医疗费。被拒绝后,老人向南京市鼓楼区法院起诉,要求彭宇赔偿各项损失13万多元。此案目击证人陈先生当庭陈述是老太自己跌倒,而非彭宇撞到。最后法庭以常理推断的理由判彭宇赔偿部分医药费。 
  事件二:2014年1月24日下午3点左右,在常熟居住多年的四川人李先生,带着自己4岁的孙女在一条小路上散步。走到一个三岔路口时,一个小伙骑着电动三轮车疾驶而来,右拐弯时,因车身不稳而翻车。李先生上前帮忙,扶人又扶车,还建议小伙去医院看看。不料驾车小伙抓住李先生胳膊,说是为了避让才摔倒的,要赔他医药费,理由是“不是你弄伤的,你为什么来扶我”。李先生实在辩解不过,当场赔了对方300元才了结此事。 
  就试题命制而言,应该说,其检测的目标是清晰的,检测学生的概括能力与仿写能力,命制的目标带有综合性;其问题设置及提问角度是清晰的,题干信息相当简洁,不会让学生产生误解与歧义,哪怕是答案的拟制也无可挑剔。但我们认为,这样的试题并不是很好的试题,问题就在试题的价值取向上,因为它不能给学生以正向的导引,不仅不能给学生以正能量,甚至可能给学生以社会到处是一片黑暗的疑惑。高质量的题目不只是手段,同时更是目的,因为在答题过程中,学生还将感受到题目内在的价值意义。 
  2.在命题中呈现学科的特色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与培养学生的能力取向,学科特色主要体现在实践性与综合性上。 
  学科的实践性,重在强调学科知识的运用,而非知识的再现与再认,也就是说,试题应当能够检测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而不是静态的学科知识。比如,通常我们的一些试题喜欢让学生回答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其实,这样的题目远没有让学生用这一修辞方法造句,或者按照某一句式仿造一个句子来得好。这是因为懂得某种修辞方法只是对学生掌握名词术语情况的检测,而造句、仿句则是语言的实际应用,是对学生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测试,它较之理解修辞方法的测试更能显示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学科的综合性,重在强调学科知识的整合,而非检测单一的学科知识与能力。如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就意味着:第一,语言材料的综合性,即通常意义上的篇章或语段;第二,测试内容的综合性,即使是测试知识或能力也不应是单一的,它应该包括多种知识之间的联系或认读、理解、应用、评价等多种层次的能力。对此,我们可以从下面的试题“窥豹一斑”: 
  梅花是中国人非常喜爱的花,有国花之誉。下面几段诗、词、歌、曲、文都与梅花有关,仔细阅读下列材料,然后答题。 
  材料一: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材料二: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材料三: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封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昂首怒放花万朵,香飘云天外。唤醒百花齐开放,高歌欢庆新春来。(歌剧《江姐》中的著名唱段《红梅赞》) 
  材料四: 蔷薇露,荷花雨,菊花霜冷香庭户。梅梢月斜人影孤,恨薄情四时辜负。(马致远《落梅风》)   材料五:梅树干……或用勾勒皴擦,增强质感;或以墨笔直接挥写,以篆书笔法入画。老干多曲折,用笔宜苍老;新枝多挺直,用笔宜挺健。老干黑色淡中见浓黑、焦黑;新枝则中锋入画,黑色宜浓宜焦,笔笔见书法功力。枝干疏密聚散,穿插交错,茂密繁杂,以“密不透风,疏可走马”的美学原则,进行描绘,造成画面上的动感和节奏感。(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丹青不知老将至》) 
  题1:材料一《梅花》中的“独自”突出了梅花凌寒而放的形象。材料二哪个词语有同样的表达效果? 
  题2:材料三《红梅赞》中写“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封脚下踩”,在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各有一个诗句所表现的意境与之相同,请找出来。 
  题3:《卜算子?咏梅》和《红梅赞》两段材料都歌颂了梅花的品格和精神。请用饱含深情的语言抒写出这种品格和精神,表达对梅花的赞美之情。 
  题4:如果根据前三段材料作梅花图,画面中的梅花一定是热烈、乐观、无畏的;如果根据第四段材料中的“梅梢月斜人影孤”作梅花图,画面中梅花会是怎样的呢?请你也用三个词语概括出来。 
  题5:上面五段材料都与梅花有关,但材料五与前四段材料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行文风格明显不同,请你试作简略分析。字数在30个左右。 
  题6:人们常说“梅虽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雪的背景使梅凌寒开放、暗香浮动的形象更鲜明。如果你是画家,除了可以以雪为背景外,还可以选择什么作为背景?为什么?请简要表述你的理由。字数在50个左右。 
  这道题,围绕“梅”,既考查了诗词名句、文化常识的积累,又考查了概括能力、诗歌鉴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审美能力等。这种综合性试题能够很好地检测学生的语文素养。 
  3.在命题中顾及学生的视野 
  在命题中,我们还需将学科知识、能力与学生生活经验有机结合,顾及学生的体验。新课程凸现了教育“大众化”“生活化”的理念,各种版本的教材或显或隐地体现了人们生活方式、生活观念等的变迁,大大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生活之间的时空距离,让遥远的“远古”靠近学生的现实。这就要求我们在命题材料的选择、试题的命制等方面,也要特别关注当下的社会生活内容与学生的现实感受,一定要联系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对历史问题进行现实思考,对现实问题进行历史分析。我们不妨看看下面试题将历史与现实所作的巧妙衔接: 
  “请名人代言”是提高产品说服力的好方法。下列四则广告的标题,如单就文字意义,寻找背景相契合的古代名人来代言,则最不恰当的组合是( ) 
  A.请苏秦、张仪代言“做个不可思议的沟通高手”。 
  B.请子路代言“心动不如马上行动”。 
  C.请庄子代言“自然就是美”。 
  D.请司马光、王安石代言“好东西要和好朋友分享”。 
  这道题的设计堪称匠心独具。编制者将古与今巧妙地对接在一起,融会贯通,造成一种反讽的戏剧效果,令考生体会到解题的乐趣。这样的题目让人的脑海里甚至会浮现出考场上那些本来面色凝重的考生读到这道题时脸上美丽的笑容! 
  (二)析题:提升教师群体水准 
  析题,即试题分析。析题主要从两个维度展开:一是就试题进行研讨,二是对试题予以阐释。 
  对试题的研讨,属于“形而下”的思考,重在对学生答题的预估。具体操作如下:以备课组为单位,组内同人坐在一起,就教师个体命制的试题进行研讨,琢磨学生答题时的各种可能。细而言之有三:第一,思索学生可能给出的答案,判定这些答案中哪些可以给分、哪些不能给分,即评分宽严的把握;第二,揣摩学生的解题思路,重新审视试题给予的情境是否充分,问题提出的角度是否自然、有无歧义;第三,准确地估计试题难度,影响试题难度的因素很多,比如解答问题路径的复杂程度、回答问题需要的表达水平、以往解题经验等等。如下面这道题目: 
  网络进入微博时代,自由评论给普通人带来了一吐心声的机会。但不少评论也常泥沙俱下,良莠不齐。请对下面的微博评论作简要评析。 
  微博:浙江丽水云和县的梅某是武术爱好者,他曾任当地武术协会会长,在武术比赛上勇夺三金一银,还在国际武术大赛中获得七项全能冠军。但不幸的是,前几天,在与邻居的一次争斗中,他被砍身亡。 
  评论:“呵呵,典型的中国功夫神话。”“这是要笑死我吗?武功再高,也怕菜刀。功夫再好,一砖撂倒!”“一定是对手没按套路出牌,点到为止都不懂?” 
  学生解答此题,会出现怎样的情形呢?估计一是打不开思路,文字写了很多,但说来说去只是一层意思,容易想到的就是评论者缺少人文关怀;二是语言表述不合逻辑,前后重复等。对此,教师就应做好“磨题“功课,便于考后讲评。 
  对试题予以阐释,属于“形而上”的思考,重在试题命制技巧的研判。对试题进行阐释,从其内在逻辑看,应从试题的内涵与外延来展开。内涵方面,主要包含:一是分析试题的立意,即明确试题具体考查的知识、能力或情感态度价值观;二是分析试题的亮点和可完善之处,即试题好在哪里、哪些问题尚可改进;三是试题的拓展,即分析试题可作哪些拓展、可延伸出哪些变式,应该为学生答题提供哪些支撑等。外延方面,主要包含:一是分析学生答题中易出现的错误及原因,便于对学生考后学习的启迪;二是分析试题对教师前段时间教学存在问题的评估和后续教学改进的启发。概括起来,对试题的阐释包含以下环节:一是清试题答案,二是析命题特点,三是探教学启示。如下面这道题目: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请说说你对诗中“落花时节”含义的理解。 
  此题检测的是学生的理解能力,其入手点是“落花时节”的解读,又属于开放性题型,不同身份、经历、学识的学生会有不同层次的理解。其参考答案为:“'落花时节’可以指两人再次重逢的具体时间,是在落花时节(暮春);可以指两人的现实处境,如同'落花’一般,由盛而衰――李龟年如今流落江南,诗人自己则是穷困潦倒,两人均是青春不再,岁月无痕,才华无成;更可以喻指唐王朝经安史之乱后由盛而衰的破败景象。总之,'落花时节’寄寓了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对如今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语极平淡,内涵却无限丰满。”   此题我们还可以如此命制: 
  蘅塘退士曾评说此诗是“少陵七绝,此为压卷”,因为此诗给人以丰富的内涵。请联系杜甫身世,用“知人论世”方法进行赏析。 
  如此一来,检测的是学生的鉴赏能力,但鉴赏的答案大致与前面的差不多,“落花时节”依然是解题抓手。 
  该给学生怎样的解题支撑?主要是提供李龟年、杜甫、安史之乱等知识,便于学生有一个“知人论世”的支点。 
  析题的过程,必定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也是一个“新生”的过程:痛苦在命制的试题可能会“面目全非”,甚至被“枪毙”;“新生”在留存或修改后的试题,凝聚着集体的智慧。可见,在析题中,教师的教学行为与能力得以提升。 
  (三)解题:养育学生学科素养 
  学生解题,固然能提升学业水平,但我们在此所说的解题,其对象则是教师。其要旨在让教师“换位而处”,站在学生的角度,一是思考并判别学生答案的合理可能,二是体验学生做题的艰辛。 
  1.思考并判别学生答案的合理可能 
  回顾教师讲评试题的课堂实际,不难知道,教师讲答案的时间远远多于分析学生答题情况的时间。教师不是从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入手,而是天马行空般地讲解着“编者的答案”,让学生在讲评课上疲于记录答案,来不及充分思考自己的答案中存在的问题与合理成分。学生循着答案认真订正一遍,却未必思考为什么要选择这个答案。长此以往,学生屈从于这样的课堂潜规则,也就把揣度教师的参考答案作为自己的课堂追求,个性在不知不觉中泯灭,个性化发展也就成了空中楼阁。 
  鉴于此,试以语文学科的现代文阅读为例来诠释教师的解题活动。如何解答现代文阅读试题?我们要求教师按如下程序操作:先是初读,不带任何色彩地原始阅读,做到对文本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接着是双读――读题与读文,在试题的导引下有针对性地阅读文本,对文本作理性的思考,对文本的理解尽可能地做到合理与精准,并在此基础上逐一解答试题,形成文字,而非仅有答题思路;再是将自己的答案与所供答案比较,既比较两个答案的优劣,又反思自己在做题过程中的思路缺陷与答案的语言呈现不足;然后再读文本,趁势在比较中或完善自己的答案,或修正所供答案。这样,教师解题走过了一个完整的过程:由文而题,由题而答案,由答案而文。通过这样的“解题”,教师必定会知晓学生解题时可能出现的问题,在讲解试题时也必定能得心应手,对学生的答案也能给以足够的理解与合理的评判。 
  2.体验学生做题的艰辛 
  我们还在教师中开展“特殊”情境(如学生般考试)中的解题。我们组织教师进行“模拟”考试,模拟真实的考试场景――在监考者监督下教师独立、封闭完成“考试”,真切体会学生“孤独场景”下的应试感受与情愫体验。在此,不妨参阅一位教师的考后感言: 
  此时恰好做到了古诗文背诵,有一个怎么也想不起来,心更紧了起来,禁不住手心也出汗了,平时一再要求学生此类题目不能失分,反复给学生说这是送分的题目,千万要抓牢了,可作为老师的我今天却在这里卡壳了,太没面子了…… 追求完美的我却怎么也不能原谅自己!毕竟我是为人之师呀!想想自己平时在改卷时,遇到学生此类题目的失分,就会气愤难平,一味地埋怨学生如何如何不用功,今天看来,当初有这样的想法真是惭愧!记忆是有盲点的,为人师者尚且如此,况学生乎? 
  可见,只有当教师经历了真实的考试,体验过学生做题时的各种滋味,才会真正理解学生解题时的困难与遗憾。让教师能够对处于考试压力下学生的真实感受有一个真切体验,是改变教师考试行为和观念、提升他们试题研究意愿的一个首要前提,它不是充分条件,但肯定是必要条件。 
  如是这般“解题”,能让教师在体验中落实“以评价促进学生成长”的理念,从而养育学生的学科素养、成就学生的个性发展。 
  无论是从微观的精度还是从宏观的高度,也无论是思想的深度还是情感的厚度,命题者应该比一般的课堂教学执行者站得更高。因为他们不仅要对学科的知识及其要求烂熟于心,还要能读出学科知识背后的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他们不仅要能正确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易错点,更要能熟练把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厘清易错点的策略和技巧,并在以学论教理念的导引下,丰富自己,成长学生,成就学科。 
  “命题?析题?解题”,让学科建设内化于“题”中之义。

(《教学月刊》中学版2014.102529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刘向军:怎样提高文综成绩
学校考试管理方案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全真模拟试题和答案
四年级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潜心钻研 驾驭命题 —— 深圳市2019年高考模拟试题命题比赛英语学科决赛总结及作品点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