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重读:赋予一本好书第二次生命 艾伦·雅各布斯[美]

关于如何阅读一本书这个话题,此前的几天我们聚焦于兴趣阅读与专注阅读的探讨。是时候来聊一聊重读这件事了。我们大多数人都读得太快,读得太多,不愿意重读那些自以为已经明白的内容,这一点是很不明智的。重读,可以激活我们最初阅读这些文字是的感想与记忆,它赋予一本好书第二次生命。

  为什么我们每天获取大量资讯

  却没办法看完一整本书

  以下内容选自《如何再次拿起书》

  [美] 艾伦·雅各布斯 著 魏瑞莉 译

  中信出版集团 2019.01

  我在读研究生的时候第一次读了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十几年后,我在教授小说史课程的时候又读了这本书。几年之后我再次教授了这门课,这次重读时,书中的一段话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冲击,更加特别的是我以前完全没有注意到这段话。实际上,我根本就不记得自己曾读过这段话。

  书中,列文和基蒂的第一个孩子降生了,是个儿子。列文面对这个全身通红、皱巴巴的小东西时,他的反应连自己都迷惑不解:“这个漂亮的婴儿只会让他有种讨厌和怜悯的感觉。”只有在这个孩子打喷嚏的时候,他才会感到一种难以解释的骄傲和自豪,然而他还是觉得很不舒服:

  他对这个小东西的感受跟他之前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并没有高兴或者快乐的感觉;与之相反,他感到了一种对折磨和痛苦的恐惧。他知道自己又多了一个弱点,而且一开始这种感受让他非常困扰,对这个小人儿将会遭受的痛苦又让他非常担忧,因此他几乎没有察觉当孩子打喷嚏时,他心中那种无意识的喜悦和骄傲。

  第三次读这本书时,我看到了这一段之前从未注意过的文字,眼泪流了下来。几个月前,我当了爸爸,体会到了列文的那种感受。所谓“弱点”,就是从今以后,这个小人儿所受的苦也会成为我所受的苦。

  这个例子简单而直接,说明阅读感受是可以转变的:我曾经一时眼拙,但后来注意到了这段文字。我们对书籍态度的变化可能比这个例子更微妙、更复杂,也更难理解。

  我们这些认为自己对文学拥有无限包容力,并深感自豪的人,可能很不愿意承认,我们对文学的欣赏是有范围限定的。多年以来,无论我多么努力地尝试,我就是对切斯特顿的书喜欢不起来。这让我很困扰,因为我非常尊敬的几位作家都对他赞赏有加。

  尤其是C. S.刘易斯,我觉得他的文字明显带有切斯特顿的风格。但是刘易斯书中那些让我陶醉的内容和风格,回到“源头”切斯特顿那里却让我觉得难以忍受。我读了一本又一本切斯特顿的书,仿佛想找到一把钥匙,把他的魅力释放出来。

  我不断地读着,因为我总是想,最终总会有什么东西打开我的心房。这就像在一个嘈杂的房间里寻找某个人的声音:你觉得也许下一刻就能找到他的声音了,你能把它跟别的声音区分开,专注地聆听它。

  这个过程持续了好几年,部分原因是我需要在一门课程中教授切斯特顿的作品。我一般会选择让学生们读他的小说《代号星期四》,至少这本书不会让我觉得厌烦,尽管它也并没有带给我多少乐趣。然而有一年,当我为了备课再次阅读这本书时(我每次教这门课时都要再读一遍,因为这本书就连一点儿印象都没在我脑子里留下),那一刻终于来了。

  这本书深深地吸引了我。那一刻,我不是带着责任和义务,而是带着纯粹的乐趣在读这本书,那感觉就像我从来没读过它一样。我明白有一些事情正在发生,但并不知道究竟是什么。《代号星期四》成了我最喜欢的书之一,我觉得它会永远保有这个地位。

  我对切斯特顿其他作品的态度也有所改变,尽管并没有完全改变。虽然我还做不到对他的不足之处视而不见,但是这些不足再也不会遮蔽我的双眼,让我忽视他作品的长处了。过去我总是因为看不懂他的作品而感到受挫和沮丧。几年前有一次,我受不了了,打开后门,把切斯特顿的《方济各传》远远地扔在院子里;但是现在,我稍稍能欣赏他的作品了,而且是带着喜爱之情欣赏。

  这种突如其来而又极为戏剧化的转变对我来说难以解释。我对《安娜·卡列尼娜》,或者说对这本书中的某个特定场景的理解发生了变化,是因为我的生活起了变化;然而在我的人生中并没有什么事能够解释我对《代号星期四》突然产生的喜爱之情。我也不认为在重读这本书前,我的精神世界经历了重大变化。我只能说,一直以来我都读不懂它,现在我能读懂了。

  这就是“重读”的神秘之处,而对于一个想理解阅读的意义和价值的人来说,再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事了。我们大多数人都读得太快,读得太多,不愿意重读那些自以为已经明白的内容,这一点是很不明智的。

  我在这里用了“以为”这个词是经过考虑的,因为我自己的例子已经表明,一本有价值的书只读一遍,你是绝对不能完全领会其精华所在的,而我们却常常错误地以为书只要读完一遍就万事大吉了。

  但是对那些只求“读过”,只想从“必读书目”上勾掉书名的人来说,重读甚至比慢读、边读边思考更令他们厌恶。较之阅读一本不熟悉的书,重读一本书经常会带来一种更为重要、更为戏剧化,而且,没错,更为新鲜的体验。

  诗人希司门曾写过这样一段让人很有共鸣的文字:

  一份你要重读的书单就像森林里的一处开阔之地。身处一个冷漠甚至邪恶的世界中,你可以在这个平坦、干净、光线充足的地方卸下负担,建立并保护你的家园、你的个性、你的兴趣、你的完整品性。

  作为一名读者的你,正是现代文学中的主人公,一个孤独存在的个体,也是普罗大众的一分子,你可以从近百年来甚至是近五百年来一直在描写你的作家那里听取建议、吸收养料、寻求慰藉,你可以用他们的作品来与世隔离,并通过一遍又一遍地读这些书找到定位,获取价值,如果幸运的话,这些东西会像林中空地上的一所房子一样,伴你一生。

  希司门认为最重要的书籍是智慧的源泉,正如谚语所说,书总在向你传递信息。因此希司门宣称书籍“一直在描写你”,而重读它们能够帮助你“找到定位”,“获取价值”。

  对托尔金、奥斯丁、特罗洛普的书迷,以及迷恋《哈利·波特》的读者来说,他们的重读不同于一般读者的重读。重读这些作品通常是因为他们渴望居住在一个虚构的、自给自足的宇宙中,这个宇宙拥有自己的边界和规则。

  这种类型的重读并不仅仅是一种逃避现实的行为,不过“逃避现实”的确是它吸引人的原因之一:我们应该注意到,最重要的并不是读者逃离的那个世界,而是读者逃入的那个世界。我们中的很多人对虚构的世界感兴趣,并不是因为我们觉得自己的人生很可鄙,虽然一些爱走极端的人的确会这么想。奥登曾经写过“那种逃离生活的文学艺术……必须一直存在,因为人类需要逃离,就像他们需要食物和睡眠一样”。

  重读不一定是出于不满足,或者是对某书的完全沉迷,也可以出于满足感和未完成感的奇妙杂糅。重读可以无关喜恶,而是被一种未完成的感觉驱使,觉得一本书里还有更多你没有接收到的信息。

  这要么是因为你读的书本来就像休·肯纳说的那样,不是“一遍就能读懂”;要么是因为你第一遍读它的时候,还没有做好准备去迎接挑战。

  阿信说

  你是否也曾觉得自己只要不断阅读新书就够了?当脑海里出现“把书拿起来,再读一遍”的想法时,你应该听从它的劝告。你只需要多加练习,能够在各种驱使你追求新鲜事物、阅读新书的声音中辨别出这个声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这本书太爽了,写到我心坎里了!(仅写给读书的人)
7本装成爱情小说的哲学书
8个小窍门,教你读书过目不忘!|阅读
荐读/创意写作系列之一,《成为作家》
怎样欣赏名著
关于读书的一些感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