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哲学的现实性
userphoto

2013.11.07

关注

在哲学中,“存在”观念已经变得无能为力:它与空洞的形式原则并没有什么不同。这个原则的古老尊严有助于覆盖任何内容。

  今天,谁选择哲学研究作为职业,那就首先需要放弃幻想:用思想的力量足以把握现实的总体性。在一种其秩序和形态都消除了理性要求的现实中,不可能找到“正当的理性”;唯一可争论的是,理性向其认识者呈现为整体现实,同时又只是隐隐约约地保证这样的希望:总有一天它能进入正确的、正当的现实之中。今天,将理性如此表述的哲学,只是服务于遮蔽现实并使其当代形态永恒化,此外无他。在回答所有问题之前,哲学这样的功能就已经被置于那个问题之中。那就是人们称之为彻底的实际上是最不彻底的问题:存在本身的问题。然而,思维对作为“总体性”存在的适应性已经破裂了,因此存在者本身的观念就成为不可被问明的。存在者本身观念唯一能够超越作为透明星空中的星球而存在的圆满的、封闭的现实。自从我们的生活形象只有通过历史才能得到保证以来,它也许已经永远地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在哲学中,“存在”观念已经变得无能为力:它与空洞的形式原则并没有什么不同。这个原则的古老尊严有助于覆盖任何内容。既不是现实的丰富性观念能够从(作为存在观念赋予其意义,并隶属于存在观念的)总体性中被构建出来,又不是存在者观念能够从现实要素中被建构出来。对于哲学来说,存在观念已经丧失,因此要求从本源处击中现实总体性。

  因为哲学现实性问题是从这个问题及其回答的历史交织中精确地产生来的,而且是在宏大的、总体的哲学努力失败后以简单形式产生出来的:哲学本身是否是现实的?在这里,不能在与一般精神境况联系在一起的观念基础上,将现实性理解为不确定的“到期支付”或“不能到期支付”,毋宁说:在最后的巨大努力彻底失败后,是否还存在哲学问题与其回答可能性之间的适应性问题?今天,任何哲学都不取决于现存精神和社会状况的稳定性,而是取决于面对哲学清算本身问题的真理。科学,尤其是逻辑学和数学以前所未有的严肃性开展哲学清算工作。在19世纪,这种概念工具作为唯心主义认识论相对的东西被置于唯心主义认识论之下,并完全吞掉了认识批判的实际内容。在锐利的认识批判方法帮助下,它研究了进步的逻辑,所有真正的、可进一步达到的经验知识被特别保留下来;所有超越经验范围及其相对性的命题,只有在同语反复和分析命题中才能找到。据此,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构造问题根本就是无对象的,因为根本不存在这样的判断。因而,每个超越经验证实的东西都是被禁止的。哲学仅仅成为具体科学的管理和控制机关,出于自身原因不可以给具体科学增添本质的东西。这是绝对的科学哲学的理想——不仅维也纳学派,而且那个试图捍卫排除了科学性要求的哲学观点也承认这个要求——哲学诗化概念作为补充和附录,在真理面前还不能超越“艺术间离性”与“审美低俗性”之间的联系。

  所有哲学问题原则上总是可以消解在具体科学问题中——这个命题,在今天也是可怀疑的。首先,从哲学上看,它本身绝非像它表现的那样是没有前提的。笔者想到了两个在那个命题基础上不可克服的难题:一是作为所有经验主义基础范畴的“给予性”本身的意义难题。在经验主义那里,“隶属性主体”问题一直存在着,它只有通过历史哲学才能够得到回答:因为给予性主体不是无历史的、同一的、超验的主体,而是随着历史变化的、在历史上可以理解的主体。这个难题在经验批判主义框架(即使最现代的经验批判主义框架)中也根本不能被提出来,反而在那里它天真地接受了康德的出发点。另一个难题对它来说也是常见的,不过是任意地而非严格地被解决了:对经验批判主义来说,仅仅通过类比就能获得的陌生的意识、陌生的自我,事后在自身经历基础上能够被构思;可是同时,经验批判主义方法已经存在于它所掌握的语言中,并且作为“可证实性”结果必然以陌生的意识为前提。哲学不能转变为科学,但在经验主义攻击的压力下,它驱逐了所有适合于具体科学并使哲学提问方式变得模糊不清的作为特殊科学的提问方式。哲学与科学的核心差异在于,具体科学将它的发现,都理解为不可消解的,处于静止中的;相反,哲学将它所遇到的第一个发现理解为需要解谜的符号。这就保留了最大的、也许是永恒的悖谬,哲学总是必须解释性地处理对真理的要求,而不曾拥有一把可靠的解释钥匙;在存在者谜一般的形象及其令人惊奇的纠缠中,它给出的东西不过是稍纵即逝的暗示。每个对存在者的辩护,由于它的碎片化,被禁止进入存在本身中。我们的知觉图景可能是精神形态,而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则不然,它被构造成与纯粹知觉图景不同的东西。哲学必须阅读的文本是不完整的、充满矛盾的、碎片化的,因而其中的许多东西能够被托付给盲目的“精灵”。此外,解释的理念要求不再接受第二个世界——一个应该通过现象分析才能显露的“本质世界”。唯智主义与经验主义之间的二元论是由康德确定下来的,只是出于后康德主义视角才把它归于柏拉图,他的理念世界即精神世界是不伪装的和公开的——这个二元论宁愿将研究理念归属于解释理念——研究理念期望将问题化约为被给予的、被认知的要素,在那里,答案也许不是必要的。哲学的任务并不是研究隐藏在现实背后的、现存着的意向性,而是解释“无意向性的”现实,它借助于由孤立的现实要素构成的形象、图景而扬弃了这些问题,而对这些问题简明清晰的理解是科学的任务。

  哲学解释观念不能退回到哲学清算面前。哲学清算是以使最近的哲学总体性要求崩溃为信号的。因为对所有传统意义上的本体论问题的严格排斥,避免了不变的普遍性概念,包括人的概念,清除了每个自我满足的精神总体性观念,包括自我封闭的“精神历史”观念;哲学问题集中在具体的内在于历史的复杂性中,并且不应该从中被分离出去:分解的结果就成为与迄今人们称之为哲学的东西完全相似的东西。因为迄今为止的当代哲学思想,都是远离这个要求的;或者无论多么想减弱同化倾向,其首要的和最现实的任务之一,就是对占支配地位的哲学思想进行彻底批判。如果哲学解释事实上只能辩证地成长,那么哲学为它提供的第一个辩证的攻击点就是解决这些问题。这些问题的清除必然被看做是对许多老问题新回答的补充。只有在与最近的哲学及其术语的解决中尝试严格的、辩证的交往,才能实现哲学意识的现实的变化。这个交往提取了具体科学,主要是社会学的材料,从中析出细小的、无意向性的、与哲学材料联系在一起的要素,就像解释团体所要求的那样。

  不仅唯科学主义思维,而且“基础本体论”都与笔者相信的哲学的现实任务相抵牾。现在,有一种思维只是致力于追求事实关系,而不追求事物本身中的孤立事实的统一。它的存在权利,不是通过反驳那些断言自己是不可驳倒的指责而得到证明,而是通过歌德使用的概念意义的有效性得到证明。笔者与求助于下述观点的必要性进行论争。它是一个关于绝对开端的唯心主义要求,就像只有纯粹思维本身才能实现它一样;一个笛卡儿主义的要求,对思维前提形式的思考使之必须相信他的公理。然而,哲学不再提出自主性假定,不再相信以理性方式论证现实;而是假定自主的理性的立法总是为一个(不是被合理地构思为适当的、作为总体性的)存在所打断,通往合理前提之路也没有走到底,而是停留在引入不可还原的现实的地方。如果它们继续进入前提的区域,那它就仅仅成为形式的,并为达到其真正任务存在于其中的现实付出代价。不过,那个不可还原性是具体地、历史地发生的,并因此停留在成为历史前提的思维运动中。思维创造力能够仅仅在历史的具体性中辩证地得到保证。在这个模型中,思维和历史建立了交往。

  (作者单位: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哲学系,王凤才译 译者单位: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莫斌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关于哲学发展的时代性沉思】
面对虚拟的科学与哲学
试论雅斯贝尔斯的生存哲学
第三种生存选择——《挪威的森林》的穿越性解读
可能性和现实性是哲学上的一对基本范畴
走进黑格尔的世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