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世人皆知“百无一用是书生”,却不知其上一句更让人心酸,都是泪

我们经常会在坊间流市听到这样的讽刺:

“张三,亏你还是一个大学生,连这点小事都做不了,真是百无一用是书生!”

或者听到这样的自嘲:

“哎!俗话说得对呀:百无一用是书生;现在的我就是这样的人......”

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话大家再熟悉不过了,悲切痛心,却又让人无可奈何,然而又有谁知道这句话还有更令人心酸的上一句,可惜却鲜有人知......

那么,“百无一用是书生”的上一句是什么,又是如何让人心酸的呢?

且听我细细道来......

“百无一用是书生”的上一句是什么,又为何更让人心酸?

其实“百无一用是书生”乃是出自清朝大诗人黄景仁的《杂感》......

黄景仁,1749年2月20日出生在江苏常州,不幸的是黄景仁四岁丧父,12岁丧祖母,14岁又失去了长兄,短短的15年不到,似乎人生所有的不幸都降落在了他一个人的身上。

便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16岁那年黄景仁依然去参加了童试,并且在三千人中脱颖而出,一举夺魁,成为那一年常州府最年轻的童生……

(所谓童试,就是清政府科考的第一关,即由各县举行五次考试,而后选出前50名,接着再由当地的州府进行三次考试,最后选出前十名参加下一轮的乡试。而在三次州府童试中获得第一名的就叫“”童生。)

化悲愤为力量,在黄景仁身上体现的可谓淋漓尽致。

于是自信满满的黄景仁就再接再厉参加了两年后的乡试……结果,名落孙山……

我个人觉得黄景仁的乡试落地是必然的,如果能中,那才叫奇怪……为啥?

因为乡试不同于童试,乡试的主考官是由皇帝亲派的,一般都是翰林院编修。

黄景仁擅长的是自由奔放的唐宋诗词,对固化思维的八股文非常感冒……您说,翰林院的那帮只对八股文情有独钟的老顽固会让他夺魁么……不把试卷撕了算客气了。

与许多怀才不遇,有着满肚子学问却没人欣赏的莘莘学子们一样,黄景仁自然也是要发发牢骚,愤世嫉俗一下的,于是便有了《杂感》,便有了那句脍炙人口的“百无一用是书生”。

为什么黄景仁要说:百无一用是书生......难道书生真就是一无是处么?

我觉得黄景仁的这句“百无一用是书生”其实只是一个设问句,即:书生为何会“百无一用”?

而回答“百无一用”正是它的上一句:十有九人堪白眼.......

什么意思?

很简单:只要书生往街上这么一站,十人之中有九人都会朝他翻白眼(看不起的意思)......是不是很心痛,是不是很令人心酸.....然而事实的确就是如此。

很多人对于古代读书人的认知似乎都是这样的:

高髻青衿,器宇轩昂,很受人尊敬......不然也不会有那一句: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聊斋》中宁采臣便是最好的例子。

然而,事实却是:

大多数书生皆是衣衫褴褛,蓬头垢面,只比乞丐好三分。至于尊重......恐怕还是上辈子的事情;就拿清朝“乾隆盛世”的书生来说吧,除非是获得了进士(通过殿试的读书人),要不然即使通过了省一级的乡试,最多也就是个秀才,一个不用交税的“废人”而已,由于没有“固定收入”,秀才的生活甚至还不如一个普通的农民。

农民会种田,手艺人有技能傍身,商人会做生意......他们皆能自给自足,而书生除了考取功名以外别无出路......

十有九人堪白眼——

黄景仁讲的就是事实,那时候的读书人实际上就是为封建制度服务,为皇帝服务的政治机器;说白了,如果封建制度不存在了,那么把四书五经背得滚瓜烂熟,将八股文了然于心的书生充其量就是废纸一张。

所以,黄景仁痛恨八股文,痛恨给所有书生戴上无形枷锁的封建科考制度......当然,《杂感》中的确带有着浓厚的个人情绪(毕竟黄景仁乡试落榜了么),但不可否认的是黄景仁的思想观念却很正确:他不但客观的点出了大多数书生的悲惨命运,且还一针见血指出了封建科考制度的弊端与局限性:八股......不但固化了思维,而且还禁锢了思想,让读书变得死板教条,千篇一律。

心碎啊.....披着光鲜外表却流着黑色血液的读书人;心碎啊......死读书,读死书,最终必将沦为没有灵魂的愚儒生......这或许才是“百无一用是书生”真正的含义,或许才是“十有九人堪白眼”更加令人心酸的真正原因吧......

《杂感》

清:黄景仁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招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译文:

十年寒窗苦读,却换来了乡试的无情落第,看来自己的仕途,就像那成佛成仙的道路一样虚无缥缈,一样茫茫无尽。

为了发泄愤懑,我只能在深夜独自作诗,抒发着心中的不平。

漂泊不定的落魄生活,已经把诗人诗歌中的慷慨激昂消磨殆尽;然而万念俱灰,已完全没有了红尘痴恋的人,最终却被冠上了“负心汉”的“罪名”......这叫什么世道啊?

说句大实话,就像我这样“满腹经纶”的文化人,实际上十个人有九个人都是嗤之以鼻,白眼相向的......为啥?

因为农民会种田,手艺人有技能傍身,商人有钱......而只会读书,吟诗作赋的书生才是最没有用的。

有人替我担心,说我总是写些愁苦之诗,如此下去迟早一天会成为吉凶的预言......

而我从来都不担心,就像春天的鸟儿,秋天的虫儿,它们从来不会因为日月变换,阴阳交替而去堵上嘴巴,刻意关闭自己发出的声音......因为,这就是自然,这就是大道......

总评:

《杂感》初读之时,的确感觉到了无尽的悲凉与落寞,好像一个身处在黑暗之中永远无法知道光明何时到来的人那样,仿佛所有的孤寂与无助,都在瞬间降临,没有丝毫的“妥协”。

然而细品之后,却又发现作者并没有自暴自弃,自我放逐的意思......隐隐中似乎总有着一种不服输的韧性,以及与命运抗争的不屈不挠......

纵然“十有九人堪白眼”又怎样?即使“百无一用是书生”又如何?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谢谢观赏!

关注我,每天都会给您带来不一样的精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代读书诗】黄景仁《杂感》
黄景仁自嘲写下千古名句“百无一用是书生”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书生真的没用吗?
他是清代著名诗人,却写出“百无一用是书生”,道尽读书人的辛酸
百无一用是书生,其实上一句同样经典,你知道是哪一句吗?
蕴含千古名句的四篇清诗赏析合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