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圣旨前为什么要加“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八个字?

明清皇帝如果听到“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八个字,肯定会气活过来。

在古装戏,尤其是明清宫廷剧的中,经常出现这样一个镜头,一个钦差或者太监抑扬顿挫,对这着下跪的文武大臣念着圣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于是很多人相信了,古代皇帝的圣旨就是这种格式。甚至有所谓的历史学创作者也以假当真,煞有介事来论证“皇帝诏曰”。

如果明清两代的皇帝,看到这样一幕,都会气得从棺材里跳出来,大发雷霆:

你们的宫廷剧处处造假,别的造假也就罢了,朕的圣旨也敢伪造,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为什么说伪造呢?因为皇帝诏书中,根本就没有“皇帝诏曰”这个词。

不信你到博物馆看看,什么朝代,哪个皇帝的诏书,出现过“皇帝诏曰”这个词。

如果你没有条件到北京博物馆去参观,你可以到百度上看看,明清两代皇帝的圣旨是什么样子。

在网络图片中,明清两代的圣旨基本上都是“奉天承运,皇帝制曰”,也有一种圣旨开头写的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但是这种圣旨的真伪存疑,根本经不起推敲。

众所周知,古人很注重书法,给皇帝写圣旨的人,是从千千万万个文化精英中进行挑选出来的,文采过人,是语言大师,书法大家。

圣旨中的词语堪称千锤百炼、言简意赅、添一个字就多,删一个字就少。

而且圣旨写得非常工整,字就像刻出来的那样;字体苍劲有力,犹如行云流水。

而带有“皇帝诏曰”的圣旨,字体较粗,墨迹较重,字体大小不均匀,书法功底非常差;这种圣旨一看就知道伪造的。

圣旨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每一行从上到下都是写满的,至少十个字。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但是古人文字功力很强,有文化的人一看就懂;因此古文也好、圣旨也罢,从不断句,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也没有间隙。

而带有“皇帝诏曰”的圣旨,文中都是一行四字或者六字,出现断句。还有,真正的圣旨开头没写“圣旨”二字。

而写着“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圣旨,在开头都写有“圣旨”二字,完全是此地无银三百两,生怕别人说是他造假。

另外,圣旨正文是没有印章的,只有结尾处日期上面盖有玉玺。

而带有“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圣旨正文也盖章,有的甚至两三处,太不严肃了。

而且正儿八经的圣旨,结尾处没有“钦此”二字。

钦此的意思是皇上的话到此结束,这不是废话吗?诏书念完了,下面一念日期谁都明白圣旨结束了,根本没有画蛇添足写一个“钦此”。

只是到了慈禧当政的时候,懿旨中出现“钦此”二字,而光绪皇帝的圣旨依旧没有“钦此”二字。

关于圣旨的真伪,我们还可以通过刻着圣旨的匾额来区分。

因为纸质的圣旨好伪造,匾额是不好伪造的,匾额上面的圣旨都是“制曰”没有“诏曰”。

为什么没有“诏曰”,而是“制曰”,这里面有个说道。

《说文解字》解释'诏':'告也,从言从召。'郑玄为'诏'作注,谓'诏,告也'。

这样看来,诏曰是说得过去的;而且相当长一段时间,皇帝圣旨确实有制书和诏书两种说法。

东汉末年官员蔡邕在《独断》中有这么一段论述:'(皇帝)其言曰制、诏,其命令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戒书。'

但是在武则天当皇帝的时候,为了避讳武则天名武曌,就废除了“诏书”的说法。

就像袁世凯废除元宵称呼改称汤圆一样,即使袁世凯死了,元宵这个名用的人也很少了。

当然,明清皇帝圣旨中到底有没有““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个词,这里也只是一家之言,可以探讨。

不过,明清圣旨中,“奉天承运,皇帝制曰”是存在的。

我们讨论的是,圣旨前为什么要加这八个字?

在封建社会,皇帝权力最大,'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全国的资源尽在皇帝一人掌握之中,集生杀予夺大权于一身。

因此,谁都想当皇帝。

于是,皇帝就编了一个说法愚弄天下人:皇帝虽然好,但不是谁想做就做的,是上天安排、指定的。

用孔圣人的话说,就是“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翻译过来就是: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没有莫强求。

用西汉思想家董仲舒的话说就是'受命于天,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亦视天如父,事天以孝道也'——《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统治者是想告诉天下人一个道理“君权神授”,其中的潜台词是:我的权力是老天给的,你们都别争,争也白争。

秦始皇的玉玺上写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就是这个意思。

总而言之,奉天承运就是帝王统治的理论基础。

既然这个皇帝是老天让咱当的,就该像标语口号一样,年年喊、月月喊,让文武百官和百姓牢记,不能随便挑战君王权威。

因此,皇帝就在圣旨开头标注,我这皇帝是奉天命的皇帝,不是山寨的;圣旨不是我本人的意思,是上天的意志,你们都要乖乖地服从,不然的话就是违背天意。

既然是老天的意思,你们理解的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

这就是古代皇帝圣旨开头中“奉天承运”的由来。

不过在明清之前,皇帝的诏书并没有上述四个字,而且表达频率较低。

只有在发生重大事件,如皇上登基、继位,以及册封太子的时候,才会强调这个中心思想。

一般事情的诏书,就不强调这事了。

那么,在此之前,皇帝的诏书如何表达君权神授?

唐朝的时候,诏书也没有什么规定的死格式,而是随意发挥、灵活运用。

唐德宗即位的时候,上写道:'昊天有命,皇王受之。'

肃宗即位赦书开头这样写:'朕闻圣人畏天命,帝者奉天时……'

顺宗即位赦书称:'朕纂承天序……'。

宋朝皇帝比较民主,不太讲究这个,诏书开头大多开门见山,没有在诏书中表达奉天承运的意思。

元朝是蒙古族统治建立的政权,非常注重政权合法性,他们也按照汉人的传统,强调自己的权力是老天给的,以防汉人造反夺权。

元朝的汉文诏书使用'上天眷命皇帝圣旨'起头,蒙文诏书则使用'长生天的气力里,大福荫的佑助里皇帝圣旨'。

到了明朝,朱元璋更要讲究这个。

比如,把大朝会正殿为奉天殿,在皇帝所执大印上刻'奉天法祖'四字,发布给臣下的敕命中在开头都不忘称'奉天承运皇帝'。

长此以往,明朝的皇帝就养成了习惯,在重大场合颁发诏书都要加这个词。

以'奉天承运'一词加于'皇帝'之上的用意非常明显,那就是以此来彰显皇帝的合法性和神圣性以及皇权的至高无上,告诫百姓不要挑战君王权威。

现在的电视剧本来就喜欢杜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可以编出一个,圣旨就更不遵照史实。

不过诏曰和制曰的含义是相同的,不是太离谱。

那么,假设圣旨中有“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八个字,该如何读?

古人书写顺序是从右到左,圣旨中“奉”字在最左,一字占一行。

“天承运”三个字在左边第二行顶端,第三行顶端是“皇帝制曰”(诏曰)。

因此乍一看,诏书应该这样念“奉天承运,皇帝制曰(诏曰)”。

这样听起来很顺口,其实错了。

因为这句话的意思是:奉天承运的皇帝,给你们颁布命令了。

所以正确的断句应该是:“奉天承运皇帝,制曰”。

在这里皇帝是主语,奉天承运是修饰主语的定语,制曰则是谓语,后面是制曰的内容,合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主谓宾”结构的句子。

既然如此,明清大臣在起草圣旨的时候,为何把奉天承运单独一行书写?

因为古人在书写时,有'平抬'的书写习惯,所以'天'和'皇帝'须换行顶头书写,以示对君王的尊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朱元璋发明8字口头禅,后世沿用600年,如今却经常被读错
古时候的圣旨都要有“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八个字吗?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你也这么断句?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竟出自朱元璋之手?但我们都读错了!
“奉天承运”莫乱宣
圣旨开头,“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句话到底是谁发明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