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举头三尺有神明”,为何是三尺?下半句堪称经典,点破做人底线

前言

“举头三尺有神明”这句古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智慧和人生态度。然而,你可曾思考过,为什么是“三尺”?这个数字背后有何深意?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句话的下半句才是精华,揭示了做人做事的底线和原则。

它不仅警示世人行事要心存敬畏,更点明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做人准则。到底下半句是什么?它又如何点破了做人底线?

揭开'三尺'的神秘:巡游人间的日夜神

在中国广泛流传的许多民间俗语中,'举头三尺有神明'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一句。它不仅被广泛引用于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更是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道德哲学。

那么,这个神秘的'三尺'究竟从何而来,又代表着何种意义呢?原来,这一切可以追溯到一段古老的神话传说

据说,在遥远的古代,有两位名为'温良'和'乔坤'的神仙,他们身负着一项特殊的使命——在人间昼夜巡游,记录人们的善行与恶行。

这两位神仙之所以选择在离地三尺的高度飘荡,并非完全出于随意。在他们看来,这个高度既不太高也不太低,恰好能够清晰地观察到人间的一切动态,又不会太过引人注目而遭到凡人的察觉。

就好比人类趴在窗台上,正好能够隔窗窥探室内的细节,却又不至于被发现一般。更为重要的是,这三尺的高度还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在中国古代的传统观念中,'三尺'往往被视为一种神圣的距离,是天地之间的一个界限。正如我们常说的'天高地厚',三尺之上即是神明所在的天界,而三尺之下则是人间的世界。

因此,当人们抬头注视那三尺之上时,便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崇敬和敬畏的情感,仿佛在那里有一双眼睛正在审视着自己的一言一行。这就是'举头三尺有神明'这句俗语的来源。

它告诉我们,无论我们身处何地,都应时刻谨记自己的行为,因为总有一双超越人类的眼睛在注视着我们。这不仅是对天神的敬畏,更是对自我内心良知的一种警示。

不畏人知,畏己知:古代清官的廉洁风范

上述这些关于'三尺'的神秘传说,确实为我们解开了这句俗语的表面故事。但仅凭此,恐怕还无法完全解释其深层的道德寓意。

要想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内核,就必须探究它的另一半句——'不畏人知畏己知'

这一部分的内容,恐怕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比较陌生。毕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更习惯于关注'举头三尺有神明'这个醒目的前半句,而忽略了后半句的存在。

然而,这却是这句话最为关键的部分,它直指人心,揭示了真正的道德观念。

'不畏人知畏己知'的内涵,可以从历史上一些著名的廉洁清正的官员身上得到印证。比如东汉时期的名臣杨震,他曾因拒绝一笔巨额贿赂而闻名于世。

据说有一次,一位贪婪的富人试图在夜深人静时悄悄送给杨震大量的金银,但后者却坚决拒绝了。

他理直气壮地回答道:'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这句话无疑道出了一个为官清正之人的内心独白。他不畏惧人的眼睛,反而更害怕自己的内心无法承受。

又如清代的叶存仁大人,他也曾在离职之际拒绝了一位下属的夜间馈赠。当被问及原因时,他淡然地说:'不畏人知,畏己知。'这番话也表达了一个高尚品格的内在追求。

他认为,即使在暗中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也不应该去做违背自己良心的事情。因为一个真正的清官,更应该时刻警惕内心的声音,而不是盲目地追求表面的政治声誉。

从这些故事中,我们不难发现,古人所谓的'不畏人知,畏己知',其实就是对道德底线的一种深刻自我约束。

他们认为,即使在没有旁人观察的情况下,也应该时刻谨慎自己的行为,因为我们内心最深层的那个声音,才是我们必须终生敬畏的'神明'。

这样的廉洁品格,固然能够得到人们的认同和尊重,但对于那些贪婪的权贵来说,却无疑是一种莫大的困扰。他们总是试图利用暗中的交易来达成自己的目的,但终归逃脱不了良知的谴责。

正因为如此,这种'不畏人知,畏己知'的道德观念,才会成为历史上许多清官的座右铭,成为他们拒绝腐败的精神支柱。

《智囊全集》中的智慧结晶

通过上述对'举头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这句俗语的深入探究,我们不难发现,它所蕴含的道德哲学早已深深地融入了中国人的文化遗产之中。

它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谚语,更是一种历久弥新的生活智慧。对此,我们可以进一步找到一些印证。在明代著名小说家冯梦龙所编撰的《智囊全集》中,就有一段关于这句话的记载

冯梦龙说:'天下无余智,《智囊全集》皆备。'也就是说,这本书包含了天下所有的智慧结晶。而其中,这句'举头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的俗语,可谓是得到了鼎力的推崇。

这本书之所以能够被誉为'天下无余智'的奇书,除了其内容的广博和精深外,更在于它所传达的那些源远流长的生活哲学。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先贤的智慧结晶都被汇聚于此。而这句经典的俗语,'举头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无疑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为什么这句话会如此深受后世推崇?这又与《智囊全集》所蕴含的丰富内涵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部书的内容涉及军事、政治、文学、百姓生活等诸多领域,但其根本的目的,却是希望向世人传授一种为人处世的道德规范。

在这些众多的智慧精华之中,'举头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一条。它不仅仅告诫人们要时刻遵守自己的内心底线,更提醒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无论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应该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的格局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而不应该轻易屈从于外界的诱惑。

正因为这样的理念在历史上一直被广泛认同和推崇,所以冯梦龙才会如此高度评价这本书——'天下无余智,《智囊全集》皆备'

他认为,只要能够真正领会和践行这些古老的智慧,人们就一定能够安身立命,趋吉避害,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这也就难怪,当我们重拾这句俗语时,会感受到一股来自内心深处的力量在牵引。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道德警示,更是一种对于正直品格的永恒呼唤。

在纷扰的现实世界中,或许这些古老的智慧,依然能够成为我们前行的指路明灯。

结语

'举头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这句富有哲理的古语,蕴含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道德智慧。

追溯其由来,我们发现这不仅是对天神的虔诚敬畏,更是对内心良知的深刻警示。

正如历史上那些清正廉洁的官员所体现的,真正的道德底线并非外表的清誉,而是来自内心的自我约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举头三尺有神明”,为何是三尺?下半句才是精华,点破做人底线
老人言:"举头三尺有神明",下半句更经典!可惜大多数人不知道
古人言:''举头三尺有神明'',后半句才是经典,蕴含了上千年的智慧
古人讲“举头三尺有神明”,下半句更经典,学学老祖宗的处世智慧
常言道“举头三尺有神明”,下半句才是精华,点破做人的底线
俗语:“贪酒不顾人,贪色不顾身”,后半句才是经典!揭露了人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