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除了如来佛祖,这些掌门人你都知道吗? | 壹读百科

图片来自网络

文 | 会说话的哑巴

什么是禅?禅的范围很广,比如道家的闭关修炼也是一种禅修,在这里我们只聊聊佛家的禅宗。

追溯一下印度佛教历史,在禅宗未兴起之时,印度就有了“瑜伽”(梵文yoga),这是一种令身、心、意达到完全一致的训练方法。后来,瑜伽被当作佛教苦修的方法,遂被称为“禅那”。禅那是梵语“dhyana”的音译,指的是进入禅定的修行;这种修行方法于公元二世纪至三世纪伴随着般若波罗多蜜等一系列的佛经传入我国,并被简称为“禅”。

那时的“禅”其实就是打坐入定,与我们今天所说的“禅”不太一样,今天我们说的“禅”,实际是般若(智慧)与禅那结合所产生的体系,两者合一,在日常生活中注入“禅”的因素,也就是所谓的修禅。修禅即是修心,以达到“明心见性”的效果,这就是禅宗所倡导的教义“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宗思想认为,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能成佛,佛性自在本心,但不等于人人皆已是佛,需通过潜心修行,找回自己的佛性,这是一种返求诸己的修行,何必立文字?“观身与佛不差别,何须更觅彼无余”。

禅宗发源于印度,并由印度僧人菩提达摩引入我国,因此达摩被称为汉传佛教禅宗的始祖(或一祖),他随后将衣钵传与我国僧人慧可,慧可为禅宗二祖,往下依次为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六祖也有“南惠能、北神秀”之说)。下面,我们就从这几位禅宗的历代掌门人开始来聊聊禅宗的发展。

相传的传说

大梵天王在灵鹫山请佛讲法,并赠佛一朵金色的波罗花。佛欣然答应,高升法座,却持花不语,众弟子正纳闷,唯有摩诃迦叶破颜微笑,佛祖随即宣布: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附嘱摩诃迦叶。这就是禅宗所说的“拈花微笑”,微笑的摩诃迦叶为被奉为禅宗的西天初祖。传至菩提达摩,为西天二十八祖。

一祖达摩

《洛阳伽蓝记》(北魏杨衒之所著)中就有关于达摩的记载,根据胡适先生的考证,达摩在中国大约住了50年,而杨衒之所处年代与达摩在中国的时间上有重合,因此《洛阳伽蓝记》中关于达摩的记载应该是可靠的:达摩曾到洛阳的永宁寺瞻拜,并盛赞说:我到过许多地方,但从未见过如此华美宏伟的寺庙(“历涉诸国……而此寺精丽,阎浮所无也。极佛境界,亦未有此”)。由此也可以佐证菩提达摩并不是一个传说的人物,而是确有其人。

后来的《续高僧传》(唐代道宣所著)就对达摩来华弘法的过程有了比较全面的记载:达摩“南天竺婆罗门种”,也就是南印度人;“志存大乘”,(公元五世纪末)来到我国弘扬佛法;“初达宋境南越”,也就是于我国南北朝(刘宋)时期抵达广州,“末又北度至魏”,后来又北上到北魏境内,之后就在洛阳地区附近游化弘法。

达摩带来了令人耳目一新的佛法,他认为入佛修行道不外乎两种方法,“一是理入,二是行入”,要么通过个人领悟、凭直觉入道,要么通过实践修行入道;同时认为经论只是入门的方法,且靠得住的只有《大乘入楞伽经》,入门之后就要靠修禅,这大概也是“不立文字”的由来;他也主张苦修,他本人就曾在河南少室山的一山洞中面壁苦修数年。达摩是第一个将修禅(即修般若(智慧)与修禅那相结合的方法)带入我国的印度僧人,因此被尊为汉传佛教禅宗一祖。

公元538年,达摩在洛阳圆寂,葬于洛阳附近的熊耳山。

二祖慧可

慧可,出家前姓姬,虎牢(今河南荣阳地区)人。他自幼学习我国传统的儒学和道学,也属饱学之士,年至中年时偶遇在洛阳一带游化的达摩,受其影响,拜为老师,追随师尊6年,钻研佛学,专攻禅宗;后得达摩授予衣钵,被尊为禅宗二祖。

关于慧可最传奇的故事莫过于“雪中断臂求法”。很多禅宗历史的书籍中均有记载,达摩在河南少室山一山洞中面壁期间,慧可为了拜其为师,在洞外大雪中跪候数天,直到最后将自己的左臂砍下以表诚心,才被达摩收为门下弟子,传授禅宗心法。但根据《续高僧传》的记载,公元574年,北周武帝开始了灭佛运动,为了躲避此次运动,慧可被迫南下逃亡,在逃亡途中遭遇盗贼,被盗贼砍去了手臂。所以慧可应该是缺臂之人,但手臂究竟是自砍还是被砍,就见仁见智了。

慧可在北周武帝灭佛运动中逃至皖公山、司空山(今安徽潜山县地区)一带隐居,并秘密收徒传法。灭佛运动结束后,慧可以百岁高龄又北上传法。由于禅宗之法新颖且易于接受,信众日渐增多,这就惹恼了其他的一些僧人。公元593年,慧可在邯郸附近被诬蔑为“邪魔外道”而被处死。

三祖僧璨

公元550年的一天,一位姓向的白衣居士找到隐居的慧可,希望慧可可以帮助他开示佛法,摆脱疾病的困扰。慧可以禅宗心法开示,居士顿悟说:“我今天才知道人的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而在于心,佛法想来也是如此(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内外中间,如其心然,法佛无二也)。”言语中似已参透了禅宗的“明心见性”,因此慧可大喜,收他为徒,并为他剃度,取法名僧璨。僧璨皈依后跟随慧可在安徽隐居了十几年,专修禅宗,后被慧可传与衣钵,是为禅宗三祖;慧可北上后,僧璨南行至天柱山(今安徽境内),并在天柱山中的山谷寺公开弘法。

僧璨所提倡的修行法门简易方便,无需再面壁苦修或断臂自残:放下分别之心,找回自己的本心,便能成佛;分别之心是人与佛的唯一差别。

这就使得一直认为禅宗很艰深的中国人不再望佛兴叹、虽信难修了。这种修行方法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汉化了禅宗理念,扩大了影响,吸收了更多的信众,从而使得禅宗在我国南方开始繁荣昌盛起来,继而发展成为了汉传佛教中独具特色的禅宗一派。

公元606年,僧璨在山谷寺讲法过程中,合掌圆寂,并留下了不坏肉身;公元745年,僧璨肉身被当地官员焚化,并得到了五色舍利;公元758年,唐朝肃宗皇帝赐山谷寺名“三祖山谷乾元禅寺。”

禅宗自僧璨开始在中华大地发扬光大,并且后继有人……

四祖道信

公元592年,14岁的小沙弥道信(永宁县人,今湖北武穴)找到僧璨大师,请教如何能够得到解脱之法。僧璨大师反问:谁束缚你了?道信说:没有人束缚我呀。僧璨说:既然没有人束缚你,你要什么解脱?道信大悟:原来束缚我的不是外物,而是自己的心。从此道信便追随僧璨钻研佛法,专攻禅宗。

十年后,僧璨传衣钵于道信,随即离开天柱山,去往华南的罗浮山;一年后,四祖道信也离开天柱山,北上至吉州东山寺(今江西吉安地区)。相传在此期间,吉州曾被叛军围困,吉州刺史无计退贼,眼看即将被叛军攻破,此时道信登上城墙,带领全城民众念诵“摩柯般若波罗蜜多”七日,最终令叛军退兵,保住了吉州城。江西九江的居士闻讯,特来邀请道信到庐山住持大林寺。公元620年,道信又应邀回到故乡黄梅的双峰山,建寺传法,并主张僧人劳作、自给自足,不被外界所打扰,以便专心修禅。

由于道信声誉远扬,唐太宗曾4次派使者请道信入宫讲法,道信都坚辞不去;唐太宗对此很生气,第四次令使者带去圣旨:如果人不能来,那就带人头来。道信毫不畏惧,坦然引颈;使者敬佩道信的无畏,并未带走道信的人头,回宫将实情禀报唐太宗,唐太宗钦佩不已,封道信为“国师”。

道信建立了禅宗历史上第一座能让僧人自给自足的寺院,要求僧人进行农业等劳动生产,满足自身的日常需求,这种做法经过弘忍等禅宗后人的发扬光大,迅速形成了被称为“禅林经济”或“农禅经济”的独特的寺院经济体制,这种经济体制为禅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公元651年,道信圆寂于黄梅。

五祖弘忍

公元608年,29岁的道信在黄梅地区偶遇一名聪慧过人的7岁孩童,道信不禁感叹道,这个孩子非凡人呀,如果能皈依我佛,将来必成一代高僧;并有意收为徒弟。于是便派人询问孩童父母,孩童父母欣然同意。从此这个聪明伶俐的孩子就一直追随了道信四十多年,直至道信圆寂。这个孩子就是禅宗五祖弘忍。

弘忍天资聪颖,又勤奋好学,深得道信赏识。公元644年,道信将衣钵传与了弘忍。道信圆寂后,弘忍继续主持双峰黄梅寺,后来礼佛学禅的人越来越多,弘忍就到双峰山的东面另建寺庙弘法,取名东山寺。因此弘忍的禅法也被称为“东山法门”。唐高宗两次请他入宫讲法,都被婉拒。

弘忍对禅宗的影响相当巨大,他将禅的理念引入日常的生活和劳作(而这一改变,也是建立在道信要求僧人进行劳作的基础上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都可以是修行,最终达到这一切都无差别的禅修境界,这是一种全新的修持方法。

弘忍所提倡的“禅”深深吸引了大批信众,因为禅不再是面壁苦修或断臂求法,不再是高高在上不可企及的神秘佛法,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任何人都可以去了解、接触、修炼的生活方式。诚如当代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先生所说:“没有学会生活的人是不能学禅的,而生活方式越简单,进入禅修之门也越简便”。

同时,弘忍还提倡在深山之中建寺修禅,因为他认为“栖神幽谷,远避嚣尘,养性山中……心自安宁,从此道树开花,禅林果出”。

公元674年,74岁的弘忍在双峰山圆寂。

六祖惠能

公元672年,禅宗五祖弘忍大师对门下弟子进行了一项终极测试:每人针对自己所理解的佛法,作一首偈颂,在这些偈颂中选出最优者,以传授衣钵。

消息传出,僧人们纷纷绞尽脑汁,力求最优。大弟子神秀作了一偈: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莫使惹尘埃。

在寺院的碓房里,一个目不识丁的正在舂米的人听到大师兄神秀的偈颂后,便请人帮他写下了他自己作的偈: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这个人就是禅宗历史上鼎鼎大名的六祖惠能。

惠能出生于岭南新州(今广东云浮市新兴县)夏卢村,俗姓卢;自幼家境贫寒,父亲早逝,惠能靠砍柴卖柴养活母亲。他因为在闹市中听到有人诵《金刚经》,忽然心有所悟,在安顿好自己的老母亲后,于公元672年来到黄梅东山寺拜弘忍为师。由于目不识丁,惠能到东山寺后便被安排在寺庙的碓房舂米。

弘忍见到惠能所作偈颂后,心中暗暗赞许,表面上却不露声色。第二天,弘忍独自来到碓房,问正在舂米的惠能:米舂熟了么?惠能回答:米早就熟了,就差用筛子筛一下。弘忍随手拿起禅杖在碓石上敲了三下,便离开了。当天夜里三更时分,惠能来到弘忍禅房,倒头便跪,弘忍欣慰门下有如此高悟性的弟子,随即为他讲解《金刚经》,同时把禅宗顿悟法门和衣钵传与惠能,并告诫惠能,为避免夺衣钵之争,天亮后立即离开东山寺。

成为禅宗六祖惠能遵师命,迅速离开了东山寺,回到岭南地区隐居。公元676年,惠能来到广州的法性寺(今广州光孝寺)听印宗方丈讲解《涅槃经》。期间见到有两个僧人看着在风中摆动的幡在争论,究竟是风在动还是幡在动,惠能在一旁微微一笑:不是风在动,也不是幡在动,是你们心在动。

惠能虽然得了弘忍的衣钵,但由于仓促离开,一直到法性寺这里,都还未正式剃度出家。而这一番“风幡”论,让当时法性寺的印宗方丈得知了他的身份,随即在寺中为惠能剃发受戒,并将剃下来的头发埋在一棵菩提树旁边。后人在埋发的地方又修建了一座塔以纪念六祖惠能,这座塔就是直今仍矗立在光孝寺之内的瘗发塔。

光孝寺内的瘗发塔

公元677年,惠能来到韶州宝林寺(今韶关南华寺),并在此弘法四十余年。他再次重申禅宗教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提倡以“顿悟”明人心、见佛性,以达到“见性成佛”的目的,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禅学理论体系。

由于当时神秀在北方弘法,惠能在南方弘法,因此也被称为“南惠能,北神秀”,惠能的禅法被称为“南宗”,神秀的禅法被称为“北宗”。

“北宗”所提倡的恰恰与“南宗”相反,不是“顿悟”,而是“渐修”,即“凝心入定,住心看净”,实际上走回了坐禅读经的旧式修行方法。惠能则提倡“举手举足,常在道场”,也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以平常人的态度,融入禅法思想,以此为修行方法。相比之下,惠能所主张的修行方法无疑是更为简便、可行的。在惠能及其后世传人的努力下,“南宗”禅学最终占据了汉传佛教禅宗的主导地位,成为了“禅宗正脉”。

公元712年,惠能回到故乡新乡定居。回到故乡的第二年,惠能在当地的国恩寺圆寂,留下不坏肉身;圆寂后不久,惠能的弟子们将师傅的肉身送至曹溪宝林寺(今南华寺)供奉至今。同时,惠能的弟子们将惠能的经历及讲义汇编成书,书名曰《坛经》或《六祖坛经》。

六祖之后,或是为了避免夺衣钵之争,或是因为禅法已传遍大江南北、自成体系,禅宗衣钵到此便不再指定继承人,但禅宗传承的谱系则一直在延续,直至今天。

参考书籍:

1.《佛教史》 杜继文主编 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2.《金刚经 心经 坛经》 陈秋平、尚荣译注 中华书局出版。

3.《胡适说禅》 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

4.《禅的行囊》[美]比尔·波特 叶南译 南海出版公司出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禅宗袈裟仅传六代,为什么不传了,最后去了哪里?
禅宗历代祖师列表 中国历代禅宗祖师介绍及禅宗历代祖师传法偈
为禅宗祖师造像打油诗6首
禅宗五祖
【军旅书事】刘战军||​比尔的禅踪——阅读札记五
六祖慧能开悟的故事-菩提本无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