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好孩子都来自什么家庭?这10句精华,请父母牢记

“双减”不减责任,为人父母,做好这“十要”,避开这“十不要”,孩子才能更好成长。

作者丨常常

转眼间,开学已过两周。

作为“双减”后的第一个新学期,孩子们的学习负担明显减轻。

孩子似乎也在学业的松绑中,找到了久违的童年快乐。

但这份快乐背后,做家长的绝不能掉以轻心,毕竟“双减”不等于放养

孩子的学习回归学校,父母的家庭教育也要跟上。

《开学第一课》里,董卿曾说过:

如果你在该教育孩子的时候,选择了拼命挣钱,等孩子长大了,你辛苦赚了一辈子的钱,说不定还不够他败家一年。

好父母胜过100位好老师,想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父母一定要重视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

新学期,这“十要”和“十不要”,父母一定要先做到。

  • 要做到言行一致,不要说一套做一套

曾在网上看过一个短片,儿子给同学过生日回家晚,父亲不由分说一顿训斥:

“天天出去瞎折腾,放假也不回来学习。”

当自己晚回家时却振振有词:

“和老同学出去聚个会怎么了?”

成天教育孩子“人穷不能志短,不能偷钱撒谎”,却偷拿孩子妈钱包里的钱。

网友们评论称,太真实了,像极了自己的父母。

说一套做一套的父母,在孩子面前毫无威信和信誉可言。

想培养言行一致的好孩子,父母要先“说到做到、绝不双标”。

父母的点滴行为,都是孩子学习的榜样。

只有父母言行一致,孩子才能表里如一。

  • 要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不要用“陪着”去敷衍

过去,孩子放学后要写大量作业,周末要上各类培训班,父母与孩子的相处时间少之甚少。

“双减”后,父母和孩子有了大量的相伴时光。

但很多父母只是被动陪着孩子,没有主动陪伴。

看看这个采访就知道,父母陪伴时心不在焉,孩子有多受伤。

有的孩子表示妈妈一点都不和她玩,有的孩子说父亲要看比赛,有的孩子疑惑为什么父母总有紧急使命要去完成。

比起好吃的和玩具,孩子们需要“父母”的程度,超乎大人想象:

“我跟你发誓,我会表现很好的!”

“刷牙的时候我再也不窜来窜去了!”

“就算你去阳台,我也会抱着你。”

孩子成长中的首要需求,是归属感和价值感。

为了满足这一需求,高质量的陪伴至关重要。

被父母花时间、花心思陪伴的孩子,内心安稳,自信勇敢。

他们懂得享受亲情,也自然而然能学着父母的方式,用心传递爱、回馈爱。

  • 要培养孩子的品行,不要以爱之名纵容溺爱

这几年,郭晶晶霍启刚的育儿方式频频登上热搜。

归根结底,不是因为豪门光环和冠军头衔,而是他们的教育理念。

他们从不将孩子当做“豪门富二代”去溺爱,反而特别注重品行教育。

为了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精神,他们会特意带孩子干农活;

孩子们想要零花钱,也要擦车或者做家务来赚取;

他们经常带着孩子参加公益活动,培养爱心和同理心;

孩子们穿的衣服,也是和普通小孩一样的平价款。

真正的爱孩子,不是用金钱堆砌物质,或插手代劳一切。

而是身体力行培养品格,潜移默化传递教养。

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才能意志坚韧,情操高尚,人格完整。

长大成人后,自然有底线,有爱心,懂尊重,能包容。

  • 要认真倾听孩子的想法,不要总是打压指责

“双减”之后,应试束缚减少,很多家长感叹“孩子更不好管了”:

天马行空,想一出是一出;自我意识激烈迸发,甚至叛逆反抗;天天有新点子,父母的思维明显跟不上。

于是,很多父母打着“我是为你好”的旗号,打压孩子的想法,指责孩子的缺点。

但这样不仅无济于事,还会使亲子关系陷入糟糕的境地。

著名心理学家戈登博士研究发现, 当孩子提出问题时,父母最有效的应对方式,就是倾听。

父母认真倾听,才会走进孩子的内心。

久而久之,孩子的负面情绪、冲撞行为才能日渐减少,对父母也会报以同样的尊重与体谅。

  • 要做情绪稳定的父母,不要将负面情绪转嫁给孩子

美国励志导师奥里森·马登说过:

“任何时候,一个人都不应该做自己情绪的奴隶,不应该使一切行动都受制于自己的情绪,而应该反过来控制情绪。”

德国绘本金奖作品《一生气就大吼大叫的妈妈》中,妈妈发火时,小企鹅的身体被震得四分五裂。

它的脑袋飞到宇宙里。肚子落入大海里,翅膀掉到丛林中,嘴巴插在高山上。

它吓得魂飞魄散,但不敢停下,只剩一双脚跑啊跑。

直到妈妈找到它,对它道歉,找到它丢失的身体重新缝好,小企鹅才身心如一。

父母控制情绪的能力,直接影响孩子的安全感、幸福感和对世界的信任程度。

想要给孩子良好的教育,父母首先要做情绪的主人:

客观看待事件,接纳自己的情绪,尊重孩子独立的生命,偶尔情绪失控,事后一定要及时道歉,

父母情绪稳定,孩子才会更松弛、更平和、更快乐。

  • 要给孩子温馨整洁的环境,不要用凌乱不堪的环境把孩子养懒散

很多父母感叹:“双减”之后,家才是家。

因为孩子不再只是回家睡个觉,而是有更多的时间在家里生活。

这时,温馨整洁的家庭环境显得尤为重要。

哈佛商学院调查显示:

“将课桌收拾齐整的孩子,往往成绩优异、乐观开朗。

因为整理使得他们学会了规划、学会了耐心,心无积尘,面目清明。”

同理,如果家里杂乱无章,孩子内心的秩序感就会被破坏,变得任性懒散,

如果家里干净整洁,孩子则头脑清爽,内心平静,下意识地向好习惯看齐。

如果父母能花点时间收拾家、装点环境,不仅能引导孩子养成好习惯,还能激发孩子的家庭责任感。

这一点,家庭是最好的学校,父母是现成的老师。

  • 要和孩子一起努力进步,不要坐在麻将桌前指挥孩子

这次开学之后,减负的不只是孩子,还有家长。

不用陪学、不用送补习班、不用检查作业,卸下了多重身份,回归到了父母本质。

但也有一些家长忙着享受惬意时光而跑偏方向:

指挥孩子读书练琴跳绳,自己却忙着打麻将刷手机看电视;

要求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自己却不思进取、得过且过,这与家庭教育中“共同成长”的原则背道而驰。

成长有一个“共作效应”:父母与孩子一起阅读、一起运动、一起发展爱好等,不仅能让孩子成长,自己也会收获满满。

养育孩子,不是父母对孩子的单向输出,而是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的契机。

父母勤奋努力、不断精进,会极大地激励孩子克服困难、追求卓越。

孩子的成长,就是父母的二次成长。

  • 要带领孩子探索世界,不要放任孩子沉迷“垃圾快乐”

“双减”来临,孩子轻松,家长解放,全家开心。

但减负不等于放任,金色童年不等于垃圾快乐。

“双减”之后,家长能带领孩子做很多很多事情——

可以去大自然中走走,感受天地草木生灵之力量;

可以去参加户外运动,强健体魄的同时强壮内心;

可以鼓励孩子多动手多实践,体会生活百味;

可以与孩子一起博览群书,汲取无限智慧精华。

……

只有探索世界的方式多样丰富,孩子收获的快乐才能更加持久、健康、有深度。

  • 要激发孩子的内驱力,不要时刻做孩子的“管家”

尹建莉讲过一件事。

女儿刚上学时,回家总是先玩耍,她和丈夫从不催促,任由孩子玩够了再写作业。

有一次,女儿临睡前才想起来写作业,尹建莉和丈夫也只是表示微微的惊讶,并无责怪。

女儿边哭边写完了作业,还将书包收拾得整整齐齐,从此以后,她一回家就主动写作业,从没耽误过。

很多父母属于管家型父母,从衣食起居到学习培训,无微不至地过问、提醒、督促、照料。

但这样只会消磨孩子的自主性,让他们没有激情和主动性应对生活。

双减之后,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的孩子,十年后,将差异巨大。

因此,父母要做的,不是监督、命令孩子,而是激发孩子内驱力,让他们学会掌控自己的人生。

  • 要让孩子能吃苦知感恩,不要用溺爱把孩子养成“白眼狼”

李玫瑾教授曾说过:

孩子的所有问题,根在家庭,源在父母。

孩子不知感恩,骄纵跋扈,往往都是父母大包大揽,一手溺爱出来的。

想养出一个懂得感恩的孩子,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就要舍得让他去吃苦。

如今,“双减”减轻了孩子的学业负担,也给孩子承担家务、参与劳动提供了机会。

父母带着孩子一起做家务,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还可以让孩子感受父母的不容易,学会心疼父母。

不想害孩子,就别再用溺爱绑住孩子的手脚,剥夺孩子体验和成长的机会。

父母适时放手,让孩子去吃该吃的苦,只有这样,他才能学会珍惜,懂得感恩。

“双减”之后,作业、试题、考试不再是孩子生活的全部,家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父母的养育方式也要更新迭代。

比起讲大道理、单向要求和被动陪伴,用心体会孩子、用爱与孩子合拍,更利于孩子的成长进步。

成绩分数终有尽头,成长与收获却无止境。

家庭教育,影响孩子的一生。

点个赞吧,愿每位父母,都能做“用生命影响生命”的那个人,享受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幸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出好孩子》读书摘要
体育老师的娃,怎么带?
唯有家长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17岁的我患有抑郁症,父母做到这“三点”,我的抑郁症减轻了
孩子写作业时,父母该做什么?
只要做到这四点,孩子都能做到主动学习写作业#家庭教育 #父母课堂 #家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