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论》六经外感表证证治初探

摘要:六经皆有外感表证。太阳经外感表实证和阳明经表实证,可麻黄剂峻汗。少阳经外感表证,宜柴胡剂和解。阳经外感表虚证、三阴经证外感表证无论虚实,皆扶正解表,常用桂枝剂。其目的是根据六经抗病能力以及感邪轻重,分别解表祛邪,以免过汗伤正。

关键词:伤寒论;六经;外感;表证;治疗

《伤寒论》六经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六经外感表证指六经感受外邪表现的证候。《伤寒论》着重论述了太阳经外感表证,对其他五经的表证则简略。清代柯琴著作《伤寒来苏集》注疏《伤寒论》,补充归纳了《伤寒论》六经外感表证相关治疗,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1太阳经外感表证

《伤寒论》第1条概括太阳经外感表证特点:“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统摄营卫,主一身之表,为诸经之藩篱,外邪侵袭人体,太阳经首当其冲受邪。卫阳奋起抗邪,正邪交争,见发热。卫气抗邪于肌表,见脉浮。风寒外束,卫阳被遏,温煦失司,见恶寒。经脉受邪气血运行不畅,见头痛。体质强弱不同、感邪轻重有异,风寒邪气侵袭太阳经表表现为伤寒表实证和中风表虚证。

风寒较重,表闭阳郁,表现无汗,脉紧者,属太阳伤寒表实证。如第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麻黄汤由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组成。麻黄开腠理,发汗解表。桂枝解肌祛风,助麻黄发汗。炙甘草缓和麻桂烈性,防过汗伤正。柯氏总结:“麻黄发卫中汗,桂枝发营中汗。”

风寒邪气以风邪为主,风邪伤卫,卫外失固,营阴外泄,表现汗出、脉缓者,属太阳中风表虚证。如第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桂枝汤由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炙甘草组成。桂枝配生姜,发散风寒以解肌。芍药、大枣、炙甘草滋营阴以资汗源。

2阳明经外感表证

第235条:“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阳明经表寒实证无汗而喘者,宜麻黄汤发汗解表。

第234条:“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阳明经表虚寒证,见汗出、 微恶寒,脉迟缓,宜桂枝汤解肌祛风,小发其汗。

阳明经外感表证病机与太阳表证相同,因此治疗亦同。

阳明外感表证的特点,一是因脾胃为水谷之海,阳明经多气多血,外邪侵袭阳明经极易被从热化燥入里。阳明经外感表证只持续一二日间,恶寒程度较轻,容易被忽略;二是,阳明经循行于额头面部位,与太阳经不同。柯琴注:“此阳明之表证也。二证全同太阳,而属之阳明者,不头项强痛故也。二方专为表邪而设,不为太阳而设。见麻黄证,即用麻黄汤;见桂枝证,即用桂枝汤,不必问其太阳阳明也。[1]”

3少阳经外感表证

第265条:“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第264条:“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因为,少阳经气血虚弱,初感外邪时抗病能力弱,正气与邪气相搏于半表半里,表现往来寒热。柯琴讲其发热特点:“少阳初感风寒,恶寒发热与太阳同,惟寒热不齐,各相迥避,一往一来势若两分,始得谓之半表耳也。”邪客少阳致耳目及胸胁等经脉循行部位气血运行不畅。少阳经外感表证,宜小柴胡汤和解。柴胡、黄芩、半夏、生姜相配,使半表之邪从外而解,人参、炙甘草、大枣,资气血生化之源。

柯琴告诫治疗禁忌:“阳明风寒之表亦有麻桂症,少阳风寒之表,既不得用麻桂之汗, 亦不得用瓜蒂栀豉之吐。”究其原因,邪不在表也不证里,禁用汗下;少阳气虚血弱,禁用吐法。但是少阳病兼表邪者,兼用汗法为变通之法,不属于禁忌。第146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少阳病兼表证者,取柴胡桂枝汤,和解少阳,兼以解表。方中小柴胡汤、桂枝汤各半而设。

4太阴经外感表证

太阴经有表证,第276 条“太阴病,脉浮,可发汗,宜桂枝汤”可资为证。柯韵伯解释:“太阴主开,不全主里也,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太阴经此处指脾经。因肺主皮毛,多患表证,属太阳范畴。

脾主运化水谷,主肌肉,主四肢。太阴里虚,抗病力不强,邪正相争不激烈,一般无发热,但四肢烦痛,乃是太阴中风邪正相争的表现。治疗上,柯琴认为,太阴表证不论太阴伤寒还是太阴中风,均宜用桂枝汤而不宜麻黄汤,“以太阴是里之表,桂枝汤是里之表药,因脾主肌肉,是宜解肌耳”。

5少阴经外感表证

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相表里,太阳邪气不解内陷少阴,形成太少两感证,其里虚证不甚者,表里同治。年高体弱或素体肾阳虚甚者,外邪长驱直入而直中少阴,病初即见少阴病真阳虚衰的危重证候,宜回阳救逆。

5.1太少两感证

发病初期,病位偏表,病势较重,里虚较轻者,予麻黄附子细辛汤;表证数日后病势缓解,无里虚寒证者,治宜和缓,麻黄予附子甘草汤。柯琴认为“少阴制麻附细辛汤,犹太阳之麻黄,是急汗之峻剂;麻黄甘草犹太阳之桂枝汤,是缓汗之和剂”。

第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卫阳郁于肌表而发热。邪在表,脉应浮,但见脉沉,肾阳虚故也。治宜温经发汗。麻黄发散表寒,附子温经扶阳;细辛辛温雄烈,外助麻黄解表,内合附子温阳。

第302 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 故微发汗也”。 无(里)证,指无吐利、躁烦、干呕厥逆等证,里虚不甚。麻黄附子细辛汤去细辛,防动阳伤阴,加甘缓的炙甘草微取其汗。

5.2外邪直中少阴经证

第91条:“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太阳伤寒误下,肾阳虚者表邪内陷少阴,形成阳虚阴盛变证,见下利清谷。病位偏里,里虚甚重,治宜速投四逆汤回阳救急,以防阴竭阳脱之变。待脾肾阳气回复,下利停止后,表证未罢者,桂枝汤解肌祛风。《伤寒论诠解》曰:“考虑到里阳初复,虽见身疼痛,恶寒无汗之表实证,亦不可用麻黄汤峻汗,只宜桂枝汤调和营卫,以图缓汗而解出表邪。”

6厥阴经外感表证

第351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辨证属肝血虚少,复感寒邪之厥阴伤寒证。

肝藏血,肝经血虚则脉细。血虚受寒,寒凝血脉,四末失温养,见手足厥寒。柯琴解释:“厥阴居两阴之交尽,名曰阴之绝阳,外伤于寒,则阴阳之气不相顺接,故手足厥冷,脉微欲绝。”予当归四逆汤,温经散寒,养血通脉。即桂枝汤去生姜,倍大枣,加当归、细辛、通草成方。仿桂枝汤加细辛外解风寒,当归补血,通草通利血脉。柯琴认为当归四逆汤是“厥阴伤寒发散表邪之剂”。

总之,六经皆有外感表证,但其各经生理功能和经脉循行路线不同,临床表现各异。太阳经外感表实证和阳明经表实证,宜麻黄剂峻汗。其他阳经外感表证及三阴经证外感表证无论虚实,皆扶正解表,常用桂枝剂。目的是根据六经抗病能力以及感邪轻重,予相应的解表剂,以免过汗伤正。

参考文献:

[1] 柯韵伯. 中国医学大成·伤寒来苏集[M] .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7: 468.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太阳病为六经首 方证病机须谙熟(续完)
从零开始学中医第24讲:中医的六经辨证
​​谈《伤寒论》“六经皆有表证”
“红眼病”,用桂枝麻黄各半汤连治好桂枝麻...
桂枝汤与麻黄汤的区别
经方临床运用的几个问题(全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