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五台山攻略之五菩萨顶

我们乘免费小巴直达菩萨顶后门,从上往下参观,省了不少力气。上山途中在小巴中看到满山经幡。仿佛到了西藏。

下车后,先居高临下拍四周美景。

菩萨顶坐落在海拔1800米的中台龙头之上,左为青龙山(即东台),右为白虎山(即西台),北台叶斗峰为靠山。北魏太和五年,笃信佛教的魏孝文帝驾幸于此,一眼就看准了这处天造地设的灵山宝地,便下令环匝建十二院。因灵鹫峰为文殊住处,文

殊常在峰巅化现(称为化现台),故峰巅所建寺院名为文殊真容院,成为北魏王朝在五台山最早的皇家道场,且“岁时香火,遣官敬修”。到唐朝时,五台山高僧法云再修,并塑文殊真容像,诸帝每年敕送该寺许多宝物,又成了唐朝的镇国道场。至宋朝,太宗、真宗、仁宗三代皇帝对菩萨顶尤为礼遇,太宗敕送该寺金泥书一藏,造金铜文殊,令每岁度僧人。真宗敕建重阁13间,赐额奉真阁,遂使该寺成了五台山诸寺之首。因此,日本成寻一行八僧来华学法,神宗即批准入住该寺。其后,自诩为“文殊眷属”的宰相张商英,曾于元礻右三年一年中三上真容院,礼拜大圣真容,将自塑泥像安放殿中,使菩萨顶达到了空前的隆盛。明永乐九年,菩萨顶改建为大文殊寺,成化、万历年间再行扩建,成为五台山的一处显赫的大刹。

清朝,是菩萨顶的极盛时期,大清的几代皇帝“兴黄教而安边”,对菩萨顶宠遇极隆,菩萨顶迎来了一次历史性的大变革,最终由一座历史悠久的汉传佛教寺庙,变成了黄教的领袖寺庙。当时的开国君主清世祖于顺治十六年,诏阿王老藏至菩萨顶总理番汉事务,使菩萨顶成了汉藏佛教的首府。康熙二十二年,清圣祖敕封阿王老藏为“清凉老人”,为便于皇帝朝台和蒙古王公瞻仰(融洽民族关系),圣祖于康熙二十三年,又敕令在菩萨顶前后门设立永镇派兵守卫。后又敕帑金令老藏丹贝和老藏丹巴,按皇家宫室形制对菩萨顶大加修缮。据说,这一次修建,大殿全部用黄琉璃瓦覆顶,前至山门,中经牌楼,直到后院,重楼杰阁,曲径相连,共有33院(0.5公里多长),直通到慈福寺。康熙三十七年,圣祖又敕封老藏丹巴为“清修禅师”,提督五台山番汉大喇嘛,并赐银印、提督印、斩杀剑,并令山西全省向菩萨顶进供钱粮。康熙四十四年,又将五台山的罗目侯寺、寿宁寺、三泉寺、玉花池、七佛寺、金刚窟、善财洞、普庵寺、台麓寺、涌泉寺10座青庙改为黄庙,由菩萨顶直接管辖。其间,康熙五次朝台,乾隆六度巡山,两位皇帝又多在菩萨顶住宿,拈香礼佛,作诗题匾,恩赐经像金银,给这座寺庙留下了多处珍贵的印迹。乾隆时,不仅重葺了寺字,还在菩萨顶侧构建了行宫。清帝对菩萨

顶种种优厚的礼遇(这在中国佛教历史上也是空前绝后的),使这座皇家寺院在五台山成为至高无上的尊贵象征。而黄教的兴盛,又给这座寺庙涂上了浓重的藏传佛教色彩,最终形成五台山的一处藏、汉、蒙、满、王各民族僧人理想的修习之所,被人们誉为汉地的“布达拉宫”。

寺院坐北向南,依山而建。分山下,山上两部分。山下建有佛字影壁,牌楼,108级石阶,东塔,西塔等。山上为寺院主体,中轴线上五进院落,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文殊殿,文殊堂,藏经楼。东西两院为禅堂、僧舍、碑亭等。整个建筑都为清代遗构。其形制、手法及雕刻、装绘都为皇宫式样,所以菩萨顶的看点就在它的喇嘛文化和皇家道场。

我们走的是后门,所以参观顺序由后开始。后院外立一块菩萨顶的简介说明。顺台阶上平台,有一个售票处,正中有一扇门。

门楣上匾额是“菩萨顶”。

一进门,是一个福字影壁,许多人争相摸一下。

绕过影壁往前走,左手边有一个小门。“烟霞藏梵寺,钟磬出松萝”。

里面的小院名大锅院。

该院古朴静寂,大体上保持着原有的旧貌。院子打扫得很干净,但院中所铺的石板却是历朝历代的古人脚踩过的古物,虽不如新铺的路面美观,但却让人易生怀古之幽情。

五观堂是僧人们的食堂,意思是僧人用餐之前进行五个方面的思考,一做尽世间一切善事、二除去世间一切恶事、三普渡众生、慈悲为怀、四想想粮食的来之不易,五看看你有没有资格吃这碗饭。“五观堂”意味着“用斋”亦是一门修行的重要课题。

房檐下有一个云板。云板中间的字为“南无吉祥王菩萨摩诃萨”,右边为文殊菩萨心咒“嗡阿日阿巴杂那的”,左边为功德主“香港锦胜集团庄金洲敬献”。佛教中的云板是在早课或是中午饭前击打的,起到召集众人的作用。一般心中默颂“南无吉祥王(菩)萨,萨萨萨萨......”。击打时前7下是很分明的,菩字击打不发声,或轻声。连续的萨字的声音逐渐降低。这样敲三遍,再敲六下收尾,第二三声紧连,四五声隔开。

南面是厨房,里面放置着全山闻名的四口大锅,号称五台山十景之一“菩萨铜锅”。靠东的锅台上安着一铜一铁两口锅,铁锅靠里,铜锅靠外。靠西只安着-口铜锅,最大。这口最大的铜锅铸于明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01年),直径2米,高1.06米;那口较小的铜锅铸于清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直径为l.70米,高l米。原来这里放着四口铜锅,除了最大的那口铜锅是明代铸造,其余三口铜锅均是清代遗物。这些锅是过去菩萨顶在每年农历的正月、四月、六月、十月和腊月举办佛事活动时煮粥用的。其中最小的一口锅,直径即近二米。据说,有一个冬天,小和尚去刷洗铜锅爬不出来,最后还是搭上木梯才把他拽出来的。

院子里还有全院唯一一只只吞铜钱不吞香火的塔香炉,游客纷纷向香炉扔钱。这是某企业捐赠的。

青蛙造型的下水口。

在石阶旁有一排僧舍,僧舍的建筑是明清时代保存下来的。在僧舍建筑上平铺了两层木椽,上层为方形、下层为圆形,它们边上各绘有一副图案。方形木椽的图案为“卍”,据说这个图案是释迦牟尼佛与生俱来的,太子降生时有八十种好、三十二相,其中一相为胸前长有“万”字标记,这一相又被我们称为“吉祥海云相”,所以这也就是佛教的标志、佛祖的标志,原来是没有发音的,直到武则天时期才正式命名为“万”。“万”字标记最初出现于印度、波斯等国,后被佛教采用,作用“吉祥”的标志,是为了表示佛的智慧与慈悲无限。横竖表示佛力向四方无限延伸、无尽的展现、无休无止地救济十方无量众生。

四块琉璃八条龙,因为皇帝是九五之尊,只有皇宫才能用九条龙装饰,做为皇庙就只能用八条了。菩萨顶是藏传佛教寺院,红黄两色正是他们的象征。

经过大乘门。藏传佛教也是属于大乘佛教的,“乘”是运载工具,将我们从生死之此岸渡到解脱生死之彼岸。在佛教中分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小乘佛教比较狭隘,最高果位只可以修行到罗汉,大乘佛教比较广泛,最高果位可以修行到佛,所以现在大部分人信的都是大乘佛教。

菩萨顶最高的一进大殿----大文殊殿。大殿前方里有一座石牌坊,上书“五台圣境”,为康熙御笔,并刻有“康熙之宝”印章。这四个字笔力雄健,洒脱大方,又出自皇帝之手,该牌坊自然就成了菩萨顶的一件瑰宝。

牌坊南面的是大雄宝殿的背面。有楹联三副。

“花雨缤纷 双树枝头联贝叶 香云缭绕昙花影里放金光”

“念处正勤 三十七品为其行 慈悲喜拾四无量心运其心”

“佛驾遥临 百万神灵皆拥护 法门宏开三千世界总光明”

匾额:“妙现真容”。相传,这座菩萨顶最大的殿堂,在唐时由高僧法云(雁门人,赵氏子)和尚重建,是他在殿中首塑了真容文殊像,留下了一个神妙离奇的故事传说。

故事说,这法云原本是大华严寺中的一个笨和尚,他12岁出家,整整当了20年和尚,连几句简单的经文都不知道,人们后来就干脆叫他“牛”(故也称牛云)。法云为此非常着急,到处寻找文殊菩萨。一次,当他走到东台时,见到一位老人怀里抱着一

团雪打坐,法云就急急上前问道:“文殊在什么地方?”老人说:“你问这有什么用?”法云说:“我生和笨,求他开示。”老人说:“这与你的前生有关,你还是不要找他了。”法云听了这话,真是痛苦级了,便不顾一切地向北台走去,冷不丁被卷来的一股风雪扑倒在地。朦胧中,法王眼前又出现了那位老人,只见老人对他说:“你还是找文殊吗?”法云说:“我就是死也要见见文殊。”老人说:“既然如此,我就告诉你吧,因为你前生过贫贪心,故你已经入了牛类,你过来,我给你看看。”老人说着,就拿出一个如意钩来,然后从法云的口中探入,勾出他的心脏来,法云看了,果真是紫黑一团牛心。老人便把他的心肝五脏一件件勾出,然后就在天海中清洗了,又揪一朵白云擦干净,然后再一件件给他安放进去。法云在恍惚之间,一觉醒来,眼前不见了老人,原来自己是在一个梦中。只是顿时觉得心里异常明亮,从此读经,竟是一目十行,很快成了五台山的一位高僧。

法云后来到菩萨顶当了住持,景云二年(711),他将大文殊殿拆葺得焕然生彩,只缺殿中的文殊塑像。这时,有一塑师安生应召而来,他按照自己心目中想像的文殊形象,先后塑了七次,却是“七塑七裂”。安生便问法云文殊是何形象,法云只是默然

不答。那天晚上,法云便叫安生随他进殿,在大殿正中焚香诵经。过了一会儿,安生便见蓝色灯花中显出了文殊真容,便急忙照着塑制起来,这灯花中的文殊显了72次,安生每有所疑,便回头观看(有的故事则说,文殊在空中现出真容,安生照着塑

)。安生塑好文殊后,觉得容光焕发,端丽无比,简直像真的一样,一时心中感动,便跪在像前说:“我愿劫劫常常为文殊弟子。”安生说完,竟溘然跪化,随愿而去。法云、安生塑的这尊文殊、就是五台山独一无二的真容文殊,故大殿也叫真容文殊殿。又过了100多年,日本圆仁至此瞻礼,见骑狮真容文殊端丽无比,身上还披着一领御赐架裟,说是每显灵瑞。

正面是大文殊殿,石碑和大殿之间有一座塔香炉。塔香炉六面开门是指六道,六道轮回的六道,不同的道需走不同的门,香客上香就应走“人”门,哪里是“人”门呢?就是正对大殿的那个门。

大文殊殿,面阔三楹,单檐庑殿顶,殿顶覆盖琉璃黄瓦,琉璃黄瓦历经寒署数百年,色泽依然如新。殿脊正中置金碧辉煌的鎏金铜座,两端置鸱吻。

四条戗脊上,前有龙、凤、狮、海马、天马、牙鱼、行什等七件饰物。这种规格,过去只有皇宫专用,该殿顶较皇宫略降一格,只用了单檐。檐下斗棋密致,檐角高翘。出檐斗棋施以彩绘,12块隔扇上均雕刻着团龙图案,体现了清代建筑的风格。

基座为石砌束腰须弥座,并围以1米高的汉白玉栏杆。前面留有供人上下的台阶。

中间斜坡为御道,铺着雕有团龙的汉白玉。

文殊殿还有滴水大殿之称。过去,文殊殿有一块檐瓦,无论春夏秋,也无论阴晴雨,总是往下滴水。时间长了,文殊殿前的丹陛石上面成了蜂窝状。相传文殊菩萨常住在这里,为显其灵验,故而“智水长流,永扫愚昧。”游山者每到此,以手接之洗面的,以嘴接之洗心的,或排队或围观,常呈热闹非凡之景象。有人说,这是建筑上的一种巧妙设计。过去,文殊殿的琉璃瓦上留有小孔,瓦下有储水层,储水层下又有防漏设施。每当雨天,雨水透过琉璃瓦孔而存于储水层内。在阴天或晴天时,储水层中的水便慢慢地从檐瓦滴下。但是,问题是:这储水层有多大容量,以保证从春滴到夏从夏滴到秋,不紧不慢,老是那么往下滴呢?

以后,由于文殊殿在翻修施工时,不知保护殿顶存水的奥秘,如今已不再滴水了,实在可惜。传说当年毛泽东在五台山,大师就用这个景点“滴水穿石”隐喻毛泽东(泽字含水)必胜蒋介石(有石字)。

两边楹联:“两千年香火断断续续 又是晨钟悠扬 晚磬清彻 香烟缭绕

胜幅翩跹”“五百里道场风风雨雨

依然日出东台月挂西峰花发南山雪霁北巅”。不仅写出了佛教圣地五台山在漫长的岁月中虽经坎坎坷坷,但又欣逢盛世而佛运顺畅的欢愉,又巧妙地赞美了五座台顶瑰丽迷人的自然景观,堪称是一副对仗精巧、蕴藉精深的好对联。

殿内佛坛正中为文殊菩萨,左侧为观音菩萨,右侧为普贤菩萨,合称“三大士”。这一陈置格局,是唐代宗李豫钦定的。三像腰肢纤细,蓄思含情,中尊文殊似有所思又不露痕迹,略有动感又不失庄重,展现出一种高妙的思索,透射出一种复杂的内在情感,表达了入世菩萨牵挂众生的崇高情怀。文殊菩萨是密教

的奠基人,又是般若智慧的化身,很为藏地人民崇奉。西藏传说,黄教祖师宗喀巴,就是文殊菩萨的化身。原来的三尊铜像,是明代雕塑艺术的代表作品,可惜早已被毁。后为康熙皇帝赠送,现在这三尊像系1985年重塑的,显示了较高的雕塑技艺。还有一盏现代吸顶灯。

殿内悬挂着乾隆皇帝御匾一块,上书“人天尊胜”四个大字,意即该殿在人趣和天趣中均为地位尊贵的胜境。东西两侧佛坛上则供十八罗汉塑像。两壁还有无数小佛龛装满器物。殿内还有藏族佛教徒供奉的藏画12幅,画面用赤金和五彩石质天然颜料工笔画成,是藏画中的珍品。

文殊殿西配殿为金刚殿,面阔三间,悬山顶,前出廊,顶盖黄色琉璃瓦,正脊中间置鎏金铜法轮,标准藏式风格。门廊两边置有转经筒,共六个。楹联:“演扬清静甚深妙法 传承密部金刚上师”。

金刚殿里中间供四臂文殊铜像,文殊左右分别是抱着明妃的大威德金刚和胜乐金刚。

大威德旁边那个小小的铜像是藏传佛教前译宁玛派大圆满祖师布玛莫札。

右边背后插着小旗的是藏传佛教中最具神威的智慧护法神格萨尔王。

文殊殿东配殿为祖师殿,建筑结构同金刚殿一样,门前也立着六个转经筒。楹联:“祖灯登明 香云花开世眼

师德永佑 碧岭青峰觉迷心”。

殿里的祖师不再是达摩,而是藏传佛教的祖师莲花生大士,五台山唯一一座莲师像,在莲师像的心口还有一尊伏藏品的小小莲师。

莲师背板上还有各种喇嘛教尊者

敏珠林寺敏令德钦尊者

荣仁多吉尊者(莲师大弟子贝若扎那的转世、同时也是敏珠林寺的住持、鲁木饶寺的创建人)。

莲师右侧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巴喀大师(中间),和虹化大成就者白玛邓灯尊者(荣仁多吉尊者的上师)(右侧).

莲师右侧不认识

文殊殿前面是大雄宝殿,院里立有两株参天的古松树。

还立有三个皇帝康熙、乾隆、嘉庆的三通碑。一齐把一个古刹铺陈得深幽雅谧。这种景象,不由叫人生发出一种思古之幽情。昔日“真容院”的气息似乎已被千余年的山风荡去,代之而来的却是帝王深宫一般的豪华。首先是那位痴心不泯的“痴道人”顺治(顺治自号“痴道人”),他一心吵闹着要来五台山出家,一眼就把菩萨顶当作了他理想的栖身之所,曾派遣阿王老藏到菩萨顶总理番汉事务,实则是为他来五台山当和尚作准备。可到头来只能带着他永久的梦幻静静地躺在河北孝陵。这是一段颇使人伤感的历史。此后,由他的母亲孝庄文皇后教导成人的康熙,却成了中国帝王中的一位盛世明君,他对用长城抵御外侮嗤之以鼻,却能理智地善待佛教,使菩萨顶成了他用于边防安宁的一个重要枢纽。接下来的乾隆皇帝,好佛而绳武先祖,就在菩萨顶的殿院中,多次举办祈愿大法会,还把陪他的三世章嘉拉到自己身旁,两人同坐一个宝座,其尊崇黄教和喇嘛可见一斑。因此在他的手上,菩萨顶和五台山的黄教达到了空前的兴盛。清朝的第五位皇帝嘉庆,据说是一个勤俭节约的皇帝,但在朝台时整整准备了一年,修葺了五台山的寺庙和道路,也着意风光了那么一回。他在菩萨顶礼拜了真容文殊,还赏赐了该寺三千金,可在以后,就给清帝朝台划上了一个不声不响的句号。一个寺庙,数通石碑,就把大清朝的历史显现得如此真切。

只有嘉庆碑帽上有一湿脚印,常年不干。传说,嘉庆里的碑高于其他两通碑,文珠菩萨看到这个碑欺祖,就踩了一脚,把碑踩矮了一些,从此,碑上就留有这个脚印。

另外的一个版本是:茅蓬山庄是1970年林彪炸毁五郎庙为自己在五台山修建的一处别墅。修好后的茅蓬山庄成为多年的军事禁区。寺庙的旧址为北宋的太平兴国寺。因杨五郎曾在此处出家,后人改此寺为五郎庙。据说当年林将军下令炸毁五郎庙后,文殊菩萨显灵菩萨顶。临走时在石碑上留下了这个警示性的脚印。这个脚印是潮湿的,遇到下雨会自动扩大,晴天就是图中这样。这个脚印出现的那一天开始,三年后的同一天,林彪坠机身亡!也许只是巧合,但是警示语是这样说的:“举头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

佛殿面开三间,单檐歇山顶,四出廊,三彩琉璃瓦盖顶,前置重檐抱厦,勾栏围绕,朱漆彩绘,立在石砌束腰须弥座上,彰显雍容华贵。门前对联:“灵鹫鹫灵灵鹫灵,真容容真真容真”,将灵鹫峰和真容院巧妙嵌入,颇耐人寻味。另有两副楹联:“大雄大悟大聖主

无垢无染无如著”和“通云达妙离幻即真 开权显实随极应化”。

四条戗脊上仅五件饰物,比大文殊殿少两个,大雄宝殿的等级竟然比大文殊殿低。

殿内设置和塑像藏风浓厚,挂满彩色幡帷,梁架上悬挂着“心印毗昙”的乾隆御匾一块。“毗昙”,全称阿毗昙摩,意译对法、胜法、无比法,指佛教经、律、论三藏中的论藏,是佛教高僧大德对佛经的理解和阐释。殿中幡幔高悬、经案、鼓磬、法器罗列有序,洋溢着浓重的藏传佛教色彩,红衣整肃的喇嘛们就在这里举行重大的佛事活动。

殿内供三方佛,正中供释迦牟尼佛,结跏跌坐,智慧印。其左右分立迦叶、阿难两位大弟子。右供阿弥陀佛,左供药师佛。前塑宗喀巴大师像和他的两个弟子贾曹杰和克主杰。佛台之下,两侧塑韦驮将军和密迹金刚。

大雄宝殿东配殿为“带箭文殊殿”。相传昔日康熙皇帝从北台归来,路过澡浴池见妇女们池边洗衣,却有一和尚池内裸浴,甚为不雅,康熙拔箭怒射,和尚带箭逃去,最后在菩萨顶发现了带箭文殊,方大悟系文殊幻像与民同乐,最后敕封该殿为“带箭文殊殿”。殿内有彩塑的文殊骑狮像,结跏跌坐,结说法印,双肩有肩花。身上披着经幡,也看不到有洞,毕竟传说不能当真。殿右墙绘金刚手菩萨,左墙绘绿度母,传说绿度母是观音的眼泪所化。

大雄宝殿西配殿为“怖畏金刚殿”。可惜没开门。据介绍:殿内分别是头戴骷髅璎珞,为观音化身的法王金刚,大自在天化身的六臂大黑王金刚,文殊菩萨化身的大威德金刚;还有原为印度女神、佛教收为大功德天的吉祥天母以及“白鼠护法”四大天王之一的毗沙门。这几尊密宗塑像面目狰狞,徒刑古怪,韵味独特。其共同的特点是以威猛的形象教化众生。其中的大威德为格鲁派密宗所修本尊之一,五台山高僧能海入藏,就学得了大威德全套密法。这尊大威德文殊法相,9头、2角、34臂、16足(均具有象征意义,如9头代表大乘九部经,2角象征二谛等),呈牛首人身(又称牛头明王),脚踩人兽,为文殊降魔示现的教令轮身,展示了大愤怒大胜利的英勇气概。至于它呈示的双身相,即中二手抱明妃罗浪杂娃,也有种种解释,有一种是说男的代表方法,女的代表智慧,表示阴阳和合,圆满具足,智慧双成,理智不二。总之,藏密塑像种种局部形象的展示,都赋予了深刻的佛教象征含义,但也并不是说形象本身就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许多藏密塑像造型夸张,面目怪诞,具有丰富的艺术想像力和神秘的韵味,铸造得也十分精致,是我国民族文化中一枝丰艳的奇葩。。

大雄宝殿两侧分别是经堂和客堂。

在大雄宝殿院中,东、西两侧还有禅院,东禅院,从前是扎萨克大喇嘛的住处,过去叫方丈院,分前后两个小院,中间由过厅相边接。

在通往后院的过厅里立着一通汉白玉四棱绞龙碑,碑身四面分别以汉、满、蒙、藏四种文字镌刻着乾隆57年他第六次朝台时所书的一首“六度重兹到五台,默符天地数中该。不期再至却常住,既曰言归底幻来。大士如如据莲座,金容永永镇华垓。梵宗儒理本无二,七字因缘讵辩才”的《灵鹫峰文殊寺瞻礼偶效禅语》七言律诗。

在后院中建有一四角亭,亭内也有汉白玉四棱绞龙碑一通。此碑立于乾隆51年,碑文所刻的是乾隆皇帝第五次朝台写的一首《至灵鹫峰文殊寺即事成句》的七言律诗。

诗文是:“开塔曾闻演法华,梵经宣教率章嘉。台称以五崇标顶,乘列维三普度车。索缪抒诚陟云栈,霏微示喜舞天花。曼殊师利寿无量,宝号贞符我国家。”

这首诗是乾隆皇帝第五次上五台山时,章嘉国师和乾隆皇帝这两位“福田施主会聚圣地,在文殊像前举行伟大的最后回向发愿活动。象征着章嘉国师和大皇帝二位福田施主如同一双日月,以政教事业的光辉照耀着众生利乐的道路”。第二句“梵经宣教率章嘉”是乾隆五十一年(1786)三月初二,章嘉国师率众喇嘛诵经迎驾。“霏微示喜舞天花”是三月初二,乾隆皇帝到灵鹫峰瞻礼文殊宝像时,适值瑞雪,僧俗人等咸谓天花飞舞,文殊示喜。“曼殊师利寿无量”之中的曼殊师利是指文殊,而曼殊谐音“满珠”,乾隆皇帝也应怀柔西藏,西藏当地尊称他为曼殊师利大皇帝。竺兰宝号与我朝国号相符,用征亿万年无量福祚也。

字体圆润流畅,结构丰满雄健,是很珍贵的艺术珍品。据载,康熙皇帝先后到菩萨项朝拜了五次,乾隆皇帝朝拜了六次。

刻写“大悲咒”的影壁。

西禅院,过去是皇帝行宫院,菩萨顶在清代是五台山备受皇家青睐的第一寺院。康熙、乾隆曾多次在西禅院住宿。民间传说,康熙寻父到五台山后,住宿于菩萨顶,骑马闲逛,在台怀街遇一民家美女梅枝,便略施小计使其成为野妃,梅枝为康熙生了一个儿子叫铁蛋,铁蛋长到17岁时,梅枝带他到紫禁城找父亲,但康熙为保全圣面,授铁蛋斩杀剑一柄、提督金印一枚、黑虎刑鞭两根、半副銮驾十八对,以壮其威,并敕旨山西108县向其纳贡。铁蛋从此便以皇子身份,把寺庙主要建筑上覆盖了黄色琉璃瓦,建成了皇宫形。少年得志的铁蛋权大势威无所不为,惹起民愤,康熙得知后,收回其特权,罚其面壁十年,结果不到一年,铁蛋就在忧郁中死去。现在西禅院住的是寺院现任住持章样摩兰。

天王殿左右有对称的钟楼鼓楼,

两侧还有“般若门”和“解脱门”两道门。按正常顺序一般从般若门进解脱门出,走进般若门就是打开了聪明智慧之门;

走出解脱门,便是把一切尘世间的烦恼都丢下。

天王殿,三开间,长10米,宽6米,单檐歇山顶,黄琉璃瓦盖顶。前后面檐墙装板壁,正脊中置铜制莲花宝瓶,屋脊两端置鸱吻。天王殿门前挂着一副对联,上联为“山门霭浮,三千觉树托金莲”;下联为“鹫峰云封,百八台阶浸银汉”。意喻灵鹫峰顶的菩萨顶霭浮云封,高耸人云,所有在这儿修持的人如同坐在金莲上被祥云托上天庭可成正果。

殿内正面供弥勒佛。

面青色,穿甲胄,持宝剑者,叫毗琉璃,为南方增长天王。“增长”意为让众生增长善根。

面白色,穿甲胄,手持琵琶者,名多罗吒,为东方持国天王。“持国”意为慈悲,护佑众生,手持琵琶表示要用音乐感化众生,使其信佛守法,最好能皈依佛门;

穿甲胄,手缠一龙者,叫毗留搏叉,为西方广目天王。“广目”之意是能用净天眼随时观察世界,护持众生。他是群龙领袖(故持龙或赤索),对那些不信佛或对佛有玷污言行的人,用索捉来,使其改邪归正,或最好能皈依佛门;面黄色,穿甲胄,右手持宝伞(宝幡),左手握银鼠者,叫毗沙门,为北方多闻天王。“多闻”指他福德名闻四方。持宝伞,握银鼠表示用以制服群魔,保护众生财富。

“四大天王”在古印度时均真有其人。传入我国后,完全被汉化并赋予了中国寓意,即:南天王职风,东天王职调,北天王职雨,西天王职顺,合起来为“风调雨顺”,暗示为五谷丰登。

传说原先的四大天王被鲁智深损坏了,当年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之后,来到该寺出家,但他仍贪恋酒肉。一次在台怀喝得烂醉之后,摇摇晃晃回来,竟把四大天王砸了个粉碎,又大闹僧堂……”。

走出天王殿就是山门,两者相距很近。

在山门里看天王殿,可看见头顶上的匾额:“佛光普照”,也可看见天王殿两边的侧门。

山门内一侧有一个巨大的转经筒。

菩萨顶的山门为三券洞式,上置“敕建真容院”匾额。

屋脊上是西藏庙宇的标志“双鹿听经”。双鹿和法轮。轮是南传、汉传、藏传佛教共通象徵物,表义佛法;轮心表戒,轴表慧,外圈表定。双鹿不是普通的鹿,而是某种特殊的鹿(羚羊?獐?猄?)。传说这种动物对声音痴迷,猎人吹笛它们就会安定不动束手就擒。佛教使用这标志不是寓意“呆”,而是寓意对修学佛法的专注。

山门外阶下左右各有一个藏式覆钵式白塔。

殿前台阶中间有汉白玉阶陛,雕刻的图案是“九龙吸水”。九龙翻滚,浪花飞溅,堪为石雕之精品。

两边树起两根高高的幡杆。还有一座金色的佛塔。

石阶平台处有一座四柱三门七檐的高大彩绘木牌楼。建于清康熙三十三年,即公元1694年所立。中间的牌匾上有康熙皇帝手书的四个大字“灵峰胜境”。雕龙刻风的“灵峰胜境”牌匾真迹,上面有康熙皇帝的御用大印,奇就奇在"峰"字下面少了一横,这一横呀,原来有几个版本。

版本一:传说康熙题字的时候喝了酒,少许有些醉意,写的时候没留神就漏写了那么一笔。问题是高高在上的皇帝,谁敢那么大胆说他写错字。可皇帝写的字又没人敢随便加一笔。后来当地一个道台想了个办法,在制作匾额的时候干脆将错就错说皇上故意少写一笔,意思是留恋忘返。这道台拿现在来说是百分之一百的执行型干部,挺会来事。

版本二:康熙来到五台山,寻找生父顺治皇帝,遇到一高僧,上前询问法号,高僧没有言语,在地上写了八加一个X,康熙很是纳闷,为何高僧是此法号,走出好远,顿时大悟,原来八叉,合在一起便是一个"父"字。后悔莫及,就这样康熙皇帝与父亲顺治,从此无缘再见,在此处写下这"云峰圣境"四个字,峰少一笔,预示自己遗憾终身。

版本三:传说康熙认为就算用灵峰二字,也表达不出眼前的胜境来,所以就故意少写一横。

版本四:据说康熙是运用书法的“缺书”手法,来表达自已的心情。书写“峰”字少一横,这一横代表烦恼。登高望远,让人就会感受到忘却尘世一切烦恼,身心无比清净。

人们说,五个台顶的山脉就是逶迤盘旋的五条龙,菩萨顶坐落的中台这条龙地位最尊,清朝重修后的菩萨顶活像一条跃跃欲飞的黄龙,那天王殿的两个窗户是龙眼,两座喇嘛白塔是龙耳,两根幡杆是龙角,木牌楼和108级石阶是龙嘴和龙舌。

还有东边这尊没有舌头的狮子。故事说:过去真容院和灵鹫寺僧人共在灵鹫寺斋堂吃斋。一天早上,斋事僧掀开锅一看,刚刚做好满满的一锅粥少了半锅,以后一连几天都是如此。斋事僧一边刷锅一边思考,忽然发现锅台上有兽蹄的爪印。第二天早晨天不亮他煮好满锅粥后,便藏在门背后等待动静。不一会儿,有两头狮子突然蹿进门来,然后跳上锅台,拱去锅盖“腾腾腾”地就吃起来,事后,大家便商议在煮好的粥饭中放上几把快刀。第三天,那两头狮子再次跳上锅台,其中一只伸入锅中只吃一口,便猛地嚎叫起来,接着相继夺门而出跑掉了。几个和尚一看,但见滴滴鲜血落下一地,他们顺着血迹上了菩萨顶,却见一只狮子大张着嘴,却是满口流血,口中的舌头早被锅中的利刀割去了。于是,就鹫寺为了防止菩萨顶狮子再偷吃粥,便在菩萨顶的山门外建了一道大照壁,至此偷吃粥的事再也没有发生。

若在这“人天相接处”向下俯望,但见殿宇鳞次栉比,周围群山逶迤,绿树青松簇簇,一幅宏大美丽的佛国图画就在眼前,那一种美妙的色彩旋流,际天极地的高华气韵,使人心旌摇荡。难怪陈毅曾作诗云:

本不游五台,迂道时日紧。

至今有余欢,曾踏菩萨顶。

这是黛螺顶。

这是台怀镇。

108级台阶,代表世上108种烦恼,沿路走过,便是将108种烦恼踩在脚下了。

山门的佛字影壁,也摸一摸,沾沾佛气,小人退散。这也前面说的防狮子偷食的影壁。

佛字最后一笔最下方打了补丁,称为“佛脚”,有句老话“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释迦牟尼说过“人人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可成佛”,我们大家来五台山是为了寻找最初的佛性,就在这里结个佛缘,摸摸佛脚吧。

下一站大显通寺。

  • 分享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五台山最大黄教寺庙 清朝皇帝行宫 许愿很灵号称“汉地布达拉宫”
菩萨顶,显现菩萨真容的大文殊寺
晋见之遇见五台:五台山诸寺之菩萨顶
闲话五台山
6中心区寺庙,被金庸写进小说里,皇帝在此出家
五台山菩萨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