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毕沅:梅花诗里泪满红尘

端木/文

“手种梅花一千本,冷艳繁枝绝尘俗。此花与予久自成,任教消受书生福。”你因才华横溢而一生颇多起伏。又因当年的廷试第一,状元及第被授予翰林院修撰。你曾任陕西、山东巡抚湖广总督,在和珅大寿时赋诗相赠。嘉庆帝赐“活络丸”药,为解你的手足麻木。博学多才的你,潜心研攻经史敬重文士,尤好扶植后进,除编撰《续资治通鉴》外,还修葺古墓,并成就了现在名闻天下的“西安碑林”。你写的梅花诗令后人无比寻味,你与名伶李桂官的相好之事,如红尘中的一粒朱砂,在人们的传说中渐浅渐淡。

盐铁塘畔的毕沅

由于平日里我喜欢上太仓图书馆借阅资料,故与之相邻的太仓博物馆便成了每次路过必去之处,从一楼到四楼,最常看的就是底楼的各种展览,从四王山水到历代瓷器;从精美象牙到玉石杂项;从古籍书画到文物陈列无不彰显娄东文化的气韵悠远。不久前,又有清代名人碑刻入藏博物馆,出于好奇前去打听。这是在新华东路卖秧桥畔,发现的两方碑刻,均呈长方形条状,花岗石质地,碑刻正面分别刻有楷书“培远堂毕界”、“理教福缘堂”字样,两碑虽已断裂,但字迹工整,清晰可辨。据称,这两块在新华东路铁塘东岸的碑刻出土地点与太仓状元毕沅的出生地相同,又因此碑石文字与毕沅母张藻著作名均有“培远堂”三字,由此判断这两方碑刻为清代毕沅家族宅第地界碑。

这位被娄东人称为清代封疆大吏的毕沅,就出生于太仓的一户书香之家。因出生之时适逢天文大潮的日子,其祖父毕礼为他起了一个小名“潮生”。明朝末年,天下大乱,烽烟四起,为了躲避战乱,毕沅的高祖父毕国志把家从休宁迁居至江苏省昆山县南、吴淞江之滨的昆山陆家镇,曾祖父毕祖泰一支又迁居太仓州西关的卖秧桥。这里距长江入海口不远,潮汐日男男女女涌向江岸观潮,因此毕沅曾有“予生恰值潮生日,花满天香月满轮”的诗句。毕沅的祖父毕礼虽然没有官运,但却颇能持家,经过数十年惨淡经营,家境倒也殷实富足。

然而毕礼结婚数十年,膝下无子这成了他心头最大的烦恼,因只有积德行善方能儿孙满堂。于是,他到处做善事想换来一儿半女。曾多次资助别人粮食、舟船。一些债户还不起债,他甚至当面焚烧债卷,一笔勾销。有的人家贫穷,死了亲人无法安葬,他自愿拨坟地、购棺木帮助这些人。也许他所行善事,当真感动了天地,在中年时毕礼终于有了自己的儿子,这就是毕沅的父亲毕镛。青浦人张之顼的女儿张藻,在雍正六年续弦给毕镛为妻,也就是毕沅的母亲。

毕沅的母亲张藻不仅能吟诗作赋,还能著书。李岳瑞《春冰室野乘》评论说:“国朝闺秀能诗词者多,而学术之渊纯,当以娄东毕太夫人为第一。”她著有《培远堂集》,清代著名学者王昶为之作序。毕沅的父母结婚后生下三男两女,毕沅是长子。随后家庭的不幸接踵而来。5岁那年,一直十分疼爱他的祖母去世,9岁时曾祖母病故。毕沅的父亲又从小多病,身体单薄。原本对他寄予厚望的毕礼,见他整天病恹恹的,也只好放弃。这时的张藻勇敢地承担起教育子女的义务,开始为毕沅讲授《毛诗》和《离骚》。

少年毕沅聪慧好学,母亲给他讲述一遍他便可以复述。母亲为此十分开心,于是教之愈勤。毕母教子的事迹不胫而走,十里八乡的人都知道毕母的贤惠。12岁那年祖父和母亲决定送他去上学跟随毛商岩学习当时科举考试必修的“制义之学”,即学习“四书”、“五经”、《资治通鉴纲目》、《历代名臣奏议》、《性理大全》、《文章正宗》等儒家经典和宋明理学著作,并学写八股文。诗词方面,大量阅读韩愈、杜甫、李商隐、杜牧等人的诗词作品,取其精华。因而,他的作文渊雅而又深醇,一洗当时士大夫的侧媚之风。他刚入文坛就独树一帜,颇有名气,一时称为“神童”。

毕沅的长辈们知道,科举取士犹如沙中淘金,强中自有强中手。毕沅小小年纪,得到当地人的一片赞誉声,并不是什么好事情。于是决定送他到百里以外的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镇西北的灵岩山下一所更有名的学堂——砚山书堂读书。他于砚山书堂之侧建新家,起名曰“灵岩山馆”,并自号“灵岩山人”,又在距此不远的地方为自己预定墓址。那时,像毕沅这样出身于寻常百姓之家的知识青年,要想求取功名就必须走科举取士的道路。

天降良机幸得状元

1753年,23岁的毕沅考中顺天府乡试举人。但是,后来两次参加“春闱”会试,都名落孙山。毕沅又无法一门心思专事读书科举之业,于是依从举人拣选制度,于乾隆二十二年谋得了一个内阁中书之职。不久,又调任为军机处负责收发文件。毕沅志趣高远,牢记母亲教诲,一定要为毕家门第争光。俗话云:“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毕沅的老师、着名诗人沈德潜也是到了67岁才中的进士。毕沅如此年轻自然不肯罢休,于是他利用在军机处工作的机会,阅读了大量国家藏书。同时,他也关心天下大事,学习朝廷典章制度。

在军机处工作的他即“治事识大体”,又精明能干,大臣们都预言他将来准能成大器,这对毕沅的激励不小。乾隆二十五年,毕沅第三次参加会试。刚巧,他在军机处的两个同事诸重光、童凤三也参加这一科的会试。考试结束,三人便一起回到军机处照常工作,耐心等待放榜。当时,诸重光和童凤三已是颇有才名的文人,书法也写得好,所以平时有些傲慢。与这两人相比,毕沅虽然学问也不差,但书法则颇逊色,而考进士,书法能给主考官一个“第一印象”,是十分重要的。

会试放榜前一天,照例该轮到诸重光值夜班。太阳还未偏西,诸重光与童凤三两人一起来到军机值班房,毫不客气地对毕沅说:“秋帆兄,今天晚上的夜班须你继续值下去!”毕沅一时弄得莫名其妙,忙问道:“这是为什么?”诸重光带着几分讥笑,冲着毕沅说:“秋帆兄是个聪明人,这其中的道理其实不说你也清楚,我俩的书法比你好,明天放榜倘若中试,还要去争取殿试鼎甲,所以要作些准备。而你的书法不行,即使明天榜上有名,殿试也最多不过考个三甲末名进士,难道你还敢有什么分外之想吗?”

说完,两人头也不回,便扬长而去。毕沅无可奈何,只好忍气吞声地待在值班房值班。当天傍晚,朝廷将一份朱批奏折发到军机处值班房。毕沅闲坐无事,便打开阅读起来,原来是陕甘总督黄廷桂关于新疆屯田的一份奏议,上面有乾隆皇帝的御批。这引起了他的兴趣,便从头到尾,反反复复读过几遍。第二天放榜,毕沅、诸重光、童凤三三人都榜上有名,毕沅还是第二名呢。会试之后,三人都紧张忙碌地准备殿试。几天之后,三人又相逢于太和殿上。只是诸重光、童凤三得意洋洋,仿佛胜券已操,状元非他俩莫属似的。而毕沅但因连续值夜班,休息不好,脸上带着明显的倦意。等到进入考场,拿起试卷一看,发现这次殿试对策的试题很特别,一反往常泛论经史之题,四道提问题都是关于新疆屯田之事。

原来,当时新疆刚刚平定叛乱,乾隆皇帝准备在那里屯田戍边,因此想借此机会选拔一些熟悉并能胜任这项工作的人才,于是亲自出了这些题目。平时熟读四书五经,一心揣摩笔帖书法的诸重光、童凤三,拿到试卷后顿时急得不知所措,好不容易静下心来,冥思苦想地写了一通,总算交了卷。毕沅心里却暗暗高兴!那天晚上的班总算没有白值。于是,他便根据那份奏折上所提的问题,结合自己关于屯田戍边的一些看法,答得特别顺手,顺利地完成了试卷。

考试本应以文取士,但清代皇帝重视书法,所以殿试便偏重了书法。毕沅文章虽然“条对独详赅”,但因为书法欠佳,主考官将他排列在第四名。而诸、童两人的卷子文章、书法漂亮,分别列为第一、第二名。按照殿试规则惯例,状元、榜眼、探花“三鼎甲”,一般是在试卷的前三名中产生。第三名以下,就只能列入二甲或三甲进士了。乾隆皇帝亲点状元时,发现前三名的试卷都不能令人满意,于是往下翻阅,读到第四名毕沅的卷子,虽然这份卷子书法一般,但其对策详赅明确,议论贴切,有许多独到的见地,与自己的想法很相近。乾隆皇帝心里非常高兴,于是抽拔置前,当场决定点为一甲第一名进士,即状元!诸重光因原来名列第一,总算凑合了一个榜眼,童凤三则列为二甲第十一名进士。此事后来慢慢传开,人们都说毕沅是因忠厚老实得福。

乡情满怀三写梅花诗

毕沅精通经史,旁及语文学、金石学、地理学,并善诗文,一生著作颇丰。历时20年,完成220卷的《续资治通鉴》。他在其幕宾的襄助下,搜求善本古籍,校勘辑佚,编纂了许多有价值的著作,尤其在经学与史学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他潜心研攻经史,敬重文士,尤好扶植后进,“一时名儒,多招至幕府”,据洪亮吉记载,毕沅生平最爱礼贤下士,《更生斋集文甲集》:“毕沅爱才尤笃,人有一技之长,必驰币聘请,唯恐其不来,来则厚资给之。”著名学者章学诚、孙星衍、洪亮吉等皆曾受知其门下。毕沅撰写的《墨子集注》,直接指明诽墨始于孟子,提出《墨子》作为一种古代典籍,“不可忽也”。另注疏《道德经考异》、《晏子春秋注》、《吕氏春秋注》等。

他广征博采,极注重历史和地理的关系,完成了王隐《地道记》和《太康三年地志》的辑佚、《山海经新校注》等书。在金石学上,广加收集铜铭碑刻,编辑成《关中金石记》、《中州金石记》、《山左金石志》、《三楚金石志》、《两浙金石志》等书。对先秦诸子,也素有研究,他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有《灵岩山人诗集》传世。同时,在他主持下,整修了西安碑林、华岳庙,翻修了司马迁祠,修缮了苏东坡祠,重建了西安灞桥等。

乾隆三十四年的冬天,已任甘肃道台四年的毕沅身处异乡,他被浓浓的乡思所扰,茶饭不思,夜不能寐。一天,他早早起床,推窗一望,看见远山近树全都披上了一层银装,顿时,一种踏雪寻梅的冲动涌上心头。他想到在木渎镇拜在沈德潜门下学习时,因当时衣着寒碜而常被同学笑话,有一年冬天也是这样的大雪,他以“梅花”为题写下诗一首:“侧侧东风淡淡烟,萧疏最爱砚山前。琴中旧曲谁三弄,江上相思已一年。老干不花香亦烈,空腔着藓志逾妍。几湾流水千寻壁,有客冲寒正泊船。”此时历历在目。

他只身一人披衣而出,在茫茫的雪地里漫游,他要寻找那一枝属于他的寒梅,他要效仿唐人“驿使寄梅”,把那份浓浓的乡思连同梅花捎寄给千里之外的江南亲人。无奈,他在雪地里漫寻了整整一个时辰,徒手而返,不过,他心中的梅花已经找到。毕沅回到衙署,磨墨展纸,满腔乡愁从笔底流出:“三弄音传绿绮琴,山人为尔入山深。有生孤注或高节,无意相逢惬素襟。妙处不关色香味,悟时已彻去来今。十年空谷云踪杳,薄蔼轻烟写一林。”此刻,毕沅诗思泉涌,攒积多年的思乡之情喷薄而出,十首梅花诗一气呵成。与以前十首梅花诗相应,又无限惆怅地加上了一段序言。他在序中特别思念恩师沈德潜。

转眼已到乾隆五十四年的冬天,毕沅59岁,不久前,他刚被乾隆升任为湖广总督,虽说新官上任,但他没有丝毫喜悦,为官三十多年来频繁的波折和贬谪,乾隆的喜怒无常,使他对官场的风云变幻了如指掌,同时,也产生了强烈的退隐情绪。早在四年前,他已吩咐远在苏州的家人在灵岩山麓、他当年的苦读之地购买了五十亩地,依山建造了一座规模宏大、景致优美的灵岩山馆,在山坡上栽种梅花一千株,又在山馆之中另建了一座问梅禅院。如今,馆已建成,但自己却不能前往,窗外雪花飞舞,想来江南的梅树一定已经花满枝头,暗香浮动了吧。此刻的毕沅,已完全被这种思梅思乡之情控制,他推开门,跌跌撞撞往雪地深处走去。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毕沅满身泥水回到了衙署,寓居在此的好友、木渎人徐友竹看见他一副狼狈相,忙问缘由。毕沅满怀深情地把自己思梅心切访梅不得的感受说了一番,眼睛之中已噙满了泪水。他来到书房,一首《忆梅词》一挥而就:“香水溪,灵岩麓,翠微深处吟堂筑。门巷寂寥嵌空谷,手种梅花一千本,冷艳繁枝绝尘俗。此花与予久目成,任教消受书生福。春云荡漾日温暾,万顷寒香塞我门,一桥残月数村雪,茫茫玉飞无痕……花灵曩日盟言在,垂订还山在几时。醒来凉月已三更,疏影依稀素壁横。香落琴弦弹一曲,尔音千里同金玉。花如不谅予精诚,请问邓尉山樵徐友竹。”

毕沅在诗中对寒梅倾诉了无限的思念和愧疚之情,在他心目中,“香水溪,灵岩麓”那片秀美的土地便是他魂牵梦萦的精神家园,官场充满险恶,他已无意久留,他想回去。可惜的是,那座耗资十万两白银,历时五年而竣的灵岩山馆,毕沅生前一日也没有住过。嘉庆二年,毕沅病逝于湖广总督任上。遵其遗嘱,他的灵柩被安葬在灵岩山的东北麓。初夏,我站在卖秧桥上看着盐铁塘两岸的夹竹桃盛开,红一片白一片似云似烟,如前生梅花装饰在你的心里,那么今世红尘中,在你的故乡老宅基上,还有这片夹竹桃与你长久相伴。

 原文出处:左边频道  微信私聊:LeftFM  我在你的左边  森系杂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镇木渎历史典故:毕沅的故事
憨厚是福,老实人因加班得到意外机遇,被乾隆赐予状元之位
开挂的人生不用解释:他因提前拿到考题成为状元
此人被迫值夜班,却因此意外中状元,堪称历史上最侥幸的状元?
大清状元毕沅的6副极品对联,文采飞扬,对仗工整,赶紧收藏吧
毕沅:“意外”推开的状元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