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未曾抵达的风景,是内心最后的荒野|麦克法伦


原本只是出去散一会儿步,最后却决定在外面等到日落,因为我发现往外走,其实也是往内心去。

--约翰·缪尔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What You See The Shining - True Skies


说起荒野,你想到什么?在贝尔·格里尔斯主持的《荒野求生》节目中,我们看到的是沙漠、沼泽、森林、峡谷等危险之地的冒险,在极为恶劣的生存环境下,人类靠求生技能脱离险境,重回文明之路。而除了贝爷的“生存派”,还有一种“在路上”:盲且忙的城市人,逃开城市的逼仄生活,去到某个遥远的地方,那里人迹罕至,有明亮清晰的星光,还有四面八方吹来的风,人们企图通过“去远方”寻求内心的安宁。

阿兰·德波顿在《旅行的艺术》中写道,时常走访大自然是解除城市生活中罪恶的必要良方

然而我们该逃往何处?哪里才是未被人迹污浊的荒野?

今天与大家分享的,是英国作家、剑桥学者罗伯特·麦克法伦《荒野之境》中提供的、别样于“生存派”和“在路上”的一张“荒野指南”。


《荒野之境》中,麦克法伦绘制出一张与道路交通图迥异的文字地图,试图记录重现的是英伦群岛上仅存的荒野。相对于旅行者们连结城镇、旅馆与机场的交通图,这份地图串接起岬角、悬崖、海滩、山巅、凸岩、森林、河口与瀑布。在“自然”几乎成为乡愁的年代,让我们跟随麦克法伦的身体和文字,沿着威尔士北部卢林半岛的海岸线,前去探寻遥远岛礁之上荒野的微光。

在他的旅途中,麦克法伦导演着人和文化、过往和现在,让它们紧密地交织在这些地点之中。每一章都是一段旅程,每一段旅程都是一个角度,辨认、摩挲荒野的某种特质。


未曾抵达的风景,是内心最后的荒野

摘自|《荒野之境》

著|罗伯特·麦克法伦 译|姜向明、郭汪韬略

- 声明:如需转载先请私信联系 -


罗伯特·麦克法伦(Robert Macfarlane),剑桥院士。他的“行走文学三部曲”展现了当代旅行写作新的走向和所能达到的高度。包括《心事如山》《荒野之境》《古道》等。2013年受邀担任布克奖评委会主席。《格兰塔》前主编弗里曼称他为当代最好的行走文学作家。

树林


爬树似乎是小孩子才做的事,然而当你重拾这项技能,自然的画卷悄悄地展开。

我在“瞭望台”上定了定身,因为我的体重与行动使得树木轻轻摇晃起来。在风的吹拂下,山毛榉愈加前后摇曳,嘎吱作响,来回晃动的树峰甚至勾勒出五至十度的弧线。那天,我所处的似乎不是“瞭望台”,倒更像栖身于船桅顶端的鸦巣,随着海上翻涌的波涛起起伏伏。

树梢俯视,整片原野如地图一般铺张在我的眼前,其间点缀着更多有名或无名的林地,比如我叫得出名字的有:麦加岭森林(Mag’s Hill Wood)、九泉森林(Nine Wells Wood)、沃娅林(Wormwood)。像灯心绒般的田地西侧是一条交通要道,上面车辆挨挨挤挤,络绎不绝。医院坐落在正北方,其焚化炉的三枚烟囱高高地耸立着,甚至超过了我所在的山顶之木。仰首,一架鼓鼓囊囊的“大力神”号飞机正缓缓降落于市郊的机场。东边的一条路肩之上,我看见一只红隼正御风飞翔,鸟翼因为用力而颤动着,尾羽展开,如同一手纸牌。

……

在爬树的过程中,我也学会了如何区分不同的树种。我爱银桦、桤木和嫩樱桃树,因为它们有着柔韧的枝杈。我对松树与悬铃木敬而远之,因我并不喜欢它们脆硬的枝条与粗糙的树皮。我还发现,七叶树那光秃的树干与多刺的果实会让爬树者知难而退,然而它巨大的树冠却也激励着人们一试身手。

延伸阅读


伊塔洛·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的魔幻小说《树上的男爵》(The Baron in the Trees)也与树木息息相关。小说主人翁柯西莫因为年少时的一时怒意,爬上了父亲庄园的一棵树,并发誓从此再不踏足地面。他始终坚守着鲁莽的诺言,在树冠中生活、结婚,在橄榄木、樱桃树、榆木和圣栎之间穿梭,如此度过了一生。



在我们尚未出现在他人梦中时,风景就已经在这里了。它看着我们抵达。

不同的时间在谷内滴答而逝,有的若信步闲庭,有的若过隙白驹,比如疾坠的渡鸦、石畔的水涡、飞鸣的豆娘,还有朝生暮死的摇蚊。不过,最动人心魄的却是另一种伟大的时间:冰川沿着光阴的山丘滑入深海,造就了眼前的奇景。

身处峡谷,哪怕只是片刻,你便能感受到人类有限的感知与善变的臆断。百年、生命、年代、春秋、昼夜、心跳,这些你熟识的时间标记在此处消隐无踪。如鬼魅般席卷而去的,还有你的一举一动,一欲一念,举手投足,浪里倩影,瞬间的怒意,或是言思之流转。战火延绵,开化启蒙,改朝换代——纵使世事纷扰,却也遥远如尘了。时间在谷中流逝,缓急交叠,绝非常人能够理解。这时间,自成体系,原始而纯粹。

身在这古老的峡谷,你不得不放弃平日里常用的守时与计日方法,因为时间在风中飘摇,在岩间流淌,不再是某个时刻或者日期。钟表,日记,这些人造的计时器看来如此脆弱而微渺。于是你暗暗定了心,弃之不用,把日记抛在了谷口,将手表转向了手臂内侧。日后总有机会记日记,看手表的,你这么安慰自己。

延伸阅读


爱尔兰传奇长诗《史温尼迷途记》(Walberswick),又译作《史温尼云游记》(Sweeney,Peregrine)。该诗主人翁名唤史温尼,是乌尔斯特(Ulster,上图中绿色部分。爱尔兰四个历史省份之一,位于爱尔兰岛东北部。当中六郡目前组成了北爱尔兰,是英国的一部分,其余三郡属爱尔兰共和国--来源:维基百科)的国王。他因冒犯了一位基督教神甫而被施以诅咒。诅咒称,史温尼将化作“飞禽”,栖息在爱尔兰与苏格兰西部的荒原。这位国王得像游隼一般,远离人群,寻找遥远之地。诗言,诅咒应验,史温尼对“熟知的土地”心生厌倦,却对“陌生的原野心之向之”,而后便开始了漫长的云游之旅。



“我记得无数轮山中晨昏,皎洁的月色,闪烁的冰川,还有每一次艰难的跋涉。”

——W.H.默里

在“大沼地”上,近午夜,我被石头在水底滚动的隆隆之声吵醒。几码之外,鹿群正循着横穿石南地的路径踏水过河,长腿间石子翻滚。

天还未亮,但空中暗夜散去,气温下坠。醒来,是一个靛青与古铜色的黎明。在那样的光中我们步行数小时。巴湖北岸蜿蜒曲折,我们在不知觉间进出湖湾。云隙中,纤瘦的一束束阳光探下,它们如同在空阔沼地上搜索逃犯的探照灯,亦或是丈量其宽阔疆域的激光。

在那样的时段,“大沼地”形态诡谲,随处望去,都是反复出现的抽象形状。弧线便是这样的形状之一:括住湖湾的金色沙滩;更高的雪山作背景,暗暗的山腰弧;从奥奇桥村边溃塌的农庄窗户里,闪过一根桦树枝;某座桥的一个个圆;古道岔出一条小径,放射湿光绕向远方。同样,三角形的主题也在:在鹿角中;在覆盖树木和巨石的淡绿地衣中;在莱登湖的轮廓中;在泥炭的裂隙中;也在几株上部树枝枯萎的欧洲古赤松中。

延伸阅读


罗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Robert Louis Stevenson,1850一1894),苏格兰随笔作家、诗人、小说家。其代表作有《金银岛》《化身博士》《诱拐》等。小说《诱拐》(Kidnapped)中,主人翁艾伦·布雷克和戴维·鲍尔弗曾逃亡至兰诺克沼地。两人翻越“杳无人迹的群山”,淌过“浩浩汤汤的河川”,踏上了眼前这片“低矮而起伏的荒原”。这里“如茫茫静海,只闻雷鸟与田凫的悲鸣。东方地平线上,遥望见一群野鹿奔走而过,如一串黑点。”这里,便是兰诺克沼地,书中的戴维几乎在此殒命。事实上,确有多人丧命于此,他们迷失在冰天雪地、枯木挂霜的沼地深处,被凛冬的寒风夺去了生命。



文明就是在森林之间为自己找出一块场地。

我最喜欢的故事是关于法国飞行员和作家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Antoine Saint-Exupéry),1933年,驾驶飞机送几位利比亚部落首领,从沙漠的家去位于热带的塞内加尔(Senegal)。当他们走下飞机,看到丛林从飞机跑道绵延开来,圣-埃克苏佩里记录道,“看到树,他们哭了”,这些首领们从来没有见过这种生物。

树一棵棵单独看壮观,成群的树更壮观。走进树林就是发现苏格拉里(Socrates)的宣言是错误的:“树和开放乡村无法教我任何东西,城镇的人却可以。”时间被树用各种形式保留着贮藏着,当人身临其中,可体会百姿千态。树的谨慎和耐心让人深有感触。我们很难理解,美国阔叶树森林等待了七千万年,人才到来和居住,当然,理解过程的本身也是意义非凡的。巨型橡树要花三百年生长,三百年生存,以及三百年去死亡,知道这点意义非凡,也让人心扰。这样的知识,严肃考量,改变人类的思想。

思绪,如同记忆,占据人的头脑,也一样栖息于外在的事物,当思维的外在对应物消失,那么思维本身,或者说思维的可能性,也一样会消失。在树林和树木被摧毁时,有意或者无意间,幻想和记忆随之消逝。威斯坦·休·奥登(W.H.Auden)知晓其中道理。“一种文明,”他在1953年很让人警醒地写到,“好不过它其中的树林。”

延伸阅读


诗人和音乐家艾弗·格尼(Ivor Gurney),大概于十九世纪末年出生和成长于格洛斯特郡乡村。他的家人,像那时的绝大多数人一样,在乡野走长路成了种习惯和乐趣。正像格尼崇拜的诗人爱德华·托马斯(Edward Thomas)一样,他长大后成为自然历史学家,探索格洛斯特郡的河岸,树林和树篱。

格尼对格洛斯特郡景观的钟爱程度,从他年轻时写的诗歌和书信,以及一直坚持的日志中可以窥见。他观察到,田地如何享受“雨后清澈的反光”,写到宽阔的塞汶河(Severn)如何“回到大海”。乡村中,他最爱树林,“绿色和金色的通衢”。作为作曲家和诗人,木材(timber)和音色(timbre)对于格尼来说是交织在一起的:在众多他拿来谱曲的诗歌中,有他自己的《夏日林歌》(“Song of the Summer Woods”)和A·E·豪斯曼(A.E.Houseman)的《最可爱的树》(“Loveliest of Trees”)。


屿


在大不列颠的领土上,一路朝向西北,走过公路的尽头。

麦克罗伊-史密斯的故事,让我想起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1946年和1948年之间,奥威尔每年会在巴恩希尔(Barnhill)生活和工作六个月。那座极端与世隔绝的石砌茅屋位于苏格兰朱拉岛(Jura,上图为油画《Breakers On The Sound Of Jura》)的北边黄褐色的沼泽中。从伦敦到达那里,需四十八小时的车程,还要从阿德鲁萨村(Ardlussa)步行七英里,村子位于岛上的可通行汽车道路的尽头。从阿德鲁萨村到巴恩希尔,沿途灯芯草繁茂。第一次到达茅屋后,奥威尔买了一把镰刀,用它边走边修剪路途的花草。旅行者要是在这孤独的路上,黄昏时遇到他,多么可怕!一位脸色惨白的高瘦男人,缓慢向前走着,在生长快速的灯芯草间挥动镰刀……

在巴恩希尔,奥威尔种起了果园和蔬菜园,圈养家畜:羊,奶牛,和一头猪。东边离大海只有几百码,隔着低矮的沼泽。北边几英里之外是朱拉海峡(Sound of Jura),潮汐涨落时,克里夫雷肯漩涡(Corryvreckan Whirlpool)吮吸翻滚之景,蔚为壮观。奥威尔在大海、湖泊和河流中钓鱼,天气转暖,他会在湖泊和海峡中游泳。房间里,泥炭火一直烧着,石蜡灯照亮房间,火焰快速熏黑了墙壁。

就是在这些年中,在留有疤痕的木桌子旁,在散步和田地劳作之余,奥威尔写出他最有预见力的书《一九八四》(Nineteen Eighty-Four)。很明显,奥威尔需要在荒野之境中创作小说。荒野任性的土地和他笔下自主的灵魂,彼此影响。在朱拉,他发现自己所想所见不同,周遭的乡野——严苛、优雅,空中、海底——给了他灵感。

然而,这种预见力是有代价的,代价便是他的生命。朱拉最终杀死了奥威尔。他孱弱的肺无法长期忍受岛上的潮湿和寒冷,他得了肺结核,最终在1950年去世。

延伸阅读


乔治·奥威尔,英国著名小说家、记者和社会评论家。代表作《动物农场》和《一九八四》,其中《一九八四》是20世纪影响最大的英语小说之一。

1945年,《动物农场》出版,由于版税收入颇丰,生活开始宽裕,迁至苏格兰西海岸一岛上生活,继续为《论坛》及其他报刊写稿,并开始写《一九八四》。

1950年,死于困扰其数年的肺病,年仅46岁。乔治·奥威尔一生短暂,但其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犀利的文笔审视和记录着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作出了许多超越时代的预言,被称为“一代人的冷峻良知”。


(完)

以上文字摘自

罗伯特·麦克法伦作品《荒野之境》

文案编辑:王琢

感谢实习生文婧为本文所作贡献

如需转载先请私信联系

扩展阅读

《麦克法伦|荒野是奇迹之境,自然生灵的丰饶之海》

点击上文红色标题可读

相关目推荐

荒野之境

[英]罗伯特·麦克法伦

姜向明、郭汪韬略

麦克法伦一贯行文如诗,不仅能描绘出自然的风貌和表象之下的能量与机理,也能刻画自我与自然交汇时感官和内心的种种感触,读者似乎就在字里行间与作者一同远行。他曾说过,出色的自然文学能够引导读者“萌生新的行为形式,新的道德意识,以及对于自然世界更为强烈的关切”,此书是极好的示范。

如您对这本《荒野之境》感兴趣,试试长按下图二维码或戳文末“阅读原文”吧



海译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荒野,最后的蛮荒乐土
麦克法伦:行走,思考,在路上|行走|思考|在路上
郑亚洪 | 2015,我推荐的五本书
他是全世界作家中最能走的,徒步高手中最能写的
诗 // 读罗伯特·洛威尔
罗伯特.马瑟威尔Robert Motherwell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