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让咱们的孩子与咱们的文化同行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是一个民族发展精神的内在动力。如果一个民族忽略了自己文化的传承,将意味着失去了这个民族的根;如果一个民族忽略了对下一代进行自己文化教育,这个民族的发展将失去内在的动力。


我国的民族文化博大精深,让我们趁着中华民族即将来临的盛大传统节日——春节,和孩子一起与传统同行,与咱们自己的文化同行!

现状一:传统远离前景堪忧

画面一:
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最隆重的

传统节日。可是许多孩子却觉得这个节日与刚刚过去的圣诞节没有什么两样。丁乐就是这样的孩子中的一员。他对自己在肯德基中度过的平安夜津津乐道,却对春节没什么兴趣,因为他理解的春节就是吃分岁酒、收压岁钱。

以现在的生活水平,喝酒已经不能让一个城市小孩产生向往。至于收压岁钱,丁乐虽然比较喜欢得到更多的零用钱,但想到要跟随家长出门拜年,不能尽兴地看动画片,也觉得“烦”。他甚至问妈妈:“能不能只过圣诞节,不过中国的年啊?”

画面二:

一天下午,难得的晴朗和温暖,公园里有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在游玩。这时候,有一个小孩指着一座雕塑问:“妈妈,这是什么?”妈妈看了看雕塑旁边的说明回答:“是屈原。”孩子显然没有明白妈妈的回答,追问:“屈原是什么?”妈妈想了想,有点不耐烦又有点得意地回答:“屈原啊,已经死了。你还记不记得端午节的时候吃粽子?就是因为他死的那天是端午节。”

上面的情景真令人啼笑皆非怎么形容呢?五味杂陈,真的不知道是何滋味?

我们自己的文化离我们有多远,离孩子有多远?虽然这样的画面不能代表所有的孩子与家长,但从他们对我国传统的认识中,我们可以窥见传统文化被冷落、被淡漠到令人惊骇的地步!

如果一个民族丢弃了传统文化,如果一个民族的新一代被忽略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教育,那么这个民族还有什么希望,还拿什么引以为自豪?当一个民族失去了希望,失去了引以为自豪的根本,那么,当他们遇到外族入侵(无论是武力的还是文化的)时,他们靠什么凝聚在一起,同仇敌忾,抵御外侮?这样的追问似乎骇人听闻,但中华民族苦难的历史已经告诉我们:失去了民族凝聚力,我们会成为一盘散沙;丢弃了传统文化,我们只能愚昧落后,成为精神上的亡国奴。

这话似乎有些危言耸听,但我们不能否认,在现代化发展的曲折进程中,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被忽略、轻视甚至被彻底否定了,在所谓的“改革开放”过程中“孩子和脏水”被一起泼掉了。等我们回过头来寻找自己的根的时候,我们才惶恐地发现,我们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已经一片荒芜我们与传统的血脉已经被割裂,我们对前人的思想精华的理解已经混乱无序,充满了断代所造成的缺失和扭曲。

当我们已经意识到这些缺憾,那么我们就要身体力行,用实际行动去弥补,正视传统文化,把其中的精华与先进的现代教育理念结合起来,让孩子真正了解传统文化、喜欢传统文化并通过潜移默化地熏陶,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现状二:误解传统剑走偏锋

   许多人对传统文化往往存在误解,认为是封建落后的一套,也有的人认为现在是科技时代,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让孩子花时间和传统文化接触有些落伍,不如把时间精力花在学习外语等方面更务实。对传统文化的误解造成了目前幼儿教育在继承发扬本民族优秀文化方面出现了偏差和缺憾。

画面一:

点点从幼儿园回到家里,一边吃梨子一边跑进厨房对妈妈说:“妈妈,今天老师给我们讲新故事了,是《孔融让梨》的故事。所以,妈妈,我把那个最大的梨留在盘子里给妈妈吃,我吃这个小的。”妈妈一边忙着做饭,一边不耐烦地说:“去吧,妈妈不吃。你快去看妈妈给你放的英语光盘,认真点儿,别胡思乱想了。”

画面二:

这是一个街头的随机采访:一对年轻的夫妇带着孩子走在路边的人行道上。记者:“请问你们怎么看待对孩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孩子的妈妈:“传统文化教育?没想过。现在的孩子也不容易,特长班忙得团团转,没那么多时间。”记者:“你们家重视过传统节日吗?”孩子爸爸:“有什么好重视的?很多节日都过时了。”

从上面的事例中可以看出,当前的幼儿教育中有意无意地误解了关于传统文化的问题,一提到传统文化,许多人立即联想到汗牛充栋的古书和令人厌烦的繁文缛节。一提到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很多人就简单地理解为仅仅是给孩子讲“四书五经”。


另外,有些家长受某种功利心的驱使,认为本民族的东西很“土”,有意让孩子远离一些传统文化中的东西,比如同样是儿歌,家长宁愿选择《开小汽车》也不让孩子学唱《骑竹马》,认为这样才够“洋气”、“与时俱进”。其实前者因为是翻译而来,比较拗口,而后者押韵合辙,更便于语言学习期的幼儿诵读和记忆。

“弘扬民族艺术,培育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源泉。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辉煌文明史,我们的祖先在很多方面确实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东西。比如他们倡导崇尚民族气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在做人方面对自己严格要求:“自强不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做到“三省吾身”。

在对待别人的问题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而不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都非常有利于指导孩子学习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我们的民族还有着乐观辩证地看待周围的事物的哲学思想,他们认为“天道有常”,“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些对于教育孩子保持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正确看待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具有很现实的指导意义。在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民间谚语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

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不能简单、机械甚至错误地断定是封建主义的产物,它们中相当大部分的内容包含了非常丰富的思想精华,是人们从长期的现实生活经验中概括出来的,并深深地影响着整个民族精神的形成,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存发展,没有为外来入侵击垮而在今天能够复兴的重要原因。

策略:幼志于学把根留住

传统文化可以丰富幼儿的知识,开阔幼儿的眼界,同时培养幼儿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情怀。引导幼儿切实感受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播下传统文化的种子,留住我们的民族传统之根。

  孔子曰“幼志于学”,今天的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发:“学习、教育要趁早”。幼儿期是进行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最佳阶段,又是关键期。幼儿容易对接触到的事物产生认同从而生发情感的共鸣,如果幼儿耳闻目睹的是无处不在的民族传统文化的“事象”、“物象”,自然而然地会接受影响,并逐步上升为一种民族的精神。从而远离、排斥一些丑陋的东西。


   幼儿期是生长与发育的最佳时期与关键时期,是个人日后发展的基础阶段,是为人的一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形成习惯、陶冶情操的重要时期。因此,每一位家长和幼教工作者都必须努力提升自己的传统文化素养,用新的教育观和儿童观来指导教育实践,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



图文:徐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幼儿园教育当中
快乐端午莫忘传统文化教育
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家庭教育的互补融合
让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孩子的心灵
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的运用
别让青年人把传统文化“看扁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