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什么读余华的作品会有“痛感”




文/简书作者:栗弗


读《活着》时还在高中,犹记得当时的阅读体验,是伴随全身战栗的一种恐惧感。人物一个接连一个的死去,尤其是小说的后半部分,死亡的频繁如此之高,命运对生命如草芥一般的碾压,使得我对这个作者也怀着无以言状的恐惧。?

不知何时起,人人读书都在追问表达,就像我读完《活着》之后,友人也问我这本书在表达什么,我只得用一句“大概就是要我们好好活着,活着都是一件艰难的事情”搪塞。其实,对于读一本文学作品来说,“读这本书,我能获得什么”的心态颇带着点功利。尤其是一部人人称好的经典,它的价值在于不断地发掘和延长,也在于探讨和创新。??



所以从余华的作品出发,我突然也想追问自己为什么会有“不适”,这份“不适”是不是也有探讨的价值,是不是也能帮助我更好理解余华。??


不只是我一个人读余华会觉得心惊胆战。??


余华是一个对于生命“痛感”非常着迷的作家。他早期的小说充斥一处接着一处的死亡和暴力,死亡的方式残酷如《在细雨中呼喊》里,祖母被野狗一点一点啃食至死;或如《现实一种》的山峰,被绑在树上,被小狗舔脚,狂笑四十分钟暴毙;再如《活着》中的二喜,“除了脚和脑袋,身上全给挤扁了,连一根完整的骨头都找不到,血肉跟浆糊似的粘在水泥板上”。??


在余华小说中,人物的生活方式大多带着一种土质的,粗粝的的味道,在那狭窄而暗黄的农村或是小镇场景里,温饱线上苦苦挣扎的人们,大多都有一些人格缺失,时常做出一些荒唐的行为动作。《许三观卖血记》里卖血为生的农民们,在卖血前不断喝水喝到膀胱爆炸,以为喝水就能让血水变多,余华小说里,此类荒唐的细节比比皆是。????




以现实主义的眼睛来考量,自然会被其中的粗粝和荒唐所刺到,感到不适。尤其出生在上个世纪末的一代人,未曾经历过上个世纪的饥饿和贫穷,未曾经历那些苦难年代,我们对于“痛感”的理解很局限,“痛感”也相对较浅,多来自工作受挫或是爱人劈腿。??


我们的阅读经验也很浅薄,电视和畅销小说伴随我们长大,常常在作者特定的设置之下哭或笑。我们经历的苦难很少,也比上一代人要脆弱得多,无法直接地理解余华小说里的荒唐,这也许是我会和余华作品中的“痛感”产生隔阂和不适的原因之一。??


公认余华艺术价值最高的三部长篇小说《活着》、《在细雨中呼喊》、《许三观卖血记》,基本都诞生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背景也都是上个世纪的苦难年代。如果说《活着》中还带着与命运相连的形而上的哲思,那么《在细雨中呼喊》则毫不留情地展示着人与生命中的那些丑陋和荒唐,具有明显的先锋色彩,充斥着一些奇怪的“恶趣味”,几乎没有一个角色是正面甚至积极的。??


其中那位被自己亲人欺辱一辈子的祖父,在临时前,居然在细雨中对着天空呼喊“老天爷啊!你下屌吧!你操死我吧!” 这声呼喊正好和书名相呼应,可笑而绝望的气息直接扑面而来。????




一度以笔触冷漠来定义男作家余华,众所周知,女性作家的创作更多偏向细腻和感性,而如此冷漠残忍,大概只有男性作家才能做得到。我不知道余华在生活中的性格如何,单从他的作品中,就能体会到他的冷漠,他自己也说过:我没法将笔锋从流血和暴力中转开,我会让一个角色杀死另外一个,我会写死在血泊中的人们。”??


总体来看,余华的行文应该受过以下几位西方文学大师的影响:普鲁斯特的意识流、卡夫卡的人性肢解、马尔克斯的零度写作。余华曾自己剖析过自己的写作心理,他自白他的作品源出自对现实的一层紧张的关系,他始终为自己的内心需要而写作。所以他的行文风格大概既有性格使然,也与经历相关。??


然而也不只是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内心的愤怒渐渐平息,我开始意识到一位真正的作家所寻找的是真理,是一种排斥道德判断的真理。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也许他不只是冷漠,他只是愤恨,甚至是同情。他在《在细雨中呼喊》里借歌德的话解释了恐惧的另一层含义,“恐惧和战栗是人的至善”,他希望读者恐惧和战栗,也许是想见证至善还存在。在《许三观卖血记》里,他明显透露出了温情,以许三观代表的那群人,他们愚昧、无知,但他们也挣扎着想好好活着。??


有时候你需要把丑陋全部撕裂给人看,才能呼唤得了那遥远而模糊的善和美。??


写作者都会发现,有时候促使你开始写作的起源,就是那份“痛感”,你会忍不住,提起笔,发出一声追问,试图将这份“痛感”融化在那一声呼喊里。??


尽管到了新世纪,整个社会发生巨变,新的“痛感”又产生了,而余华对其的把握似乎没有从前那么自如了。??


2013年的新作《第七天》就饱受争议,新时代社会的怪象是一份新的“痛感”,也许余华还不够熟悉,它们离我们太贴近,以至于发出的呼喊很容易与媒体喧闹的声音融为一体。??


新时代的人写作不易,如作家李洱所说:“真正的自我主体很难诞生,因为所有人,读者、编辑、媒体,都会对他的创作构成影响。新时期的余华我不敢妄加判断。可从余华过去作品的荒唐和“痛感”中,我还是看见了,那还在闪耀的,可贵的作家主体性。??


最怕所有人都被生活磨出一层老茧,磨得圆润而光滑,对于生命中的“痛感”趋于麻木。所以,他把“痛感”披露给你看,让你战栗,让你反思,这是他的价值,也是文学的价值。?



栗弗:简书原创作者。微信个人公号:栗弗花园


版权所属,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阅读悦读丨莲心儿《战栗的凉》(诗歌)
我为什么喜欢余华
余华的5个写作建议,教你如何成为作家
名家侧影 | 余华:他真的不是一般人儿
余华:我几十年的写作秘籍都在这了
伟大的背后都是苦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