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第一豪族琅琊王氏之六】一个豪族的式微:在历史的后花园

作者:孟青山

来源:风流年代(fengliutimes)原创

一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揭示了人在历史常态中的位置

琅琊王氏士族地位的失却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它是随着陈朝的灭亡而退去历史的视野的。而“淮水绝”的应验、命运宝刀的隐去,给这种历史必然加上了一抹悲戚的色彩。尽管如此,它依然堪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豪族,它在门阀顶端地位的蝉联之久,它进入权力高端的人员之多,是其他任何一个家族所不能比拟的。究其根源,在于四个字:与时推迁。但当这个家族退回到寻常巷陌,它也就恢复了本来的历史常态。


六朝松

六朝松是位于南京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园西北角的一株桧柏,相传为1500多年前的六朝遗物,故名。据说当年梁武帝亲手将此树植于宫苑之中,隋军灭陈之后将建康城邑宫苑全部平毁,而此树却自兵火中幸存至今。明朝国子监就建在这株六朝松所在的南朝宫苑旧址上。民国初年,在明国子监旧址上又建立起两江师范学堂,成为后来国立中央大学的滥觞。因此,这株六朝松成为南朝文脉流传千年、历丧乱而不息的象征。

“淮水绝,王氏灭”

如前所述,琅琊王氏子弟王通、王玚俩人为陈霸先完成传玺的任务后,都得到了升职,王通最高做到太子太傅,王玚官领吏部尚书。除了这两个人,在陈朝前期任职的王氏子弟,有据可查的还有一些人,尽管这些人的名字和职位对读者的眼球形不成任何的刺激,但还是勉强把他们记在后面:王劢,王通弟,曾为地方刺史、太守;王质,王通另一弟弟,官至都官尚书;王固,王通小弟,做到中书令;王冲,王玚父亲,尚书左仆射;王瑜,王玚弟,曾出使北齐;王克,尚书右仆射。王祥(与“卧冰求鲤”的王祥重名),黄门侍郎;王清,东阳太守。以上总共是十个人,其规模已不能跟前朝相比。

而到了陈朝末期,有记载的任职的琅琊王氏子弟就更少了,且从官职来看,他们大都远离权力中心,对陈朝政权的影响力变得无足轻重。他们是:王廓,都官尚书;王宽,侍中;王胄,太子舍人;王猛,镇南大将军。总共才五人,比前期又少了一半。这种任职人数的锐减和官阶的不断下沉,真实地反映了琅琊王氏持续没落的轨迹。


陈叔宝像(阎立本画)

陈叔宝(公元553年-604年),字元秀,小字黄奴,吴兴长城人。史载,隋军到时,他还在奏伎行乐,纵酒赋诗不裰。被俘献长安后,隋文帝礼待甚厚。每设宴,恐致伤心,为不奏吴音。后来监守者告知,陈叔宝说:“既无秩位,每顶朝集,愿得一官号。”文帝听了说:“叔宝全无心肝。”

作为南朝的最后一站,陈朝本就是一个没落的小朝廷了,疆域内陷,户口锐减,国力极度虚弱,从公元557年立国,到公元589年灭亡,短短三十二年的历史,它的皇帝就换了五个。

陈朝末帝就是那个有名的陈后主陈叔宝,他于公元582年登极。这个家伙的特点是,风流、好色、荒淫。他修建了三个阁楼,分别叫临春阁、结绮阁、望仙阁,他本人住临春阁,最宠爱的妃子张丽华住结绮阁,其他嫔妃住望仙阁,阁楼之间互有通道相连。一批佞臣与这些妖艳的美女们天天陪伴陈叔宝饮酒赋诗,听歌观舞。中国那段时期产生出来的诗歌,恐怕是最为华艳淫佚的了,什么《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临春乐》等等,是其中的代表。

妇人堆中长大的陈叔宝是个淫词高手,他在《玉树后庭花》中写道:“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

是啊,尽管“玉树流光照后庭”,但“花开花落不长久”,所以他要疯狂享受这最后的时光,他根本不去关心在当时中国的北方发生了什么。在他当皇帝的前一年,一个叫杨坚的人取代北周,建立了隋朝。杨坚雄才大略,他要统一全国。公元588年,眼瞅着陈叔宝玩得差不多了,杨坚一声令下,一支五十多万人马的大军,分八路浩浩荡荡向陈朝杀来,一路势如破竹。第二年正月,隋军渡过长江,攻入建康,文武百官抱头鼠窜。此时,只有五六个人还守在后主身边,其中,就包括一个琅琊王氏子弟、担任侍中的王宽。

张丽华,歌妓出身。她最大的特点是发长七尺,光可鉴人,眉目如画。具有敏锐才辩及过人的记忆力,所谓'人间有一言一事,辄先知之。'陈后主将这位贵妃视为至宝,以至于临朝之际,百官启奏国事,都常常将张丽华放在膝上,同决天下大事。特别是张丽华为他生下一个儿子之后,立即立为太子,张丽华在他心目中的地位更加提高、巩固。

隋军入宫,陈后主带着他的张丽华躲到一口枯井里,在士兵们的恫吓下,他乖乖地从井里爬出来,成了俘虏。

陈朝灭亡了,一百多年后,唐朝的诗人赶场般的来描写这段历史。许浑写道: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汪遵写道:留得后庭亡国曲,至今犹与酒家吹;刘禹锡写道: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目睹这一切的王宽会不会在想,与陈朝一起走到尽头的,还有他的琅琊王氏?据说,当几十万隋军的战舰拥入秦淮河时,秦淮河里的水一度真的滞塞不通。这条河断流了,当年郭璞“淮水绝,王氏灭”的预言应验了!《南史》的《王裕之传论》中有一段话,是这样写的:

及于陈亡之年,淮流实竭,(王氏)襄时人物扫地尽矣。斯乃兴亡之兆已有前定。

琅琊王氏的末代子孙王宽见证了这悲戚的一幕!

见证这一历史时刻的不只是王宽,还有另一个末代子孙王猛,只不过他是以另一种形式见证的,而且还是其中的参与者。王姓人多,重名的也就多,同一个家族里面都出现,不要说不同家族之间了。前秦有一个宰相兼军事奇才叫王猛,他曾完成统一北方的大业,属于北海王氏。琅琊王氏的王猛,他的声名当然比不上北海王氏的王猛,但这个王猛也是一个军事人物,他从小喜读兵书,凭着真刀实枪走向发迹。

从王祥起,或者说,从更远的王吉起,琅琊王氏中的人物大都靠“文韬”获取高位。中途有个王敦,算是“武略”,结果因为武装叛乱而成为一个异数。末代的王猛成为武人,这是又一个异数出现了。我们会看到,这似乎是冥冥中的一个安排。

在陈朝,王猛凭借武功一路晋级,到隋军大举南侵时,他已成为镇南大将军,都督二十四州诸军事。他率兵前往京师勤王,不料还未走到,前方传来消息,建康已经陷落,陈后主沦为阶下囚。

王猛慷慨流涕,素服举哀,他擎刀发誓,要为复兴陈朝而进军!陈朝存在,他的琅琊王氏才存在,复兴陈朝,就是保住他的家族的昔日荣华。他手里的那把刀依稀闪耀着光芒——那不就是他的家族的命运宝刀吗?现在难道传到他的手上了?

就在王猛密集筹划的时候,又一个消息传来,陈后主在隋朝受到优遇,比当年的刘阿斗还快乐!怎么会这样呢?王猛在想,但事实就是这样。他知道,自己已经是孤掌难鸣,势难再战了。他迅速调整心态,决定投诚缴械,派人到隋朝的都城大兴(即长安)去联系。隋文帝当然高兴,不费一兵一枪,王猛统辖的地盘就并入隋朝的版图,谁不愿意呢?

这是一个时代向另一个时代的缴械,也就是从这时起,那把忽隐忽现的宝刀,从此永远消失在历史的浩瀚中。在隋唐的历史上,你再也见不到有某一个名门叫琅琊王氏;在隋唐的官场上,你几乎要用望远镜般的探寻精神,才能发现几个琅琊王氏后裔的单薄身影。

数字“中国第一豪族”

琅琊王氏作为士族的历史结束了,这是历史的必然。富有意味的是,正是那个结束琅琊王氏炫目历史的隋文帝,开启了中国的科举时代,从此,贵族的世袭特权被科举取仕的现实慢慢剥蚀。


隋文帝杨坚(公元541年-604年)

尽管如此,琅琊王氏作为中国士族时代第一豪族的地位却是得到公认的。还在这个家族兴盛不坠之时,就有人看出了这一特点。南朝梁代的历史学家沈约曾感慨地说:“自开辟以来,未有爵位蝉联、文才相继如王氏之盛也。”

一个当代史学家也写道:“在中国历史上,有的家族的族谱续写得可能比王氏还长,但却没有王氏的权位那么高;有的家族的权势可能一时比王氏还要大,但却没有王氏蝉联得那么久。”

数字最能说明问题。从王祥、王览兄弟算起,到王宽、王猛这些末世子孙,琅琊王氏在高位上绵延了11代;即使从西晋立国算起,到陈朝覆亡,他们蝉联的时间也达到315年之长。这中间,没有任何的隔断。相比于与之齐名的陈郡谢氏,后者在东晋时才开始兴起,南朝还没有结束,就提前衰落了。

有人计算,自汉至唐,琅琊王氏登上宰相之位的,有92人、104人次。这种计算,未免有点夸大之嫌,一个,它前伸后延了琅琊王氏居于贵族地位的时间;二个,它的标准过于宽松,把一些从没进入过权力中枢的人也算进去了。

沈约(441—513年),字休文,南朝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县西)人,先后在宋、齐、梁三朝做官,旧史一般称他是梁朝人。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幼年孤贫,笃志好学,昼夜不倦,遂博通群书。为齐梁文坛领袖,曾以文学游于竟陵王萧子良门下,与谢眺等共创“永明体”,并提出“四声”、“八病”说,为近体韵文创作开辟了新境界。他从20余岁时开始,历时20余年,撰成《晋书》120卷。后又修《宋书》。另著有《齐纪》、《梁武纪》、《迩言》、《谥例》、《宋文章志》、《四声谱》等。皆佚。

我们不妨采信台湾学者毛汉光先生的精细统计。毛汉光依据正史,在《两晋南北朝士族政治之研究》一文中,统计出了两晋南朝共有五品以上的官吏1771人。就各大士族拥有的五品以上官吏人数,他对排名最靠前的四大士族:琅琊王氏、陈郡谢氏、陈郡袁氏、颍川庾氏进行了一番比较:

琅琊王氏:161人  其中一品  15人

陈郡谢氏:70人   其中一品  4人

陈郡袁氏:35人   其中一品  2人

颍川庾氏:33人   其中一品  2人

从中可以看出,两晋南朝居五品以上的官员中,每十一人就有一人是王氏子弟;而王氏中居于一品的人数,几乎是后三个士族人数总和的两倍。

同样,从各家与皇室的联姻情况来看:

            为皇后者            为驸马者

琅琊王氏:8人                13人

陈郡谢氏:1人                3人

陈郡袁氏:1人                1人

颍川庾氏:2人                0人

无论是做皇后的,还是做驸马的,两项指标全是王氏遥遥领先。谁都知道,权势与联姻的关系有多么重要。

琅琊王氏与中国的士族时代相始终,它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士族史的精华版。

这个豪族的魂在哪里?

为什么琅琊王氏能成为中国第一豪族?这里面有玄机吗?

有人说,这跟王氏的子孙太过庞大有关;也有人说,这跟那时推行的九品中正制有关;还有人说,这跟他们在改朝换代时总能抢得先机有关。

但要说到根本,在于他们吃透了四个字:与时推迁。他们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他们的生存法则。

“与时推迁”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在“儒学-玄学-儒学”的历史轮回中,他们牢牢地把住了时代的脉搏。琅琊王氏本就以儒学起家,王祥的至孝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尺;而当玄学兴起时,王戎、王衍引导着家族由儒入玄,王衍更是占据了清谈领袖的地位;东晋需要讲究点实际,王导就推行玄儒双修;而到了南朝,儒学回归的态势渐趋明显,王弘、王俭就主动出手,给一把助力,王俭更是披上“一代儒宗”的外衣。当然,儒学的回归,最终导致了门阀时代的结束,这又另当别论了。

第二,在强调“信、德、孝、悌、让”五条家法的同时,他们更懂得“忠”的艺术。在那个改朝换代十分频繁的年代,愚忠是没有出路的,必须要“顺势而忠”。明白这一点,就好理解,王祥可以在曹髦的尸体面前哭得死去活来,又能成为西晋的座上宾;王衍在大厦将倾时,会腾出手来设计“狡兔三窟”;王导一面与王敦对垒,一面写信过去,透露朝廷虚实;在南朝,一拨又一拨的王氏子弟欣然担当起为新朝皇帝传递玺绂的角色。

第三,在权势盛满时懂得“抑损保家”。最突出的例子是刘宋时,王弘身为宰相,当他意识到权势过重可能带来家族的不测时,他主动让出部分权力给刘义康;同时,他的弟弟王昙首也主动提出外调地方任职,以对权力的分布进行稀释。

第四,懂得“平流进取,坐至公卿”的道理。王氏本系豪门,为什么还要那样拼命地去追求高位呢?不做任何事,只要慢慢地等待,一切荣华富贵就会到来。这是一种止足之道,也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这种思想在南朝中后期的王氏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王僧虔这样教导他的儿子王志,王志又以同样的方式教导后来的子弟。


正大光明匾下的皇位

除了以上四点,琅琊王氏还有一个整体上的特点,那就是:从不觊觎皇位。王氏的地位那么高,他们曾经那么无限地接近皇权,但他们从来没有产生过取而代之的想法,即使当年的王敦之乱,那也不是冲着皇位而去的。这一点,在王氏家族内部并没有特别的告诫,但有可能是他们埋在心底里最重要的一个戒律。这一点的重要性,甚至对于整个王姓人来说,都是意味深长的。

好了,我们深入后花园的时间够了,我们已经触及到了这个豪族的魂。

回归寻常巷陌

在琅琊王氏从历史的舞台上消失两百多年之后,诗人刘禹锡来到南京。他看到了那里的朱雀桥和乌衣巷。昔日的繁华是怎样,只能靠想见,眼前的样子却是野草丛生,斜阳残照。诗人忍不住提笔写下一首怀古诗《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不仅王谢堂前的燕子飞到了寻常百姓家,在刘禹锡的时代,琅琊王氏的众多后世子孙们也应该早就退回到寻常巷陌,成为平民百姓中的一员了。不知在回归的那一刻,琅琊王氏的子弟是否会有一种失落感?就像他们的先祖,在刚刚失去王位之时的那种失落感一样?


水往低处流

有句俗话“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此话成为芸芸众生不断争斗的号角与碑铭,于是争名夺利者前仆后继,至死不渝。仿佛天道如此。殊不知“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与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水总是由高处流向低处,遇到更低的洼地,便在此停留下来。水可以成为绿叶上的露珠,却也能够环山绕林,无坚不摧。其实人有时候为什么不可以多学学水呢?

失落总是有的,但后来他们应该明白了,人不可能永远都在高位,不管他在那里能呆多久,最后总是要回到老百姓中间来的。他生前不得回,身后也得回;本人不得回,子孙也得回。这就像水一样,你把它升得再高,总要回到低处来,并且向最低处流去,一直流到海洋。

海洋是什么?海洋最宽广,是孕育生命的地方。老百姓是什么?老百姓是人类的大多数,是孕育人类文明和人类奇迹的地方。琅琊王氏能够以那么平稳的方式回到它的常态,这应该是它的幸运。在老百姓中间,他们默默地繁衍生息,没有任何奇迹可以发生,或者任何奇迹都有可能发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出了孝圣、书圣,这个家族,真牛!
中国第一豪族是哪个家族 历史上这个家族在临沂
探史 | “书香世家”琅琊王氏也有心酸的家族史?
章子怡主演《上阳赋》里的琅琊王氏,出了36个皇后、36个驸马、92个宰相,只因为做到这4点。
【历史上曾有个家族,因为遗传大鼻子,被称作“齇王世家”。】
很多王朝没落,都绕不开这个原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