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以匠人之心,做一套颜值与内容俱佳的诗集

20159月初的一天,我现在的BOSS沈浩波发来一条信息:“淑敏,我打算在磨铁做个诗歌工作室,你过来上班吧?”


我想了一分钟回复:“好,具体需要我做什么?”


“你明天到公司来一趟,我们细说。”


我知道作为诗人和出版人,沈浩波对于诗集出版怀有一种类似于推脱不掉的使命感的热情。当然这种热情不仅仅止步于出版几本诗集而已,这其中还包括他想用诗集出版的方式对中国诗歌的格局、对国外诗歌的译介做点什么的构想。


第二天见面时,我们交流了要如何运营这个诗歌工作室,以及已经能尽快上手的一些出版选题。几乎没有什么沟通的时间成本,就达成了共识,迅速开始工作。


924日我办了入职,第一项工作内容便是现在推出的这套“中国桂冠诗丛·第一辑”本诗集。


出生于1950年代、持续写作并形成了自己的诗歌风格、有至少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70首作品,这几点是我们编选这套诗集的一些基本原则。在这些原则之下,沈浩波早就有了他心目中的人选,那就是:严力、王小龙、王小妮、姚风和欧阳昱。



左上严力、左下王小龙、右姚风



上图王小妮、下图欧阳昱



五位诗人的诗稿很快就到了我手里。


就我原先的阅读经验来说,严力的诗之前就读得比较多些,像《超级英雄的反省》里面“这一年只有风在风尘仆仆/我掸了一年才看见灰底下的日历”,以及《还给我》里“还给我,请还给我那扇没有装过锁的门”,这些是随时都能记起来的句子,但即便如此,我也没有机会看过他这三十年来完整的作品。姚风也是相对要熟悉一些的,大概是在2013年,他出过一本《姚风诗选》,深圳的《特区文学》曾约我为那本诗集写过一篇评论,因此比较专心地看过姚风的诗歌,也算是清楚他写作的状态和不同于其他诗人的一些特点。其他的三位诗人,他们很出名的几首诗是知道的,但并没有集中读过。所以这份工作从一开始就充满了新鲜感,因为我面对的是未知的东西。


编选过程是这样的:

1. 每位诗人先做自选,从自己的全部诗歌写作中选出150-200首。

2. 我来做两遍初选,大概选出100首左右。

3. 沈浩波再亲自做一次初选,选出他最满意最喜欢的100首左右。

4. 在我们两个各自完成初选的基础上,在沈浩波每天各种会议的间隙,或者是在下班之后,找出时间一首诗一首诗的讨论。

如果是我们同时都选中的,就能直接敲定,存有异议的部分,他阐释他为什么喜欢、为什么不喜欢,我也会坚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表达出这首诗最打动我的是什么、这首诗和另外一首诗相比哪里更好。有时候我们很难说服对方,那就由他读一遍,他喜欢大声读出来,带着相应的节奏和语调,我们都发现这种读法很有效,有些诗认真读出来,在声音中呈现,一下子就显得不一样了。

 

这种编选从20159月底开始,持续了大概三个月,一直到12月份五位诗人的70首左右作品才陆续选定。


在这个过程里,5位诗人都陆续补充了一些新作,因此时常出现的一个情况是,他们的诗作要进行自我拼杀,比如王小龙1990年的诗要和他自己2010年的诗进行PK,因为不超过70首是一个原则。我们确实想做一套经典意义的诗集,就必须严格遵守这种严苛的标准。


这五本诗集里,最难编选的是欧阳昱的这本。他当时人在上海,但他的大部分诗稿都在澳大利亚家中的电脑里,还有就是他真的写得太多了。他先发来了一部分电子稿,大概四五个文件,随后又快递来了三本他早先出版的三本诗集。我们想,虽然是选出70首,但还是希望能用这70首的佳作,去还原和展示一个诗人的写作全貌,想涉及到他各个时期最好的作品,因此只要是他发来的东西,无不需要全部看完,仔细从中甄选。说欧阳昱是个完完全全的“诗痴”绝对没有问题,他日常生活的所有内容都在和“诗”发生关系,在他量大如海的众多作品中,他几乎处理了自己所见所想的所有题材。最后我和沈老板忽然意识到,他简直就是在“处理”我们两个,因为当他回到澳大利亚后,又疯狂地发来了更多的诗歌,各种类型的:性爱诗,中英文双语诗,用英文写后自己又翻译成汉语的诗……可以不夸张地说,我们一定看了欧阳昱成千上万首诗吧!




初稿选定后,便是编辑工作。

这五本诗集内部,都分成了34个篇章,基本是以时间划分的,比如80年代的诗,90年代的诗,新世纪的诗。我们想这种篇章的分割,不仅能看出每个诗人不同阶段写作中的一些特点,也能在时间的延展中看到这个诗人的变化以及他一直在坚持的东西。


做完这部分工作,我们灌了初版,初拟了书名,并开始和封面设计师沟通封面。


目前市面上的诗集种类也很多,各种开本、各种版式,有少数我非常欣赏的设计,但经常还是会看到过于粗糙的,或者过度设计的。我不喜欢庸常粗糙的书,也排斥为了市场而对书做华而不实的包装,因此对这套诗集版式和装帧的定位是典雅和洁净,以对得起“中国桂冠诗丛”这个书系。


拿起一本书,“握感”很重要。就诗集来说,我想一定不能太大,不然会给人一种拿不住的感觉,翻开也会觉得空白太多,浪费纸张;也不能过小。在构思的过程中,同在磨铁的好朋友陈亮给了我一本阿列克谢维奇的外版书,是一本偏瘦长的精装书,小32开,但是是特殊尺寸的,拿在手里的感觉很不错,后来也找了一些民国时期的老设计做参考,权衡再三,书芯尺寸锁定125*198。现在呈现的成品,就是我曾经想象的诗集的样子,可以随手装在小包或手袋里,地铁上或者去公园都能拿出来翻几页。


特别要说的是,在这套诗集制作的各个环节,陈亮都给了我很多有价值的意见,几乎算是全程顾问和指导,真是个好老师!(特意在这里表达谢意,下套诗集才好继续麻烦他,哈!)


通过江汀,我认识了这套诗集的封面设计师周伟伟,一个非常靠谱又注重细节的摩羯座男生。他的设计很有自己的风格,所以一开始我就很放心地把一切都交付给他,他前后一共给了我三套方案。现在所选用的是方案二,因为用了我自己的画作为元素,我反而很谨慎,并持一种自我质疑。最初把设计稿拿给沈浩波和陈亮他们看的时候,都没有说那是我的画,不想扰乱他们去做判断。很意外,大家都选了这一版。


这些画并不是专门为这套诗集画的,是2014年冬天我在三亚的时候,画的一个海边系列,一共有八九张,周伟伟在我的朋友圈看到它们,他来告诉我要拿这些画做设计的时候,我还以为他是在开玩笑。



里所原画和书封效果


因为是赶在初夏上市,在配色上,我们放弃了最初想走低调暗系的风格,转而使用了现在这个比较清晰舒展的颜色,仿佛每一本都是一种可口诱人的水果。这五位1950年代出生的诗人的优秀诗作,穿上一身新鲜的衣服,一定能抵达更多诗歌读者那里,并且被用心对待,这是我们的心愿。


腰封上没有宣传语,没有名人推荐,只有一节诗人自己的诗歌。因为好的作品自己会发出声音,这些最应该戴上桂冠的诗人,并不需要别人替他们代言。 


慢慢再到字体、字号、甚至是一个注释的格式,再到选纸、确定工艺、去印场盯印……所有的细节,所有能被想到的大小问题,我们真的是想用匠人之心做一套可以被长久珍藏的诗集。这里面有责编孙秋臣和武靖雅的认真校稿,有浙江文艺出版社陈坚老师和其他同事的严格把关。所有这些人的辛苦工作,都倾注到了这一套诗集之中。


一个朋友寄来的卡片上写着:“一个人的时间花在什么地方,是看得见的。”20159月到20165月,我们用八个月时间甄选这三百多首好诗,雕琢成五本诗集。


期待被你阅读。



不要让好诗成为秘密

——“中国桂冠诗丛”新书见面会

6月19日 14:00  单向空间(花家地店)

出席嘉宾:沈浩波,许知远,张柠,严彬

出席诗人:严力,王小龙,王小妮,姚风,欧阳昱




本文由 磨铁图书 供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金色的果实犹如阳光
余秀华的10首诗,原来她的诗歌竟如此地清新脱俗!
我爱这哭不出来的浪漫
陈先发:诗人应该成为思想者和杰出匠人
“截句诗丛”新书发布会在单向空间举办
透视梁小斌住院:反思中国当代诗人生存窘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