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有一个屌人,他弃我们而去,下乡种田

当你累得像孙子一样在城市里苦命徘徊,

有一个屌人像梦一样自由舍弃一切回家种田。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3:58 像梦一样自由 来自拾文化


在中国浙江一个叫做五联的村庄,

有一块水稻田,

已经耕种了至少100年。


太阳底下无新事,

在这块水稻田里,一辈辈的农民

都在重复着同样的事:

耕田,播种,插秧,耘禾,灌溉,收割。


四季轮回,周而复始。

汗水摔落在泥巴上,

伸手从土地里收获微薄的粮食。




然而,近二十年,

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土地,进城打工,

因为稻田里产出的粮食

不足以维持他们的生活。


种田成了一件卑微的事。


农民背井离乡,

村庄里只留一些老人和孩子。

年轻人都不会种田了。


只有父辈们还清楚地记得:

那些关于时节与汗水的秘密。




从2013年冬天开始,

杭州作家周华诚发起了

“父亲的水稻田”项目,

回到了自己出生和长大的村庄,

在这片土地上,讲述一个新的故事。




他回到老家,去寻访耕田佬。


本来,那个一千多人口的村庄里,

曾经有三四十头耕牛,

但是现在,只有一头牛了。


耕田佬也只剩下最后的两个人,

其中一个,过了一年,也不再耕田了。




他在网上发起的这个项目

“父亲的水稻田”

想法很简单:

在家乡和父亲一起,用最传统的耕种方法种一小片稻田。


“父亲的水稻田”的大米,

每斤30元。

贵吗?


日本的精品大米卖到每斤100元,

可还是有很多人不远千里,

去日本买米,再背回来。


他觉得他和父亲一起用心种田,

用心对待脚下的那片土地,

一定可以种出最本真最朴素的大米。




当然,30元一斤的大米,

还包含了耕种的体验——

支持者可以带着孩子一起,

来到水稻田亲身感受,一起种植与收获,

可以品尝到自己亲手劳动获得的果实,

可以分享用这片稻田的粮食酿出的白酒。


这是一种尝试,

没想到这个种田项目上线两个月,

限量一千斤的大米就被订完。

支持者来自全国各地。



下田插秧



甚至还有外国人来到这片稻田



下田收割



许多城里人也来到他家的水稻田。


大家一起扛出沉重的打稻机,

一起用镰刀割稻。


这些活儿不要说孩子们,

就是很多大人都没有体验过。


只有直接接触土地,

才会深刻感受劳作的辛苦、

粮食的得之不易。




还在稻田里举办摄影展



在稻田里画一幅油画



这片水稻田已经种到了第三年,

稻田里的故事,

吸引了很多城市人来参加。



种田变成一起劳作,一起分享。


每到水稻插秧与收割的季节,

他都会带领几十个大人与小孩来到水稻田。

他常常待在稻田里,

观察水稻生长,观察昆虫与飞鸟,

他写文章,拍照片,

向城市人讲述水稻的故事。



拾文化:你小时候有过劳动的艰辛记忆吗? 


周华诚:我从小在浙江衢州那个叫做溪口的村子里长大,每天上学要从广阔田野间穿过,闻着稻花和油菜花的芳香。


农忙时和父母一样挽起裤脚下田,一个暑假下来整个人晒得乌黑。种田很辛苦,插秧、割稻,腰酸背痛,父母就说:你看,不好好读书,就只有一辈子下田!


好啊,那就咬牙,努力读书。


16岁,我终于离开村庄,考上了省城的学校,从此不用当农民。


可是,我们的村庄,也在发生着触目惊心的变化。每一次回到村庄,我都觉得痛心。几乎所有壮年劳动力都进城打工了。


家里的土地抛了荒,长满野草。和我同龄的人,平时在村庄里见不到一个,只有过年那几天,大家呼啦一下重新出现,再过几天鞭炮味还没有消散,就呼啦一下全都不见了。


村民们离开祖祖辈辈熟悉的土地,转向陌生的城市和工厂谋生。土地似乎一夜之间被他们抛弃。可是如果死守土地,洒下无数汗水换回的收获,根本不足以维持基本生活。


农民很可怜。他们是被时代的列车抛弃的群体。这个社会不需要他们当农民。但是,我们的村庄真的就应该变成这样吗?我不觉得。


拾文化:那为什么你还会想到回去种田?


周华诚:我们以前读书,看到古诗里“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牧童遥指杏花村”,“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觉得这是中国的农村,江南的农村。


可是,你去看看,我们中国的农村,现在已经没有这样的情景了。


这不是很可惜吗?我真希望自己的村庄还能有这样的情景。


现在,村庄里的年轻人,不再有人会种田。所以我回到村庄,我想用自己的行动,用文字和相机,来记录自己父亲一年四季种田的故事。如果农耕迟早会消失,我希望它消失得慢一点。


拾文化:许多人都在感叹,故乡在沦陷。但是似乎真正去为此做一些什么的人,并不多。你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周华诚:是的,每一个离开故乡的人,谁的家乡不在沦陷?但除了感叹,还应该做点儿什么。哪怕力量微小,改变不了世界,或许可以改变身边一点点。


乡村也不是只用来怀念的,而是需要大家一起去建设它。


我做的这件事,是一个村庄实验。我想通过这件事,让城市与乡村建立一种联接,让城市人能了解村庄,也让农民的劳动价值,得到尊重,得到体现。农民的收入太低了!


如果农民的劳动,能得到应有的回报。那么是不是有可能,很多农民就不会抛家舍子去城市打工了?是不是有可能,很多年轻人在大学毕业以后,就会回到村庄,重新开始继承父辈的手艺?如果这些成为可能,那么我们的村庄是不是又会是另一幅模样?



在父亲的水稻田劳作、拍照,

常常浑身都被汗水湿透。


少年时艰辛的劳动记忆又回到他的身体里,

但是现在的感受,

却与当年完全不一样了。



拾文化:离开农村多年,你重新体验身为农人的劳作,体验劳累的感觉,最大的感受和收获是什么? 



周华诚:我现在回归农人,重新下田,汗水是一样的落,劳累是一样袭上身体,但在我的内心,这已然是不一样的了。


我常想,如果我从童年到少年,再到青年,从来没有离开过那片土地,我会是什么样子?我不知道。我所知道的是,当我读书很多年终于进入大都市,然后重新回到农村操持农活,这是完全不一样的。


因为我有了眼界,有了另一个观察农村、农民、农事的角度,或者说有了一个更大背景的参照系。


我是从一个文化的角度来做着这件事。哪怕仅仅是下田插秧,少年时的我只是为完成一件必不可少的农活。


而如今的我,在插秧的时候看见了唐诗宋词,看见了千百年来中国农民的人文精神,看见了古往今来中国文人的最高理想是什么。


晴耕,雨读,这两个词是多少文人的梦想。难道文人读书,最终不是为了做官吗?为什么晴耕雨读会成为理想?这值得揣摩和玩味。


所以,尽管时代在变,但人们对人生价值、生命意义的思索与探寻从来没有停止过。




他的女儿也来到田间,

跟着爷爷一起下田。

认识水稻与稗草的区别,

学会农事的知识。



为水稻拔除杂草,

也欣赏稻叶尖上的露珠,

分辨这一只与那一只昆虫。







白天在烈日下劳动,流汗;

夜晚在星空下发呆。




也可以静静等待,

看着稻花一点一点开放。




在朝阳下看着晨间的露水,

怎样爬满稻叶尖上,

也看着它们怎样一下子全部消失。




夕阳西下,倦鸟归林,

这乡间的景色,让他深深地沉醉。




甚至他也写了一本书,就叫《下田》


他说这本书,是为父亲而写,

也为村庄而写;

是为城市而写,为孩子,

更是为未来而写。




书里不仅仅是美丽的田园景色,

还有点点滴滴令人心醉的时光。

有身为农人的说不完的艰辛,

还有对乡村与故土沉甸甸的爱。



拾文化:种田,写作,这是你现在的生活状态。这个过程,对你自己来说,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周华诚:我本来是个读书人。但是读书人,也不应该只是独守书斋。种田以后,我的心灵一下子开阔了很多。我突然发现原来一直纠结的很多问题,突然云开雾散,这是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有的事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原来被轻视的很多事,反而变得有意义起来。


比如说,当我蹲在稻田中间,细致观察一株稻花开放的时候,当我趴在野草中观察一只纤弱的豆娘起起落落的时候,我发现生活本来如此美好。


这种感受,是身在城市无论如何也体会不到的。


拾文化:很多人也有想法,想去做一件事,但是迟迟无法付诸行动,你会对他们说什么?


周华诚:去做吧。



支持他,订购大米,或买他的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新农人和土地的故事:写给城市的田园诗
【海南周刊·随笔】麦田里另类的守望者
新书推荐丨独立日“在野Wildling”系列:《草木光阴》
《浙江画报》特稿:新农人时代,万物生长
何玉招:无定河岸边的种粮大户
成功的老男人们为什么最后都去种地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