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考失利——我想要的不是安慰和鼓励,我只想知道人生还有没有机会


文/简书作者:思小妞无后缀




这两天高考出分,又是眼泪与欢笑齐飞的世界。在网上看到各省文理状元捷报消息的同时,也少 不了媒体或自媒体写的一篇篇安慰人心的文章。统一口径就是:人生的路还很长,时不时就会被清零,这个阶段败了还有下个阶段等着你去翻盘。


我承认,的确如此。但13年前作为考生之一的我,站在人生现在这个节点上,更想说几句大实话。通常,实话都是既残忍又不太好听的。


虽然安慰和鼓励的确很有必要,但如果你高考失利就必须承认一个事实:你确实失败了,在下一个人生阶段的起跑线上,你已经落后了。高考成绩好的确不代表未来就一定会好,学霸泯然众人矣的故事多如牛毛,但至少能说明在未来四年里他比你更有优势和资源。


从我开始知道高考到现在,社会对它的批判就从未消停过。但一个漂亮的分数的确可以说明一些事情:


一、抛开智商不谈,好的成绩至少可以说明一个人良好的习惯和自制力


不知道有多少人像我一样,把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当成家常便饭。心血来潮猛学几天英语,热乎劲儿过去后剩下一堆资料积灰;或者觉得唐诗宋词真是美啊,想给自己添点古典气质,背了几十首后觉得还是安分做个现代人好了,所以又断篇了。从学生时代没做完过整本的习题册到喊了多年的减肥却从未坚持超过一周,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


后来,当命运的转盘把我推到一堆学霸的世界里后,我简直自卑地想撞豆腐。让我自卑的不是因为自己是学渣,而是同样是五官和四肢健全,为什么这些人就能十几年如一日地坚持做一件事,哪怕这件事不是自己标榜的真爱。


即便还是学生,不用打卡、也没人监督和要求,但我身边那堆学霸们就是能朝九晚十待在实验室、一周抽出2-3小时坚持去打球和健身、每天每顿饭偏差的时间不超过5分钟,而这样的日子他们至少可以坚持在博士期间的四五年里雷打不动。我说,大好青春年华这么按部就班地过了,你们不觉得无聊枯燥么,你们是有多热爱搞科研啊。他们回答的倒是轻描淡写,“倒不是多热爱科研,就是一直这么做习惯了,也没觉得不好。”


我认识的一个朋友,第一次听他讲英文以为是ABC.熟了之后才知道是地地道道的河北人,来美国也不过三年。我问他的口语为什么能说得那么标准,堪比VOA啊,他说自己从初中开始学英文时就坚持听和模仿VOA的口音,十五年来这个习惯一直没变过,即便他现在的口音已是地道之极,每天还是会坚持跟读半小时。


规律,对大数人来说往往意味着枯燥、无趣,但对那些明白规律所带来的益处的人来说,它意味着更多的自由、更少的耗费。一个漂亮的分数不仅仅是对这个人努力的回报,更能说明他过硬的自制力、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快速掌握一件事的要领的能力。这些是不会随高考的结束而终结的,它们使人受用一生。




二、好的成绩至少可以让一个人有机会选择更好的环境


我没什么特别遗憾的事情,如果一定要选出一件,那就是对努力的意义懂得的太晚,没能进更好的大学读书。


我是从高二和年级第一名成为同桌后才开始明白一个聪明的人同时也可以有多努力。看着她以每天用完一根油笔芯的速度做题,我才知道自己过去在晚上十点还佯装学习、实则在小说的外面套上教科书的封皮是多么幼稚的行为。从高二到高三,发奋了一年也没算白努力,但如果能更早一点开始,我想自己大学的平台肯定会更好一些。而一个好大学提供的平台绝对让人受益匪浅。


我之前因为工作缘故,结识很多国内排名Top5的大学生,看到他们大二、大三时的简历让我震撼:知名企业实习2-3份、全国机器人大赛、东南亚NGO志愿者、模拟联合国大会、MIT海外科研经历、美国建模比赛……才20出头的年纪,就有这样亮眼的背景,将来走入社会筹码自然也不同。


当你在自己的大学时代做了几份家教和兼职、成为学生会主席,周围人就觉得你已经是风云人物时,你有机会跳上了更高的平台才会明白原来自己上升的空间还有很大很大。机会也许会在某朝一日垂青于你,但在更好的平台和环境里,你抓住它的概率会更大一些。




三、好的成绩让你有机会选择更好的平台,从而也会给你的人生带来更多归属感


归属感这东西在你没进入社会厮杀前是很难有深切感受的。因为我们有家人的庇护,所以在一个人独立前,家庭往往是他最有归属感的地方。而所谓的归属感,说白了就是一群或熟悉、或志同道合的人给你带来的那种恰如其分的融入感。


高晓松在采访或做节目时,时不时就会提及他的母校北京四中和清华大学。提到那里的故人和往事时,那种云淡风轻再自然不过的感觉就是归属感的一种体现。一个人只有在好的平台学习过、生活过、奋斗过才会终身念念不忘那里的一切。而在一个普通的、甚至不好的环境里,人是不会有这般深情的怀念,因为我们总想早点摆脱这里。


每次,当国内那些著名学府开始校庆或有重大消息时,看到自己朋友圈里的刷屏盛况,我就感慨不已:那种能深切怀念、由衷高兴、不掩自豪的感觉真好。


写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你讲的这些我都明白啊,谁不想去一个好大学,可分数已然如此,我还能怎么办呢?针对不同的情况,我有如下三个建议:


一、如果你属于发挥失常且失常的比较离谱,那么请耐着性子回去复读。


我知道复读不是一条好的出路,它的压力和痛苦对于没有走过这条路的人是无法感同身受的。也许你周围的人、或者包括你自己都会劝服自己:要向前看,以后还有机会,只要在大学期间继续保持努力,四年后的考研可以再战。话和理都没错,但如果你的实力是可以去A级平台的,干嘛要等到四年后?而且,正如我前文第二条说的,也许你可以等四年,但你等不来的是这四年里的好资源、好环境。


所以,有实力但发挥失常的你,不要因为一时的打击和懦弱就放弃再战一回的勇气。这一年你要做得不是提高分数,因为你的水平已经从过去大大小小无数次考试中得到了认证,你要做得是提高自信。一个人的实力是不会在短短一年内就退步的,特别是如果你一直就保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制力,你的高考实力是会附体的,而你只要负责在接下来的这一年中如何驾轻就熟地释放自己的这份实力就好。




二、如果你属于正常发挥但实力就是达不到更好学校的要求,那么我对你的建议有两条:


1.好城市对你更重要


大城市的弊端我们都知道无需多言,但它的益处也是成正比的。大城市虽然辛苦但也更公平,它是能够承认你的努力和实力的;大城市虽然生存压力大但也有更多的资源和平台、容易让你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大城市所带给你的便利、见识和机会更是要比中小城市多一些。


我有个朋友,当初填报志愿时去了北方一所三线城市的普通大学,想着虽然城市落后一些,但学校牌子还算说得出口,矮子里面挑巨人呗。他的打算是在这个考研氛围浓厚的学校蛰伏四年,然后去上海的一所名校读研。他也实现了这个梦想。


可是,当他正准备享受名校研究生的光环时,才发现这所名校、这个城市的学生早在好几年前就不流行考研了。他们从大一就开始备战GRE等各种英语考试、寒暑假也不是窝在图书馆学习,而是去各种公司、科研院所、甚至是国外名校参加实践,目的就是四年后能去世界著名的学府读硕、读博深造。而出国读书这个想法在我朋友待得那座北方传统三线城市是很少有人会想到的。那里的家长一门心思就是让自己的孩子读个研究生,毕业后找个铁饭碗,不求富贵、但愿安安稳稳过一生。


所以,如果你将来希望在大城市里折腾,报志愿时就少些纠结对原本就不出众的高校所谓的排名了,果断大城市走起,它会让你的路走得更宽一些。




2.在大学你要有不一样的生活


如果你真的不擅于啃书、学习,那就不要勉强自己还要像高三那样在大学也去做个“书呆子”。在确保成绩不至于挂科、太难看的前提下,多去做些实事吧。我在前文提到的做实习、参加各种比赛的人并非都是学霸,他们当中不乏在年级排名一般的学生。如果你喜欢实践,那就把精力放在实习、比赛或各种活动中;如果你对创业感兴趣,那不妨在大学期间就找个小项目试试白手起家的滋味。


之前认识一个学生,在大学期间“不务正业”地办补习班赚钱,没想到还真做起来了,毕业后直接注册了公司做CEO了,现在正在总结教授了三年的补习经验、准备出人生中第一本教科书呢。总之,你需要另辟蹊径为自己的将来增添砝码。


人只要活着、心还未死就总还有机会,但这不能抹除你经历了人生第一次重要的失败。失败从来都不是财富,但如果你有勇气直面它、反攻它,失败就是你的试金石,可以让你在未来磨砺出更亮眼的光芒。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致毕业11年:我踩过的坑,是你明天要走的路
人间真相:普通人的一生,其实是没有多少意义的。
拒绝对于我们的归属感构成威胁
人生的很多问题,跑步都能给你答案
陌生的城市让你有归属感的瞬间:
一个人时常寂寞?让我们成为你的归属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