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国维之死





王 国 维 之 死

史飞翔丨文

1927年6月4日,上海《申报》刊登了这样一条消息:昨(电文发出时间为3日下午)清华教授王国维在颐和园投河而死。

消息一经传出,举世为之震惊!

物换星移、时光流转。一晃王国维投湖自沉已80余年。80年来,关于先生的死一直是众说纷纭,时至今日依然是一桩历史公案。目前国内外有关王国维死因研究的说法不下十几种,比较典型的有:“殉清说”,“逼债说”,“罗王失和说”,“长子逝世说”,“梁启超排挤说”,“时局说”,“忧惧社会变革说”,“因病厌世说”,“悲观思想说”,“思想冲突及精神苦闷说”,“殉独立自由之意志说”,“以身殉学术说”,“以身殉文化说”,等等。而这其中最有影响、几乎已成为人们尤其是文化人判定王国维死因的,当数陈寅恪先生的“文化殉节”说。

陈先生在《王观堂先生挽词并序》中这样写到:“凡一种文化,值其衰灭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达极深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也。……其所殉之道,所成之仁,均为抽象理想之通性,而非具体之一人一事。……盖今日之赤县神州,值数千年未有之钜劫奇变。劫竟变穷,则此文化精神凝聚之人,安得不与之共命而同尽。此观堂先生所以不得不死,遂为天下后世所极哀而深惜者也。至于流俗恩怨荣辱委琐龌龊之说,皆不足辨,故亦不之及云。”以陈先生在学术界之崇高地位以及他与王先生之关系,其说一经问世,一棰定音,成为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可和接受的说法。然而我却疑心陈先生在有意美化和拔高王国维之死。对于陈先生为王先生所描绘的那个“文化殉道者的形象”,我也始终不敢苟同。

按照陈先生的说法,王国维先生是死于一种文化。他在为“文化殉节”,为一个逝去的文化时代,他悲壮一跃。事实是不是这样呢?人之求死乃内心最隐秘之事,正如王先生之女王东明所言,“这种心情只有当事人能体认出来,至于其他的猜测,我想都是多余的。”(台湾《中国时报》1987年5月9日)的确,正如王女士所言,对于一个已经逝去的人来说,他的心迹只有他自己最清楚,任何外在的猜测都是多余的,但是当这个人由于历史的机缘而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时,他的死因就非同小可,就不可避免的成了一个重大事件,也非得对世人做出一番交代。或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也才造就了那么多的英雄和伟人。对于任何一个人物,我以为,都应该将他置于历史的天平上,抛却由亲疏敌对形成的情感好恶以及时代拼凑起来的各种人为因素,争取把他还原为一个普通的个案来认识,这样才可能更为客观、公正,也只有这样,才可能更接近人物的本来面目,从而揭开历史真相。

当我们用陈寅恪先生的观点推敲王国维先生死亡的前前后后时,发现疑点重重。毫无疑问,最有可能证明王国维先生自杀死因的无疑是那份遗书了。然而唯一能证明死因的遗书却偏偏又是语焉不详。遗书没有一字一句提到前朝或者逊帝。这样要说他是“殉节”,实在有点说不过去。另外,即便说王国维先生自沉是为了“殉节”,那也应该是在清朝被推翻或者是溥仪皇帝被驱逐出宫时,而不可能是这个时候。这是其一。

其二,王国维先生若果真是死于一种文化的话,他内心当是十分痛苦,而且这种痛苦不是一朝一夕的。如此强烈而持久的痛苦,在他自沉之前是不可能没有任何蛛丝马迹的。然而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王国维先生的死却是出奇的“雍容淡雅”。据清华国学研究院学生姚名达等人的事后追记,王国维先生在“自沉”前至6月1日的言动甚是“从容”:中午,研究院毕业诸生在清华学校工字厅公宴诸导师,梁启超致词,王国维则“雍容淡雅之态感人至深”,“席散与众作别如常,无异态”。下午,他来到清华南院二号陈寅恪处,像往常一样与陈先生“闲聊”。晚饭前回寓,在书房内接待姚名达、朱广福、冯国瑞等本届毕业生,“博问而精答,相语竟一小时”。至晚餐,始送别诸生。晚饭后,又有本届毕业生刘节、谢国桢来寓,“问阴阳五行学说之起源”,予以解答,并谈“日本学者研究干支之得失”。惟谈及时局,“神色黯然,似有避乱移居之思也焉”。送别刘节等同学后,在书房内“阅试卷毕”,尔后起草临终《遗书》。起忠诚学业,可谓至死不变!当晚,“熟眠如常”。翌日(6月2日)早八时,至研究院“公事房”,“如平日无异”。九时许,向研究院秘书侯培厚借纸币五元,出“公事房”雇校中三十五号“洋车”赴颐和园。十时许,漫步至排云殿前鱼藻轩,兀立沉思,缓缓吸完卷烟一支。约当巳正(十一时),投昆明湖。

其三,侯培厚先生也有叙述:“先生今早八时即到校,命院中听差往其私第取诸君成绩稿本,且共谈下学期招生事,甚久。言下,欲借洋二元,予即与以五元钞票一张,即出办公室。”作为一个打定主意要自绝于人世的人,在事前竟如此的不露声色,如此的平静。更令人奇怪的是,既然决定了要走这一步,却连走这一步的必须的物质条件——钱都没带,以至于开口向人借现洋二元。另外,倘若说决意要自杀的话,为何又让车夫在外稍稍等候?种种迹象表明,先生似乎根本就没有准备走这一步,而最终之所以走上这一步,似乎完全是因为一个偶然。特别是投湖的时间、地点更好象是临时决定的。否则,一个在北京呆了那么久的人,不可能不知道颐和园一张几角钱的门票根本犯不上找别人借洋二元。如果是深思熟虑的话,他应该非常清楚在上午十点左右这样的时间段,在颐和园昆明湖这样的地点自杀成功的几率是非常低的。他完全可以选择在夜间无人知晓的情况下自行了断,更犯不着在自杀前还得找人借钱以至于成为笑谈。

……

基于以上这些理由,我个人以为陈寅恪先生关于王国维之死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那么,王国维自沉的真正原因又是怎样的呢?对此我个人的看法是:王国维的死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这其中既有内因也有外因,既有远虑也有近忧,既有时代的因素也有个人性格的缺陷。

众所周知,研究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要研究他的成长经历和人生思想。经历和思想弄清楚了,这个人也就八九不离十了。

先说经历。王国维先生1877年12月3日(清光绪丁丑年十月二十九日)出生于浙江海宁一寒儒之家。他的童年孤独、敏感、忧伤而又寡言笑。四岁时,生母凌氏不幸病故。十一岁前,父亲一直在外地谋生,从小依赖祖姑母抚养。1887年(王先生十岁)其祖父去世。二十“及冠”之年遵父命与一商人之女莫氏结婚。1906年,父亲去世。1926年其长子王谮明不幸病逝。同年,因抚恤金及婆媳“误会”(王先生语),与最要好的挚友罗振玉先生闹翻(王、罗是儿女亲家)。由此可见,王国维先生一生都处在一种不断失去亲人的哀痛之中。长期的孤独、敏感使得王国维形成了一种“极其内向的忧郁型”人格。当然也正是这种极度敏感与内向的忧郁型人格,成就了他沉深与精辟的心思,及其学术文化事业。有道是:气骨愈高,谋生愈拙。王国维先生早年写给朋友许同蔺的信中就多有“大抵合群二字,为天下第一难事”的议论。王国维憎恶享乐、拜金,厌弃恶浊之世,欲脱名利束缚,求精神之自由。怎奈世间满眼无奈事。生活之痛苦,无法解脱,惟有“厌世”而已。

再谈思想。王国维先生天性忧郁悲观,在《静安文集续编·自序》中,他说自己从小“体质羸弱,性复忧郁,人生之问题日往复于吾前。自是始决定从事于哲学”。王国维一生深受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影响。叔本华思想中的悲观色彩和天才观与王氏性格深为契合,故王氏完全接受了叔本华的人性论:人生即欲望和痛苦。王氏认为人的本质,即人性为“生活之欲”,人的本质决定于美的本质,这便是王国维美的本质观。叔本华的哲学给王国维忧郁的内心找到了一副“痛苦”的躯壳。王国维身上那种深结着悲剧情节的哲学与思想意识,实际上就是叔本华的精神态对于他忧郁型人格的一种呼应与投射。 

正是由于王国维独特的成长经历、悲观而不为人知的思想造就了他的悲剧人生。王国维在文章中曾不至一次的这样写到:“人日日居忧患,有忧患,而无希求解脱勇气,则天国与地狱,彼两失之。”关于人生王国维有一个著名论断——“钟摆论”:故人生者,如钟表之摆,实往复于若痛与倦厌之间。”老子曰:人之大患,在我有身。庄子曰: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在王国维看来,“生”即是“忧”。王国维终生都有一种人生的幻灭感。难怪他的女儿王东明曾说:“父亲一生是个悲观的文人,他的死亦如他的诗有着孤寂之怆美——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王国维的儿子王慈明也认为王先生死于严重忧郁症。倘若说王东明与王慈明的说法属实的话,那么王国维的自杀则是不可避免的。因为现代科学早已表明: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悲观忧郁之中,那么这个人就很可能会自杀。至此,王国维之死的全部真相水落石出——

“经此事变”为王氏自沉之外在因素,“义无再辱”则说明了其自沉的内在因素。悲观厌世之思想是王国维自沉的远因,而生活颠沛形成的内心之痛苦是促使其奋身一跃于鱼藻轩前、脱然无所恋念的内因。至于痛失爱子以及老友失和等事件,那无疑是诱发其自沉的直接原因和导火线。总之,王国维的死,是不能以俗眼观之的,其最终的自杀,当自杀于精神之寄托与慰藉的无可指望。换句话说,王国维之死,是死于人生之忧!



史飞翔  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特邀研究员。陕西省首批重点扶持的一百名青年文学艺术家。陕西散文学会秘书长。长期致力于文化、人物研究与写作,文章在各种纸媒及互联网上广为流传,深受读者喜爱。已出版畅销书《民国大先生》《追影:真名士自风流》《历史的面孔》等15部。有多篇文章入选大中小学教材及各种权威选本。


本文系作者投稿。欢迎更多的原创作者向“民国文艺”踊跃投稿,投稿邮箱:wenyizhiguang@163.com,没有稿费。文章要求:1)民国文艺题材;2)原创;3)未在任何媒体包括微信公众号发表;4)篇幅适中;5)附笔名与一小段作者简介(非必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昆明湖祭
王国维的死因
国学大师陈寅恪,为什么要跪拜王国维
許禮平 | 王國維死因揣言
陈寅恪诗歌鉴赏:给王国维的挽诗、挽词、挽联、碑铭
刘梦溪:王国维的学术知音究竟是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