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棺木

1  介绍

  

  棺木是葬具之一,人死之后,先殓以椭,后埋于土,这种土木复合葬据考古学家证实,早在周代之前即已有之。周代以后始成习俗,而且被统治者加以制度化。因此,棺木一直在民间因袭相传,至少有两千年之久。

  清代以来,聚集在北京的汉、满、蒙各族发送亡人,即都遵礼依制,采用上述的土木复合葬,而且由于受帝王、贵族厚葬的影响,棺木越发奢华考究。

  棺木,俗称棺材。人们把它看成是死后住的房子。老北京人常说:活着混所好房子,死后混口好棺材.也不枉为人一场。所以,棺木历来为人们所重视。有的老年人往往结合自己的寿辰,就提前K办下了棺木、里边放个不倒翁,外边,头前贴个红纸写的寿字,寄存于桅厂或庙里,称为寿材。通常每年上一道漆,如果搁几十年,就上几十道漆,以使之结实防腐。一般人家多是等到病人垂危或倒头之后,才到棺材铺(桅厂)去选材;还有个别人家等人死之后,才雇人现做棺材。近郊农民还有现伐树,现开板做材的。这种暴熔儿活计,必须一天之内或一宵之内完成,故有紧七、慢八、六个人急划拉的说法。也就是说,七个人做,需要紧一些手;八个人做时间则充裕一些;如果六个人做,就得相当紧张了。

  旧时,在棺材铺(桅厂)耍手艺的木匠,谓之斜木行。因为棺材是一头大,一头小,一头高,一头矮,其形体不是平行、垂直的,所以做活放线都是斜的。与之相反的是给活人盖房上梁的木匠,谓之中线行。老北京人谓此为一阴一阳。即做阳宅(指盖房)的木匠是中线行;做阴宅(指做棺材)的木匠是斜木行。

  老北京的棺材铺(桅厂),据1934年《工商半月刊》(六卷二十一期)统计:全市共有一百六十余家,较大者九家:骡马市鹤年长桅厂,资本十二万元;东珠市贵寿桅厂,资本一万二干元;绒线胡同福寿桅厂,资本十万元;宣武门内大街同顺桅厂,资本七万元;东直门内大街义茂桅厂,资本八万元;东直门内大街延年桅厂,资本六万元;西珠市口万龄祥桅厂,资本十万元;八面槽仁寿桅厂,资本五十万元;骡马市大街庆寿桅厂,资本六万元。它们大多是做出大量成晶,陈放于门市待售。门外标榜内看轻重寿材。所谓轻重,并非指分量,主要是指低档次(轻)和高档次(重)而言。高、低两者相差很悬殊,其价格以银元计算,从十数元到千元不等。

2 样式

  棺木从样式来讲有满(蒙)、汉民族之分;从质量上来讲,有木料类别、尺码规格之分。现逐一介绍如下:

  

2.1 汉材

  汉材,通称蛮子材。大盖做成月牙形,两帮做成弧形,平底,两头各用一底撑子(立板)支起。其厚度有其不同的规格。例如:盖五寸,帮四寸,底三寸,谓之三、四、五的材,简称三儿五的材。如果盖六寸,帮五寸,底四寸,则谓之四、五、六材。比三儿五稍大,又不足四、五、六的材,谓之三儿五放样儿。大于四、五、六的,称为四五六放样儿。就其木料来讲,上品有金丝楠(楠木有金丝楠、水楠的区别,金丝楠最佳,水楠次之)四独板的材,大盖、两帮、下底,都用的是四块整板,最为名贵。花银元时,每日约千元左右。还有香杉四独板也很讲究,每口约五百至六百元。这些上品材,大多是汉官一品大员用的,一般官冕世家,富贾巨商用黄柏、红柏的材就很不错了。黄柏四、五、六材,每木价值约三百元上下三儿五的需二百元上下。红柏的四、五、六的材。每口约值二百元上下;三儿五的约值一百四十元至一百五十元。柏木虽然牢固、耐久,但分量大,而且亡人遗体很快就会烧烂,故老北京人喜欢用杉木棺材。这种材由十三根杉木拚成,盖四根、帮底各三根,谓之杉木十三圆。有的以大杉劈成两半,用十三根半开杉木拚成的,称为半拉花材。一口三、四、五的整花杉木十三圆材,价值约百元左右,四、五、六的则值二百元左右。此外,汉材还有大叶杨、小叶杨、椴木(系杨木的一种)旱柳、河柳等木料,不一而足。过去,做棺材的木料有其固定的成例,不能随便用料。俗云:桑、皂、杜、梨、槐,不进阴阳宅,就是说,这些木料既不能用来给活人盖房子;又不能给亡人做棺材。但后来,大约因为木料缺乏,遂打破了成例,无论桑木、栗子木、柴木,一齐都上来了。

  汉材很讲究装饰。表皮刷上黑色的褪光漆,还得请描金匠(往棺材上画图案的,不叫画匠),以工笔画的形式,用金漆画上各种不同的图案。例如:大盖的头上,画福、禄、寿三星;两帮头上,左画金童执幡,右画玉女提炉;底头的撑上画麒麟送子;棺头中心画一圆寿字,围绕着五只蝙蝠,谓之五福捧寿;棺的两帮画八仙庆寿或二十四孝;棺尾画莲花荷叶,谓之脚跳莲花。棺内照例是涂上红色的银朱漆,成为黑面红里。如外表不涂漆,则棺内可为黑色褪光漆。

  汉材的棺盖上有三个银锭式的销眼,装殓的是男人,左边一个,右边两个;装殓的是女人,左边两个,右边一个。男左女右,取其单数。入殓加盖后,即将木塞塞上,但留有多半截露在棺盖上,到伴宿之夜,举行辞灵仪式时,由杠房伙友将木塞钉进,谓之下销。惟有四独板的汉材,大盖上却有四个销眼,另有一.个所谓寿钉(其位氍亦男左女右),是一颗三寸长的带八楞铜帽大钉子,下边垫两枚眼钱。棺材铺事前已在大盖上用钻钻了二寸深的孔,留着一寸,等伴宿之夜,辞灵时,让孝子孝孙用斧子象征性的钉三下,有的至亲至友也跟着象征性的钉三下,最后,再由杠房将寿钉彻底钉死。同时,上好四个销。此系汉人用四独板材者所特有的形式。

  汉材比满材体积小,省料,便于停放、抬运,有许多优点。故民国以后,汉材渐渐成了满(蒙)、汉民族的通用材。

  

2.2 满族棺木

  满材:又称荷包材、大葫芦材。棺的两帮上部成为坡形.下边垂直到底,正个棺身为一大六棱形。其盖隆起,两边斜坡。前端安一个与棺盖薄厚相等的木质大葫芦,以合页相连,可以往回折叠。在家停灵期间,把大葫芦放开,使其向前平伸。出殡时,上边挂整貂一具,下面挂穗绺,帝后、亲王、郡王、贝勒有郡王衔的挂黄穗(满族用鹅黄,蒙族用杏黄);入八分公者用紫穗,其余均用红穗。下葬时把大葫芦头折回棺盖上,或取下埋于穴中,或取下弃谴于穴外,为杠夫所得。

  满材与汉材的规格不同。满材前头厚,后边薄,例如:前边三寸,后边即为二寸五。但帮、底、盖都一样,一般前边是三寸、五寸,故只称三寸材、五寸材。其木料多是金丝楠、紫杉、黄柏等上等木料,最次的也是杉木的。王爷用的大葫芦材谓之官制子,尺码为9×9-8尺1寸长;6×9-5尺4寸高;5×9-4尺5寸宽。厚度为5寸5分。宫内、宫外的大葫芦材还不尽一样。现故宫里存放的两口大葫芦材是当年给瑜妃(同治的妃子)、瑾妃(光绪的妃子)准备的。(后来,这两位太妃被冯玉祥的国民军赶出宫去。因此,这两口棺材也就遗留在宫里了。等到两位太妃死时,又照原样现做的)。这两口材,棺盖上的大葫芦不能折叠,大葫芦与棺盖乃是一整块木料制成的。

  帝、后的棺椁谓之梓宫,也是大葫芦材的形式。以光绪、隆裕后的梓宫为例,均为内棺外椁。外椁,若放于平地约高一米七、八,平头齐尾,两侧板直,棺盖向上倾坡,前端有一木板葫芦,涂着米色的油漆。据内务府官员说,帝、后梓宫均上漆七七四十九道。有说皇帝的梓宫上绘有金纹大龙;皇后梓宫上绘有彩凤。还有的说,清制梓宫不画龙凤,而是罩以黄云缎套。、

  民间用的满材一般不上漆,而是保持本色。如果上漆,多用红色银朱漆,头前只做一梵文经字,后边有莲花图案。经字、莲花均是用金漆描画的。极讲究的,如当年东板桥酒醋局仓赵家老太太死时,用了一口大葫芦材,满涂了黑色的褪光漆,上边用金漆写了一部梵文的《金刚经》。

  满材没有销眼,用的是所谓吊销,即棺盖与棺帮有子口卡住,前方盖帮相连处有一小空槽,内安小木板,以铁钉由外将木板卡在盖上,也等伴宿之夜撤去铁钉,板落下槽一半同称下销。

  无论满材、汉材,除了杨柳木的低档材外,大盖内两帮都做有子日,插上小板,谓之子盖。什么木料的材,用什么木料的子盖。但有的黄柏材用的却是杉木子盖。从礼仪上讲,入殓时,由孝属亲手插子盖,杠房伙友钉大盖。

  

2.3 行材

行材:系南样材,故又称南材。多是四独板上等木料做的,如香杉、金丝楠之类,最次也是柏木的。为了便于抬运,故比普通汉材板薄,体积小。一般尺码是长度七尺,盖宽一尺八寸,其厚度是盖四寸,帮三寸五,底三寸。不过,南材尺码不一,!有大有小。另外,南材与一般汉材不一样的地方是,底凸起来(与盖的形状一致),底撑子(立板)褪进去约七、八寸。用此南材煮多系客居北京的南方人,准备扶柩回籍安葬者。套材:即所谓椁,此无固定尺寸,原则上需要将1榨材4套进去。因此,体积、容量,都相当大,同时内无子静。专般-多为柏木、杉木、无使香杉、楠木等高档木料的。通常多用于移坟起灵上,因原来的棺木已腐朽,必须用椁来套装。但也有新丧用椁的,但都出在比较讲究的富有人家。本世纪二十年代已很罕见。民国十七年(1928年),地安门外西黄城根信成杠房(兼桅厂),曾给马神庙孙公府承做了三红柏的大套材疋葡包材的形式),以后即绝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京城难觅棺材铺
京城记忆——白事儿
中华民间丧葬风俗程序
丧事大全(一)
民间传说棺材钉,子孙钉的故事
人死后有哪些木头可以做棺材?这些木头又有什么特殊之处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