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类思维的历史
人类思维的历史和未来
2011-06-30 13:30:35 来源: 商业价值(北京)有0人参与 手机看新闻 转发到微博(0)
尼古拉斯·卡尔的《浅薄》是一本非常好的书,值得所有喜欢阅读和思考的人认真看看。卡尔的名字很多人并不陌生,他著名的“IT不再重要?”的论断曾引起了轩然大波。这一次他把矛头指向了互联网。他从地图、钟表说起,中间穿插对于大脑结构的分析,以及打印机如何改变尼采写作风格的故事,论述了技术的进步对于人类思维的改变。
如果用一句话总结全书内容的话,就是卡尔在书中反复提及的问题:我们在尽情享受互联网带来的海量信息、快捷链接和精准搜索的同时,是否正在丧失深度阅读和思考的能力?无独有偶,谷歌的前CEO 埃里克·施密特也在不同场合表示过类似的担忧。
如果用10句话来总结的话,请往下看:
1.回溯活字印刷催生图书出版业以来的历史可以发现,每当有新的信息传媒出现时,人们争论的内容总是出奇的一致——支持者对新技术开闸泄放新内容赞赏有加,并把它视作文化“民主化”的信号;怀疑者的理由同样充分,他们对内容的粗鄙大加谴责,将其看作文化“粗浅化”的信号。
2.自从活字印刷术发明以来,读书成为人们的普遍追求,线性的文学思维一直都是艺术、科学及社会的中心。这种思维既灵活又深奥,它是文艺复兴的想象力,是启蒙运动的理性思考,是工业革命的创造性,它还是现代主义的颠覆精神。它马上就要变成昨天的思维方式了。
3.尼采在回信中说:“你是对的。我们所用的写作工具参与了我们思想的形成过程。”
4.随着上网时间的不断增加,人们看电视的时间不是保持不变,就是继续增加,不断减少的是人们用来阅读印刷品的时间。
5.阅读方式的改变也将带来写作方式的改变。2007年,日本销量最大的3部小说起初都是在手机上写成的。
6.互联网精确地释放出某种类型的感官刺激和认知刺激——反复的、高强度的、交互式的、使人上瘾的。这种刺激已经导致大脑神经回路和大脑功能发生了强烈而迅速的改变。
7.对互联网的使用涉及许多似是而非的悖论,其中必将对我们思维方式产生影响的是:互联网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只是为了分散我们的注意力。
8.作为阅读者,我们不管是在什么时候遇到一个网页链接,都得稍作停顿,让前额叶大脑皮层评估一下是否应该打开这个链接。研究表明,这种活动会阻碍我们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停顿动作频繁重复的时候,阻碍作用尤其明显。
9.谷歌公司最不愿意鼓励人们去做的事情,就是从容不迫的阅读和寂然凝虑的沉思。谷歌公司做的是彻头彻尾的分心生意。
10.实验表明,我们的精力越容易分散,我们就越难以体验同情、怜悯等最具人性特征的微妙情感。
《二》
第一阶段,人类文化中根文化时期的性慧思维方式(内求法)。性慧基因,代表着人类2500年前整个历史阶段中的思维方式。而且,性慧思维方式,在世界历史上曾经是一个普遍存在的过程,并非只是中国所特有,只是中国道德根文化对性慧思维方式的保存最为全面而且系统性最强,性慧思维方式的开发与应用可以称之为世界之最。人类思维方式第一阶段的性慧思维方式中,古希腊的泰勒斯、毕达哥拉斯、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他们全都与中国道德根文化中伏羲、黄帝、老子的思维方式相似,极其相似,某些方面甚至完全相同,都是以运用性慧基因为主导的思维方式。天人合一,内取诸于身,外取诸于物,这都是其中最显著的特点。也可以将性慧基因运用的方法,简称之为修身内求法。
第二阶段,发展到了现在世界各国文化界当中都认可的亚力士多德的演绎法。分析一下西方文化中古希腊的这个思维方式第二阶段的生成,看一看演绎法的诞生,我们将会更加明晰其中的因果关系。亚里士多德从十八岁到三十八岁,在雅典跟随柏拉图学习了二十年之久,这二十年对亚里士多德来说是个很重要的人生阶段,这一时期的学习和生活对他一生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亚里士多德又受教于柏拉图,这三代师徒都是西方哲学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亚里士多德同大谈玄理专注于内求法的老师不同,与老师的思维方式不同,他老师是大谈玄理专注于内求法,他是努力地收集各种图书资料,勤奋钻研,甚至为自己建立了一个图书室。有记载说,柏拉图曾经讽刺他是一个书呆子。在学院学习期间,亚里士多德就在思想上跟老师产生了分歧,这个分歧点,其实就是表现在是以内求法为第一性,还是以外求法为第一性的认同上。这有跟我们老子学院的很多同学与我之间的关系有点相似。有的人跟随我学了十年,当然,我们全都是业余的,不像他的学习是专业性的。结果许多人的性慧始终打不开,有的人就离开了,有的人甚至骂娘,一部分人还在继续咬着牙坚持学习与实践。我们之中也有像亚力士多德那样坚持着学习与实践的同学,大概是还没有二十年吧。我想亚力士多德这整整二十年时间,都是在苦苦地求证,要将自己的性慧基因系统用“闲暇”的方法打开它,但是这个艰苦卓绝漫长二十年的努力,却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内求法在他自己的身上始终未能见效。在这个二十年后期的阶段中,可能就逐步地转向了外求法的研究。因为内求法之路对他来说已经走不通。他曾经隐喻的说过,智慧不会随柏拉图一起死亡。亚力士多德的坚忍毅力是值得人钦佩的一个方面,而且此路不通他就要另辟捷径。这对“智长慧隐”时期的人类,对于心瞎眼亮阶段的人类,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贡献。
人类的智慧的确不会因为某一个人的死亡而消失,但是,智与慧的分道扬镳,智能的专向发展,却由此而典型地开始出现。亚里士多德与老师决裂的是彻底抛弃性慧内求法,纯用命智外求法,在智能领域单向性地全面发展。这就使他成为西方文化中“智长慧隐”时期的代表人物和奠基人。从他开始了全面抛弃先天性慧基因的运用,纯以后天智能为用。他的出现,构成了古代西方文化性慧与命智的分水岭,这一时期同样是西方根文化的关键转折期。这种现象与中国文化历史中,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异曲而同工。只是汉儒未能全面继承孔子的原儒精髓,属于异化型的儒术。
第三阶段,近代培根的归纳法,是在发现演绎法的大量不足的基础上诞生的一种思维方法。培根激烈地批评了亚里士多德一派人的演绎至上论,认为演绎逻辑推理“并不能帮助我们发现新的科学”,“三段论并不能用于科学的第一原理,而用于中间公理也是无效的……因此它只能强迫人同意命题,而不能把握事物》”。(《培根新工具)培根认为,“只有根据一种正当的上升阶梯和连续不断的步骤,从特殊的事例上升到较低的公理,然后上升到一个比一个高的中间公理,最后上升到最普遍的公理”。培根还强调,这种归纳法不只是要用来发现公理,并且还要用来形成概念。培根的归纳法思维方式,虽然弥补了亚力士多德演绎法思维方式的一部份缺陷,使人类的智能进入一个新的领域。但是由于仍然抛弃人类固有的性慧系统,因此并不能全面客观地认识自然真理和客观规律。人类的思维方式“益之以博”,不断寻找新的出路,进行自我完善,在综合了演绎与归纳两种思维方式进行运用,仍然不能解决的前提下,自然发展到第四阶段,也就是必然的过程。
人类智识的第三阶段,是一个智能日趋完善的时期。在德能的获得方面,智德能量的发掘与获得以及应用,成了主体。从而使智能明显增加并且得以强化,日趋完善。而人的性体系统中,阴强阳弱,本性真我和阳我的活动力,对生命的影响力处于弱势状态。智识对前六根的运用日益娴熟,导致六根乱动,精气神的消耗则明显加重。这是第三阶段中的一些重要特点。
第四阶段,现代爱因斯坦的直觉法诞生。演绎思维方式和归纳思维方式代表着人类后天命智系统中思维方式的一种展开与汇合,但是因为人类性慧基因主动运用的缺失,必然使其创造性不足。爱因斯坦从自己的亲自体验中,发现了直觉在创造中的巨大力量和作用,发明家爱迪生也同样发现了灵感具有神奇作用的这一现象。这就必然会诞生出新的智能思维方式,简称之为“直觉法”。直觉法的诞生,非常符合老子“反也者,道之动也”的预见。因为灵感与直觉全部都隶属于人类的性慧基因系统。
爱因斯坦考察了从亚里士多德的演绎推理到培根的归纳推理,再到牛顿的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相统一的思维方法。他一方面看到了牛顿的推理发现逻辑所获得的辉煌成功,另一方面也看出牛顿对概念发现逻辑完全是一个陌生人。这就暴露出牛顿的思维方法在自然科学新的认识水平上出现的破绽。因为,拉马克的进化论思想、拉瓦锡的氧化理论、康德的“星云假说”等新思想的提出,都不是通过逻辑推理而得出的,而是通过创立新概念、变革旧概念,来反映和把握事物本质和内部的联系。因此,爱因斯坦得出结论:“为了科学,就必须反反复复地批判这些基本概念”,要能够大胆地对演绎法和归纳法的思维方式进行质疑,既要运用它们也要能超越它们,才能产生科学创造性。因此,他就提出了一种新的思维方法,他本人将它称之为“直觉--演绎思维方法”。
爱因斯坦认为,文字和数字根本就不在思考的过程中占有显著的位置。爱因斯坦对科学哲学最完整的描述之一出现在他给毛里斯索罗文的信中,在那封信中,爱因斯坦解释了试图使用文字来阐述他的科学哲学创造困难之处,如他所说,因为他是以图表形式思考那些事情。“我思考问题时不使用语言,而是用生动有形的形象去进行,当这些形象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时,我再去花费颇多的努力去表达它。”他这个感受我们都应当可以有所体悟,当你写一篇文章以后,你再用图表去表现,你如果能用后天完成,就说明你从后天迈向了先天之门。如果说你先绘出一张图表,然后再来用文字将你的图表阐释清楚,也同样也是有一种直觉灵感的某种上激活状态转向后天智识的过程。德慧智教育就是要求早期重视对孩子们进行画图与象形的培养,名画观赏,卦爻的认知等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培养。我们前两次课当中,都看到了,有大量的图,给你们参考,但是你们很多人中,只有少数人能从中看出味道来。有的人就从那个图里边看出了立体感。透过了图,说明他超越了文字的制约。有的人,大部份人找不到那种感觉。而爱因斯坦就是这方面的天才,他能从象形当中找到自己的直觉和灵感,并且保护这种直觉灵感。使她完善系统化,成为世界的奇才。当爱因斯坦对一个问题做过全面思考以后,往往会发现,用尽可能多的方式(包括图表)表述思考对象是必要的。他的思想非常直观,运用直观和空间的方式进行思考,而不是沿着纯数字或文字的推理方式进行思考。
我们如果深入地分析众多天才的成长过程,就不难发现,天才们一旦具备了一些起码的文字能力,并不需要很高的文字能力。爱因斯坦和爱迪生,他们在文学方面都不是专家,爱因斯坦读书的时候,老师就曾经对他父亲说,这个孩子将来可能没啥希望了,学不出什么东西来。爱迪生也是这样在学校并不能受到老师的喜爱而器重。天才们只需要掌握一些起码的文字能力,奠定了一定的智能基础以后,就会在心智中被动或者主动,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形成一种有异于常人的思维方式。这的确跟常人不同,这种思维方式又必定会与文理基因中的画图与象形,有着某种千丝万缕的关系。这种文理型思维技能,使他们得以通过不同途径激活自己的直觉与灵感,从而发挥出科学创造力。由此可见,思想象形化,图景化在创造力中的重要地位,是一个不可替代的工具。其作用远远超过文化三大基因中的字形基因。其中的生理原理,值得人类深入进行研究。
在人类智识发展的第四阶段中,智识在这一阶段已经完全成熟,后天智识的成熟的终结性,就使人的灵气具有透发的动能。产生这种可能。因为后天智识已经到了成熟期了,结果进入终结期了,就使人由原来一直受压抑的灵气具有透发的能量。能动性,势能,物理学当中称为动势能。由于人类品格的继续变化,进入了忠信之泊的典型时期,智德能量的获得也进入了枯竭的阶段,人类的性体活动就进入了阴极阳生时期,智识对直觉与灵感的屏蔽作用反而日趋减弱。我们看看社会上的现象是不是这样?不是很多人性慧系统开始进入启动了吗?特别是现在出生的孩子,对他们来说就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情,直觉与灵感反而能够透发出来,作用于后天智识。而且人体的前六根,在经过六根乱动以后,终于能够进入“静以通彻”的阶段中。能够慢慢地都注重养生了,通过静来通彻自己的六根,这是第四阶段的一些特点。
第五阶段,老子的执一法。是将要出现的,现在还没成为社会的主流的一种思维方法。老子的思维方法论非常精辟,对于人类的后天智识、对后天智识中“知”的演绎归纳逻辑推理的利敝所在,都进行过深刻的分析。在其五千言中随处可见他的执一思维方法,归纳起来就是“为学者日益”,就是不要抛弃后天的学习,但是也要掌握正确的学习,不要盲目地学习,不要盲人摸象那样瞎学,而且特别固执,那不行,要去执着,要按照每个人先天性慧的特征而学,要依据最利于开启每个人先天性慧系统的方向而灵活学习。要有利于、服务于“闻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而进行后天智能的学习与培养。“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貳;德不貳,复归于无极。”培养生成尊道贵德,修德守德的品格,进入“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的思维方法之中。所以,我们可以将其定名为执一法。
爱因斯坦的思想其实与老子的思想具有相通之处,爱因斯坦曾经强调过:使用文字来阐述他的科学哲学创造非常的困难。这是由于字形基因是人类后天智识演绎归纳所依赖的最重要工具。它使人所生产的主要是线性思维和经验思维,激活与表述创造性思维的功能却非常微弱。字形基因最能承载的是演绎归纳推理而产生的“知”。(汉字与拼音又具有不同性,应当注意与西方文化加以区分)而老子却早已经说过:“故以知知邦,邦之贼也;以不知知邦,邦之德也。”天才们的心灵感悟其实是相通的,多知必多难,难在演绎归纳思维方式对性慧灵感直觉的屏蔽作用,如果不放下来,你的直觉灵感没法出来,难在字形基因无法完整地表述命智与性慧之间的中间过程,这个中间过程无法出现。爱因斯坦的直觉法,撇开了演绎归纳法,改用图象思维,形象思维,符号思维,他的天才,他的直觉,他的灵感就超过了众多的科学家而诞生出他的天才发明。他就像一个瞎子有时突然睁开了心灵的眼睛一样,发现了更大范围的真理。而且,爱因斯坦的直觉法,其实早就囊括在老子的圣人之治方法论之中。古代修身、修真的实践方法中,“虚其心,实其腹”,充满着对文理基因的全面灵活运用。
例如,省己迁善方法,我们每天要求大家做的方法,就是对演绎、归纳、推理等经验思维、惯性思维的反思校正。有利于我们把这些玩艺放下来,把线性思维,惯性思维放下来。你用好了省已迁善法,你是不是感觉到心里清静呢?烦燥的心情马上就平静了,那不就是远离智识思维吗?而静坐内求,要求静下来,坐下来,往里边观,观想场景,观想各种各样的图案,观想你的经络丹田等无形结构,这就是一种画图与象形全面展开式的训练方法。在内观和外观中对画图、象形、空间的一切运用,全部都是为了暂时放下后天智能中的所知,要撇开这个知,因为这个知是贼,是身“邦之贼”,你把它丢了那不就“邦之德”了吗?当这样做的比较到位时,的确就可以进入德一的能量场之中。放下了后天智能中的所知以后,乘御着文理这一工具,遨游于有相和无相的空间之中,让直觉与灵感统一协调起来,从点状恢复至线状,再从线状恢复到片状,最后恢复体状,实现天人合一,重新全面修复性慧系统。并且自然地使命智系统也同步进入升华的变化之中,慧与智复归于一体,构成大智慧。这就是老子的执一法的思维方式。
解析人类后天智识中智能发展的三个里程碑的同时,我们会发现这三个里程碑并没在有中国的历史上典型性地出现,这一现象引起许多中国人的疑惑与遗憾,外国人也提出了这样的疑问,称之为难题。有的人甚至把中国落后于西方的责任归咎于中国道德根文化中的易经等等,这是极不公平和理智的现象,需要进行一点说明。也建议大家看到这些文章不要生气,看到了就知道是怎么回事。关于这一问题,爱因斯坦在他的《西方科学的基础与中国古代无缘》一文中说:“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的: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得几何学中),以及(在文艺复兴时期)发现通过系统的实验可能找出因果关系。”而“中国的贤哲却没有走上这两步”。为什么没有走上这一步,他没有回答。但是他说过:“当一只甲虫在一根弯曲的树枝上爬行的时候,它并没有觉察到这根树枝是弯曲的。我有幸觉察到了甲虫没有觉察到的东西。”借用爱因斯坦这句话,我们如果全局观式地纵揽一下中国文化中道德根文化向儒学文化的转换,理顺一下文化三大基因的生成与转折,分析出人类智能发展的五阶段,瞧准中国根文化中性慧系统向命智系统转折的特点是渐变而不是突变,那么“树枝是弯曲的”情景,同样会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没有象西方那样的,智识中的智能产生典型的演绎与归纳思维方法,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从本因而言,在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转折时,并没有象古希腊那样,在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时期,修身的系统具体方法已经缺失,只能凭借本能的、天生的、开启状态的性慧系统进行参悟,其实这个特点就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他们本身的一种天然的能力而已。他没有方法,没有系统而具体的修身方法教育学生如何开启运用自己的性慧系统。“闲暇”法只是类似中国修身法系统中的一种放松修持的方法。因此,亚力士多德在经过二十年苦苦追求都无法进入内求法的前提下,毅然决然地转向了外求法,纯粹向后天智识中的智能方向发展,以求开辟出路。但是这种情况在中国却不同,在中国,修身方法在早期始终决定着和影响着道学和儒学的发展方向。《中庸》内就曾经说:“修道之谓教。三教圣人皆本此道以立其教也”。孔子的原生态儒学,就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崇于礼,演于艺”的一个完整系统。是一个很完整而符合道、符合德的没有离开道德根文化这个基础,根文化的土壤并没有抛弃,没有像亚力斯多德那样不承认。在我们中国文化中道释儒三家全都抱着道,讲道,功效全都是修身,通过修身利国家,利社会,利人。儒离此道不成儒,佛离此道不成佛,仙离此道不成真。儒家修养人道,道家修炼真人,都是殊途同归。这是孔子原生态儒学中的现象。修身方法的存在,确保了这些同源性,基础性。修身方法,在原生态儒学中是普遍存在的,孔子多次问道,他的高足颜回也会坐忘,所以说明,修身的方法在原生态的儒学当中并没有丢失。因为修身方法的存在,能够确保人们的智慧能够同步双运,直觉与灵感敏锐,能比较轻松地捕捉自然的客观规律和事物的本质,也就不易使人脱离简捷的思维方式而走向智识的复杂化。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就在于这个修之身,其德乃真。
第五阶段老子的执一法,是否能够早日出现,这取决于人类对道德根文化复兴的觉悟性和重视性,以及持续性,只有复兴德道,以尊道贵德为纲,以“修之身,其德乃真”为原则,把握住这个纲,掌握住这个原则,从教育抓起,从小抓起,全民学习,终生实践,执一思维法的时代才会早日到来,一旦到来就会为人类创造真正的最科学的无比灿烂的辉煌。因为他不是瞎子了,不用八个瞎子去摸象了。一切科学成果将会最高程度地符合自然的客观规律,符合人类与自然和谐的关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类智识的进化与回归
慧性之“性”与修身养性 ——《德慧智慧性图文思维教育——别把孩子教笨了》学习笔记 (评论:...
中西文明异同(2)
答钱学森世纪之问:管理与社会
带给你灵感的思维方式
今日头条的悟空问答,对答题者有什么好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