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膻中穴的奥妙,快来一起探索吧!
userphoto

2024.02.05 新加坡

关注

膻中穴是任脉穴,是心包募穴,同时也是八会穴的气会,又称上气海,是宗气汇聚之所在,可治一切气病。

关于“膻中”的读音分歧

“膻中”是中医学,尤其是针灸推拿学中一个重要的穴位,但是关于“膻中”之“膻”字的读音,分歧颇大。有不少教材将“膻中”之“膻”注音为dàn,但是也有教材和很多传统中医则经常将“膻”读为tán,日常工作中也有部分人读作shān。

小编综合各古籍的观点认为,“膻中”之“膻”读音应为dàn

《辞海》对膻中做了解释:1.膻中(dàn)中医学名词,针灸穴位名。见《针灸甲乙经》卷三,属任脉。位于前胸部正中,当两乳头之间陷中处。主治哮喘短气、咳嗽胸痛、产后乳汁少等症。2.人体部位名,指胸腔中央,心包所在处。《灵枢·胀论》:“夫胸腹者,藏府之郭也。膻中者,心主(即心包)之宫城也。”

膻中穴主要别名有亶中、上气海、元儿、胸膛。膻中作为一个体表穴位最早出现于《难经·三十一难》。

经考证,膻中在内经中的含应为心肺外胸腔内的一层肉脂及其内腔,后期到《难经》才作为穴位名,指胸中。

  取穴定位  

体表定位:位于胸部,横平第四肋间隙,前正中线上。

穴位的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胸骨体,皮肤有第3、4、5肋间神经前皮支的重叠交织分布;皮下组织有皮下筋膜、胸部深筋膜、上述神经分支、胸廓内动静脉前穿支、胸大肌;胸骨体上有胸骨膜。

  病机研究   

在古文献中病症病机

1、膻中者,为气之海;气会膻中。

膻中是宗气的聚集之地,膻中肺气不足、气不行均可导致各种气病。“膻中者,为气之海”、“气会膻中,为上气海”,均是表示膻中穴为气病的大穴,膻中可调气、行气、补气,治疗一切气病。

2、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膻中穴司喜乐,可导致心病、气不舒等引起的情志问题,同样膻中因为司喜乐,可开胸利膈,调畅情志,治疗气郁不舒、闷闷不乐等情志病症。

3、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

膻中可以代心行事,护心肺,为心之包络,故膻中可护心肺、调心血、通心络,理气散瘀。

4、上焦,其治在膻中。

膻中发源之处异常,整个机体功能都会出现异常,调理好上焦宗气之出、之发源地,才能使整个功能协调。膻中无论是作为上气海司宗气,还是作为臣使之官主司心之喜乐,还是作为心主之宫城主司心肺、心包的功能,都属于主管上焦的病症,故上焦,治在膻中。

现代文献中作用机理研究

现代医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检测手段不断提高,可以对穴位的机理从微观指标方面进行研究。

有学者研究艾灸膻中穴对心肌缺血的疗效,发现艾灸膻中穴可以使心电图ST段水平下移的“胸痹心痛”患者症状改善且心电图ST段下移程度改善,且疗效优于口服或含服丹参滴丸。艾灸膻中穴可降低雌激素、孕激素诱导的乳腺增生大鼠的乳头直径及高度,治疗乳腺增生。运用电针刺激膻中穴发现,电针前后左心室内压胃内压均降低。从神经节段支配观点考虑,膻中穴( T1 ~T5) 对同节段的心( T1 ~ T4) 产生抑制。

现代实验研究表明,膻中穴缓解肺部炎症症状,与刺激该穴后抑制肺部炎症因子相关,对于 AECO-PD 患者,针刺膻中穴可降低其血清 TNF -α 浓度。

   临床运用    

膻中穴居胸部正中,沟通上下、联系内外,是多经多脏之气交汇之处,为全身气机运行之枢纽,其功效众多且广泛,主要可概括为宣肺降气、益气通心、理气舒郁、疏通乳络,宽胸止痛等。

膻中位于任脉,任脉行于腹部,涵盖机体半数的募穴,且与诸阴经交会,临床多采用刺灸俞募穴,即“俞募配穴”治疗相应的脏腑病证,故膻中的临床应用广泛。

膻中位于胸中,为宗气之海,且“气会膻中”,故善于治疗咳嗽、哮喘、噎膈、呕吐等气机失调导致的病证。膻中又为心包募穴,心包代心受邪,具有宽胸行气,活血通络的作用,故临床可用于心血管疾病。

膻中为任脉腧穴,任脉主胞胎,为阴脉之海,《内经》曰:“男为阳而女为阴。”还可治疗妇科疾患。

膻中靠近乳房,对局部有行气活血的作用,故临床治疗缺乳、乳痈效果显著。

《针灸大成》还将膻中用于情志不畅导致的瘰疬、瘿、梅核气等疾病。

   治疗方法   

1、针刺

平刺0.3-0.5寸。古代文献记载多禁刺。

2、灸法

灸百壮的主要治疗病症为:“上气咳逆,胸痹背痛”、“心痛胸痹”

和“吐血”。

灸五壮和七壮:宋代琼瑶真人的《针灸神书》中有:“膻中灸五泻用七”,说明膻中穴灸五壮为补,灸七壮为泻。

3、推拿点穴

常用的手法有揉法、擦法、推法、敲法等。

揉法:拇指或由手掌大鱼际部先顺时针后逆时针方向各按揉20次,反复10次。

擦法:拇指或手掌大鱼际部由上向下按擦即可,持续5-10分钟。

推法:两只手掌面自膻中穴沿胸肋向两侧推抹至侧腰部,20次左右。

4、穴位贴敷、电针等。

   病案一则   

患者,女,35岁,2014年10月14日初诊。产后(小孩3岁多)发现双侧乳腺呈多腺体型,右乳符合BT-RADS Categroy 0级,左乳符合Ⅱ级(2014年8月15日外院双侧乳腺钼靶摄片),经常眼肿,嗜睡,舌下红肿,前有咳血,查体未见阳性体征,舌淡,脉沉弱。

诊断为乳癖(气虚痰瘀型)。治拟益气活血化痰。

  • 取膻中、乳根、阿是、足三里、丰隆、太冲、合谷、曲池、外关,针灸3次。

  • 2014年11月12日二诊,肿块见消,仍有乳腺疼痛,舌淡苔黄,脉沉弦细。针灸3次,处方同上。

  • 2014年11月26日三诊,平时仍有乳房痛,月经量少,有瘀血,舌脉如上。续按原方针灸3次。

  • 2014年12月10日四诊,乳腺肿块已消失,未扪及,咽部不适,有点咳,经量少,舌淡脉细。处方同上,针灸3次。

  • 患者继续门诊调理,随症治疗,乳腺肿块未曾复发。

体会:患者产后气血亏虚,痰湿运化失司,瘀血阻滞经络,日久痰瘀交结发为乳癖,法当益气化痰活血。针灸以膻中为主穴通调周身气机,加配足三里补气健脾,丰隆化痰散结,开四关行气活血化瘀,诸穴相配共奏益气化痰活血之效。另患者舌下红肿、前有咳血为痰瘀郁久化热之征,故加用手三针(曲池、外关、合谷)佐以清热。谨守病因病机,审因论治,辨证施治,故四诊后乳腺肿块消失,诸症悉除。

参考文献:

[1]沈雪勇主编,经络腧穴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2]邵水金主编,腧穴解剖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2023.8.

[3]刘爱平,吴跃峰,王继红,指导 赖新生. 赖新生教授膻中穴配穴经验介绍[J]. 上海针灸杂志,2016,35(10):1151-1153.

[4] 王琳琳,张雪竹. 膻中穴临床应用现状[J]. 河 南 中 医,2020,40(12):1937-1940

[5] 和俊燕,侯中伟.膻中之“ 膻”读音考辨[J].中 医 学 报,2019,34(258):2476-2479.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膻中穴的临床应用与研究现状
一针见效的针灸穴位之 胸痹三针 大家好,我是李医生,今天来探
【每日一穴】「曲泽穴」——急性胃肠炎必用穴!
身体重要的十二个穴位(十二)
任脉穴位.膻中
艾灸每日一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