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漫谈浮刺法】何树槐教授。纽约中医论坛


何树槐教授简介


何树槐,男,河北省石家庄市人,1937年出生于中医世家,1957年就读于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毕业留任于北京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从事于针灸的临床、教学和科研。


学术思想:


首先,强调针灸辨证论治,应以五步为序。即:

1.脏腑经络定位。

2.根据脉、证、舌的特点定性。

3.定位和定性相结合。

4.辨标本。

5.确定治疗大法。


其次,主张经络病应辨证分型,分型论治。


第三,主张用中医理论解释经穴的主治功能,使其纳入中医轨道从“经验论”中解脱出来。


第四,擅用“浅刺多穴法”。其特点是适宜治疗病位较浅的病症、虚证和邪气阻络的病证。


第五,哮喘治疗应散风熄风。


第六,华佗夹脊穴功于调理气血。临床上常用的有血管性偏头痛、肢端感觉异常症(手麻症)、植物神经紊乱(半身麻木、肢凉等)、脑血管病等。


第七,同经相应取穴法效果卓著。诸如肌肉的损伤或痉挛、韧带的损伤、神经性疼痛、炎症性疼痛、风湿性疼痛等均可。 医疗特长:擅长于治疗中风半身不遂、头痛、眩晕、疼痛症、癫证、痴呆、性功能减退及妇科杂病等。


国际交流:

曾多次为日本学者讲学。1978年赴叙利亚讲学医疗,1983年赴泰国讲学,1986年到意大利参加第25届世界眼科大会,发表了针灸治疗眼底疾病的论文,1978年到莫洛哥,突尼斯进行学术交流,1989年到意大利讲学。 曾任北京中医学院针灸教研室副主任,东直门医院针灸科副主任,北京中医学院针灸推拿系主任。现任中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针灸学会腧穴研究会理事长、北京中医学院副教授、北京中医学院针灸治疗教研室主任、北京中医学院学位委员会委员、教材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中医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


曾撰写著作

《针灸治疗学》上海科技出版社(副主编)。《针灸学》(上、下册)古籍出版社(主编)。《中国针灸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编委)。《当代中国针灸临床精要》天津科技出版社(编委)。《中国传统康复医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编委)。《针灸学》(教学参考从书)人民卫生出版社(副主编)。《实用针灸辞典》知识出版社(编委)。


【漫谈浮刺法】

 我是一个传统针灸的教育者执行者,也可以说我是一个学院派针灸医生针灸老师。回想早年跟随针灸大师的学习,和以后50多年的针灸教学、临床、科研中,都是围绕着理、法、方、穴、术五个步骤进行的,很少在微刺针灸系统以及针刺方法上下功夫,对浮刺法很少问津。自认为在经络理论、腧穴理论的应用上有所拓展和提高,自认为自己的针灸临床效果很好,总结针灸治疗筋骨痛的十种方法,临床应用颇有效验, 并著有《筋骨疼痛的针灸治疗》一书问世。但近期一个名叫Selina的病人使我对浮刺法产生了兴趣,因为对她应用浮刺法取得了我预想不到的好效果,之后又在多例病人上应用,都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

病案 1


病人Selina,女,28岁。


主诉:腰背痛7年。


自述7年前曾发生严重车祸,昏迷住院,大约3小时后苏醒,自觉头痛和全身疼痛,所幸经核磁共振等方法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但遗存头痛和腰背部疼痛。7年来经理疗、按摩、针灸等方法治疗,一直没有明显效果,每天靠止痛药减轻痛苦。


检查:脊柱从颈椎、胸椎、腰椎、骶椎均有明显压痛,脊柱两侧肌肉僵硬并压痛,诊脉弦细,舌苔薄白。


辩证为外伤经络,瘀血痹阻,经络不通,发为疼痛,

治当活血祛瘀,通经止痛,

拟取督脉、太阳经穴为主。


但病人非常怕痛,恐惧针刺,故予以腰背部拔火罐治疗。


第二次复诊病痛如前,考虑病人怕针刺,尤其怕在腰背部针灸,于是想到腕踝针法,针刺在皮下,要求无針感无痛感,于是试着针刺下6点,用0.25*25mm毫针,先针刺左侧,病人无痛苦,再针刺右侧,轻轻捻针,病人自觉良好。5分钟后按压腰背部,病人自觉疼痛明显减轻。


两天后复诊,病人自觉疼痛以减少70%,病人增加了勇气和信心,于是再针下56点,行苍龙摆尾手法,留针30分钟。


三日后复诊,头痛、腰背痛均已消失,检查也无压痛存在。


这个病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之后又治疗一例类似病例,经3次治疗取得满意效果。


病案 2

病人Ornella

主诉左腰腿痛一周。


一周前突然位于腰臀部疼痛,疼痛剧烈,腰部活动艰难,起坐困难,尤其由坐位站起时更明显,疼痛可放射到大腿股后面膝关节以上部位。患者认为可能与经常进行瑜伽锻炼有关。


检查:第三腰椎横突部位肌肉僵硬压痛,左髂嵴下剧痛,脉弦紧。


辩证劳伤筋脉,风寒趁之,经络痹阻,发为痛痹。


取左关元俞和附阳穴,用0.40*40mm针浮刺,行苍龙摆尾法300次,留针30分钟。起针后疼痛基本消失,


隔日复诊已无疼痛,压痛消失。

病案 3

  病人 Alsandro


主诉:右肩痛四个月,曾用过理疗和按摩治疗,无明显效果,因疼痛难以坚持工作。


检查:上肢高举是疼痛,但活动范围基本正常,内旋后伸疼痛明显,喙突处有明显压痛。


病症位于太阴经,取右尺前穴(奇穴,位于尺泽下2寸),考虑前臂部肌肤浅薄,又有正中神经分布,取0.25*40mm针,针尖向尺泽浮刺,行苍龙摆尾手法300次,留针30分钟,起针后局部压痛消失,内旋后伸试验阴性。


三日后又巩固治疗一次,结束治疗。

病案 4

黄某,

主诉左项背及上肢疼痛半年,几个月来经过多种方法治疗 未见明显效果。疼痛昼夜均作,晨起明显,颈项部僵硬,上肢酸痛,喜暖恶寒,脉弦紧。


检查:头项部前后活动受限,颈项部肌肉僵硬,可触及条索和结节,肩胛骨上角右结节、条索、压痛。


X光射片检查,颈椎生理曲度消失,颈椎椎体56后缘右唇样改变,钩椎关节退行性改变。


治疗取肩外俞,用0.25*40mm毫针向曲垣穴浮刺,行苍龙摆尾手法,左右摆动300次,

行针150次之后,患者自觉项背部轻松,疼痛减轻,并有热感向上肢传导。之后再针手三里,用0.50*40mm毫针,行苍龙摆尾手法300次,留针30分钟。起针后诸痛消失


启示与讨论

  

1. 腕踝针法是治疗疼痛症的有效方法。以上所举案例和其他医生的实践经验证明了这一点。腕踝针法是在经络理论的基础上产生的,其特点临床治疗取穴少,总共只有12个穴位;操作简便,用毫针浅刺皮下,无痛感;安全无副作用;效果迅速可靠。我想这样一种有效的好方法,为是么没能广泛推广应用,我查了许多资料没有看到其理论根据和深入研究,可能与此有关,今后应该做深入的研究。


2. 经络是浮刺法选取穴位的重要依据。目前用浮刺治

疗时,选取针刺点时,有按肌肉的,有按神经的等。我在治疗时习惯根据经络选取治疗的穴位,例如病例2,第三腰椎综合征,病位属于足太阳经,取穴关元俞、附阳,病例3,病为肱二头短头肌腱炎,病变部位属于手太阴经,取尺前穴,另外我治疗旋前园肌病症,取郄门治疗等,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当然这只是初步的认识,需要更多的实践和对比研究。


 3. 浮刺法针具的大小。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浮刺针,具有代表性的有两种,一是符氏带有套管的针具,一是康氏针。康氏针似古代的长针或大针,直径0.5mm左右,长40mm左右。我在临床上多用康氏针,以避免在欧洲法律上的纠纷。但我时常想针灸治疗一定要用粗针大针吗,这一点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我在针灸时考虑到病人的体质常选用细的毫针,如病案1采用0.25*25mm的毫针;有时考虑到消瘦的病人也选用细针,如病案4,患有颈椎病,需要针刺曲垣穴,但病人消瘦,穴位又临近肺脏,所以采用0.25*40mm的毫针;还有病案3,患有患有肱二头肌短头肌腱炎,治疗取尺前穴,患者此处肌肉薄嫩又临近正中神经,故采用0.25*40mm的毫针。针刺的豪针虽然很细,但效果很理想。我的体会是浮刺针具的粗细可因人因病而异。

 4. 浮刺手法。关于浮刺的手法的名称许多人称之为扫散,我曾提出可称之为“苍龙摆尾”手法。当然叫啥名字无关紧要,称“扫散”手法通俗易懂,未尝不可。浮刺法的名称源于《灵枢·官针》:“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筋急而寒者也。”而目前浮针在临床上治疗应用的范畴也与《灵枢经》记载雷同。苍龙摆尾或者称青龙摆尾手法,出于明代徐凤编著的《针灸大全》中的《金针赋》,记有针灸治病八法,和飞经走气四法,苍龙摆尾是第一法。《金针赋》对明代之后有深远的影响,之后针刺手法大家多源于此。青龙摆尾的操作是浅刺皮下,针向病所,左右摆动针柄;其作用是飞经走气,通经止痛。苍龙摆尾手法的操作方法和功效与目前临床应用的浮刺法基本相同,与中医体系一脉相承。所以我比较喜欢称浮刺的手法为苍龙摆尾。


浮刺法对我是一种新的尝试,目前许多问题还正在学习、探索、应用。 以上是本人的一点粗浅认识,提出来供大家讨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针灸秘传十绝招举例
贺氏针灸三通法临床应用体会-贺普仁 三通法 微通法 温通法 强通法 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贺氏三通中医专科门诊部
贺氏针灸三通法临床应用体会
针灸椎盘突出方
椎盘突出针灸方
针法精华经验谈放血疗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