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OCTA:青光眼全程监控的一大利器

——朱益华教授谈青光眼视神经损伤的早期诊断

编者按

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医学影像学的发展,眼科许多疾病的诊疗均有了很大的发展,如OCT日新月异般的飞速发展,让我们对一些眼病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OCTA是一项无创、快捷的血流检测技术,可直观地检测到视盘及视盘周围浅层和深层大血管及微小血管形态,有助于青光眼视神经损害的研究。

在福建省第十六次眼科学术会议暨眼科新进展学习班上,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的朱益华教授发表了关于《青光眼视神经损伤的早期诊断》的演讲,主要介绍了OCTA在青光眼的早期诊断、进展监测、治疗评估及随访等过程的应用。

青光眼视神经损伤

目前认为,青光眼视神经损害机制主要有:机械学说、血管学说、眼颅压力梯度及其他机制(视神经血管自我调节障碍、自身免疫缺陷、热休克蛋白异常、遗传易感性),其最终病变结果主要为:RGC凋亡和轴突丧失,RNFL萎缩,视盘周围神经组织量减少,进而导致盘沿丢失和视盘进行性萎缩。

OCTA在青光眼中的应用

OCTA是一项无创、快捷的血流检测技术,目前主要用于视网膜脉络膜的血流成像检测,可直观地观测到视盘及视盘周围浅层和深层大血管及微小血管形态。

OCTA与FFA、IGCA的比较

1.成像更为准确和清晰,并能分层观察和判断视网膜脉络膜的血流改变情况,清楚地显示病灶的层次和位置。

2.无需造影剂,避免了造影剂注射带来的各种不良反应;传统FFA检测需要观察动态变化,耗时10~30min,而OCTA成像只需5~6s;无造影剂渗漏影响对病灶的观察;但也无法显示传统方法中显示荧光素渗漏、着染和染料积存等影像特征。

3.检测范围较其他检查小,对受检眼固视、屈光间质清晰度要求较高

OCTA在青光眼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在一项前瞻性研究中,作者比较了OCTA、频域OCT和自动视野计对于临床期青光眼的诊断率:

  • 临床前青光眼患者和正常人群比较,OCTA的异常最先被检测到,其中血流指数和血管密度明显降低;

  • OCT中的GCC指标紧随其后,与血流指数和血管密度的降低趋势一致;

  • 但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和视野参数与OCTA的相关性需要进一步研究。

OCTA用于青光眼进展监测

1.检测黄斑区和视盘及环乳头区血管密度:有助于青光眼病变进展的检测

  • RAO等通过OCTA对POAG患者和对照组的横断面研究,对视盘和黄斑进行en face OCTA 扫描和评价各部位的诊断价值;

  • OCTA血管密度参数的诊断能力仅为中度,黄斑区与视盘血管密度的诊断价值明显低于环乳头区,随着青光眼严重程度的增加,血管密度的诊断价值提高。

2.视盘上下方毛细血管平均密度可诊断青光眼进展

  • 视盘上下方毛细血管平均密度与RNFL上下方平均厚度成正相关;

  • 视盘大血管直径与视野平均缺损度呈正相关;

  • 视盘大血管和周围毛细血管的灌注改变可反映RNFL厚度和视野的变化。

OCTA用于青光眼治疗评估

1.通过治疗使IOP降低可使其RNFL的环乳头区毛细血管灌注显著增加

对高眼压症和色素性青光眼进行研究:

  • 未治疗时IOP为35~42mmHg,治疗后IOP降至12~18mmHg(所有病例IOP均降低>50%)

  • 对于高IOP未治疗的年轻人,通过治疗使IOP降低后,RNGL的环乳头区毛细血管灌注显著增加

2.青光眼晚期出现局灶性筛板缺损,RNFL血管密度降低,脉络膜厚度减少

比较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缺失和无缺失的青光眼患者:

3.OCTA用于随访POAG患者,与OCT及视野的比较

4.OCTA用于随访PACG患者,与评估对侧眼

纳入了21个单眼曾发生过急性PACG的患者,双眼均进行详细的眼科检查,OACT结果提示:

  • 正常眼的视盘周围的血管网清晰正常;

  • 患者的血管明显变细;

  • 视乳头周围血管变细与视乳头病变相关,包括杯盘比扩大,RNFL的变薄;

  • 该研究发现:PACG急性发作后,视乳头周围的血管微循环损伤严重,即使眼压在控制稳定几年后,该血管微循环仍然是降低的;

  • 视网膜视乳头周围VD与急性PACG是相关的;

  • 血管微循环的下降也与其他青光眼的改变具有高度一致性,包括视野平均缺损的增加、RNFL和GCC厚度的减少等。

小结

OCTA在青光眼中的应用:

  • 早期监测视神经的损害对于干预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作用;

  • 视神经血流灌注功能是重要的检测指标;

  • 无需静脉注射造影剂,避免了造影剂的各种不良反应;

  • 能够分层显示视网膜脉络膜的血流分布情况,明确病灶的层次与位置;

  • 有助于从血流变化的角度深入认识青光眼和神经眼科疾病的发病机制;

  • 有助于明确青光眼视神经眼科病变的结构和功能改变。

专家简介

朱益华,眼科学博士、 教授、主任医师、硕士及博士研究生导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中心行政主任。


兼任福建省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全国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全国委员,海峡两岸医药交流协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眼科分会常委,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青光眼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青光眼学组委员,海峡两岸医药交流协会眼科专业委员会白内障及屈光手术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眼科学分会委员。主持或以第二作者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主持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及重点项目各1项,主持或参与其他科研项目10余项。主编《新生血管性眼病》,副主编《循证眼科学》等著作3部,参编《中华眼科学》等著作20余部。在《Molecular Vision》 《Childs Nerv Syst》 《Mitochondrion》 及《中华眼科杂志》等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SCI论文10余篇。获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及卫生部-日本参天制药眼科医生奖1项。


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青光眼、白内障、斜视弱视及视神经疾病等眼科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重视糖尿病眼部并发症的诊断和治疗
体检查眼睛可不是“鸡肋”
案例分享 | 基因辅助诊断眼科罕见病——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
文献速递-相干光断层血管成像在青光眼视盘血流检测中的应用
眼科疾病与保健——青光眼
青光眼系列科普之一:防治青光眼的“两大法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