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肖邦玛祖卡Op24.No2

         被誉为“钢琴诗人”的肖邦,一生贡献于他的钢琴事业。他既是西欧浪漫主义时期的核心代表人物也是具有强烈爱国主义情操的民族音乐家。肖邦众多作品中最具波兰民族特色首属玛祖卡,共58首,本文以玛祖卡中的《Op24.No2》为例进行分析,去了解与探索肖邦在这首作品中的民族风格的体现与运用。

         肖邦(1810-1849)是历史上第一位毕生只创作钢琴作品(除一首钢琴与大提琴的协奏外)的钢琴演奏家和作曲家,其钢琴作品涉及众多体裁,其数量最多的是玛祖卡,并且对玛祖卡的创作贯穿于他的一生(1824-1849),足见他对玛祖卡的重视以及对国家民族音乐的喜爱和对祖国故土的思恋,所以他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

         一、玛祖卡起源及其发展

         玛祖卡是起源于17世纪波兰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经过时间的发展逐渐向德国、英国等国家传播,至19世纪风靡整个欧洲。波兰民间舞蹈共五种:1.具有华丽风格的波罗乃兹;2.节奏为三连音性质的舞蹈;3.以马祖尔人命名的马祖尔舞蹈;4.多为小调色彩的库亚维亚克舞蹈;5.多为大调色彩的奥别列克舞蹈。玛祖卡是一种民间舞蹈的总称,具有可舞蹈性、律动性和跳跃感,节拍是3/4拍。玛祖卡是波兰最具有民族气质、乡土气息最浓的形式,大多表现的是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娱乐和朴实的生活画面。

演奏:阿格里奇

关注公众号  进入曲谱商城

         二、玛祖卡的分类

         玛祖卡按照重音不同可至少分为三类:1.马祖尔(Mazur):快速、力度较强,重音位置多变而不规律,盛行于中部的马佐维亚。2.库亚维亚克(Kujawiak):速度较慢,平稳舒缓、重音多不在第一拍上,常用小调、三连音和装饰音,盛行于南部的库亚文。3.奥别列克(Oberek):飞快轻盈、重音多在每两小节中的第二小节末拍上,盛行于沃波奇诺。肖邦的玛祖卡是在三类舞蹈形式的基础上吸收升华的产物,他不是照搬某一种音乐形式,而是在抓住其精髓的基础上将三者有机结合融会贯通成属于肖邦特色的玛祖卡。

         玛祖卡按照表达内容的不同可分为两大类:表现乡村农民欢快的生活,具有乡村特有的质朴气息和民间色彩;表现城市市民阶层的多愁善感,具有细腻的浪漫气息。

关注公众号  进入曲谱商城

         三、本体分析

         《Op24.No2》这首作品是肖邦在巴黎时期的作品(肖邦的玛祖卡创作分华沙和巴黎时期两个阶段),表达的是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生活小景。

         曲式结构:回旋曲式

         引子部分:共四小节(1-4),C大调。左手:建立在主、属根音上的和弦纯五度交替,这是在模仿玛祖卡舞蹈伴奏乐器风笛的空五度音响。

         A段:具有跳跃感的舞蹈场面,共8小节(5-12)。4加4的双乐句结构所构成的一部曲式。第一乐句,共4小节,旋律声部是建立在F利第亚调式上,其中F-B的增四度音程是利第亚调式的特征音程。后两小节(7-8)是对前两小节(5-6)的下三度模进。第二乐句是对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左手织体相同,只是旋律声部运用颤音与前四小节的三连音形成对比。由于重音在每两小节中的第二小节末拍上,A乐段与奥别列克舞曲特征非常相似。见谱例:

         B段:双乐句结构所构成的一部曲式,共8小节(13-20)。两个乐句,除第二乐句旋律声部多了一个辅助音(C)和19小节第一拍多了一个重音符号外,其它完全重复。其中:在第15小节最后一拍上是附加六度的属七和弦,省略了五音,这个和弦是肖邦所独创的,有学者称其为“肖邦和弦”,这是肖邦作曲风格的个性体现。在第一乐句的前两(13-14)小节出现了Ⅴ-Ⅱ的属功能到下属功能的反功能进行,这是玛祖卡这种民族舞曲的性质和风格所需要的,功能意义在具有民族风格的作品中地位弱化,因此风格是判断一切音乐语言的基础。由于B段力度较强,节奏重音多变,前六小节和最后一小节都是在第三拍上,但第七小节(19)重音在第一和第三拍上,B段与马祖尔舞曲的特征非常相似。见谱例:

        C段:旋律声部在高音区上奏出dolce轻柔甜美地音响,并伴随着踏板的延音效果给人以舒适、放松的感觉,与A段欢快活泼形成对比;共8小节(21-28),双乐句构成的一部曲式4加4结构。左手织体与A段形成对比,低声部的F-B、C-F的上四度进行,表明B段肖邦所用的的功能和声,这也体现了肖邦中民族元素与古典传统和声相互融合的创造。旋律声部材料和三连音的节奏型来源于A段。C1段是对C段的变化重复。C和C1段旋律听起来舒缓、柔美、放松,较多的使用三连音节奏,这与库亚维亚克的特殊韵味非常类似。伴随着riten突慢音响,期待着快速材料的来临,A段和B段材料回原速完全再现并在最后扩充了4小节。

         D段:bD大调,共8小节,双乐句构成的一部曲式,4加4结构。D段的和声语汇:Ⅴ7-Ⅰ-Ⅳ-Ⅰ-Ⅴ7-Ⅰ-Ⅴ7/Ⅴ-Ⅴ,不难看出此时肖邦用的和声很简单,就是功能和声的简单排列。在63小节处出现了向bA大调的离调,Ⅴ7/Ⅴ-Ⅴ离调和弦的解决完全按照传统和声属七到主和弦的的原则,这说明肖邦此时是非常严格遵守古典逻辑的。D1段是D段的变化重复,和声语汇相同,旋律和伴奏在音及织体上都与D段形成对比,既有统一又有对比。由于D和D1段旋律特点在没两小节的第二小节的末拍上有重音,速度记号a tempo回原速,使得速度较快与前面旋律速度相统一,重音与速度特点与奥别列克非常相似。

         展开部分:是C部的扩充,be小调,共有两个8小节的一部曲式构成,可看成E段和E1段。E1段是E段的变化重复。E段在右手双音的具有节拍律动感的伴奏下,旋律此时变为左手低音的旋律线条;E1段在右手伴奏不变的前提下,左手旋律下八度变化。这个展开部分在整体的结构中起到连接材料和调性过度的作用。在E1段的倒数第二小节(87)是减七和弦转调,其中还原B是降C的等音,由be小调的Ⅱ7转到a小调的Ⅱ7和弦,随后接a小调的属七和弦,为A段材料的再现做准备。见谱例:

        尾声:共16小节。前8小节(105-112)左手是纯五度音响与引子相呼应,但引子是主属交替,而尾声是下属主交替,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尾声的前八小节中由于是下属与主音上方五度音的交替,使得3/4拍的节奏听上去更像2/4拍,这是肖邦变化节拍的使用。在后8小节中前4小节和声是下属与主的交替,后4小节是主属的交替,给人一种呼应互答又意犹未尽的感觉。

         四、结语

         引子和尾声中空五度的模仿民间乐器风笛的音响、结构中典型的回旋曲式、一部曲式中的双乐句的变化重复结构、自由的速度标记、愉快活泼的舞蹈节奏场面、节奏中对民间舞曲三连音的运用、旋律中对倚音的特别用法及极其简单的和声语言等,这些都是肖邦所写民间质朴欢快内容作品的特征技法,也正是由于此,才真正体会到乡村风格的质朴、简单与清新。

         综上,肖邦这位神奇而伟大的作曲家,先后运用了三种舞曲风格并使之创作发展连贯达到了肖邦玛祖卡所独有的气质,运用民间音乐元素与古典和声技法相融合,即使用极其简单的和声语汇也能表达丰富的和声音响的技法,值得每个人去研究和学习,也从中看到肖邦个人对音乐超强的理解力、洞察力和敏感度。通过对本首玛祖卡的研究,希望能对肖邦的创作技法多一份了解,能够真正体会这位被誉为“钢琴诗人”的作品的巨大魅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在波兰学肖邦
肖邦玛祖卡的特点
肖邦《玛祖卡舞曲》Op.33 No.2曲式分析
烛影摇红
肖邦《玛祖卡舞曲》第四首
肖邦作品赏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