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精解美国史 | 02:种植园经济史
userphoto

2022.06.16 黑龙江

关注

深度历史 

尽在星社

撰写 | 星社历史组

【全文7000字,阅读约需20分钟】

上一期我们讲了,美国的教育战略家们为了包装并神话本国的开国史,赋予了1620年的《五月花号公约》作为美国“出生证明”的历史地位。

这就造成了一个问题:

他们无法解释北美洲第一块英属殖民地——1607年就在詹姆斯敦打江山的弗吉尼亚究竟算啥?
这种厚此薄彼让弗吉尼亚人民简直无法忍受。
他们的祖先明明更早扎根于美洲,如果五月花号是美国历史的起点,那1607-1620年间的弗吉尼亚殖民者在美国历史上究竟什么身份?
陌生人”?契约奴?还是土著?
面对这种质问,马萨诸塞人民一句话就噎了回去:
“你们弗吉尼亚人虽然来得早,但动机不纯,所以上帝没有眷顾你们!”
确实,和五月花号中的那部分朝圣者怀揣着宗教梦想而来不同,弗吉尼亚的殖民者几乎都是奔着发财才来新大陆的。
他们最初目的是淘金,可惜几年下来连根毛都没有淘到,这就算了,这群大老爷们儿又因为求财心切而疏于耕作,导致詹姆斯敦长期处于饥饿之中。
再加上和印第安人的邻里关系不太融洽,所以每次疾病和恶劣天气一来,移民就得团灭一轮,搞得整个詹姆斯敦奄奄一息,只能靠英国本土不断补人过来来维持。
  • 1607年三艘前往建立詹姆斯敦的船,从英国出发的时候是144个精壮水手,到达时只剩104人;

  • 第一个冬天过完,104人只剩下38人;

  • 伦敦公司收到报告后很崩溃,决定给詹姆斯敦补兵,又送了600个人过去;

  • 第二年春天再去看,总共剩下60。

早期詹姆斯敦画像最古老的美国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在这种水深火热中煎熬五年之后,弗吉尼亚人终于迎来生存和暴富的曙光,他们发现了一种极具经济性的作物——烟草。

1611年,冒险家约翰·罗尔夫(John Rolfe)从加勒比海搞到了几种烟草,跑到弗吉尼亚试种之后发现长势良好,一举改变了殖民地种出来的烟草又苦又涩的尴尬局面,由此拉开了弗吉尼亚的暴走历史。
1614年3月,第一批收获的四桶烟叶从弗吉尼亚出口到英国,广受祖国烟民的追捧,原本弹尽粮绝的弗吉尼亚人绝处逢生,恨不得当场把罗尔夫供起来膜拜。
从此,烟草种植业在弗吉尼亚迅速发展起来,催生出规模不一的种植园。

1977年美国政府把罗尔夫的种植园故址列为国家史迹

然后问题就来了:

种植园经济是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力低下的年代,人力就是最重要的生产力,而此时的北美大陆,最缺的就是人力。

为维系种植园的正常运作,种植园主必须设法获取大量的劳工。

他们想的第一个办法,就是从欧洲赶紧招人,于是盯上了契约奴。

契约奴我们上篇有介绍过,主要是无力支付去新大陆旅费的贫困白人,他们与船主或雇主订立契约,以4-7年无偿劳役抵偿船资。

还有一部分人并非自愿来到这片蛮荒大陆,比如被流放的罪犯、战俘,以及被不法分子绑架、诱骗的平民。

但不管自愿还是非自愿,只要来了就是奴隶,就得干活。

美国的早期劳动力都是白人

他们和日后的黑奴唯一的不同,就是契约期满后可以重获自由,运气好的话可以得到50英亩土地,有些州还会发枪。

为什么要给他们土地和枪支,是因为殖民者仁慈吗?

当然不是,给土地和枪支的根本原因是:

殖民地需要更多粮食和版图。

这就是契约奴唯一的剩余价值。

除此之外,他们为奴期间的生活待遇与完全丧失自由的黑奴并无二致。

因此,很多契约奴未能干满约期就死于各种疾病,有的甚至是被虐待致死。

对于这些死亡,殖民者无须承担任何责任。

有学者曾经对契约奴的结局进行统计,得到一个悲惨的结果:

每10个契约奴就有8个死于契约期内,只有1个能如约获得土地成为小种植园主,剩下的那个重获自由后则由于各种原因仍将长期赤贫。

所以,说“美国的历史从第一页开始就写满了吃人”毫不为过,而且这种吃法绝对不分肤色。

再后来,弗吉尼亚的种植园主们开始对烟草的利润不满足了,他们捣鼓起另外一种更赚钱的作物——大麻!

殖民地种植大麻,一开始并不是为了吸食,而是为了满足政府的战略物资需求:

大麻纤维可以制作船帆帆布、优质缆绳甚至是纸张。

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供应:

后面美国开国三杰之一的富兰克林一看市场这么好,果断创办北美殖民地的第一家大麻造纸厂,同为三杰之一的杰斐逊不甘示弱,也将他“一英亩最好的土地”用于种植大麻。

于是就诞生了又一个尴尬的局面:

《独立宣言》的初稿和第二稿草样就写在大麻纸上,连美国第一面国旗也是由大麻布缝制而成。

这个载入史册的“光荣事迹”,现在被美国的大麻合法化支持者天天拿出来说事,倍感自豪。

《富兰克林与大麻》,这图是美国人自己做的

当然,这些都是一百多年后的后话。

说回早期。

在烟草和大麻的加持下,弗吉尼亚殖民地起死回生,昔日的蛮荒之地逐渐成为令人神往的发财胜地。

弗吉尼亚的成功轰动了欧洲,以往踌躇不决的欧洲移民纷纷下定决心,怀揣着暴富的希望漂洋过海,搏一搏前程。

这其中,就包括五月花号的移民,他们本来就是要去弗吉尼亚的,结果在哈德孙河搁浅了。

此后一百多年,北美十二块殖民地次第建成,独立前的美国骨架也逐渐搭建完毕。

因此,毫不夸张地说:

美国就是降生在烟草铺就的摇篮上的,而帮它催生的,就是无数葬身于摇篮下的契约奴和黑奴。

也因此,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来看,把弗吉尼亚的烟草出口合同视为美国的“出生证明”,要远比一纸五月花号公约更为客观精准。

那么回到本文第一个问题,为何弗州人民能忍受教育战略家对其祖先在13年的历史中被定义为“非美国人”的歧视?

原因就在于,弗吉尼亚是在烟雾上建立起来,而不管是天主教徒还是清教徒,都对此讳莫如深:

天主教徒认为烟草是“黑弥撒”,清教徒则认为大麻是一种将灵魂出卖给魔鬼的玩意。

再加上种植园经济下农场主血腥的吃人史,你让美国的教育家们怎么编写神话?

当然,他们再怎样编也无法回避一个问题:

五月花号移民们建立的马萨诸塞殖民地,后来也充斥着大量的契约奴、黑奴及烟草种植园,历史一点都不比弗吉尼亚光明。

甚至时至今日,马萨诸塞州仍是美国重要的烟叶生产基地。

说回弗吉尼亚。

上面说到弗吉尼亚人想到了扩招契约奴的方法,很快这个方法就不够用了。

怎么办?

1619年8月末,弗吉尼亚又发生了一件日后影响美国历史的大事:

一艘叫雪狮号的英国私掠船载来了20多名黑人!

几天后,一艘叫司库号的私掠船又载来了更多黑人。

这两批人都是英国人从西班牙奴隶船圣胡安·鲍蒂斯塔号上掠来的,他们成为有史以来第一批抵达美洲大陆的非洲人。

从他们一个挨一个被绑着走下甲板的那一刻起,美国迈出了黑人奴隶制的第一步。

美国的教育家们给这个历史事件起了个浪漫的名字,叫“1619登陆”(The 1619 Landing)。

实在看不出浪漫的感觉

不过,我们要客观地讲,现在美国史学界普遍认为这第一批黑人的身份并不是奴隶,而是黑人契约奴。

因为在1623和1624年弗吉尼亚的人口普查中,这些人是作为“契约奴”被登记造册的。

其中幸存下来的,在约期满后甚至拥有自己的土地、种植园,有个别混到最后居然拥有白人奴隶!

从本质上讲,这主要得益于殖民地松散的管理还没有形成后来那样的显性或隐性种族天花板,在这个荒野求生的年代,一切全凭能力、勇气和运气。

这也是后来构成美国文化中“勇敢者”文化的一个历史渊源。

到了17世纪末期,黑人逐渐超过白奴成为种植园的主要劳动力,主要原因有三:

第一,烟草和大麻对土地肥力消耗太大,要保持种植效益就必须扩大种植面积,这也就意味着需要更多的劳力,同时也引入新的农作物来进行土地轮休。这里面有些新的作物,比如水稻,白人就不会种植,也不适应稻米产区炎热潮湿的气候,这种时候,对疟疾及其他美洲疾病抵抗力较强的黑人奴隶的优势就体现了出来。

第二,契约奴的超高死亡率及殖民地相对恶劣的生存环境令潜在的契约奴们望而却步,加上17世纪下叶英国国内经济蒸蒸日上,所以潜在的契约奴数量急剧减少。相反,黑人劳力供给随着奴隶贸易的兴盛呈井喷之势,用工成本上远低于白人契约奴。

第三,当时欧洲处于革命的前夜,白人的反抗意识远强于黑人,这个我们要重点说说。

1676年的时候,弗吉尼亚爆发了殖民地历史上第一场起义:

出身英国乡绅贵族的议会议员纳撒尼尔·培根,带领受英国议会航海条例限制自由销售打击而濒临破产的烟草种植园主和由于粮食连年歉收而饿肚子的农民,发动了谋求推翻弗吉尼亚总督伯克利专横统治的起义。

起义规模300人,别笑,殖民当局才200人

虽然这次起义随着培根突然病逝而惨遭镇压,但它作为美国诞生之前就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重大政治军事事件,从根本上改变了殖民地社会的一些运行规范:

  • 起义者发布的人民宣言第一次提出人与人之间完全平等,成为未来美国《独立宣言》的底稿。

  • 起义造成在弗吉尼亚州种植烟草的白人工人及仆人大量死亡和逃亡,殖民当局不得不大量引进黑奴以填补空缺,刺激了黑奴贸易。

  • 起义迫使殖民当局开始重视白人的权力,为此后美国社会形成肤色等级和种族歧视打下了心理基础。

  • 起义还迫使殖民当局不得不采取更强硬的印第安政策以保护边远地区白人种植园主的权利,由此造成殖民当局与印第安部落此后数百年间延绵不断的冲突,殖民当局关于白人与印第安人不得混居的规定也成为未来美国印第安保护区的雏形。

培根起义之后不久,性价比越来越低的白人契约奴逐渐消失,为了维系劳动力的平衡,殖民地当局开始废除黑人契约奴制度,正式以黑人奴隶制度取而代之,而且这些法律极为不人道:

1663年,马里兰殖民地出台法律规定:“该殖民地上的所有黑人都是奴隶,即将出生的黑人新生儿也是奴隶”。

1671年,殖民地当局又规定:“奴隶即使信仰基督教,也不影响其奴隶的身份”。

1670年,弗吉尼亚殖民当局颁布法令称:“用船运进这个殖民地的非基督徒,都是奴隶”。

12年后,又增加了补充条文:“接受基督的信仰并不能成为解放的理由;白人与黑人结合生下来的孩子也是奴隶”。

1705年费吉尼亚州议会通过一项法律,将黑人定义为一种财产。

此后,其他州也纷纷效仿,将【黑人即奴隶】的思想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从此,北美殖民地的奴隶制种植园时代正式开启,黑人也失去了最后的一点自由。

贪婪和欲望之下,历史有时候不一定会向前发展

为什么新大陆的劳动者权益会出现这么大规模的历史倒退呢?

根本原因还是新兴资产阶级为了最大限度榨取劳工的剩余价值,连留给契约奴的最后一点权利都觉得是浪费,因此通过合谋方式予以剥夺。

由此可见,所谓美国自由经济的起因绝非为了保护私有财产,而是为了赋予有产阶级将“人”物品化、财产化的权力!

黑人奴隶制确立后的近一百多年内,以烟草为核心的种植园经济获得长足地发展,黑奴的数量也迎来了爆炸性的增长。

到了18世纪末,北美的烟草种植业由于全球殖民地的竞争加剧和独立战争造成的贸易中断影响,开始出现衰退现象,奴隶制种植园产业也显露出颓势。

这对黑奴而言倒是个好消息,如果种植园经济崩溃,他们重获自由的概率将大为提升。

面对这种情况,资本家又是何反应呢?

他们是干脆放走黑奴,减少消耗成本吗?

当然不是,前面都说了,黑奴对他们而言只是财产,谁会没事扔掉自己的财产?

至于成本,就更不用担心了,等实在不行就进一步克扣口粮,办法总比困难多的嘛。

很快,他们就又找到了新的经济作物,复活了种植园产业!

黑奴解放再次变得遥遥无期。

这种新的经济作物,叫棉花。

当时,以棉纺织业为代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逐渐兴起,英国对棉花的需求迅速增长,英国本土及西印度群岛、巴西、印度等地的棉花产量早已不能满足国内工厂的需求。

敏锐的种植园主们从中嗅到了商机!

但很快,他们就发现想吞下这块巨大的蛋糕并非易事,为什么呢?

因为棉花在流入市场前需要一定量的初加工,即去棉籽。纯手工去除棉籽效率十分低下,一人一天也只能清拣一磅左右的棉花。

当时的北美殖民地在人口和土地面积上均不如印度、巴西等地,注定了它无法与后者争夺庞大的英国市场。

照此情形发展下去,种植园经济解体之势似乎又出现了。

正当种植园主愁眉不展而黑奴们喜出望外时,“意外”发生了:

1793年美国人伊莱·惠特尼发明了轧棉机,这种结构简单的机械很轻松地便可将棉花籽从棉花纤维中分离,一个奴隶一天可以清拣的棉花达到了50磅以上,相比手工效率足足提高了五十倍!

“万恶”的发明复兴了濒亡奴隶制种植园经济,也将黑奴再次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这哥们原本以为自己的发明能解放黑奴

大家也许会问,机械的发明提高了工作效率,所需的人力应当减少才对,这不是有利于黑奴解放吗?

如果这么想,就太高估了种植园主的良心了。

在他们看来,美国在棉花生产中采用了新技术,而世界其他地区并没有,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美国的棉花生产不仅利润远比其他殖民丰厚,而且将迅速占领全球市场。

而这又意味着,他们必须扩大生产了!

于是,种植园主们在巨额利润的刺激下疯狂扩张种植园面积,相应地,对黑奴的需求量也开始从谷底大幅攀升!

产业、技术革命未能解放黑奴,那同时代的美国独立战争行不行呢?

也不行。

我们之前讲过,独立战争起初只是北美商户的小规模抗税,绝非要背叛英国,更非革命,所谓“人权”、“自由”都是战争开打之后才逐渐赋予的意义,并且这些概念还非常的不完整。

这就决定了独立战争不可能改变种植园经济,也自然就不能终结黑人奴隶的历史。

不过,尽管如此,美国的北方各州还是先后立法禁止奴隶贸易,并着手废除奴隶制度。

1777年至1804年,马里兰州以北的州都废除了奴隶制。

1776年独立战争之前,美洲的自由黑人不足一万,到了1810年,已经有将近二十万。

北方州的绅士们真的是受平等思想的影响而良心大发吗?

当然不是,连开国元勋们都是奴隶主,他们凭什么要发这个良心?

他们只是认为种植园已经没前途了,工厂才是未来的王道,所以必须打击南方的种植园,让多一点黑人来到北方,接受自己的剥削。

这和英国人禁绝奴隶贸易的出发点几乎相同:

十九世纪初,国际上爆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禁止奴隶贸易运动,矛头直指奴隶制种植园经济的营养液输管。

让人哭笑不得是这场运动的领头羊竟然是贩奴运动的始作俑者——大英帝国!

1807年3月25日,英国议会通过了《废除奴隶贩卖法案》,正式废除奴隶贸易,同时还决定向世界范围内派遣海军,截断奴隶贸易的海上交通线。

英国人不但身体力行,还说服欧洲其他国家禁止奴隶贸易,并要求各国同意英国军舰攻击悬挂本国国旗的贩奴船。

英国海军在世界范围内的禁奴隶贸易活动持续了六十多年,共计拦截贩奴船千余艘,解救了近十五万名奴隶。

英国人这是洗心革面,要重新做人了吗?

当然不是!

真正的原因是:

英国由于在工业革命中走在了前面,对奴隶的需求已被机器大规模替代,因此打击奴隶贸易不但不会影响到自己,还能借此打击后发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起步,何乐而不为。

但凡真有良心,英国人也不会在贩卖了几百年奴隶之后才突然良心发现的。

一切说到底,还是为了利益最大化。

英国人还有脸发行纪念币表扬自己终结了奴隶制

果然,英国人这招非常奏效,美国的种植园经济遇到了严重的用工困难,只能通过走私来获得的奴隶们价格暴涨,严重损害了美国的棉花出口贸易。

让种植园主们更加雪上加霜的是,在北方的强力推动下,美国于1808年正式施行《禁止奴隶进口法案》,在法律上禁止了奴隶进口。

美国海军还于1820年起加入英国海军截断奴隶贸易的行动,后来两军还联合组建了非洲舰队。

怎么办?

种植园主们又想出了一个办法:

奴隶供应本土化。

这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鼓励女奴隶多生孩子。

为此甚至有地方规定,如女奴隶生到10至15个孩子,即可给予自身的自由。

10至15个,这就是完全把人当成工具来使用。

从老到小,终老于种植园的一生

而《禁止奴隶进口法案》只是禁止了奴隶贸易,并未废除奴隶制度,因此种植园主们就靠这些见不得人的手段又苟延残喘了一段时间。

但留给他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随着美国北方工商业的迅速发展,南方的奴隶制度在生产力上的差距越来越大,于是南方种的植园主觉得是北方人掺和英国人的贩奴禁令害得自己发不了财,而北方的资本家则痛恨南方人占用大量土地、人力等资源,双方互相间越看越不顺眼。

再后来,随着美国以东西铁路为骨干的水陆交通网的建成,美国的工业革命进入高潮,南北双方围绕西部地区的开发权矛盾越来越深。

铁路打破了地域限制,加速了双方的摊牌

新仇旧恨之下,到了1861年,双方矛盾已经再也无法调和,最终只能翻脸。

1861年4月12日,凌晨4:30分,随着南方炮兵开始轰击萨姆特堡,美国南北战争正式开打。

双方正式撕破脸皮后,北方州在废除奴隶制度上便再无所顾忌了。

1863年元旦,林肯颁布《解放宣言》宣布解放黑奴。

1863年11月19日,林肯发表著名的葛底斯堡演讲,创造性地将杰斐逊笔下的“人民的平等”升华为“个人的平等”,从理论上赋予了黑人将获得与白人同等的个人权利。

1865年1月31日,国会通知各州议员批准将成为美国宪法第13号修正案的法案,全面禁止美国国土上任何的蓄奴行为。

这标志着美国奴隶制度在法律上被彻底废除。

奴隶制度被废除后,大批黑人重获自由,但是,虽然他们按道理可以获得跑路的种植园主的土地和庄园,却由于没有积蓄而无法真正进行赎买,因此还是没有任何产权。

再后来,约翰逊上台对种植园主们实施大赦,绝大多数种植园主都重新获得了自己曾经失去的土地和种植园,黑人则不得不重新成为了佃农,继续为种植园主劳动。

就这样,奴隶制种植园经济被“改良”为封建种植园经济。

不过这种经济状态也没能持续太久,就在种植园主们感慨“劫后余生”之际,以电力为核心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已悄然来临。

在这个即将喧嚣的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香饽饽——纺织业将大为衰落。

最终,延续了三百年的种植园经济将在1930年代大萧条的冲击下彻底土崩瓦解,只留下这段关于美国原始积累阶段不光彩的发家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美国历史的另一面-美国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简史
“民主之父”杰斐逊为何拒绝解放奴隶
美国往事——两块奠定美国未来的殖民地(六)
不只有黑奴——美国奴隶制的起源与发展简史
美国为啥非要用黑奴种棉花?
美洲」殖民地时期的美洲黑奴制为啥盛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