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于“馆阁体”的文论摘编:《清代中书之书法特色》(外二篇)

翰墨书道

【按:翰墨书道摘编自殷德军《清代中书及其书法考述》】

【清代中书所从事之主要书法活动】

在清代,中书是内阁的书记官,职位较低,多为从七品,往往与翰林相并称,“中书舍人犹称内翰”,而翰林一般被称为“外翰”。不论是中书还是翰林,基本均擅长书法,其共同特征就是“楷法尤光”的“馆阁体”。

清朝历代帝王大都善书,受皇家尚书风气之影响,不论中书还是军机章京,无不擅长书法,他们所从事的书法活动主要表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缮写典籍。宋代始有活字印刷,但是书籍的颁布刊行,以缮写或者缮写后再刻板为常见。皇家修书多同于民间,铜活字印本较为少见。

缮写之时,多“于翰林中书各官内,挑派字迹端楷者”。当书籍字数较多,则由翰林、中书“每员各领底本一册,即一手缮写五分”。如《石渠宝笈》共八十多册,由二十人各自抄写,然后合成一书,风格浑然一致。如果人手还不够时,则需要从贡监、举人抑或民间选拔书法优异者参与抄书,书籍抄录完毕,要再经中书、翰林等仔细校对。

清代中书抄录书籍是有报酬的,一般以康熙时期为标准:“刊刻各种书籍版片每百字工银八分,缮写宋字每百字工银二分,每日每名仅刻字百十余个,写宋字四百余个,每日只领工银八九分不等。”

{}其次是撰拟谕旨。在唐代,撰拟谕旨者,主要有中书舍人与翰林学士。翰林学士所撰,直接从禁中发出,故称“内制”,用白麻纸写。而中书舍人所撰,为外朝所拟,故称“外制”,用黄麻纸写。同李唐相比,清代职官制度已发生重大变革,中书舍人仍在,已归于内阁。清代撰拟谕旨者仍为翰林及中书,虽没有内外制之分,但是依然分工明确,“内阁撰拟文字多主于庆,如恩诏、诰命、敕命之类。

翰林院撰拟文字多主于吊,如谕、祭文之类。”有时也并非十分严格,中书撰述文字亦有“谕、祭文”之类。

清代战事较多,一遇战事紧急,军事密函必然增多,其缮写者多为军机章京,字数较少时,由军机章京一人即可缮写完成;如果字数较多,且时间紧迫,则由数人分好字数,分别缮写。

{}最后是整理档案。清代中书所从事的另一项工作,就是对谕旨政令、军事密函等旧文书档案的抄写备份。这类文件会随着时间的积累逐年增多,不加整理必然杂乱无序,且易遭虫蠹或腐朽。为防患于未然,清代中晚期,则令内阁中书等对“谕旨及寄信、会议各汉字档册,即行缮录一分,另备检查”。

(图为清康熙帝行书《临董其昌书轴》,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代中书与翰林之书法异同】

翰林院亦称“玉馆”或“词馆”,所谓的“馆”,应该指翰林院及詹事府之属,而“阁”则专指内阁,所谓的“馆阁体”其实就是内阁、翰林院及詹事府的书艺特色。

一般来讲,翰、詹区别不大,可归为一类。清代中书与翰林作为清代宫廷两个最大的书法群体,书风较为一致,均擅长“馆阁体”,但也存在明显之不同,主要表现于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清代中书与翰林考试的书写要求存在差别。在清代,优选军机章京及中书之考试用白折,属于折派。而优选翰林之殿试、朝考以及翰林大考、庶吉士散馆则用大卷,字略小,称为策派。清代中书与翰林的书写要求不同,一般来说,中书之卷面字要疏,故有“知白”之趣;翰林之卷面字要密,方有“守黑”之感。中书之书法,更侧重于应用性为主的“馆阁体”。

其次,清代中书与翰林的文化修养明显不同。书法与文化修养关系密切,书法如同人之相貌,而文学修养则是人之内涵,所以人们多以“书卷气”“学养”等评论个人书法。清代中书出身较为杂乱,而对翰林的选用则非常严格:三甲进士多不入翰林,除此之外,还需三年庶吉士阶段的培养,再经散馆考试,及格者方能留馆。这就使得中书的文学修养难比翰林。文化层次的差异,决定着翰林与中书之书法层次不同。南书房翰林更是文学之佼佼者,可以陪侍皇帝作诗论画、探讨书艺,能够将书法提升到“艺”的高度;而代替内阁职能的军机处地位更为显要,但军机章京每天所面对的只有文字缮写,鲜能有机会与皇帝一起探讨书艺,中书舍人更为如此。这与他们的身份地位有关,而文学修养更是其中的关键性因素。

由于以上这些因素,加上翰林的身份地位要高于中书,这决定了他们在书画市场受认可的程度不同。纵观整个清代书法史,墨苑巨擘大多出身翰林,比如姜宸英、翁方纲、王文治、梁同书等人。

(图为高士奇《行书皇甫冉诗轴》,现藏于安徽博物院。纸本行书 350×120cm 安徽省博物馆藏 释文:闲看秋水心无事,卧对寒松手自栽。庐岳高僧留偈别,茅山道士送书来。燕知社日辞巢去,菊为重阳冒雨开。 浅薄何知称献纳,临岐终日自徘徊。 款署:景老年翁正。高士奇。 钤印:高士奇印(白文)、淡人(朱文) )

【清代中书之书法特色】

清代帝王,大多雅好书法,但他们对书法的审美完全不同,这对宫廷书法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甚而是整个清代书法,更包括了清代中书书法。

清代中书多擅长馆阁楷体,大多结体谨严,以端庄秀丽为特色,注重实际应用,共性色彩非常明显。但这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进而不断演变的,与皇帝的审美若合一契。清代自康熙时期开始,玄烨非常喜欢董其昌书法,于是天下书风一变,由此出现“康雍之世,专仿香光;乾隆之代,竞购子昂”之局面。即使“馆阁体”,也专门以董赵为楷模,因此在康乾时期,在众多的清代中书中,出现很多模仿董赵书法之好手,高士奇就是其中的代表。

特别是乾隆时期,清高宗弘历更加钟爱书法,尤其喜欢赵孟頫书法,以至于“以书取士”,将书法与仕途紧密结合,那些有志于功名之人,更把书法珍若性命。

此风气一开,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以嘉道时期最为突出。嘉庆与道光两位皇帝均喜欢唐碑,包括清代中书在内的大小官员,为取悦帝王,遂以唐楷为取尚。因此嘉道之际的清代中书中,书学董赵者数量锐减,而唐碑,特别是欧柳成为他们的崇尚主流,同时康乾时期的学颜一脉,延续到此时,在清代中书中也有逐渐发展壮大之势。

对于咸丰以后“馆阁体”之书法现状,清人多有思考,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如康有为认为:“北碑萌芽于咸同之际。至于今日,碑学亦盛。”清代末年书风的变化,在清代中书中的表现也同样明显,故金安清有很好的总结:“咸丰以后,则不欧不柳不颜,近且多学北魏,取径愈高,成家愈难,易流于险怪,千篇一律矣。”

清代中书作为清朝的重要官员,也是从事文字书写的秘书人员,其书法大多受其书写职责及官方实用要求相制约,是清代宫廷书法的书写模式与审美标准的重要代表,因此他们的书艺特色主要以实用性很强的馆阁楷体为主。作为清代中书,多参加过科举考试,馆阁书体自然功力深厚,乃至于终生都不脱馆阁习气。清代中书的文字书写属性,也决定着他们一辈子与书法都有着密切联系,每一次“馆阁体”的变化,在清代中书身上的表现都最为显著。

(本文摘编自殷德军《清代中书及其书法考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清代的军机处说起,看一看内阁的历史变迁
【原创】从军机处看内阁的历史变迁
中书舍人
康熙皇帝哪年赐傅山“中书舍人”。
知制诰
姜立纲与明代朝廷中的温州书人(洪振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