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莫言 写吃的高手——中国食品报网
莫言:写吃的高手
来源:中国食品报 时间:2012-10-23 作者:单守庆

  2012年10月11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至此,中国人企盼多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终于花落中国。随即,媒体和街头巷尾出现了千言万语话莫言的场景。笔者和食品界的几位朋友聊起莫言作品中的“吃”。他写“食肉动物”与“食草动物”的区别,写“酒场如战场”,写小说《粮食》,写散文《吃相凶恶》,就连中、长篇小说的书名也直接写吃:《红高粱》、《透明的红萝卜》、《天堂蒜薹之歌》、《食草家族》、《酒国》。莫言是一位写吃高手,难怪有文学评论家说,“吃”是莫言小说中的关键密码。

  “当年想当作家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一天三顿都能吃到饺子。”这是多年之后有人问及莫言何以走上写作之路时,莫言道出的实情,让人感慨!

  上世纪70年代中期,莫言只读到小学五年级,就辍学务农了。村里来了一位邻居,是被遣返回乡的右派大学生。他告诉莫言,作家们的生活非常富裕,每天三顿都吃饺子。而此时,莫言一年只能吃上一顿饺子。莫言喜欢吃饺子,得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庆祝的方式便是吃饺子。

  作为经历过困难时期的“50后”,莫言把饥饿留下的心理和身体的双重印记,写到了他的多部作品中。

  1961年春天,6岁的莫言刚上小学一年级,学校拉来一车亮晶晶的煤块。学校里这些饥饿的“身体透明”的小孩子孤陋寡闻,没见过煤块,经过充分进化的牙齿在这时发挥了探索世界奥秘的主导性作用。一个大胆的小孩子试探性地拿起一块,放到嘴里嚼了一口。他咯嘣咯嘣地吃了起来,就像是品尝一块珍贵的饼干,表情享受。其他孩子也得到启示,一拥而上,每人抢过一块煤,咯嘣咯嘣地嚼起来。正因为莫言有这样的亲身经历,在他后来的小说里,小孩子认识世界,只有两种东西:能吃的、不能吃的。

  莫言的小说,曾这样写及大人的吃:饥荒的年代,一位农妇偷偷将生产队的豆子完整地吞进肚子,回家后再将豆子吐出来,喂给饥饿的孩子和濒死的婆婆,自己“死蛇一样躺在草上,幸福地看着他们围着瓦盆抢食。”这样的作品,只有经历过苦难并敬畏生命的人,才能写得出来。

  在成为作家之前,莫言就曾编过“吃”的顺口溜,至今仍留在一些人的记忆中。有记者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专程赶赴山东省高密市大栏乡平安村,走访莫言的家人、朋友、小说中的原型。莫言儿时的一个玩伴说,他和莫言当年都在大栏小学读书,物质非常匮乏,精神生活也很单调,孩子们唯一的乐趣就是去村头看场电影。有一次,村里放了《列宁在1918》,莫言将它改编成高密茂腔的《列宁传》,其中的几句唱词在当地广为传唱:列宁同志很着急,城里粮食有问题。马上去找瓦西里,赶快下乡搞粮食。

  吃,在莫言的作品中几乎随处可见,贯穿始终。在莫言看来,人生在世,大概没有什么比吃喝更重要的事情了。人为什么要长着一张嘴?就是为了吃喝!要吃出名堂吃出乐趣吃出瘾,喝出名堂喝出乐趣喝出瘾。要明白吃喝不仅仅是为了维持生命,而且是要通过吃喝体验人生真味,感悟生存哲学。要知道吃喝不仅是生理活动过程,还是精神陶冶、美的欣赏过程。也正因如此,莫言笔下的“吃文化”,内容丰富,且有着很深的思考。

  由诺贝尔文学奖而引发的“莫言热”,是文学的利好消息。笔者从书架上取下莫言的《酒国》和与其相邻的《烹饪文学》两本书时,突然产生一个疑问:包括烹饪文学在内的有些边缘化的文学,能不能通过“莫言热”引发的“阅读热”有所提振,从而促进食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在笔者看来,眼下能从纠正菜谱上令人反胃的错别字开始就好:不再把鸡蛋的“蛋”写成“旦”,不再把玉米羹的“羹”写成“更”,不再把蘑菇的“蘑”写成“■”,不再把里脊肉的“脊”写成“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瑞典诺贝尔委员会宣布莫言获文学奖现场|2012诺贝尔奖|莫言|诺贝尔|文学奖
诺贝尔文学奖作家莫言,被谩骂长达10年,折射出了什么(上)
莫言:为了吃上饺子开始写作,45年后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莫言荣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
中国作家莫言
作家莫言荣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