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陈独秀临终前叮嘱妻子:你可速改嫁 但有一事需切记。其妻至死不忘
userphoto

2023.05.30 云南

关注

七尺之躯许国,国文之魂先生。

1942年5月27日,一个为无数青年指明方向的先行者,陈独秀先生病逝了,享年63岁。

陈独秀

这位引领近代历史进步的一位先生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死在了四川江津这样一个一小地方,按理来说,这场葬礼应该是极其平凡和简陋的,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五四运动

晚年的陈独秀依旧坚持自己的文人气节,不肯吃嗟来之食,所以晚年的他生活贫苦,自然也没有留下多少钱财去筹办一场众大地葬礼,但意外的是晚年无人探望的陈独秀在死后,全国各地陆陆续续都有人为他凑来丧葬费,总计三万多元。

除此之外,葬礼上还有百余人自发前来吊唁,同时还有一群不速之客想要减少这位先生死后造成的社会影响。

在这喧闹之中,有一个妇人极为特殊,没有吵闹极为安静的走在丧葬队伍之中,穿着一袭黑衣,她是潘美珍,这场葬礼,死的是她此生最爱的人。

很众多的民国才子一样,陈独秀一生也没离开和女人的牵绊。旧式婚姻的反叛,浪漫婚姻的向往,但在这三次婚姻中,最令他放不下的人还是潘美珍,一个小他29岁却伴他一生的人。

一、风雨相伴十二年

在人生最艰难的日子里,是潘美珍给了陈独秀生存的希望。

1927年大革命失败,陈独秀不仅被撤职,还被全国通缉,为了生存,他不得不嬴姓埋名,在上海永里租界安顿了下来。

这里没有人认识他,他也不再是那个意气风发的民国才子,无人陪伴,时刻要躲避追捕,无法像从前那样名正言顺的生活,这是陈独秀此生最孤独和凄凉的时刻。

好在生活对陈独秀并不是毫无眷顾,在这里他遇到了比自己小29岁的单身令居——潘美珍。

和陈独秀一样,这时的潘美珍同样也是人生中的低谷时期。

1908年,潘美珍出生在江苏的一个贫农家庭。四岁的时候,她的父母带着她前往上海寻找活路。

潘美珍

毫不例外,潘美珍和所有的外乡姑娘一样,进了厂子打工,补贴家用。吃不饱,穿不暖对她来说都是常事,但是来自他人的骚扰总是让她苦不堪言。

17岁,正处于花一样年纪的潘美珍遭人强暴并生下了一子。祸不单行,不久之后这个孩子就夭折了。对那个时候的上海来说,这种事情太常见了,每个人都活的异常幸苦,没人会去同情一个外乡丫头。除了换一个工厂打工,潘美珍还有什么办法呢。

直到1930年,他们相遇了。好心肠的潘美珍总是对这个眼前飘零的独居老人百般照顾。只以为他是一个学识渊博,待人有礼的一位先生。

潘美珍没有什么文化,就让陈独秀教她写字和诗词。而陈独秀对于这个平凡普通又努力的邻居也十分喜欢。

每日的相处之下,他们之间也多了许多情愫。两人相差将近三十岁,近乎是两代人,但是潘美珍丝毫不介意这一点,直接表达了自己的爱意。

但是陈独秀却犹豫了,此时的潘美珍并不知道眼前的人是大名鼎鼎的陈独秀,只知道他是一位风度翩翩的先生,只知道陈独秀在这里的化名。

生活如此狼狈,陈独秀不愿意给这位善良的女子带来任何麻烦。

但是潘美珍只想在今后的生活中有人能够携手同行,于是在潘美珍的说服下,1930年,52岁的陈独秀和22岁的潘美珍结为了夫妻。

这次结婚,他们没有仪式,只是像平常一样吃了一顿团圆饭,多了两道菜。

在此后的生活里,两个人互为知己,虽然日子过得平平淡淡,但是苦中有乐,两人的日子也算有滋有味。

但是岁月飘摇,生活的风雨并没有怜惜两人,而是无情的拍打在他们身上。

1932年,他们不过才度过两年的温馨时光,就被迫分开,陈独秀入狱了,这时潘美珍才知道陈独秀真正的身份。

在狱中,陈独秀写信让潘兰珍找个好人嫁了。潘兰珍却丢下一句“如果此时我离开他,这对他打击太大了,我们既然是夫妻,就要生生死死相伴一辈子。”

然后,这个看似弱小、内心却倔强的女人,独自离开上海,到南京附近租下了一间房子。

陈独秀在监狱里写书稿和诗作,潘兰珍就为他收拾材料,整理书籍,每次送饭时候带过去,整整四年,直到陈独秀出狱。

是潘兰珍的鼓励和等待,让陈独秀在艰难的牢狱生活中,有了活下去的力量。

二、坚守

1935年4月,陈独秀出狱。

经历漫长的等待,潘兰珍和陈独秀终于回归正常人的生活。陈独秀做了五年狱,潘美珍就陪了陈独秀五年,这五年潘美珍没有丝毫怨言,只有无言的陪伴。

出狱后,潘兰珍跟随陈独秀,一路颠簸,到武汉、重庆,最后定居四川江津。两人住在陈旧、简陋的房屋里,只靠陈独秀微薄的撰稿收入生活。

很多年后,陈独秀想明白了很多事。把三子陈松年一家,以及继母谢氏都接到身边,放下了过去的恩怨,一家数口人团团圆圆的住在一起,但是随之而来的就是巨大的生活开支。

陈松年

对于这些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事,陈独秀自己往往是后知后觉的。家里的米缸日渐见底,潘美珍不知道如何向陈独秀说,只能向邻居借,但是次数多了,总有非议。

后来,潘兰珍终于忍不住了,她怯生生地问陈独秀:“先生,你能不能从那笔钱中取出一些款子,就算借,以后归还好吗?”

潘兰珍之所以会这么问,是因为知道家里其实是有一笔“巨款”的。当时,教育部门曾向陈独秀约稿,让他写一本语言文字类的读本,并且预支了他2万元。

陈独秀想把这本书命名为《小学识字课本》,但教育部长却不同意,非得让他把书名改了才行。

但是像陈独秀这样的文化名人,怎能容得了别人对自己的著作指指点点,一气之下,他便放言:“一个字也不能改!” 而且为了表明自己的决心,他把那2万元存入了一家中介里,决意不动其一分。

听到潘美珍问起这笔钱,陈独秀坚决的表示,绝不能这笔钱,即使是饿死,冻死也不能动。

于是在四川的最后两年,两人生活愈加窘困,甚至以典当度日。两人把柏文蔚赠送给陈独秀的灰鼠皮袍被送进当铺,还卖给房东一些衣物。

晚年,陈独秀贫病交加,是潘兰珍陪在他身边不离不弃。潘兰珍始终愿意忍受,陈独秀更是感动于这个女子为自己所做的一切。

晚年陈独秀

三、遗言

1942年,陈独秀的病更加严重了,一度出现了昏迷不醒的状态。

看着身边为自己日夜忧心的妻子,陈独秀担心不已,在生命最后的时光里,陈独秀做了两件事:

一是放下自己的面子求自己的友人为自己的妻子安排了一份工作,不至于在自己死后,潘美珍无所依靠。

二是交代自己儿子陈松年:“我在南京狱中,友人赠送的五只古瓷碗,连同一部分稿费留给她!” 陈独秀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潘美珍留下一些东西,希望她能够在自己死后过的好一点。

同时,陈独秀还给潘美珍留下了两条遗言:

其一,你务求生活自立,倘有合适之人,可从速改嫁,安度后半生。

其二,有一事要切记,为夫立身人世间,虽非高风亮节,却也不失做人操守。教育部寄来之款不可动用(即那2万元),切不可拿我的名声去卖钱。

遗书

即使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陈独秀都没忘了要放自己心爱之人的自由和文人风骨与气节,可谓是有情有义。

交代完这一切,陈独秀先生就永远的离开了人世。此后的生活里,潘美珍再也没有她的“先生”了。

浑浑噩噩的办完陈独秀的丧礼后,潘美珍意识到她的先生走了,永远也回不来了,哭的撕心裂肺,但是也没有用了。

之后,潘美珍进入了陈独秀友人介绍的一家农场工作,收入虽然低,但是总算是自我独立起来了,就像她先生希望的那样。

之后即使生活再难,潘美珍始终都坚守着自己的底线“切不可拿我的名声去卖钱”,也没有变卖任何关于陈独秀的遗物。

遗憾的是,1949年因病去世的潘美珍没能和她的先生合葬在一起,因为按照世俗的规矩,陈独秀最终和原配高大众合葬。

陈独秀墓

四、尾声

在最落魄的时候,陈独秀遇见了潘美珍,两人相依为命,同甘共苦度过人生最后二十载。生活平平淡淡,但是他们有滋有味走到最后。

他们的感情留给我们的反思却是,这一生我们会遇见怎样的人去共渡一生,又该以怎样的方式去诠释“风雨共渡”的涵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陈独秀临终前嘱咐妻子:“我死后你可改嫁,但此事万万不可做”
陈独秀临终前嘱咐妻子
1942年,陈独秀临终前,叮嘱妻子:遇良人可改嫁,但有一事要切记
1942年,陈独秀临终前向妻子交代:你可从速改嫁,但有一事要切记
1942年,陈独秀临终前,叮嘱妻子:你可从速改嫁,但有一事要切记
1942年陈独秀病逝,临终前交代小29岁妻子:可改嫁,但要切记一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